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药物转运体与药物体内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栾家杰  宋建国 《安徽医药》2005,9(10):721-723
关于药物在机体内的跨膜转运机制,以往的研究多侧重于药物理化性质.近年,发现体内存在多种转运蛋白(转运体)系统,对药物体内跨膜转运,有重要意义,有时甚至起决定性作用,因此,药物转运体对药物的体内过程,即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重要影响,并可影响或决定药物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2.
mdr 1a基因缺失与药物转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P 糖蛋白 (P glycoprotein ,P gp)是一个跨膜转运蛋白 ,不仅在多药耐药 (multidrugresistance,mdr)肿瘤细胞上表达 ,而且也在正常组织表达。尤其作为血脑屏障 (Blood BrainBarrier,BBB)的重要组成 ,参与了BBB的功能 ,mdr1a基因缺失鼠 ,进一步证明了这个观点。并提示未来治疗脑肿瘤等脑部疾病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孙进  孙勇兵  何仲贵 《药学学报》2005,40(8):680-685
近年来随着生物膜转运相关技术的进步,在肝中证明存在许多与药物胞内摄取和胞外分泌相关的转运蛋白,它们在药物肝胆转运中的重要性也渐渐被重视。1994年前后,相继克隆出各种药物转运蛋白的基因,并通过基因转染细胞和基因敲除动物的研究,对载体介导膜转运的认识提高到了分子基因  相似文献   

4.
Liu ZH  Liu KX 《药学学报》2011,46(4):370-376
口服药物在肠道中的吸收是决定药物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肠道中有许多药物膜转运蛋白介导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及药物相互作用等。明确其转运机制有利于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从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通过体内外方法预测药物经转运体在肠道中的转运情况。本文介绍了肠道内转运药物的主要膜转运蛋白,阐述了口服药物经肠道转运机制,概括了研究肠道药物转运体的主要研究方法,并对多种体内外转运体研究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小肠寡肽转运蛋白及其在提高药物口服吸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侧的寡肽转运蛋白(PEPT1)以及侧底膜的寡肽转运蛋白是寡肽转运蛋白(PEPT)的2种亚型,它们在寡肽及拟肽类药物(peptidomimetic drug)肠转运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前体药物(prodrug)设计将一些吸收差的药物修饰成类似二肽或三肽的结构,在PEPT1的介导下吸收,能够提高这些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有机阴离子转运多肽1A2(OATP1A2)是人体内重要的膜转运蛋白,在肝、肾、小肠、血脑屏障等组织部位进行表达,介导内、外源物质的跨细胞转运,对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OATP1A2的组织分布和基本功能、基因多态性及其对药物转运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药物的肠吸收受肠道内的外排转运蛋白影响,其中ABC跨膜转运蛋白为目前已知的主要外排转运蛋白。近年开发的可直接抑制转运蛋白外排作用的外排抑制剂大多属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植物天然成分。本文综述这两类外排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人体肠道的药物外排泵和转运蛋白对口服药物的吸收有较大影响,常见的药物外排泵有P-糖蛋白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会降低相关底物吸收;其它的一些转运蛋白如有机离子转运蛋白家族、H+/单羧酸共转运蛋白和肽转运蛋白可促进相关底物的吸收.作者对药物外排泵和转运蛋白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指出了药物外排泵和转运蛋白今后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溶质运载蛋白家族(solute carrier family,SLC)和ATP结合盒转运蛋白家族(ATP binding cas-sette family,ABC)在药物吸收、消除和组织分布中起重要作用。本综述将对有机阴离子转运肽(or-ganic anion transporting polypeptide,OATP)的最新命名、分类、组织分布、功能及在药物转运中的作用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0.
植物药-化疗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海燕  李焕德 《中国新药杂志》2007,16(18):1450-1453
很多癌症患者在接受化疗药物的同时都会使用一些植物药。化疗药物的治疗窗都比较窄,因此有可能发生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植物药诱导药物代谢酶和ATP结合的盒式膜转运蛋白是它们发生相互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孕烷X受体(pregnane X receptor,PXR)、组成型雄烷受体(constitutive andro-stane receptor,CAR)、维生素D结合受体(vitamin D-binding receptor,VDR)在代谢酶和药物转运蛋白的诱导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现主要就植物药-化疗药物在药动学方面的相互作用作一简单综述,主要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发生的机制。  相似文献   

11.
孙冬黎  蒋惠娣  曾苏 《中国药学》2012,21(6):544-552
膜转运体介导了多种药物的摄取和外排过程, 在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ADME) 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膜转运体的独特性质使其成为药物研发中的潜在靶标, 合理利用这一靶标可使药物具有理想的药动学特征包括靶向分布,临床疗效改进和不良反应的降低。本文综述了目前主要的摄取和外排转运体包括溶质转运蛋白 (SLC) 超家族和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超家族 (ABC) 的特异性组织分布, 转运功能和底物谱。例举了几个基于转运体的改良药物ADME特性的成功例子。在本文最后探讨了药物设计研发中常用于研究药物和转运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体内体外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2.
肠道转运蛋白在药物吸收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高坤  孙进  何仲贵 《药学学报》2006,41(2):97-102
1引言 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基因学的发展使得对载体介导膜转运的认识提高到了分子基因水平.转运蛋白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某些药物向靶部位及非靶部位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肝脏转运蛋白在药物肝胆转运中的作用作一综述,为药物肝靶向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文献,从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的矢量转运、药物肝靶向性、药物之间相互作用4个方面阐述肝脏转运蛋白对药物肝胆排泄产生的影响。结果肝脏转运蛋白引起的药物矢量转运影响药物的肝脏摄取,药物肝靶向性影响药物的疗效,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影响临床用药安全和不良反应。结论肝脏转运蛋白在药物肝胆转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与药物在体内各组织分布、临床疗效均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溶质转运蛋白家族Slc11(solute carrier family 11),又名天然抗性相关巨噬细胞蛋白(nramp,natural resistance-associated macrophage protein)是一类膜转运蛋白,通过参与生物体内二价金属离子的转运过程在抵抗病原菌的侵袭中发挥作用。Slc11等位基因变异体与多种人类疾病相关,包括结核病、类风湿关节炎及炎症性肠病等。本文就Slc11a1基因相关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是ATP结合盒转运蛋白超家族成员之一,是一种ATP依赖性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鉴于其广泛的底物专属性,MRP2在肠道药物处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肠吸收、肠分泌以及与肠道药物Ⅱ相代谢酶如谷胱甘肽-S-转移酶、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及硫酸转移酶等的协同作用。此外,MRP2还影响着中药成分的肠吸收过程。  相似文献   

16.
尿酸转运蛋白1 (URAT1)是一种位于人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顶膜的阴离子膜转运蛋白,控制尿液中尿酸盐的重吸收。临床发现约90%的痛风及高尿酸血症患者表现出明显的尿酸排泄不足。因此,开发能够通过增强肾脏尿酸盐排泄来降低体内血尿酸水平的URAT1抑制剂是抗痛风药物近年的研发热点。本文综述了具有降尿酸或抗痛风药理作用的URAT1抑制剂及其药物化学策略,以期为新型抗痛风及高尿酸血症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从药物基因组学的角度出发,试析抗精神病药物剂量的个体差异与药物反应的遗传多态性之间的关系。方法查阅近几年的相关文献,从而综述抗精神病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进展。结果 5-羟色胺受体、多巴胺受体、5-羟色胺转运蛋白、p-糖蛋白、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细胞色素P450酶、G蛋白等的基因多态性与抗精神病药物的药效及药动学差异有直接关系。结论基因表型与药物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但受多种基因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某一种基因的独立作用尚不能肯定。但是,从基因多态性的角度考虑个体之间的差异,是未来实现用药个体化,提高药物疗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前列腺炎是泌尿外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临床分为细菌性前列腺炎 (BP)与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BP又包括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ABP)和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CBP)。BP的治疗难点在于很多抗菌药物不能在前列腺组织及细胞内达到有效治疗浓度 ,因而影响了治疗效果 ,给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困难。1 BP的发病率和致病菌前列腺炎大多为非细菌性前列腺炎 ,确诊的BP发病率不足 1 0 %。因此 ,正确区分BP与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在临床治疗中尤为重要。通过对患者的前列腺液 (EPS)培养检查 ,发现导致BP的病原体主要是大肠埃希菌 ,其次为粪球菌、表皮葡萄球菌[1 ] ,以及衣原体、支原体菌属、淋病双球菌、结核杆菌、真菌和滴虫等致病微生物。现广泛认为 ,G-细菌是BP的主要病原菌 ,G 细菌 (特别是葡萄球菌 )仅是一种牵连感染。2 前列腺组织结构对药物分布的影响前列腺由一层致密坚韧的被膜包裹 ,被膜由坚韧的结缔组织和平滑肌组成 ,其外还有一层前列腺筋膜。前列腺周围的腺组织以尿道为中心 ,汇成导管后开口于尿道前列腺部。抗菌药先通过被膜和腺泡间质 ,然后再通过跨膜转运进入腺泡。被膜、间质等结构形成一道药物难以进入的解剖屏障...  相似文献   

19.
P-糖蛋白在药物代谢动力学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苏成业 《药学学报》2005,40(8):673-679
1970年Biedler与Riehm在小鼠白血病细胞P388及中国仓鼠肺细胞中首先发现多药耐药(multidrugresistance,MDR)现象。1976年Juliano与Ling发现在耐药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表面上能表达一种磷糖蛋白(phosphoglycoprotein)即P糖蛋白(P glycoprotein,P gp)[1]。随后的研究不仅发现P gp与MDR的关系,而且发现P gp是由ATP水解而始动的能量依赖的泵出转运子(energy dependent effluxtransporter)。人有2种P gp基因家族(MDR1及MDR3),小鼠有3种P gp基因家族(mdr1a,mdr1b及mdr2)[2]。由人MDR1基因及小鼠mdr1a/1b基因编码的P gp作为药物泵出转…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是一种伴随着多种并发症(心血管疾病、代谢性酸中毒和贫血等)的进行性疾病,在人群中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的主要治疗药物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通路抑制剂及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都只能延缓CKD向终末期肾病的进展,而不能彻底治疗CKD。随着更多在CKD进展中起到关键作用的通路被发现,新的有前景的治疗方法也有望被研发出来。本文对CKD和其并发症的主要疗法及新兴疗法进行了总结,以期为CKD新疗法的研发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