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当今社会一个非常现实而紧要的课题。对社会弱势群体实施司法救助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也是人民法院应尽的职责。然而,社会弱势群体及其问题凸现不断,现行司法救助手段却日渐乏力,特别是随着现代司法理念的广泛认同与传播,围绕对社会弱势群体展开司法救助问题之争论也日见频繁。本文从现代司法之公平理念出发,对社会弱势群体之司法救助有关问题论述之。  相似文献   

2.
播话     
《检察风云》2010,(7):70-70
中国社会还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司法不公等许多不公平现象。中国的经济工作和社会发展都要更多地关注穷人,关注弱势群体,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社会和谐,我国对弱势群体进行特殊保护已形成制度。在我国民事司法活动中,人民法院应正确认定弱势群体并对其进行程序、实体保护以及司法救助,同时应争取社会公众对对弱势群体的上述保护的认同并尽可能将该保护规则化、适度化,反对个别人利用弱势身份谋取超额利益。  相似文献   

4.
弱势群体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形成的特殊阶层,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弱势群体提供救助,帮助弱势群体脱离贫困、无助的状态,共同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在司法领域,为弱势群体提供司法救助是缓和社会矛盾、保障基本人权、实现公平正义的必要措施,司法机构对此肩负着重要的责任。本文结合司法实践的有关经验,对我国现有的司法救助制度以及其实施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并对司法机构进一步加强司法救助工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司法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司法公平对社会公平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本文从司法主体的正当产生、司法程序的正义进行、司法过程的全面监督、司法结果的公平考量、司法过错的责任保障、法律漏洞的理性解决等六个方面阐述了实现社会公平的司法途径.  相似文献   

6.
从社会现实出发,寻找正确的司法哲学指导司法活动,积极回应时代的司法需求,是政法人的时代司法使命。作为中关司法能动的主要倡导者,沃伦和王胜俊都主张司法应积极回应政治和变革时代的民众权利需求,高度关注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关注社会实质正义,注重司法结果衡平。但由于生活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和社会历史背景等巨大差异,二人对于能动司法的理解当然也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施静 《法制与社会》2010,(24):190-190
弱势群体存在由来已久。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期的一些变革,该群体的问题日渐明显,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保护与救济社会弱势群体是实现社会公正和法律实质正义的基本要求,因而如何通过立法、司法来加强对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刘娟 《法制与社会》2011,(23):222-223
当前弱势群体利益遭受侵害的问题相当突出,因此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越来越多。黑龙江女子代力为其妹妹不惜冒死"以身试药"、河南省新密市的农民工张海超"开胸验肺"、农民工通过"跳楼"才能拿到回家过年的血汗钱等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都与一个词密切相关——弱势群体。一些极端的个例暴露出的是弱势群体所处的社会状态及维权的艰难处境。对社会弱势群体能否实施有效的司法救助,是司法机关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面对和完成的紧迫课题。针对此类现实问题,本文就如何在检察环节做好弱势群体的司法救助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为确保社会实现公平与正义,2003年9月1日生效实施的国务院《法律援助条例》明确规定“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伴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和贫富分化的加剧,法律援助对象——弱势群体问题日益显现。弱势群体是指在权力和权利方面,发展的机遇方面,生活的物质条件方面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其经济政治权利和利益有被忽视和侵害的倾向,其政治社会地位呈现“边缘化”趋势。对社会而言,物质财富的拥有可以有先后之分,而司法正义的获得不能有先后之别。正是法律援助,让人人都能平等地站在法律面前。本文以经济学视角,分析当代中国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郑淑旖 《法制与社会》2013,(28):144-145
执行程序中对弱势群体的司法救助制度,是实现社会公正和法律实质正义的基本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执行案件当事人之间、涉执行弱势群体与法院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法院探索解决执行难的有益尝试。但是由于该项制度缺乏程序运行上的有效规范,实践中存在一些误区。本文将结合执行救助工作的现状和实践情况,着重对执行救助程序中存在的不足与误区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使“弱势群体的保护伞”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育、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快,特别是加入了世贸组织,对我国行政、司法等各项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实现社会公正,凸现我国司法文明,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值得探讨。本文拟就司法行政工作中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发表若干意见,以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社会处在转型发展时期,司法承担着调节权益、解决冲突、实现治理正当化的功能。由于司法在中国制度框架中的特殊地位,原本仅具有裁判功能的司法,在中国制度实践中都具有政治意义。因而,在中国社会现实中,原本属于司法裁判意义上的纠纷,都可以顺理成章地转化成影响社会安定的公共事件。司法功能异化严重威胁着司法权威,其根源在于权力结构、社会结构、司法无用文化、政党与司法关系。为此,在司法权威构建中应坚持法律至上的理念,并再造司法权威的基本制度。  相似文献   

13.
论修复性司法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与传统刑事司法相比,修复性司法在满足各方当事人需要、吸引社会公众参与、预防和减少犯罪、降低成本、提高成效等方面具有优势,但也有过度依赖当事人、适合处理的案件有限、社会控制的不当扩大和对弱势群体及当事人权利保护不力等局限。修复性司法在国家在刑事司法中的地位、刑事司法的功能、对正义的理解和犯罪解决机制多元化等方面对我们有重要启示。改革我国刑事司法,应跨越单纯改革刑事诉讼程序的狭隘思路,对刑事司法机制进行重塑,逐步建立统一协调、良性互动、功能互补、程序衔接、彼此支持的双轨制,以更好地解决犯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执行和解是我国民事诉讼法确定的一种执行制度,它是诉讼调解制度的继续。执行和解的充分利用,可以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司法为民,为建立和维护长期的、和谐的、稳定的社会关系发挥重要作用。在司法实践中,执行和解的运用,对扶助弱势群体,确保案件当事人双方在和谐中解决矛盾,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笔者在执行工作中对双方当事人均为弱势群体的案件,通过以执行和解的方式办结,从中获得的一些感受,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5.
熊侃 《法制与社会》2010,(5):139-139
和谐司法包涵司法公平、司法效率和司法权威的价值理性,是对司法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是和谐社会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司法兼具建立司法权威和保障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双重历史任务.只有司法具有了公信力,才能保证司法的历史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同时,司法具有公信力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和必要基础.然而当今社会,我国司法公信力的现状令人堪忧,因此,必须深刻分析其成因,采用有效的方法,改革和建设司法体制,重建我国的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民主法制、公平公正的社会,要求进一步加强司法伦理建设,实现司法公平,司法公正。同时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也为社会主义司法伦理建设提供了指导原则,赋予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公益诉讼是现代法治国家司法改革中所面临的共同时代命题,也是近年来我国法学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热门话题,它关系到对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是对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有效的司法救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虽然目前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设计比较注重个案正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的司法改革过程中,有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研究,但又鲜有人予以足够重视的问题,那就是法官司法知识的供给机制。由于基层法官的司法知识供给直接影响到最普遍最大众社会群体的司法需求和利益,以及国家法制建设的进程,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对司法知识及司法知识供给机制相关理论的分析,对司法知识供给机制的竞争性本质和其维护弱势群体的价值目标进行分析,着重阐述基层法官司法知识供给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正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对于司法的要求,不再仅仅是实现个案的公平与正义,还需要人民法院主动延伸职能,积极参与社会管理。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形式多样,如通过司法裁判化解纠纷调控社会秩序、通过整合资源多元治理促进社会稳定、通过引导制定公共政策规范社会行为等,其中司法建议作为化解矛盾纠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