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Graves病( GD)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并分析其意义。方法选择52例GD患者( GD组)及6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以ELISA法检测血清Th1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γ-干扰素( IFN-γ)及Th2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以化学发光法检测甲状腺功能指标游离三碘甲状腺氨酸( FT3)、游离甲状腺素( FT4)、促甲状腺素( TSH)水平,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上述两类指标间的关系。结果 GD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NF-α/IL-4、TNF-α/IL-10、IFN-γ/IL-4和IFN-γ/IL-10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GD组血清IL-4、IL-10与FT3、FT4均呈明显正相关,与TSH呈明显负相关(P均<0.05)。结论 GD患者存在血清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紊乱,Th2细胞因子介导的体液免疫可能在其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Th1/Th2细胞因子失衡与扩张型心肌病(DCM)之间的关系。方法用RT—PCR方法检测DCM患者与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FN-γ、IL-2、IL-4和IL-10mRNA的表达水平,比较DCM患者与健康对照者之间IFN-γ、IL-2、IL-4及IL-10mRNA的表达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DCM组Th1/Th2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IL-4和IL-10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高,而IFN-γ和IL-2较对照组表达明显降低。结论DCM组存在Th1细胞向Th2细胞漂移现象,Th2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在DCM发病机理中起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水平变化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45例健康人(对照组)、44例乳腺良性增生患者(增生组)、61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外周血CD4+CD2+5Treg水平,ELISA法检测三组Th1类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和Th2类细胞因子IL-6水平;分析CD4+CD2+5Treg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及细胞因子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TNM分期Ⅲ、Ⅳ期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水平显著高于0~Ⅱ期患者、对照组和增生组,且术后水平显著低于术前(P均〈0.05);乳腺癌组TNM分期Ⅲ、Ⅳ期患者血清IL-2、IFN-γ、TNF-α水平明显低于0~Ⅱ期患者、对照组和增生组,IL-6水平则反之(P均〈0.05);乳腺癌组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水平与IL-2、IFN-γ、TNF-α水平呈负相关(r=-0.579、-0.607、-0.691),与IL-6呈正相关(r=0.804),P均〈0.05。结论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水平与乳腺癌发生、发展有关,可能机制为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因子平衡参与机体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LAM)治疗前后患者血清Th1/Th2比值的动态变化。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分别检测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拉米夫定治疗前,治疗后第3、6、9、12月时的血清IFN-γ和IL-4水平。选取20名健康献血员作为正常对照。结果LAM治疗前ALT高水平组IFN-γ水平及IFN-γ/IL-4比值较高,完全应答率较高,无应答率较低;治疗后完全应答组IFN-γ/IL-4水平接近或高于对照组,部分应答组和无应答组IFN-γ/IL-4水平低于对照组。结论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增加Th1类细胞因子IFN-γ分泌,抑制Th2类细胞因子IL-4分泌,治疗后Th1/Th2平衡的恢复与抗病毒疗效有关。T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是抗病毒治疗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急性期Th1/Th2类细胞因子免疫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取30例急性期MPP患儿(MPP组)及25例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清晨空腹静脉血,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2、IL-4、IL-6、IL-10、IFN-γ及TNF-α浓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PP组血清IFN-γ、IL-5及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5),TNF—α也有升高趋势(P〉0.05),IL-2和IL-4水平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MPP急性期患儿体内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主要经Th1型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为主,为临床应用免疫调节制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Th1/Th2模式与肿瘤的相关性及细胞因子对Th1/Th2分化的影响,为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胃癌患者78例(胃癌组)和健康体检者80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两组Th1、Th2、Th1/Th2水平;对照组35例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并分为A、B、C组,A、B组培养过程中分别加入IL-12+抗IL4单抗(终浓度分别为4∥L和10rag/L)、IL4+抗γ-IFN单抗(终浓度分别为20μg/L和10mg/L),C组不干预,检测各组Th1/Th2细胞的比率。结果胃癌组中Th1明显低于、Th2明显高于对照组,Th1/Th2明显低于正常组,P均〈0.05;与C组比较,A组Th1细胞阳性率升高,Th2细胞阳性率降低,Th1/Th2值升高;B组Th1细胞阳性率降低,Th2细胞阳性率升高,Th1/Th2值降低(P〈0.05)。结论胃癌患者血清呈现TB2优势的分化状态;IL-12+抗IL4单抗可改变此状态;此为进一步提高肿瘤的免疫治疗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重症胸部创伤大鼠受伤后7d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研究其Th1、Th2细胞功能的动态变化。方法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创伤组,创伤组大鼠进行胸部撞击建立重症胸部创伤模型,对照组进行假撞击。分别于受伤前及受伤后第1、3、5、7天取全血各1.0ml,分离PBMC体外培养72h,收集上清液冻存,ELISA法集中检测IFN-γ、IL-4浓度。结果两组大鼠伤后IFN-γ、IL-4水平均迅速升高,但创伤组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而IL-4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大鼠IFN-γ上升倍数/IL-4上升倍数(△IFN-γ/△IL-4)比值伤后均升高,创伤组在伤后第3天恢复1.0左右、并继续降低至0.34,对照组伤后7d内始终高于1.0。结论轻度创伤可以诱导大鼠Th1细胞功能加强;重症创伤大鼠在伤后早期以Th1细胞功能增强为主,创伤急性期后随着Th2细胞功能持续增强、Th1细胞功能受到抑制,发生Th1细胞向Th2细胞的漂移。  相似文献   

8.
沈天白  李坤  李莹 《肝脏》2014,(9):703-707
人体免疫类型包括特异性(获得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固有)免疫,其中特异性免疫主要由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参与。辅助性T细胞(Th细胞)由CD4+T细胞分化成熟而来,在机体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1986年Mosmann等,将Th细胞根据其分泌的细胞因子以及在机体免疫中的不同作用,把Th细胞分为Th1和Th2细胞亚群[1]。在IFN-γ及IL-12的协同作用下,CD4+T细胞分化成熟为Th1细胞,并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IL-2)等,在抗细胞内感染和细胞免疫反应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广西人群HLA—DRB1*15基因及相应位点下Th1/Th2细胞相关因子IFN-γIL-4对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完成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标准全程接种的广西籍汉族健康大学生中抗-HBsS/N值〈10mIU/ml的无、弱应答者80名(A组)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抗-HBsS/N值〉10mIU/ml的中、强应答者62名(B组)作为对照。应用PCR—SSP进行HLA-DRB1*15等位基因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Th1/Th2细胞相关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结果①A组HLA—DRB1*15基因表达频率为11.25%,显著低于B组的36.67%(P=0.001);②A组中IFN-γ的平均表达水平为(6.28±6.84)pg/ml,显著低于B组(16.28±10.05)pg/ml(P=0.000);③A组的IL-4平均表达水平为(2.36±1.91)pg/ml。显著低于B组(8.50±6.68)pg/ml(P=0.000);④HLA—DRB1*15阳性组IFN-γ平均表达水平为(13.82±9.89)pg/ml,显著高于HLA—DRB1*15阴性组(9.76±9.54)pg/ml(P=0.029);⑤HLA-DRB1*15阳性组IL-4平均表达水平为(5.81±4.27)pg/ml,阴性组IL-4平均表达水平为(4.82±5.84)pg/ml,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7)。结论①HLA—DRB1*15基因可能是促进广西人群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相关基因;②Th1/Th2细胞相关因子IFN-1、IL-4的表达水平可能影响机体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③HLA—DRBB1*15基因可能是通过影响Th1细胞相关因子IFN-γ的表达水平,而不是通过影响Th2细胞相关因子IL-4的表达水平来影响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肠癌患者和接种Colon26细胞小鼠的Th1/Th2平衡偏移情况,同时以IL-21调整小鼠Th1/Th2平衡,观察调节细胞免疫平衡对大肠癌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30例大肠癌患者,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h1/Th2细胞比值及血清中IFN-γ和IL-4浓度。另于小鼠爪垫内侧皮下接种高分泌IL-21的Colon26/IL-21细胞,对比观察小鼠肿瘤生长情况及对机体免疫平衡状态的影响。结果①30例大肠癌患者和30例正常人Th1/Th2比值分别为0.74±0.27和1.26±0.9;血清IFN-γ浓度的测定值分别为(6.26±1.43)和(9.18±2.31)pg/ml;IL-4浓度的测定值分别为(8.88±1.30)和(5.20±1.71)pg/ml;IFN-γ/IL-4比值的测定值分别为0.70±0.10和1.82±0.35,两者差异明显。②接种Colon26/IL-21细胞组小鼠肿瘤持续生长至16d后逐渐缩小,小鼠血清中IFN-γ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接种Colon26细胞组小鼠肿瘤持续生长增大,血清中IL-4浓度高于Co-lon26/IL-21细胞组;免疫平衡向细胞免疫方向转变。结论大肠癌患者与正常人相比细胞免疫功能下降,免疫平衡(Th1/Th2平衡)向Th2型偏移;IL-21可以增强Th1型细胞免疫功能,调节Th1/Th2细胞比例,纠正免疫失衡,有效发挥杀灭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组质粒pZeoSV2(+)/CpG-HBcAg(ISS)对BALB/c小鼠免疫的作用。方法: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ZeoSV2(+)/CpG-HBcAg(ISSb,c),将其免疫BALB/c小鼠,ELISA法检测免疫后小鼠血清中IFN-γ、IL-2、IL-12、IL-4和IL-10的含量。结果:pZeoSV2(+)/CpG-HBcAg(ISSb)组较pZeoSV2(+)/CpG-HBcAg(ISSc)组免疫BALB/c小鼠后能使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2和IL-12的表达增强,抑制Th2型细胞因子IL-4和IL-10的产生。结论:含CpG-HBcAg(ISSb)的重组质粒能够明显诱导小鼠血清Th1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抑制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乙肝肝硬化(LC)、乙肝肝癌(HCC)患者血清中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变化,为慢性乙型肝炎至肝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免疫变化研究提供线索,并为患者的临床治疗研究提供免疫学指标。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1年1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就诊的40例CHB患者、40例LC患者、53例HCC患者,用Luminex技术检测血清中Th1类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2、干扰素(interferon,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及Th2类细胞因子(IL-4、IL-6和IL-10)水平,并将2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除TNF-α外,CHB组、LC组和HCC组Th1类IL-12、IFN-γ和Th2类IL-4、IL-6、IL-10细胞因子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CHB组中大部分Th1类和Th2类细胞因子都高于LC组和HCC组;HCC组中TNF-α细胞因子水平要高于CHB组、LC组。结论 CHB、LC和HCC患者体内Th1/Th2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受到抑制,Th1/Th2平衡发生漂移,对HBV病毒的清除作用受到抑制。TNF-α在肝癌发生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最近10年积累的证据显示,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抗原提呈细胞和Th1细胞表达自细胞介素(IL)-12、干扰素(IFN)-γ、IFN-α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而上调Th2细胞表达IL-4、IL-10和IL-13。通过以上机制,使用糖皮质激素会选择性抑制Th1介导的细胞免疫,并向Th2介导的体液免疫偏移,而不是对Th1和Th2均产生抑制。在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过程中,应激系统激活,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诱导向Th2偏移,从而使机体免于Th1/促炎细胞因子和激活的巨噬细胞产生的其他产物的损伤。尽管如此,引起糖皮质激素水平较大变化的情况,如急性或慢性应激、剧烈运动、妊娠、产褥期等,均可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平衡而引起感染和自身免疫、变态反应性疾病或改变其敏感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0、IL-6、IL-4、IL-2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后血清中的浓度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微阵列流式细胞术(CBA)体外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治疗12周、24周、48周的血清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0、IL-6、IL-4、IL-2的浓度。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阿德福韦酯治疗后外周血清的TH1/TH2细胞因子浓度度,比较治疗前,均是显著升高的(P0.05),除IL-6外,各细胞因子在治疗过程中均未有显著变化(P0.05);治疗12周时的血清IL-6的浓度与HBVDNA成负相关,治疗24周,IL-6、IL-10、TNF-α与HBVDNA成负相关(P0.05)。结论阿德福韦酯除直接抑制病毒作用外,还可能通过免疫调节作用抑制病毒复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免疫紊乱过程中患者血清IFN-γ/IL4分泌模式的变化。方法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36例SLE患者和32例健康人血清中IL-4和IFN-γ的水平,并结合补体C3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SLE病人血清IFN-γ和IL-4水平显著升高(P均〈0.01),其IFN-γ/IL-4值呈两极化分布特点,以0.76为界,分为高值组(n=19,1.93±1.14)和低值组(n=17,0.53±0.09)(两组间比较,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低值组该比值显著降低(P〈0.01),IL-4显著升高(P〈0.01),高值组该比值和IFN-γ显著升高(P均〈0.01);SLE患者病情活动期血清补体C3含量显著低于非活动期(P〈0.01),IL-4、IFN-γ和IFN-γI/L-4在活动期与非活动期患者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SLE患者Th1/Th2细胞因子分泌模式复杂,不同患者可能分别表现为Th1或Th2优势,而与疾病的活动性无关。  相似文献   

16.
辅助性T细胞(Th细胞)根据产生细胞因子和生物学功能分为Th1和Th2细胞。最近研究发现了一种与Th1和Th2细胞亚群不同的活化CD4^+T细胞亚群-Th17细胞。TGF-8与IL-6或IL-21的协同作用,诱导Th17细胞分化。IL-12家族的IL-23在促进IL-17分泌、增强Th17细胞效应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RORγt是其特异性转录因子。分化成熟的Th17细胞可以分泌IL-17A、IL-17F、IL-21、IL-22、IL-6、TNF—α等多种细胞因子,在介导炎性反应(防御病原菌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移植排斥反应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Th17细胞也为研究肝脏疾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策略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冯贺强  张学军  戴随 《山东医药》2011,51(15):13-15
目的提高细菌性阴道病(BV)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诊疗水平。方法采集35例健康育龄妇女(对照组)、35例BV患者(BV组)、35例VVC患者(VVC组)阴道灌洗液,用ELISA法检测三组相关细胞因子(IL-2、IL-8、IFN-γ、IL-4、IL-13、IL-10、IgE)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BV组IL-2显著降低,IL-13、IL-4、IL-10显著升高,IL-8、IFN-γ、IgE无明显变化;VVC组IFN-γ显著降低,IL-2、IL-13、IL-4、IgE显著升高,IL-8、IL-10无显著变化。讨论BV与VVC均存在Th1/Th2平衡失调,检测两种疾病局部细胞因子的变化有助于更好的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Th1/Th2(辅助性T淋巴细胞1/辅助性T淋巴细胞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5例,其中25例接受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及普通护肝治疗,10例仅接受普通护肝治疗。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IL-4(白细胞介素-4)、IL-6、IL-8、IL-18、IFN-γ(γ干扰素)含量;同时检测患者肝功能及HBV DNA。结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前后IL-4、IL-6、IL-8、IL-18、IFNγ-、ALT、A lb、TB il、HBV DNA含量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2),且细胞因子IL-6、IFN-γ水平与HBV DNA水平有相关性(P〈0.05,见表5)。对照组予以普通护肝治疗前后IL-8、ALT、A lb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2),而IL-4、IL-6、IL-18、IFN-γ、TB il、HBV DNA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2);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组不同肝脏贮备功能等及不同的患者之间细胞因子变化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3),而不同核苷类似物治疗前后IL-4、IL-6、IFN-γ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见表4)。结论:核苷类似物在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能平衡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细胞因子网络,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