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从古至今,道德评价都是社会道德原则和社会规范实施的杠杆。道德评价又分为动机论和效果论两大主流。在当今这个过分重视个人利益的市场经济社会,康德的道德动机论堪称一剂良药。康德认为,行为的道德性因道德动机而彰显。人作为理性的存在,其意志是自由的,而意志就是实践理性。意志自由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所以人类才拥有道德的善恶。这是康德把道德动机论作为道德评价标准的前提。了解康德的道德动机论对当今社会不良风气的纠正和促进社会良好和谐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公开出版的伦理学教科书和一些关于道德问题的小册子中,通常把康德作为唯动机论的典型代表来加以批评。尽管人们并没有称康德是唯动机论者,但断定康德的动机论只强调动机对于道德上善恶的意义,而否认其他一切因素,特别是行为结果。因此,在人们的眼里,康德的动机论实际上就成了唯动机论,康德就是唯动机论者。勿庸讳言,康德的确极为重视动机对于道德善恶的意义。但是,他是在多大程度上估价行为动机对于评价道德价值意义的,或者说他是否把行为动机的善恶看作行为是否具有道德价值的唯一标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市场道德是属于社会共同的价值规范,表现出一种社会偏好特性和"类公共产品"属性,只从"利己"动机和个人偏好的角度来推导市场道德的技术路径会引起必然的怀疑。市场道德与社会偏好之间存在着正相关性。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行为人是受到市场契约或协议道德约束的"契约人"。这种"契约人"有什么样的动机及其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和结果是什么?经济学与伦理学对人的行为动机的看法是否一致?解答这些问题是探寻市场道德成因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规范辩护是一种元伦理学分析,它不是应用特殊的道德规范去辩护具体的行为,而是追问道德之所以具有规范性力量的理由或根据。对道德要求的权威进行规范辩护就是要说明规范性的来源,外在主义、内在主义和建构主义代表了规范性来源的三种立场。康德主张理性必然也是实践的,休谟则坚持实践理性的工具主义和动机怀疑主义。康德回答了道德的客观性问题,休谟则回答了道德的动机有效性问题。在两者基础上提出的欲望-信念的动机解释框架,既可以看做是对康德与休谟的调和,也可以视为解决道德客观性与动机有效性相统一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康德伦理学是典型的义务论。然而,康德关于义务与道德价值的主张———一个行为要能够具有道德价值,仅当是单单出于义务动机而行动———却遭到了来自同时代以及后人的不断质疑、维护与修正。然而一旦我们理解了康德的真正目标,那么再主张出于义务的行为排除了其他偏好,就显得荒谬了。  相似文献   

6.
休谟提出驱动人类行为的根本力量是情感或欲望。康德接受休谟在动机问题上的内在主义进路,但反对休谟在这一问题上的看法,认为可以通过从“欲求能力”到“道德关切”推出“理性单独可以作为行动的动机”。不过,出于人的完善性和行动完整性的要求,康德并没有拒斥义务论对后果的需要,动机和后果以一种更深刻的内在逻辑在康德义务论中得到了合理的安置。  相似文献   

7.
动机效果主次论── 一种可操作的道德评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机效果主次论一种可操作的道德评价观●陈秀梅一评价道德行为的善恶究竟应该以动机还是以效果为依据,这是伦理思想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以康德为代表的动机论者主张,一个行为只要是从善良意志出发的,不论其是否能够达到目的,也不论其是否产生效果,都不能使它的道德...  相似文献   

8.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中列举了四种感性的先行概念,它们是道德形而上学的感性论。但康德没有直接说明这四种概念的排列原则,以及为何是这四种概念。借助范畴表以及《实践理性批判》中的感性论,可以对理解这两个问题提供一些启发。四种概念的逻辑关系呈现出范畴的秩序:道德情感、良知、人类之爱和敬重分别是从量、质、关系和模态的范畴来展示人在意识到道德法则之后的心灵活动。同时,《道德形而上学》中的感性论与《实践理性批判》中的感性论在内容与论述的逻辑顺序上都是一致的。后者的论述提示了康德为何在《道德形而上学》中恰好提出这四种概念。不过,《道德形而上学》是从道德禀赋的角度论述这些心灵活动,《实践理性批判》是从动机的角度论述这些心灵活动。然而,由于敬重体现了理性与意志本质的关系,因而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的“诸动机”中实际上只强调了敬重这一种动机。这种理解也对敬重能否直接驱动道德行动的问题带来新的审视角度。  相似文献   

9.
道德动机问题是当代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所要澄清的是欲望和理由究竟哪一个在行动者的行动激发中发挥着更基础和更根本的作用。动机休谟主义理论主张道德动机来自被恰当定义的欲望,动机康德主义理论认为行动的动机来自不依赖欲望的理由。这一问题对伦理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最终的论断是欲望占据基础地位,那么这在规范伦理学层面将得出情感主义的结论,在元伦理学层面将得出非认知主义和非实在主义的结论;反之,如果最终的论断是不依赖欲望的理由占据基础地位,在规范伦理学层面将导向理性主义,在元伦理学层面将导向认知主义和实在主义。  相似文献   

10.
道德评价的根据在动机还是效果,传统伦理学中争论已久。一直以来,康德被视作动机论的典型代表,如若动机被理解为一种意图,毋宁说康德是意愿论者。道德评价的根据立足于意愿论,才可避免行为本身承载太多的道德任务,并排除道德运气偶性因素在道德评价中的作用。在一切行为中,任何时候人都必须被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这是康德的善良意志所要产生的预期效果,也是人们道德评价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1.
康德道德哲学的精粹在于其实践法则学说.他希望通过根源于本体界的纯粹理性来制定绝对的、普遍的、纯粹形式性的道德法则,以给人们的行为以绝对的道德价值的指导.但是,康德的实践法则学说存在着内在困难,应该在公共伦理学的领域加以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康德看来,真正的道德行为不仅必须出于义务,而且也只能出于义务;只要是出于义务的行为,无论其效果如何,都必定是道德的行为。康德所谓的自律,提升了道德的主体性,但他又把自律变成了没有任何内容的空洞形式。康德把至善当作一种道德理想,当作一种在现实世界中难能而只有在彼岸世界才可能的圆满的善。但实际上,至善并不能解决道德与幸福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以"义务和道德法则的普遍理念"为视角阐明康德的道德哲学是可以从康德的原著中直接把握到的基本线索;从试图应对现代性问题出发,借助对"义务和道德法则的普遍理念"的阐明,康德建构了一套关涉"目的论"和"自由"的道德学说;这一学说有其重大的理论意义,但也有其基本的理论限度;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和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则为我们认清这一限度提供了巨大的理论价值,也为我们审视当下社会文化的基本状况和建构合理的新的生活方式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需要是人类共有的心理现象。有待满足的需要是产生激励的起点和基础。需要产生动机 ,动机推动人去行动。掌握需要型激励理论的激励机制 ,了解新时期教职工的需要特点 ,并认真应用其理论指导学校管理工作 ,这既是我们的职责 ,也是我们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主要从社会契约论角度来理解康德的永久和平这一伟大的哲学观念。永久和平远非现实的状态,它需要我们努力地把它"建立起来"。在此过程中需要处理人与国家、国家与国家以及人与世界的契约关系,这就涉及到了原始契约。在康德看来,原始契约是一个纯粹实践理性概念,现实契约的缔结是奠基在这样一个实践理性赋予每个人的道德义务之上的。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永久和平观念缺乏经验的依据,其现实保障来自于"大自然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康德在其一生的著作中很少把道德与教育放在一起连用,但事实上他曾进行过从道德哲学进入道德教育的尝试。其道德教育思想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前提,包括肯定一个人类的性状和一个道德感受性;二是道德教育的过程,包括道德感受性的培养和动机的纯粹道德兴趣的激发;三是全人类的道德教育,包括道德的类似化学方法的“解剖式”认识和人类道德教育的“分工”。  相似文献   

17.
论康德的时空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论是康德哲学中最耀眼的一部分,而时空学说则是康德建构知识论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从康德的纯粹时空杂多这一观点出发,将先验感性论和先验分析论联系起来考察时空学说,并分析时空学说在康德的知识论以及康德的整个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康德的教育哲学思想是其批判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从物的两重性引申出入的两重性,又从人的两重性引申出教育的两重性;在此基础上,他把教育哲学的重点放在道德领域,将人的自由意志与服从道德律的意志等同起来,强调意志的自律、道德义务感的养成。康德的哲学教育思想对近代西方及中国的教育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康德的哲学包括知识论、道德哲学和美学,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相比之下,他对政治的思考是零散的,因此,需要把康德的宪政思想放在他的哲学体系的语境中加以研究。康德的宪政思想自有其逻辑,他把宪政建立在普遍的伦理和道德基础上。这正是康德在其道德哲学中体现出的思想。康德以其道德哲学中的"自由"理念为线索来论述他的宪政思想,包括宪政的可能、宪政的必要、宪政的原则和宪政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康德道德哲学从道德动机入手,阐明了善良意志、责任、规律的先验性,主观原则和客观规律的符合原则,定言命令的强制性、普遍性和必然性,得出"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律"三大道德法则。从双重立场看待人,解释了自由的积极含义,赋予理性无比崇高的地位,彰显了人作为道德最终的自在目的尊严和价值,并对我国道德教育有着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