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梅毒患者细胞免疫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和肿瘤坏死因子α在梅毒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和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86例梅毒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8^ )、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进行检测,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梅毒患者CD4^ 及CD4^ /CD8^ 比值明显低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CD8^ 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5),而CD3^ 与正常人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活动期梅毒CD4^ /CD8^ 比值低于恢复期(P<0.05)。活动期梅毒及非活动期梅毒患者血清sIL-2R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且活动期高于非活动期(P<0.01)。活动期梅毒患者血清TNF-α水平高于非活动期及正常对照组(P<0.01),且活动期高于非活动期(P<0.01)。活动期梅毒患者CD4^ 、CD8^ 与sIL-2R和TNF-α水平呈正、负相关。结论:本研究提示梅毒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功能抑制现象,且T淋巴细胞功能的紊乱和TNF-α及sIL-2R水平的改变与梅毒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王贤  林涛发  詹志瑜  王少扬 《肝脏》2020,(2):131-134
目的探讨慢性HBV感染者在不同免疫状态下的T淋巴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G2D(NKG2D)表达差异。方法根据免疫状态的不同将80例慢性HBV感染患者分为免疫耐受组(28例)、免疫清除组(30例)、低(非)复制组(22例),另选取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4组研究对象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NKG2D细胞频率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水平检测。结果4组研究对象的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清除组的CD4^+T淋巴细胞、CD4^+/CD8^+、NK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0.14±5.36)%、(1.10±0.33)%、(9.67±4.31)%,均显著低于另外三组,CD8^+T淋巴细胞、NKG2D+/NK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3.56±5.37)%、(12.96±3.42)%,均显著高于另外三组(P<0.05)。免疫耐受组和低(非)复制组的NKG2D^+/NK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46±1.15)%和(3.55±1.0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免疫清除组的NKG2D+/NK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清除组的TNF-α、γ干扰素水平分别为(69.62±16.46)ng/L和(69.85±12.30)ng/L,均显著高于免疫耐受组、低(非)复制组及对照组(P<0.05)。免疫耐受组、低(非)复制组及对照组的TNF-α、γ干扰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患者在不同免疫状态下,外周血淋巴细胞及NKG2D细胞表达有明显差异,临床可通过测定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NKG2D细胞水平来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萎平舒胶囊联合莫沙必利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胃动素(MTL)、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9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1片/次,3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在饭前服用萎平舒胶囊,3粒/次,3次/d。2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治疗结束后评估临床疗效以及临床症状评分,收集患者静脉血检测患者血清MTL、sIL-2R水平及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含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后胃脘疼痛、嗳气、胀闷、嘈杂泛酸症状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与观察组治疗后比较,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各症状评分明显较高(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血清MTL和sIL-2R水平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CD4~+、CD4~+/CD8~+明显高于治疗前,CD8~+水平则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与观察组治疗后比较,对照组患者治疗后CD4~+、CD4~+/CD8~+明显较低,而CD8~+水平较高(P0.05)。[结论]萎平舒胶囊联合莫沙必利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有效减轻患者症状,降低患者血清MTL和sIL-2R水平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CD8~+含量,提高患者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4.
白塞病患者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变化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白塞病(BD)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BD在患者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16^ /CD56^ 、CD19)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2、sIL-2R、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结果 BD组CD8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CD4、CD4/CD8比值及自然杀伤细胞(NK)(CD16^ /CD56^ )细胞显著低于对照组,而CD3和CD19细胞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BD组血清sIL-2R和IL-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IL-1、IL-2、IL-6及TNF-α两组间差异无显著陛。结论 BD患者存在细胞免疫紊乱,血清sIL-2R和IL-8升高可能是疾病活动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老年肺炎患者免疫紊乱的调节作用。方法:将58例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试验组除常规肺炎治疗外另外给予N-乙酰半胱氨酸(NAC)口服,400mg/次,3次/d,3周后复测2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计数、TNF-α及IL-2水平,比较2组患者免疫指标改变情况。结果:口服NAC3周后,试验组老年肺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CD3+、CD4+/T细胞数、CD4+/CD8+比值均明显升高(均P<0.05),CD8+T淋巴细胞、NK细胞、B细胞数2组间无明显差异(均P>0.05),试验组患者血TNF-α水平明显降低(P<0.05),IL-2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NAC对老年肺炎患者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乙肝)患者T细胞亚群,mIL-2R,sIL-2R,IL-6,IL-8,TNF-α与乙肝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采用APAAP技术和ELISA法检测9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细胞亚群,mIL-2R和血清sIL-2R,IL-6,IL-8,TNF-α水平.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4+细胞数较正常低(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慢性乙肝轻度、慢性乙肝中重度、肝炎后肝硬变、重症肝炎)的CD4+数值分别为:(45.6±3.6)%,(39.7±10.2)%,(40.6±11.0)%,(39.0±6.5)%,(31.2±8.9)%.CD9+细胞数显著上升(P<0.05或P<0.01),对照组和实验各组依次为:(28.7±3.2)%,(35.4±9.5)%,(38.7±7.6)%,(42.2±9.4)%,以致CD4+/CD8+比值下降;mIL-2R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PHA激活后与正常接近,但均较PHA激活前显著增高(P<0.01);PHA激活前的mIL-2R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为:(15.69±4.32)%,(3.98±5.36)%,(9.37±5.48)%,(9.77±5.76)%,(9.58±5.45)%.PHA激活后mIL-2R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为:(69.82±5.36)%,(67.98±3.69)%,(69.11±2.19)%,(63.93±1.32)%,(66.32±5.26)%.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sIL-2R,IL-6,IL-8,TNF-α分别为:(798.9±69.0)ng/L,(2806.2±211.7)ng/L,(480.6±32.4)ng/L.正常对照组<100ng/L,且在慢性肝炎、肝硬变活动期与稳定期之间、重型肝炎的肝坏死与恢复期之间,血清IL-6,IL-8,TNF-α三项指标的差异有显著性,均P<0.001.结论乙肝患者存在免疫调节紊乱,而免疫异常至少有部分原因是细胞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方法 选取我院56例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对两组外周血进行T细胞亚群以及NK细胞活性检测.检测两组的白介素-8(IL-8)、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观察56例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中出院存活组(38例)和死亡组(18例)在出院或死亡当天的IL-6、IL-8、TNF-α的水平.结果 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的CD+3、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CD+4/CD+8比值和NK细胞活性明显降低,而CD+8T淋巴细胞增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0.01).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组的IL-6、IL-8、TNF-α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中存活组的IL-6、IL-8、TNF-α的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结论 肺结核合并重症肺炎患者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影响患者的病情发展和疾病转归.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血清细胞因子及细胞免疫的水平及意义。方法选择116例老年COPD患者作为病例组,按照病程分期急性加重期组(54例)和稳定期组(62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老年人60例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指标,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和IL-1β水平。结果 COPD患者CD3+、CD4+和CD4+/CD8+明显低于对照组,急性加重组老年患者上述指标也明显低于稳定组,而COPD患者CD8+、TNF-α、IL-6和IL-1β水平高于对照组,急性加重组CD8+也高于稳定组(P<0.05);COPD患者CD3+和CD4+/CD8+均与血清TNF-α、IL-6、IL-1β呈负相关(P<0.05)。结论老年COPD患者出现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异常,且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参与COP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炎症性肠病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临床确诊的18例溃疡性结肠炎(UC)和9例Crohn病(CD)患者,于疾病的不同时期用荧光单克隆抗体标记-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UC患者缓解期时的CD3+、CD8+和自然杀伤(NK)细胞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但活动期时,其CD8+和NK细胞数明显下降(CD8+活动期23.1%±1.0%,对照组31.3%±1.2%,P<0.05;NK活动期9.8%±1.0%,对照组15.1%±1.1%,P<0.01),CD4+/CDs+比值上升(活动期1.8±0.1,对照组1.4±0.02,P<0.05);活动期CD患者的CD8+细胞和CD4+/CD8+比值(43.0%±44%和0.6±0.1)变化却与UC组活动期呈相反趋势(P<0.01).结论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在IBD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重要作用;UC和CD的细胞免疫机制不同;外周血CD4+、CD8+、NK细胞和CD4+/CD8+比值可作为检测UC病情变化和疗效考核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未经治疗的潜伏梅毒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1例未经治疗的潜伏梅毒患者及29例健康对照者的抗凝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相关淋巴细胞亚群(包括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B细胞),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并对其血清学滴度的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潜伏梅毒患者CD4+T淋巴细胞数、CD4+/CD8+比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CD8+T淋巴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CD3+、CD1+9、CD1+6CD5+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梅毒血清学滴度与CD4+T淋巴细胞数量呈负相关。结论未经治疗的潜伏梅毒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失衡,存在细胞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