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萎缩性胃炎为胃癌癌前状态之一,伴有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和(或)肠上皮化生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时,视为胃癌前病变。胃癌前病变发展为胃癌需要经历较为漫长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可逆性,积极进行胃癌前病变的防治,逆转其癌变,阻断胃癌的发生具有重大意义。"脾虚毒损胃络"是CAG癌前病变的基本病机,将健脾通络解毒法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防治,为临床CAG、PLGC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同时发挥中医"治未病-已病防变"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学术渊源、理论内涵以及在防治恶性肿瘤中的意义,并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等方面研究"治未病"思想在Barrett食管诊治中的作用,为临床应用"治未病"思想指导消化道癌前病变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的重要思想境界和精华,也是现代预防医学的最高体现,其基本内容主要涉及"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即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发病早期则积极干预、治疗,防止疾病加重、传变,并促进疾病的愈合,病情向愈后采取对应措施防止疾病复发。"治未病"理论的精髓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对于疾病的防治意义非凡。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为临床常见病,因其高发病率和高癌变率,受国内外学者广为关注,降低CAG发病率、预防癌变、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以及减轻患者精神负担至关重要。基于"治未病"理论,探讨分析CAG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改善广大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其痛苦,同时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理论是未来医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是医学发展的最高境界。"初病在络"久病入络"应引入"治未病"思想,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发挥防重于治,防治结合,对以络病病机变化为主的多种慢性难治性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胃癌前病变属于胃的癌前状态,是由胃炎转变为胃癌的一个渐变的过程。治未病思想是祖国医学当中的一种相当于现代预防医学的思想,常用于指导胃癌前病变的临床诊疗,为减少胃癌发病率提供理论支持。本研究主要从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包括既病早治、已病防传)、初瘥防复等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胃癌前病变的预防、治疗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治未病"是中医学重要的防治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几个方面。治未病理论对许多临床疾病的诊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重点从其基本思想出发,对慢性HBV携带者、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脂肪肝等常见慢性肝病的中医诊治思路进行探讨,认为治未病理论在肝病临床具有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7.
慢性肾脏病(CKD)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对其早期防治意义重大。《内经》中"治未病"的实质包括未病先防、将病防发;既病防变及早期诊治。概而言之,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及早期诊治以防止疾病转深转重。强调以"预防为主"。分别从未病先防、将病防发;既病防变及早期诊治几个方面来论述《内经》中"治未病"思想在慢性肾脏病防治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未病先防、已病防传、既病防变论述治未病理论对慢性肾功能衰竭防治的指导意义。指出:中医治未病思想贯穿于慢性肾功能衰竭三级预防之中。  相似文献   

9.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伴有异型增生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时,称为胃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演变成胃癌的关键环节,具有一定的可逆性。本文基于"脾虚邪滞"阐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机理,探讨健脾培元、通滞祛邪在其治疗中的应用,为相关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探讨"治未病"理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未病先防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工作环境、早期诊断以及积极治疗基础病症;既病防变包括先安未受邪之地、截病于未传之时;瘥后防复包括健康教育和管理、营养支持、肺康复锻炼等。以为"治未病"理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是胃癌发生的必经始动环节,其病程迁延,病情反复发作,严重者可导致胃癌的发生。中医健康管理本着"治未病"思想,以状态为核心进行全程式、连续性服务,顺应"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模式转变,助力"健康中国2030"战略。因此,本文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患者的发病特点,从管理方式、疗效评价两个方面探讨其中医健康管理模式,以期实现实时评估、有效防控,达到阻断胃癌发展进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辽宁中医杂志》2013,(6):1130-1132
文章就疏肝和胃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治疗防变作用从中医发病学、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疗效作用、防变机制等4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探讨。认为中医肝郁导致肝胃不和的病机变化是胃黏膜萎缩发生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疏肝和胃法作为治疗CAG主要治法之一,其发挥的治疗作用及对胃黏膜萎缩进一步发展变化的"防变"作用,亦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且有其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从"治未病"的含义、"治未病"思想与脾胃理论的关系(未病重防、欲病防作、既病防变、未变防重、已变防逆、已瘥防复等)论述"治未病"的含义及其中医脾胃理论的关系。指出: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要遵循"治未病"原则,务以保胃气,存津液为关键。  相似文献   

14.
通过查阅近10年来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相关文献,整理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论治、动物实验、中医药治疗方法及经验;阐述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中医药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治未病"理论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广泛运用于临床。本文应用"治未病"理论探讨原发性肝癌的防治方法,通过早期发现,及时诊断、防治,达到未病养生、欲病救萌、已病防变、防微杜渐的目的,从而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原发性肝癌防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慢性前列腺炎是男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现基于中医"治未病"思想,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方面探讨慢性前列腺炎的防治。如"未病先防"中强调"无病而防"及"因病而防"。"既病防变"中强调慢性前列腺炎的传变、用药规律及中医药辨证论治。"瘥后防复"中强调日常防护及康复治疗等,以期为中医药防治本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田玲  孙伟 《湖南中医杂志》2019,35(7):108-110
慢性肾脏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对其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发生;既病阶段,防止疾病传变;病愈之后,防止疾病复发。本文从"治未病"思想中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探讨中医药在防治慢性肾脏病中的作用,为中医药预防医学提供一定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防治。溃疡性结肠炎患病率和发病率逐年上升,疗效欠佳,易复发,中医"治未病"理论有助于提高本病的防治效果。本文从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个方面阐述"治未病"理论在溃疡性结肠炎的防治中的指导作用,为本病的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未病"理论是《黄帝内经》预防与治疗学的精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的理论与临床发展中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治未病"理论的内涵为线索,并针对中风病的致病因素,探讨"治未病"理论在中风病防治中的应用,充分反映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中医思想。  相似文献   

20.
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认为系由胃之腺体萎缩,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减少所致,属中医胃脘痛等范畴。其病证缠绵难愈,而且少数病例会发生癌变,因此萎缩性胃炎又被称为癌前病变。然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和病理机制迄今未完全清楚,因此治疗效果不能获得突破性进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和病理机制的深入研究,是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防治水平的关键。笔者近30年来潜心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通过对数以千计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