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王静宜  吕明月  殷佳  刘慧  刘凡敏  王丽媛  傅春升 《中草药》2023,54(17):5759-5772
补骨脂Psoralea Fructus具有温肾壮阳、健脾等功效,但因辛热而燥,长用有伤阴之嫌,炮制可缓和偏燥之性,在我国传统中医药历史上应用广泛。通过查阅相关医学典籍及文献,对补骨脂的炮制方法历史沿革及现代炮制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从化学成分可测性、成分与传统功效相关性、药动学及体内过程等对补骨脂的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初步确定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补骨脂二氢黄酮、补骨脂异黄酮、新补骨脂异黄酮、补骨脂酚等为其可能的Q-Marker,为补骨脂的炮制工艺传承、质量标准制定以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补骨脂中两个黄酮类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同时测定补骨脂中的两个黄酮类成分。方法 :以实验室制备的补骨脂二氢黄酮和补骨脂异黄酮为对照品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TechsphereODS色谱柱 (4.6mm×250mm ,5μm) ;流动相为甲醇 2 0mmol·L-1醋酸铵缓冲液 (pH 4.0) (67∶33) ;检测波长 240nm。 结果 :补骨脂二氢黄酮和补骨脂异黄酮浓度为 1.25~20μg·mL-1,线性关系良好 ;补骨脂二氢黄酮和补骨脂异黄酮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 94.9%和 96.2% ;RSD分别为 3.1%和 3.6%。结论 :首次建立了同时测定补骨脂中补骨脂二氢黄酮和补骨脂异黄酮的HPLC分析方法 ,本方法结果准确 ,重现性好 ,适用于补骨脂黄酮类成分的分析测定。  相似文献   

3.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补骨脂盐炙前后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究补骨脂盐炙前后成分变化,从化学角度阐释补骨脂盐炙后缓和其“性本大燥毒”的机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监测补骨脂炮制前后成分变化,结合Markerlynx软件分析。结果:补骨脂盐炙前后成分差异显著,盐炙品中补骨脂素(psoralen)、异补骨脂素(isopsoralen)、补骨脂二氢黄酮(bavachin)、补骨脂异黄酮(corylin)、异补骨脂查尔酮(isobavachalcone)、补骨脂查尔酮(bavachalcone)含量明显升高,补骨脂色酚酮(bavachromanol)、补骨脂酚(bakuchiol)含量明显下降。结论:补骨脂炮制前后成分变化是补骨脂盐炙后增效减毒和药性变化的物质基础。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分析盐炙前后指纹图谱的差异,得到潜在的化学标记物,鉴定为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bavachinin)、补骨脂查尔酮(bavachalcone)及补骨脂二氢黄酮(bavachin),可做为区分生品与炮制品的指标成分。本实验的研究成果对于研究补骨脂盐炙的炮制原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补骨脂盐炙品药效物质基础的阐明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大孔吸附树脂法结合斑马鱼评价富集纯化补骨脂总黄酮的制备工艺。方法 以补骨脂的黄酮类代表成分(新补骨脂异黄酮、补骨脂甲素、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和corylifol A)为指标,考察不同类型大孔吸附树脂的静态、动态吸附和解吸附能力,优选大孔吸附树脂类型;综合斑马鱼形态变化和存活率,评价大孔吸附树脂有机溶剂残留的安全性,优选不同厂家大孔吸附树脂;进一步考察上样药液质量浓度、体积流量、上样量、吸附时间、洗脱剂乙醇体积分数和用量等因素对黄酮纯化工艺的影响,并对优选纯化工艺进行验证,比较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前后新补骨脂异黄酮、补骨脂甲素、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corylifol A、补骨脂宁、补骨脂定、补骨脂乙素、4''-O-甲基补骨脂查耳酮、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黄酮类和香豆素类),以及补骨脂酚的含量。结果 优选出D101大孔吸附树脂对补骨脂黄酮成分同时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和解吸附能力;10个厂家D101大孔吸附树脂醇浸液对斑马鱼形态和致死率的影响差别较大,其中D2和D5的大孔吸附树脂安全性较好。优化的D101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总黄酮制备工艺为补骨脂药液上样质量浓度为0.5 g/mL生药,上样量为1倍柱体积(BV),上样体积流量为1 mL/min,吸附时间为1.5 h,用1 BV 30%乙醇洗去未被吸附的成分,再用4 BV 90%乙醇洗脱黄酮成分,所得补骨脂总黄酮提取物中8种黄酮成分含量约是纯化前的1.3~5.1倍,黄酮成分总量约占上述所测11种成分总量的93.6%,提取物中总黄酮质量分数约为54%。结论 斑马鱼评价可快速辨别大孔吸附树脂的安全性差异,D101大孔吸附树脂可有效富集纯化补骨脂黄酮类成分,优选的工艺简单、稳定、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补骨脂中4种单体成分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补骨脂二氢黄酮与异补骨脂查尔酮对细胞色素P450 2B6在mRNA和蛋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该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前期实验室构建的表达质粒pc DNA3.1-h CAR、报告基因质粒p GL4.17-CYP2B6与内参质粒pRL-TK共同转染Hep G2细胞,检测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异补骨脂查尔酮和补骨脂二氢黄酮对组成型雄甾烷受体(constitutive androstane receptor,CAR)的转录激活效应;并利用Real time PCR及Western Blot技术对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补骨脂二氢黄酮和异补骨脂查尔酮的不同浓度处理组进行mRNA水平表达及蛋白水平表达的检测。结果: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补骨脂二氢黄酮和异补骨脂查尔酮(5、10、20、50μmol/L)对CAR具有转录活化作用,其中补骨脂素与异补骨脂素对CAR转录活化效应明显;同时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补骨脂二氢黄酮和异补骨脂查尔酮(5、10、20、50μmol/L)均能上调CYP2B6 mRNA水平与蛋白表达水平。结论: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补骨脂二氢黄酮和异补骨脂查尔酮可以诱导CYP2B6 mRNA与蛋白质水平的表达,这种诱导作用可能是单体成分通过激活CAR信号通路实现。  相似文献   

6.
李凯  许梦莹  周宁  张振凌 《中草药》2017,48(4):710-713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中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补骨脂定、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异补骨脂二氢黄酮、补骨脂二氢黄酮、异补骨脂查耳酮、补骨脂宁、新补骨脂异黄酮和补骨脂酚10种化学成分的方法,并探讨炒制时间对盐补骨脂中10种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UPLC法,色谱条件:C18柱(50 mm×4.6 mm,1.8μm),流动相为乙腈-水,采用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 L/min,检测波长250 nm,柱温30℃。结果被测定的10种成分色谱峰在15 min分析时间内均有良好的分离度,精密度RSD均小于3%;在室温条件下24 h内稳定;各成分均有较宽的线性范围和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7 0);平均加样回收率96%~105%,RSD均小于3%。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快速,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补骨脂的质量控制。随炒制时间的延长,香豆素类成分呈现先降后升再降趋势,黄酮类、补骨脂酚及10种成分总量有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7.
毋启桐  王金金  杨安南  周宁  赵强  李凯  张振凌 《中草药》2021,52(21):6493-6500
目的 探讨盐炙对补骨脂丸中代表性成分煎出的影响,以及成分与止泻药效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HPLC-MS法测定补骨脂丸及3种补骨脂丸模拟品水煎液中13种代表性成分的含量差异,并结合不同给药组对脾肾阳虚泄泻模型大鼠的胃肠激素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相关指标的影响,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代表性成分与止泻药效进行相关性分析,寻找药效贡献较大成分。结果 与3种模拟品(模拟I~III号)相比,补骨脂丸水煎液中黄酮类成分如芦丁、异补骨脂二氢黄酮、新补骨脂异黄酮、补骨脂二氢黄酮、补骨脂宁、异补骨脂查耳酮及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的含量较高,挥发油类成分如茴香醛、反式茴香脑及补骨脂酚的含量较低;与模拟II、III号相比,香豆素类成分如补骨脂素及异补骨脂素的含量较低。不同成分对止泻药效的贡献具有差异,黄酮类和挥发油类成分与止泻药效的关联度较高,香豆素类成分(如补骨脂素与异补骨脂素)与止泻药效的关联度较低。结论 补骨脂、小茴香盐炙后组成补骨脂丸,能促进黄酮类成分煎出,抑制挥发油类、香豆素类成分煎出,这可能是盐炙增强其止泻作用的关键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成药》2018,(12)
目的探讨盐炙对青娥丸中主要成分溶出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了青娥丸生品、清炒品、盐润品、盐炙品中15种指标性成分含有量。结果补骨脂酚经过炮制后含有量均呈显著性降低。与青娥丸生品相比,清炒后补骨脂苷、异补骨脂苷含有量显著升高,京尼平苷酸、绿原酸、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含有量无显著变化,其他成分含有量均下降;盐水闷润后,补骨脂苷和异补骨脂苷含有量下降,补骨脂素与异补骨脂素含有量显著升高;盐炙后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补骨脂二氢黄酮、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含有量明显下降,补骨脂苷、异补骨脂苷、异补骨脂二氢黄酮含有量明显升高,其他成分无显著性变化。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青娥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蟾酥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镇痛、消炎、麻醉等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蟾酥中活性成分还具有抗肿瘤作用,抗肿瘤活性主要包括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分化等.本文对蟾酥不同活性成分抗肿瘤作用的现代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补骨脂中植物雌激素成分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对人黑素瘤细胞(A375细胞)黑素合成的影响。方法:将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作用于A375细胞,采用MTT法、NaOH裂解法、多巴氧化法检测细胞增殖率、黑素合成量和酪氨酸酶(TYR)活性;用RT-PCR法测定控制黑素合成的关键酶TYR、TRP-1和TRP-2 mRNA表达。结果:100μmol/L、10μmol/L的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显著抑制A375细胞增殖(P0.05),对细胞有毒性作用;1μmol/L、10~(-1)μmol/L、10~(-2)μmol/L的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对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P0.05),1μmol/L的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对黑素合成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1μmol/L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对TYR活性有极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浓度为1μmol/L的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可抑制TRP-1/2和TYRmRNA的表达(P0.05)。结论:补骨脂二氢黄酮甲醚能够抑制A375细胞黑素合成,推测其机制为抑制TYR的活性和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1.
张潇予  王丹妮  柴欣  于卉娟  崔英  王跃飞 《中草药》2024,55(8):2784-2791
补骨脂Psoraleae Fructus为临床常用中药,是补益类中成药或方剂中的重要组成药味。近年来,补骨脂的肝毒性对其临床用药安全构成威胁,阻碍了含补骨脂方剂的中药新药开发,限制了补骨脂及其中成药的临床应用。通过对补骨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果皮和种子中的化学成分分布特征,在生长、贮藏、加工炮制过程中补骨脂香豆素类成分转化特征,香豆素类成分体内代谢转化特征及潜在的肝毒性成分等质量特征及其在补骨脂减毒工艺中的应用分析,为补骨脂及含补骨脂中成药的提取工艺、质量标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李凯  王金金  周宁  杜莉杰  张振凌 《中草药》2019,50(22):5508-5514
目的 探讨盐补骨脂、盐小茴香组成的补骨脂丸和3种模拟补骨丸(盐补骨脂+生小茴香、生补骨脂+盐小茴香、生补骨脂+生小茴香)对脾肾阳虚泄泻大鼠的干预作用,从而确证药物盐炙组成补骨脂丸的合理性。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9组,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参苓白术丸组、盐补骨脂组、生补骨脂组、补骨脂丸组及3种模拟补骨脂丸组。采用氢化可的松和番泻叶的复合造模法制备脾肾阳虚泄泻大鼠模型,于给药结束后测定各组大鼠的胸腺、脾脏、肾脏、肾上腺和睾丸脏器指数,观察相应脏器病理变化,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胃动素和睾酮的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摄食量减少,体质量减轻;胸腺、脾脏、肾脏、肾上腺和睾丸脏器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镜下观察到上述脏器均出现明显病变;胃动素水平呈上升趋势变化,睾酮水平显著降低。给予盐补骨脂、生补骨脂、补骨脂丸和3种模拟补骨脂丸后,上述症状和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且补骨脂丸的作用效果整体上优于补骨脂单用以及3种模拟补骨脂丸。结论 补骨脂丸温肾助阳、暖脾止泻的作用优于补骨脂单用,且盐炙后配伍使用止泻作用更佳。  相似文献   

13.
谭鹏  许莉  牛明  张定堃  文永盛  黄春燕  王梅 《中草药》2019,50(16):3937-3946
目的建立补骨脂中16个化学成分的一测多评分析方法,结合化学计量学评价不同批次补骨脂药材的质量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异补骨脂素为内参物,测得待测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在不同色谱仪和色谱柱上考察每个化学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的稳定性和耐用性;比较一测多评法和外标法测定结果的差异,以此验证一测多评法在补骨脂中应用的准确性。结果在建立的色谱条件下,补骨脂中15种化学成分相对于异补骨脂素的相对校正因子准确性较高,耐用性较好,且在不同实验条件下重现性良好;2种分析方法所得结果无显著差异。不同批次间补骨脂的化学成分群一致性较好,但不同化学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大。结论新建立的同时测定补骨脂中16个化学成分的一测多评法,能为更加全面地评价不同来源补骨脂的整体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根据历代医籍和本草记载的炮制方法,对比补骨脂Psoraleae Fructus不同炮制品水提物的急性毒性和肝毒性差异,为补骨脂的炮制方法使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和标准曲线法对补骨脂生品和补骨脂不同炮制品水提物进行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含量测定,并以AB野生型斑马鱼、Tg(lfabp:EGFP)肝脏细胞绿色荧光标记转基因斑马鱼和Tg(lysc:DsRed2)中性粒细胞红色荧光标记转基因斑马鱼为实验动物模型,给予补骨脂生品和补骨脂不同炮制品的水提物通过观察补骨脂不同炮制品对斑马鱼的半数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最小致死浓度(minimum lethal concentration,LC1)、斑马鱼形态变化、畸形评分等的影响,比较补骨脂不同炮制品的急性毒性差异。通过观察不同给药组对斑马鱼肝脏荧光强度、肝脏面积和体积、肝脏病理切片情况、肝脏区域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影响,以及检测炎症相关基因的m RNA水平变化情况,综合评价补骨脂不同炮制品的肝毒性差异。结果 补骨脂不同炮制品水提物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含量存...  相似文献   

15.
符映均  吴育  梅春梅  华政颖  李伟东 《中草药》2022,53(5):1434-1441
目的 探讨补骨脂炮制前后致雌性ICR小鼠胆汁瘀积性肝损伤的差异.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补骨脂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含量变化.雌性ICR小鼠连续30dig生、盐补骨脂水煎液,末次给药24h后,取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肝损伤相关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  相似文献   

16.
西红花为鸢尾科番红花属植物番红花的干燥柱头,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活血化瘀药,主产于伊朗、印度、希腊和摩洛哥等国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西红花不仅具有抗惊厥、抗抑郁、抗炎和抗氧化等药理活性,近年来其抗肿瘤活性也逐渐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西红花中具有抗肿瘤作用的活性成分主要为西红花苷、西红花酸、西红花醛和西红花苦素,对乳腺癌、肺癌、肝癌、白血病、皮肤癌等多种恶性肿瘤均具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理包括:诱导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增加化疗药敏感度及抑制肿瘤转移等。本文将从西红花的资源分布、抗肿瘤活性成分及作用机制方面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期为西红花未来在抗肿瘤方面的开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人参是中国延用了两千多年珍贵的传统中药材之一,由于其具有诸多药理作用而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肿瘤等多种疾病。目前肿瘤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因而人参抗肿瘤作用也越加受到关注。针对人参抗肿瘤作用的有效成分及其分子作用机制、构效关系进行综述。研究表明人参抗肿瘤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人参皂苷及其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人参多糖和人参炔醇,这些活性成分发挥药理作用的机制目前已较为明确,其作用机制主要包括诱导肿瘤细胞周期阻滞、凋亡及分化、增强对肿瘤细胞免疫、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及侵袭与转移等,而其分子机制涉及许多相关基因、蛋白、蛋白酶、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及相关信号通路等的调控与表达。此外,人参有效成分的抗肿瘤作用表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且其化学结构的不同导致抗肿瘤活性有所差异。人参中含有丰富的抗肿瘤活性成分,有望为临床治疗各种肿瘤提供安全有效的天然药物及制剂。  相似文献   

18.
刘丽  张笑敏  许浚  张纪红  张铁军  陈常青  刘昌孝 《中草药》2020,51(10):2689-2702
吴茱萸是我国常用的大宗中药材,资源丰富且分布较广,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吴茱萸中化学成分类型丰富,包括生物碱、苦味素、挥发油、黄酮等类成分,传统认为生物碱和苦味素为其主要药效成分。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综述的基础上,根据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理论,从生源途径、化学成分与传统功效、传统药性、新的临床用途、毒性、可测成分、入血成分及不同配伍环境几方面对吴茱萸Q-marker成分进行预测分析,为明确吴茱萸Q-marker和制定科学的质量标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9.
冯心怡  褚泽文  罗园园  刘延庆  王海波 《中草药》2022,53(12):3863-3869
随着中医药抗肿瘤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被发现并证实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效果。其中南蛇藤及其有效成分抗肿瘤的研究已近20年,许多研究已经证实南蛇藤及其有效成分具有很好的抗胃癌活性。已经被分离和证实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成分包括萜类化合物、脂肪类化合物和苷类化合物等,其中萜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最强。南蛇藤及其有效成分抗胃癌的主要作用为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诱导胃癌细胞凋亡、抑制胃癌细胞侵袭转移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EMT)、抑制胃癌血管生成和逆转胃癌多药耐药等。这些研究结果对深入挖掘南蛇藤抗胃癌活性成分和分子机制具有非常重要意义。从南蛇藤抗胃癌的有效成分及其南蛇藤抗胃癌的作用机制研究2个方面对南蛇藤抗胃癌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今后南蛇藤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黄芪甲苷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黄芪甲苷是从黄芪Astragali Radix中提取得到的皂苷类化合物,是黄芪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抗炎、抗氧化、免疫调节、调节代谢及抗肿瘤等药理作用,近年来在抗肿瘤领域备受关注。研究发现黄芪甲苷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进一步抑制肺癌、结直肠癌、肝癌、宫颈癌、卵巢癌等癌症进展。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主要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进程、抑制肿瘤细胞侵袭等,此外还发现黄芪甲苷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抗肿瘤药物敏感性和提高机体免疫力。黄芪甲苷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抗肿瘤作用,在抗肿瘤治疗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其抗肿瘤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的肿瘤治疗提供新的理论支持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