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治未病”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治未病”乃中医一大特色。本文根据《内》、《难》及仲圣等诸贤论述,揭示“治未病”之摄生、见微知著、治“病及脏”、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等内涵,认为中医“治未病”:工程要从学习中国传统摄生术开始,要有真师传授,要勤求古训博采众长,要重视临床实践,并从自身开始,在艰苦实践锻炼中逐渐登堂入室以臻“透垣”、达“上医”水平。所渭“上医治未病”并非是不治病只预防;乃知“三因”、能“养慎”、“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并善治危急疑难之病不使“及脏”耳。  相似文献   

2.
中医诊断与治未病两者有着密切联系,中医诊断面对的是疾病状态,而治未病则包括未病、欲病和已病、病后等状态。状态辨识孕育于中医诊断,是治未病的关键技术。文章厘清了中医诊断、治未病、状态辨识的关系,概述了以维护健康状态为前提的状态辨识诊断方法,结合实际深入阐述中医诊断与治未病的误区。提出治未病的前提是对健康状态的认识,状态是诊断和健康认知的核心,状态辨识是治未病诊断的方法。从“忽视诊断过程,治未病‘同质化’”“诊断‘以偏概全’,治未病‘以西统中’”“侧重疾病诊断,缺乏健康状态辨识”等3个方面论述了治未病过程的常见误区。  相似文献   

3.
中医"通"法为临床常用的治疗和保健方法,"通"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通"既是治疗和保健方法,又是治疗和保健目的。"通"法是针对"不通"这一病理变化和病理状态而设立的,"通"法的目的就是要使人体从"不通"的状态回到"通"的健康常态。"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四部分内容。"通"法在治未病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调情志、节饮食、顺四时、慎起居、常运动、和房事,维持人体气血阴阳的通畅,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通过发汗、通便、通经络,给邪以去路,达到欲病救萌,消除隐患的目的;通过活血化瘀、化痰除湿、增液润滞、蠲痹通络、清热解毒,达到针对病因治疗,既病防变的目的;通过通补先后天之本,达到瘥后防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不通则痛”是中医对各种病证病理机制的总概括,不“荣”也可导致疼痛,即“不荣则痛”,但“不荣则痛”之病机仍离不开“不通则痛”,两者可相互转化,在痛证的发病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中医“不通则痛”理论对推拿医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是对治未病思想最早的阐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新的健康隐患,根据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应着重于“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中医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治疗学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与潜力,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发掘和探索,从而使中医中药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慢性肾衰竭患者由于肾功能减退,导致代谢产物潴留和尿毒症毒素蓄积,引发全身多系统病变。中医学认为慢性肾衰竭的病机以脾肾亏虚为本,湿浊毒瘀为标。传化之腑包含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人体糟粕由此排出体外,泻而不藏,以通为顺。结合中医古籍,笔者认为五脏藏精,传化之腑受浊,故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湿浊毒瘀之实邪留于腑道,难以排出,此为“不通”;脏腑互为表里,腑道不通则扰乱五脏气血运行。基于此,本篇提出应从通调传化之腑、腑通脏自安论治慢性肾衰竭。  相似文献   

7.
从"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的内涵、病机及其在妇科领域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的病机包括不荣而不通、闭塞而不通两个方面,妇科疾病多由阳明津液不足,不荣而不通所致,病机重在胃腑内伤、胃阴不足,故治疗上以补养阳明津液为主。  相似文献   

8.
刘莹  马银虎 《西部中医药》2012,25(10):86-88
从中医眼科治未病思想的起源入手,指出治未病思想对于眼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从“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等方面阐述青光眼的防治思路。  相似文献   

9.
总结王道坤从胃腑"以通为用"论治胃脘痛经验。王道坤教授认为脾胃虚寒、胃阴亏虚、肝胃不和、湿阻中焦、瘀阻脉络为胃脘痛常见的病因病机,中医辨治应该顺应胃腑"通"的生理特点,使其保持正常的功能状态,并且十分重视胃腑"以通为用"理论,立足健中温通、滋阴润通、调气疏通、燥湿助通、化瘀通络之法,运用自拟愈溃系列经验方加减治疗,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0.
从"治未病"思想的内涵出发,结合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发病形式及变化规律,从扶正、解毒、祛瘀、宣肺、通腑5个方面分层阐述"治未病"既病防变思想在脓毒症防治中的运用。笔者认为,运用"治未病"既病防变思想指导脓毒症的防治,可有效预防脓毒症的发生,控制其发展,截断其传变。  相似文献   

11.
“治未病”中医护理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中医“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  相似文献   

12.
岭南黄氏中医外科流派为岭南医学流派的分支之一。以黄耀燊教授为代表的岭南黄氏中医外科提出六腑以通为用,久病必瘀,内外并治,中西医结合等中医外科诊治原则。外科急腹症可归属祖国医学的“腹痛”“肠结”“肠痈”等范畴,病位在六腑,岭南黄氏中医外科主张基于“以通为用”分期论治急腹症。外科急腹症发病初期多为实证,治疗以通腑为法;发病中期则病久必瘀,在通泄的基础上需加以通络;后期则病久必致体虚,在通泄通络的基础上必须顾护正气。岭南黄氏中医外科基于“以通为用”分期论治急腹症的学术思想可为急腹症的现代中医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高伟  郭爽 《河南中医》2012,32(11):1445-1445
中医医家认为痛证的病机多为不通则痛,然对于不通的机理及原因却论述较少,不通当从两方面论述,其一为不通畅,另一为不通行,两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皆有异同之处,故临床当分清情况而治之,才能收到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从传统中医方法学出发探讨“治未病”的思路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泉 《新疆中医药》2009,27(4):95-97
中医的整个医疗过程一直贯穿着“治未病”的思想,它是基于传统的中医方法学.也就是从功能、整体、变化的角度把握生命规律。从这一方法学出发,建立一套“未病”早期评估体系;广泛利用中医的各种疗法,调动人体自身以及与自然界之间的和谐能力;开展各种“无病先防”、“既病防交”的“治未病’活动;可以更好地实现“治未病’。  相似文献   

15.
达瑞  刘永琦 《河南中医》2011,31(6):582-583
“治未病”思想包含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3个方面。中医耳鼻咽喉之“治未病”思想在治愈耳鼻喉疾病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耳鼻咽喉疾病的诊治中贯穿“治未病”思想,不仅能有效的控制疾病的发生,更可以减少痰病复发和并发症,对于耳鼻咽喉痰病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亚健康人群逐年增加,笔者从中医学角度运用“治未病”学说分几点来探讨对其的调治方法。中医历来十分重视预防、养生、治未病,在三千年前的帛书上就有记载,奠定了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基础,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中医“治采病”思想对现代医学特别是在对亚健康状态的调治应用中的指导作用优势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7.
“通”我们通俗将它理解为“可穿过,没有阻碍”。在中医中对“通”字有其独到的见解,“通”蕴含着中医“天人相应”的思想,它不仅是一种治法,更是中医辨证论治过程中的一种思想,且被广泛用于指导临床实践。“通”理论发源于《黄帝内经》中“不通则痛”,后经历代医家的继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一种成熟的理论,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通”理论探讨1例“血癌”中痛症的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未病”思想贯穿于现代预防医学三级预防的三个环节,从“治未病”入手来阐述HIV/AIDS的三级预防,在“未病先防”、“已病防传”、“既病防变”三个方面对HIV/AIDS的防治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为二阳并病,转属阳明腑实的证治。即太阳表证已罢,邪人阳明,人里化热,与肠中燥屎相结,实热与积滞互结,浊气填塞,腑气不通之证。余遵“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此方应用于临床各科,用于治疗实热积滞壅于肠中,腑气不通之证。往往获效。此方为治标之方,应用以腑气通为准,中病即止,不可久用,以免伤正。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乃中医一大特色。根据《内经》《难经》及仲圣等诸贤论述,揭示"治未病"之摄生、见微知著、治"病未及脏"、见肝之病先实脾等内涵,认为中医"治未病"工程要从学习中国传统摄生术开始,要有真师传授,要勤求古训博采众长,要重视临床实践,并从自身开始,在艰苦实践锻炼中逐渐登堂入室以臻"透垣"、达"上医"水平。所谓"上医治未病"并非是不治病只预防;乃是知"三因"、能"养慎"、"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并善治危急疑难之病不使"及脏"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