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屯垦是中国历代政府用以巩固国防、开发边疆的重要国策。新疆屯垦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影响久远,堪称我国古代屯垦的典范。迄今为止,新疆屯垦已历经两千余年,尤以西汉、唐、清三代为最盛。由于地处偏远,交通运输多有不便,军队就地屯田,且战且耕,从而为戍边军队提供了可靠的后勤保障。同时,屯垦所产生的“溢出效应”,对纾解民困和开发边疆也有积极作用。屯垦还有效地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中西交流以及新疆经济的繁荣,对促进新疆地区生产方式的改进具有不可低估的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疆两千多年的屯垦历史形成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屯垦文化。屯垦文化对推进新疆历史、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方面意义非凡。该文在界定屯垦文化相关概念基础上,梳理了屯垦遗址遗迹、博物馆、节庆习俗、民间文艺等新疆屯垦文化旅游资源概况,通过挖掘新疆屯垦文化的旅游资源价值,提出了屯垦遗址公园、研学旅游基地、工业遗产、旅游节庆等旅游开发模式,以期为讲好新疆屯垦故事,加快文化、旅游融合,为促进新疆屯垦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3.
在中央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以及自治区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强调了宣传思想工作和文化建设在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履行"发展壮大兵团,致富职工群众"的屯垦戍边使命的过程中,各族干部群众应深刻了解新疆的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知识、政策历史演变规律,弘扬中华文化、新疆文化和兵团精神,以强大的文化力作为屯垦戍边的思想基础,努力增强"四个意识",即理论意识、学习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为新疆的长治久安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4.
盛世才主政新疆前后,由于战乱,面临着大量耕地荒芜、粮食产量骤减,财政收支匮乏、货币贬值、通货膨胀严重的问题,盛世才对军队进行整编,为了解决裁撤军人的给养问题,缓解财政压力,盛世才决定成立负责新疆屯垦的新疆屯垦委员会.伊犁州档案馆藏相关史料证明,1935年3月29日,新疆屯垦委员会正式设立,机构设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在迪化、伊犁办公的各行政机关,二是分布在各地的屯垦机构.1943年被撤销,历时八年,它为促进民国后期新疆屯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新疆屯垦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极具特色的文化,是屯垦军民把内地各区域文化与边疆文化相结合,把民间文化与军旅文化相结合,在开发边疆、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火热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新疆屯垦文化是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汉文化特征的一种融合性文化。新疆屯垦文化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始终把国家的需要与个人的发展相结合,体现的是全局观,是中华民族的利益。面对当今社会发展和复杂的国际地缘政治斗争,屯垦文化因其内在本质特征,具有其独特的生命力,并在创新中走向新生。  相似文献   

6.
在整个民国时期,新疆先后处于杨增新、金树仁、盛世才以及国民党政府统治之下。在这一段时期内,历任统治者均在新疆推行了屯垦政策,只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结果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自西汉时期开始,中央王朝在新疆组织的屯垦延续了两千多年,通过屯垦活动,有效地维护了祖国的统一。民国时期,出于国防安全以及经济开发的需要,一些学者提出了在新疆开展屯垦的建议,也有一些人从气候环境、民族关系等角度提出了新疆屯垦所面临的一些困难,更有学者规划了在新疆开展屯垦的具体步骤。不少认识较为深刻,对于今天不无借鉴。  相似文献   

8.
屯垦是我国用于治理边疆的一项特殊的手段,在古代西域的稳定和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中总结了从西汉至清代各代屯垦的时空分布特征,认为屯垦地点多分布在丝绸之路沿线的军事扼要之地,受西域内外政治局势变化的影响,屯垦的重心逐渐由南疆向北疆转移,如此的空间转移也带动了清代以后北疆城镇群带的兴起。自然影响力和政治驱动力是屯垦发生的两类动力因素,探求其作用机制,认为这两类因素是古代新疆屯垦规模之大、屯垦时间之长、屯垦成效之明显的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9.
新疆屯垦史是新疆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屯垦自西汉开始迄今两千余年,分为军垦与民垦两种类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屯垦对于维护祖国统一,稳定新疆社会,开发建设边疆,加强内地与新疆的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汉代开始的新疆屯垦管理制度,经唐、清等统一中央王朝的发展,体制趋于完善,屯垦形式向多样化发展。促进新疆屯垦体制变革的动力是历代中央王朝对新疆屯垦制度变革政治预期收益的外因与经济和社会预期收益的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正是在内外因素的影响下,新疆屯垦管理制度逐步发展和完善,至清代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成熟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1.
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至高境界,是社会整体繁荣和发展的最高目标。新疆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增强新疆文化软实力,一是立足区域实际、突出多民族特色,使文化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二是解放和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群;三是以现代文化为导向、以旅游为平台,全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模式;四是新疆地域多元民族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相交融,促使文化资源在保护中开发、在利用中保护,成为可以永续利用的"聚宝盆"。  相似文献   

12.
乌江流域是汉、土家、苗、彝、侗、回、布依、仡佬、水和白等族聚居的区域,古代自然移民、政治移民和军事移民造成乌江流域文化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以儒释道为主体的汉文化和灿烂丰富的民族文化。乌江流域古代移民与文化多样性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古代移民的过程即是文化多样性的形成过程,多样化的文化就是古代移民的必然结果;二是政治因素对乌江流域文化多样性的形成有巨大作用;三是汉文化教育是乌江流域多样文化被汉化的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3.
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族(民族)聚居、多语言文字融合、多种宗教并存和各种古代文明互相交汇、渗透之地。这种情况使古代新疆文化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延续至今的语言文化生态景观。  相似文献   

14.
文化的多样性既表现为文化的民族性,也表现为文化的世界性,世界文化是由多姿多彩的各民族文化组成的。文化殖民主义企图用单一的文化模式强行取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模式,违背了不同文化主体间平等交往的原则,是对人类文化生态的破坏。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是人类的共同利益,也是世界文化生态平衡的前提,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的共识。  相似文献   

15.
关于新疆民族文化认同与宗教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生活并不等于民族的全部生活,它只是民族生活的一个有限的组成部分,宗教文化也不能涵盖民族的全部文化,它只是民族文化的一个方面。从本质上看,民族的发展从根本上源于文化领域中对优秀时代文化的整合,真正的民族进步是一种文化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在新疆双语教师培训中,双语教师既要具备普通教师所需要的教师素质与教学技能,还要具备双语教师所特有的跨文化教育的能力.培养新疆双语教师的跨文化适应能力,需要加强教师的文化整合型态度培训,在双语教学中教师应以多元文化整合的态度来包容不同文化,提高与引导双语教师的跨文化理解与适应,对新疆双语教育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论述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问题。我国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然而,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中西文化的挤压碰撞,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出现迅速衰落和萎缩的趋势。因此,要采取立法、宣传等措施,从教育等方面着手来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两汉至南北朝,汉语在西域取得一席之地。唐宋时期,汉语的使用范围扩大到了部分少数民族上层人士。元明时期,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可以不用翻译而“通汉语”了。清代,汉语在新疆分布已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9.
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文化调适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一种差异性存在和多样性发展。文化差异既是导致文化冲突的内在根据,又内涵着文化调适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