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内蒙地砷病病区人群的形态砷暴露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内蒙地砷病病区人群通过饮水而暴露于不同形态砷化合物的种类和水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区饮水中砷主要以无机砷形式存在。其中As水平高于As,有机砷普遍以低浓度水平存在于水中。在该病区开展饮水中不同形态砷暴露水平与地砷病发病关系的横断面流行病学研究所的数据资料,无论单因素分层还是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均显示不同形态砷暴露对砷病的发病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地砷病的患病率随饮水呒机砷水平  相似文献   

2.
离子交换—原子荧光法测定地砷病区饮水中砷形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用离子交换树脂柱分离,以氢化物原子荧光测定,建立了地砷病病区饮水中不同砷形态的分离测定方法;并对水样的保存条件和形态砷的分离条件进行了探讨。本法对不同形态砷的分离效果邓,方法简便,变异系数在5%左右,回怍率为85-105%。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受饮水型砷暴露影响比较严重的国家,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分布于13个省(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667个病区和1969个潜在病区村,受威胁人口约207万[1].慢性砷暴露对身体危害十分严重,能引起皮肤、膀胱、肾、肝和肺部发生肿瘤[2].研究发现[3],不同种族、不同个体之间对砷的敏感性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地方性砷中毒(包括饮水型砷中毒和燃煤污染型砷中毒)的发病存在个体差异已经在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中得到证实,即在相同暴露条件下,砷暴露者发病情况及病情差异较大,提示个体易感性因素可能是促发砷中毒的关键因素之一[3].这种差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剂量水平、暴露途径、饮食以及暴露砷的特定类型,参与砷生物转化过程的某些酶的基因多态性也与这种差异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外环境中砷水平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山西省地方性砷中毒(地砷病)病人饮水和当地自产粮食中的砷含量,为砷中毒防治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山西省地砷病病区随机抽取17个村的189名地砷病病人作为调查对象,入户采集所有调查对象的饮用水和当地自产粮食。样品中砷浓度测定用HPLC-ICP-MS定量检测。结果在随机抽取的134份水样中,砷超标率达64.9%,中位数值为91.43μg/L。125份粮食样品中,砷超标率达44.8%,中位数值为0.65 mg/kg。结论调查表明,地砷病病区饮水和粮食中砷浓度均高,地砷病病人通过饮用高砷井水和食用高砷粮食暴露于外环境中砷而致慢性砷中毒。  相似文献   

5.
地方性砷中毒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地方性砷中毒(地砷病)的发病危险因素,评估p16甲基化在地砷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两项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方法,40例病例选自病区确诊的地砷病患者,对照分别选自病区和非病区各40例健康人;采用标准化问卷进行调查,获取病例和对照组的有关暴露因素: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技术,测定血样p16基因甲基化水平;并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处理资料。结果病例与病区对照组分析结果表明,饮水含砷量(OR=4.2,P〈0.01)和饮水年限(OR=1.192.P〈0.05)对地砷病发病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16甲基化测定结果表明,病例组与非病区对照组比较,对地砷病发病的影响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OR=10.0,P〈0.01)。结论饮水含砷量、饮水年限和p16基因甲基化可能都是地砷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但是,p16基因甲基化可能是地砷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这对阐明地砷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砷暴露人群p16基因甲基化发生情况。方法分别在饮水型砷中毒病区选取40例典型确诊地砷病患者、40名病区非患者及40名非病区的正常人(2个对照组),并进行年龄、性别匹配,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测定人群血标本p16基因甲基化水平。结果地砷病患者及对照人群p16基因的甲基化率分别为65.0%、47,5%和20.0%;随着饮水砷浓度的增高,p16基因甲基化率也是逐渐增高。结论饮水砷暴露可引起人群p16基因甲基化发生率升高。  相似文献   

7.
饮水除砷技术研究动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在饮水环境中,与地球物理化学特性相关的环境低剂量砷长期暴露引起的慢性地方性砷中毒(简称地砷病)已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德国、日本、美国等许多国家以及我国的台湾、新疆、贵州、内蒙、山西等省、自治区均有地砷病的报道,其中主要为饮水型砷中毒。由于砷...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新疆奎屯地方性砷中毒高砷暴露区与非高砷暴露区水中砷和其他微量元素含量的分布,探讨砷在人体内蓄积排泄情况与水砷的关系。方法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奎屯地方性砷中毒(地砷病)高砷暴露区与非高砷暴露区23份水样中元素含量;选择奎屯129团高砷暴露区83人作为砷暴露组1,29团非高砷暴露区50人作为内对照组,选择123团98人作为外对照组,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各组人群的尿砷含量。结果统计分析表明地砷病高砷暴露区水砷含量明显高于非高砷暴露区(P〈0.05)。高砷暴露区水样中Cu、Pb含量高于非高砷暴露区,Zn含量低于非高砷暴露区(P〈0.05)。砷暴露组尿砷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砷暴露组和内对照组男女尿砷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尿砷含量未见差异(P〉0.05)。结论地砷病高砷暴露区水中Zn含量低,Cu、Pb含量高,可能伴随高砷增加居民患地砷病的危险性;水砷含量与尿砷排泄量之间有一定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电化学氢化物发生与原子吸收光谱联用技术对无机砷形态分析的方法.为地方性砷中毒病区饮用水中砷的形态分析提供快速的检测方法。方法基于3价砷(iAsⅢ)和5价砷(iAsⅤ)电化学氢化物发生效率的差异,实现低电流条件下对iAsⅢ的选择性还原和测定;在高电流条件下实现iAsⅢ和iAsv的电化学氢化,并根据吸收加和性原理测定iAsⅤ。结果以0.4、1.2A为优化的电解电流条件,iAsⅢ和iAsⅤ测定的检出限分别为03、0.6μg/L。本方法应用于饮用水中无机砷的形态分析,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6%(14.4/15.0)~102%(10.2/10.0)。结论该方法灵敏、准确可靠,操作简单、快速,适用于地方性砷中毒病区饮用水中不同形态砷的测定分析。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高砷水源分布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掌握甘肃省饮水高砷区分布范嗣和地方性砷中毒流行状况,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按全国饮用水高砷水源筛查方案,对13个重点县(市)进行饮用水源含砷量筛查,对11个饮水型氟中毒病区(县)饮水砷进行随机抽查。用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分光光度法测定水砷。结果共调查24个县(市)256个乡(镇)的869个村,检测水样5956份,检测出高砷水源210处,超标水源分布在6个县(市),除1个县高砷水源为井水外,其余5个县(市)均为泉水。其中4个县(市)查出砷中毒可疑病例133例,以身体非暴露部位的皮肤色素沉着、脱失为主要体征。其余2个县未发现砷中毒患者。结论甘肃省有高砷水源分布.主要为泉水型高砷区,并在4个县(市)发现有零散病例,但病情较轻。  相似文献   

11.
砷,氟对大鼠骨组织联合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研究应用现代质子微探针技术及定量组织学方法,探讨了砷、氟在牙齿与骨骼不同组织中的分布和作用。结果揭示:(1)氟(100ml/L)引起大鼠切牙与人类相似的氟斑牙;(2)砷(30mg/L)不沉积于骨组织中,未见砷对骨组织有损害作用;(3)砷与氟在对机体增长的抑制上呈协同作用;(4)砷与氟在对骨组织作用上无明显联合作用;砷不影响氟对骨组织的作用;(5)砷不能显著地拮抗氟在骨组织中的沉积。  相似文献   

12.
硼镁石粉有效灭螺成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阐明硼镁石粉灭螺作用的有效成分.方法矿石样品经HNO3及HNO3-HClO4方法消解后,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其砷、铅、镉等元素的含量;采用WHO"杀螺剂实验室终筛方法"中的浸泡法进行灭螺试验.结果硼镁石粉(灭螺灵1号)及西藏改则的硼镁矿石中砷含量分别达34.10μg/g及61.70μg/g,远高于其他硼镁矿石,灭螺实验显示砷及硼化合物均具有灭螺作用.结论西藏硼镁石粉中的砷含量偏高,其杀灭钉螺的有效成分可能是砷及硼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本文对66例神经型地克病人血清 TGab TMab T_3 T_4 TSH IgG IgA IgM 进行了正常对比测定,结果两组无显著差异。提出神经型地克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无关,在补碘后甲状腺功能基本正常。  相似文献   

17.
18.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