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江苏数字地震台网地震定位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江苏数字地震台网的几何布局,对区域上设定的不同震级和震源位置的可能事件,作了以下两点考虑。(1)根据不同震级地震的监测范围,确定了相应的定位子台组合。(2)对同一地震事件,考虑到震相分析P震相和S震相测量精度上的差异,引入了不同的标准误差σP和σS。在此基础上,通过模拟地震波理论走时和对走时矩阵的奇异值分解方法,计算了估计震源参数标准误差的参量空间协方差矩阵值,给出了标准误差理论值等值线图,用此方法讨论分析了江苏数字地震台网的地震定位能力。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甘青交界地区3个M≥4.5级地震震相的分析,认为在震级M≥4.0级,震中距300km~800 km的甘青交界地区地震,青海数字地震台网部分台站可记录到清晰的sPn震相。采用sPnPn平均到时差方法计算2013年2月12日的青海海西5.1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4.3 km、9月20日青海门源5.1级地震震源深度9.9 km;2014年10月25日甘肃碌曲4.5级地震震源深度15.2 km。为了验证上述计算结果,用CAP法反演上述3个地震矩心深度,误差比国家地震台网给出的震源深度均小于5km。进一步说明sPn-Pn平均到时差在甘青走时模型下,只要能识别出sPn震相,就能快速准确算出震源深度且震源深度误差较小,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甘肃岷县2013年7月3个M>4.0地震震相的细致分析,认为在震中距大于250km时四川数字地震台网部分台站可记录到较为清晰的sPn震相。采用sPn和Pn震相确定震源深度的方法分别对岷县3个地震的震源深度进行了重新计算,得到了较为精确的地震震源深度。  相似文献   

4.
地震学者对1933年叠溪大地震进行了大量研究,由于资料匮乏,学术界至今对该地震的震源位置、震级、发震时间3要素有不同看法。本文利用上海徐家汇观象台1933年四川叠溪大地震三分向记录,通过对叠溪地震事件图纸的重新分析校核,利用IASP91全球走时模型对发震时间、震中距和震级3要素重新行计算和反演,得出的定位结果为:发震时刻为1933年8月25日7时50分15秒、震中距为16.25°、震级为MS7.49。该结果和其他研究学者在发震时刻和震中距上偏差较大,发震时刻相差17 s,震中距相差1°左右,两者偏差较大,究其原因是采用的方法不同,前人是基于宏观资料、现场调查以及后续小震反演得到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甘肃2012年5月2个M〉4.0级地震的震相分析,得出在震中距大于300km时,甘肃数字地震台网部分台站可记录到较清晰的sPn震相。采用sPn和Pn震相确定震源深度的方法,重新计算震源深度,并和甘肃地震台网中心所得的结果相比较,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广东台网记录到的三个典型地震的震相分析,依据sPn震相所具有的特征,可以在震中距1.5至7度之间,识别出sPn震相;利用sPn和Pn震相的到时差计算出三个地震的震源深度,并与广东台网用其他方法给出的震源深度进行比对。结果表明:sPn和Pn震相的到时差计算震源深度的方法简单易行,且准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2013年1月至11月四川长宁地区M≥4.0地震震相的分析得出,在震中距大于260 km时,四川数字地震台网部分台站可记录到较为清晰的sPn震相。本文采用sPn和Pn震相确定震源深度的方法,分别对长宁地区2个M≥4.0地震的震源深度进行了重新计算,2次地震的震源深度较浅,均小于3 km,是较为精确的震源深度值。  相似文献   

8.
利用山西数字地震台网的波形资料和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震相数据,计算出2009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0日98次M_L≥3.0近震单台震级与台网平均震级的偏差,绘制各次地震的单台震级偏差横向分布图,进而对震级偏差较大的台站进行分析、校正。该研究结果可为震后趋势判定及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陈贵美  胡文灼  刘军 《华南地震》2010,30(Z1):113-121
选取广东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自2000年1月正式运行至2007年6月记录的广东省境内及邻区368次较大的地震事件,利用msdp-dm分析软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计算了各单台震级与台网平均震级的偏差、平均偏差和标准离差,分析了仪器、量规函数、台基诸因素产生震级偏差的主要原因。结果显示,不同类型地震仪器对震级偏差影响很小,量规函数偏差明显,在震中距0~60km内,量规函数偏差为负值;在60~380km范围内偏差不大,认为在日常大震速报中,可直接用此震中距的台站量取震级;而大于380km以后台网量规函数偏差为正。给出了台基校正值。通过对样本数归类统计、计算、分析,给出了量规函数校正值和台基校正值。  相似文献   

10.
永安地震台钻孔体应变地震响应能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统计永安地震台2007—2013年体应变记录的地震同震响应,与同期国家地震台网大震速报目录对比,响应率为15.21%。绘制地震能力线,量化评估永安地震台体应变仪映震能力,得到钻孔体应变对不同震级地震的响应范围为:震级5.5级,震中距425 km;震级6级,震中距860 km;震级7.0级,震中距3 514 km;震级7.5级,震中距7 104 km。  相似文献   

11.
使用中国地震台网全面完成数字化之后的观测资料(2008 2012年),对中国地震台网和美国地震台网测定的体波震级从震级大小、震中距、震源深度和震中方位进行对比分析.由对比结果可知:中国和美国地震台网测定的mb之间无系统化差异,但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mB与美国地震台网测定的mb存在一定系统偏差(mB平均偏大0.22);震源深度对震级偏差有一定影响,具体表现为浅源地震偏差大于中深源地震;震中距及四象限分布对偏差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库尔勒国家数字地震台近震震级偏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库尔勒国家数字地震台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测定的1 403个近震事件,与新疆地震台网发布的地震目录事件进行对比,计算二者的震级偏差值,并从震级、震中距及方位角等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随着地震震级的逐渐增大,震级偏差也随着增大;震级偏差与震中距之间也存在着一些联系。  相似文献   

13.
对2007年8月15日秘鲁近海MW8.0地震在全球数字地震仪台网(GSN)83个台的宽频带数字记录进行分析,在短周期(SP)、中长周期(SK)和长周期(LP)记录上均识别出在震源破裂过程中由主要破裂激发出的破裂震相。由破裂震相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该地震是一个由4次主要破裂构成的地震事件,第2次破裂、第3次破裂和第4次破裂与第1次破裂之间的时间间隔平均约9.1 s、48.5 s和63.3 s,与震源破裂时间函数的结果一致。4次主要破裂激发的破裂震相在GSN台站可识别的震中距范围为1.4°—153.8°。本文给出的破裂震相记录特征,为分析识别其他地震的破裂震相提供了参考。从地震记录图上直接识别破裂震相有助于快速判断震源破裂过程,有助于快速判断震灾损失。  相似文献   

14.
以浙江省数字地震台网的台站布局为基础,在浙江省内以0.1°×0.1°网格点作为虚拟地震震中,利用浙江2015地壳速度模型计算了各台站Pn、Sn、Pg、Sg震相到时,对速度模型及各震相走时增加适量扰动,进而使用Hyposat进行地震定位。定位结果与虚拟震源位置对比显示:(1)对于震中位置,当速度模型中速度偏差小于0.1km/s时,所得震中偏差基本在3km以内,但在某些区域会出现无法有效定位的情况;(2)对于震源深度,与仅使用Pg、Sg(或Pb、Sb)震相定位的结果相比,当Pn、Sn震相参与定位时,震源深度的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震源深度,且计算结果的一致性更好。  相似文献   

15.
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的微震定位实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建成的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由 10 7个数字地震台站组成 ,其地震监测和定位能力需要检验。此文主要目的是为评估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的地震活动监测能力提供参考依据。在地震定位中 ,应充分发挥数字地震记录的优势 ,采用相应的数字地震记录处理技术 ,提高地震定位的可靠性和精度。采用滤波、偏振及台站扫描、震相追踪等数字技术 ,提高了震相识别的可靠性和精度 ,并用Geiger方法对 2 0 0 1年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 7个网内及网缘微震 (ML<2 .0 )进行了精确定位 ,还通过对爆破的定位来检验程序和方法的可靠性和精度。结果表明 ,震中定位误差估计小于2km ,震源深度误差估计小于 3km  相似文献   

16.
震源深度是地震定位中的重要参数之一。对于一个地震,sPn与Pn震相到时差是一个常量,与震中距无关,只与震源深度和地壳模型有关。基于该理论,以河北数字台网数据为基础,识别sPn震相和Pn震相,计算2017年9月4日河北临城ML4.4地震震源深度,结果为6.86km。双差定位法是目前确定震源深度比较精确的方法,双差定位得到的震源深度为7.01km。双差定位法所用数据量比较大,计算过程繁杂。利用sPn与Pn到时差计算震源深度的结果与双差定位法结果接近,计算快速、简单,所需数据量小。因此,将该方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可以快速、准确地测定近震震源深度。  相似文献   

17.
安西地震台数字记录面波震级偏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安西地震台数字记录所测定远震面波的震级与中国地震局给出的平均面波震级(Ms)的偏差,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一致性、差异性,初步结果表明安西地震台测定的震级比中国地震局的平均震级略高0.04。这种偏差是在测量误差允许范围之内,最后给出了安西地震台不同方位、不同震中距的参考校正值,并得到较好的校正结果。  相似文献   

18.
江西数字地震台网近震震级偏差与量规函数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江西数字地震台网数字地震记录资料,选取自2007年10月正式运行至2009年12月所记录的138次ML≥1.5的地震事件,计算了各台站单台震级与台网平均震级的偏差、平均偏差和标准偏差,从震级偏差频次分布、量规函数、平均周期等因素对单台震级的影响上作了定量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①除九江、赣州、石城、都昌、高安5个台的震级与台网的平均震级偏差比较大外,其余台站均比较小;②目前所用量规函数在震中距小于40 km时偏小,大于330 km时偏大,给出了量规函数校正值,③平均周期小于0.17 s时,变得极不稳定,离散程度明显增大,这种情况应该是由于单台震中距超过300 km的样本数太少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9.
大同国家测震台远震震级偏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大同国家测震台2008年1月至2012年2月观测到的Ms≥5.0的地震事件,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正式地震目录中给出的震级,进行震级偏差统计分析,找出二者间的关系,并对产生偏差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同台观测到远震的震级偏差均值为0.18,观测仪器和分析软件的不同、震中距、方位角、震级大小、震源深度对震级偏差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山西地震台网速报震级与量规函数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选取山西数字地震台网自2001年3月至2007年12月所记录到的100次ML≥3.0以上的地震事件,计算单台震级与平均震级的偏差.分析发现,单台震级与台网平均震级的偏差除镇川、岢岚、山自皂3个台较大外,其余台站均较小;目前所用量规函数在震中距小于40 km和大于240 km时偏差较大,认为,在大震速报中直接采用震中距在40 km~240 km的台站参与计算震级是一种更简便可行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