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使用动态血压指导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时辰服药治疗6个月的生存质量。方法将所有128例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时辰服药组和常规服药组,分别在调整用药前、治疗后6个月对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发放S F‐36生存质量调查表和自制的一般情况和服药情况调查表,对患者生存质量予以评估,分析患者时辰服药治疗后生存质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动态血压参数均明显改善,与常规服药组比较,时辰服药组在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 )、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夜间平均动脉压(nMAP)、高危时段的平均舒张压(DDBP)、平均收缩压(DSBP)、平均动脉压(DMAP)、夜间血压下降率(NBPDR)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P<0.01)。降压治疗6个月后,两组在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生理机能、生理职能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 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BMI、服药时间、家庭人均月收入、医保类型、文化程度、职称。其中,高龄、BM I高、服药时间延长会降低生存质量,而家庭人均月收入高、文化程度高、参加保障更高的医保、职称高则会改善生存质量。结论对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时辰服药治疗比常规服药治疗能更加显著改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生存质量。改善患者经济状况、BM I ,医疗有保障,文化程度高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对服药后血压水平状况及心脑血管风险评估效果。方法: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医院收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根据治疗药物不同分为氯沙坦钾组和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每组60例。氯沙坦钾组口服氯沙坦钾治疗,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比较两组诊室血压和24h动态血压监测的差异,分析诊室血压达标和未达标患者24h动态血压的达标情况及治疗后心脑血管风险发生率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两组治疗12个月后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白天收缩压变异性、白天舒张压变异性、晚间收缩压变异性、晚间舒张压变异性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治疗12个月后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水平均低于氯沙坦钾组(P0.05)。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组治疗12个月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为6.67%,氯沙坦钾组为13.33%,两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诊室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诊室血压达标情况与24h动态血压监测达标情况并不一致:诊室血压达标的42例患者中,14例(26.2%)显示24h平均血压未达标。结论: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用药后血压水平状况能评估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指导临床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动态脉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肾脏损害的影响.方法 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65例,按24 h平均脉压(MPP)分为两组:24 h MPP≥60 mm Hg为A组,24 h MPP<60 mm Hg为B组;另选健康体检正常者为对照组,均进行血清肌酐、动态血压测定.结果 3组24 h平均收缩压(MSBP)、24 h平均舒张压(MDBP)、24 h MPP、血清肌酐、尿清蛋白排泄率(UAER)、肾小球滤过率(GRF)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和B组患者24 h MSBP、24 h MPP较C组明显升高(P<0.05);与B组比较,A组患者上述指标明显升高(P<0.05);A组血清肌酐明显高于B组和C组,24 h MDBP及GRF低于B组和C组(P<0.05).结论 动态脉压增大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相关;动态脉压越大,靶器官损害越严重.  相似文献   

4.
蔡丽芹  张燕  陈志强 《海南医学》2014,25(2):167-169
目的 通过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子代亲属与非高血压子代亲属间的差异,并评估高血压子代亲属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药后血压控制效果.方法 (1)对原发性高血压子代亲属72例(检测组)和非高血压子代亲属61例(对照组)分别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比较24h血压平均值、血压负荷值、血压变异性(BPV).(2)对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的高血压子代亲属患者,经药物治疗8周后行动态血压监测,评价药物治疗疗效.结果 (1)检测组BPV、血压负荷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4 h血压平均值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经药物治疗后,检测组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24 h血压平均值较用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7例收缩压谷峰比值(T/P)大于50%,6例舒张压T/P大于50%;6例收缩压及舒张压平滑指数(SI)大于1,3例收缩压及舒张压SI小于1.结论 (1)动态血压监测能对原发性高血压子代亲属血压状态做出早期评价,对该组高血压正常高值患者和高血压患者早期预防或控制血压有一定意义.(2)动态血压监测较好的评价原发性高血压子代亲属中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效果,帮助患者选择最佳药物和最佳用药方式平稳降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研究替米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82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替米沙坦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缬沙坦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38%(P0.05);在24 h血压均值、日间血压均值及夜间血压均值方面,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苯磺酸氨氯地平与非洛地平与口服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选取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50例,以随机抽样方法分为A组(75例)和B组(75例),分别给予非洛地平和苯磺酸氨氯地平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24h血压、心率及毒副作用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24h血压、心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毒副作用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与非洛地平与口服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在控制血压和心率方面疗效接近,但苯磺酸氨氯地平口服毒副作用发生风险低于非洛地平,安全性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7.
荆珊  王鸿懿  孙宁玲 《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133-135,139
目的探讨早晨和晚上服用复方利血平氨苯喋啶片治疗6个月对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和24 h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开放性研究,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61例,随机分为早晨服药组(n=230)和晚上服药组(n=230),分别给予复方利血平氨苯喋啶片治疗,1片/次,1次/d,连续治疗6个月。治疗结束时测量24 h动态血压。结果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时间点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压的达标率分别为91.8%(202/220)和91.5%(206/225)。24 h动态血压监测表明,治疗后两组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治疗后各时间点血压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共190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由非杓型改变为杓型,早晨服药组104例,晚上服药组86例,两组血压昼夜节律转变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晨和晚上服用复方利血平氨苯喋啶片均能够明显降低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诊室偶测血压和动态血压;能显著降低夜间血压水平,纠正异常血压节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9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CT),观察组采用HIIT,比较两组训练前后血压指标[24 h平均舒张压(24 h MDBP)、24 h平均收缩压(24 h MSBP)、24 h平均动脉压(24 h MAP)]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水平、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和生命质量[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训练后,观察组24 h MDBP、24 h MSBP、24 h MA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低于对照组,红细胞变形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理职能、生理机能、精力、一般健康状况、情感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躯体疼痛等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IT应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康复治疗中可降低血压指标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和红细胞聚集指数,提高红细胞变形指数和生命质量评分,效果优于MCT。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蛋白尿的关系以及降低夜间血压对蛋白尿的影响,为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患者蛋白尿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80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蛋白尿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每日分别于晨起或睡前口服氯沙坦50~100mg治疗12周,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检测空腹血糖、清蛋白、血脂、肌酐、钾、钠,24h尿白蛋白定量,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不同服药时间对血压节律的影响,以及血压节律的变化对蛋白尿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夜间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非杓型患者比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间治疗前24h尿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24h尿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尿蛋白水平与夜间平均收缩压水平呈正相关(r=0.233,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异常会加重肾脏损害,睡前服用氯沙坦可有效控制夜间血压水平.显著降低尿蛋白水平,减轻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酯不同用药时间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及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入选的101例非杓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晨服组于早8∶00服用坎地沙坦酯4 mg,晚服组于晚8∶00服用坎地沙坦酯4 mg,用药12周。用药前及用药12周后,分别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昼夜节律及踝臂指数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夜间血压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服组非杓型血压纠正率、晨峰血压降低程度明显高于晨服组(P〈0.05),不同时间服药均可提高踝臂指数。结论坎地沙坦酯夜间用药能明显降低高血压患者的晨峰血压,改变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节律,改善动脉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1.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12):1611-1613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并发症及血脂异常患者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2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并根据其不同的并发症或合并症分为单纯性原发性高血压组30例、合并血脂异常组25例、合并房颤组24例、合并腔隙性脑梗死组22例、合并左心室肥厚组26例。对所有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对所得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各原发性高血压并发症组患者昼、夜平均血压及血压波动异常均显著高于单纯性原发性高血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脂异常组患者24h平均收缩压(24hSBPSD)、白天收缩压标准差(dSBPSD)、白天舒张压标准差(dDBPSD)等指标较单纯性原发性高血压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脂代谢异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更为突出,提示其植物神经功能损害可能更加严重。且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与血压水平、血压昼夜波动幅度密切相关,24h动态血压监测可更加全面地反映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受损情况。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对肾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对86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24h收缩压血压变异性均值递增顺序分为EH1组(43例)和EH2组(43例)。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24h尿微量清蛋白及肾功能生化测定,观察并比较患者血压变异性对肾功能损伤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血压变异性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4h、日间、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血压平均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4h尿微量清蛋白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除了日间收缩压血压变异性与尿蛋白无明显相关性外,其余时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血压变异性与尿蛋白的分泌均呈正相关。EH1组与EH2组血肌酐、血尿素氮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性肾脏损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盐酸贝那普利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晨峰型高血压的疗效及其逆转左心室肥大的作用。方法将入选的晨峰型高血压患者分为时辰化服药组(n=31)和常规化服药组(n=29)。时辰化服药组清晨口服盐酸贝那普利10 mg,晚间口服左旋氨氯地平2.5 mg;常规化服药组清晨顿服盐酸贝那普利10 mg和左旋氨氯地平2.5 mg。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观察2组患者24 h动态血压变化及逆转左心室肥大的作用。结果 2组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24 h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晨峰血压程度、清晨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下降(P<0.01或P<0.05);治疗24周后时辰化服药组患者的室间隔厚度、舒张期左心室厚度、舒张期左心室内经均较常规化服药组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贝那普利联合左旋氨氯地平能更平稳、有效地控制血压昼夜节律,逆转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14.
吴健 《吉林医学》2012,33(4):721-722
目的: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动态心电图异常关系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对6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24 h脉压和24 h动态心电图(DCG)进行监测,按动态脉压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30例,脉压40~60 mm Hg(1 mm Hg=0.13333 kPa),B组32例,脉压>60 mm Hg,将两组24 h的动态血压参数和24 h DCG表现进行比较。结果:经监测,ST-T改变、心律失常、左心室肥厚等心电图改变,B组都显著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的特点进行详细的了解,在高血压病的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与缬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及对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9月诊治的78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A组:单用缬沙坦.B组:单用坎地沙坦.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周及8周后,两组患者24DBP、24SBP、昼间dDBP、昼间dSBP、夜间dDBP、夜间dSBP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A组血压控制情况明显优于B组(P<0.05).B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69%,A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缬沙坦相比,坎地沙坦能有效控制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临床效果显著,具有安全高效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给药时间对非杓型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非杓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清晨服药组和夜间服药组,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2组均选用缬沙坦胶囊每次80~160 mg,每日1次,用药10周,观察用药前后24 h动态血压参数,比较2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2组治疗24 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下降(P〈0.05)。2组收缩压昼夜节律改变的有效率分别为63.33%和86.67%,舒张压为60.00%和83.33%。结论:夜间服药不仅能24 h平稳降低血压,而且能显著改变血压昼夜节律,从而达到保护靶器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合并高血压持续性心房颤动(PeAF)直流电复律(DCC)后对血压的影响.方法 入选31例合并高血压PeAF患者,根据是否接受DCC转复窦性心律,分为DCC组(A组,n=13)和对照组(B组,n=18).记录DCC前既往最高收缩压(pre-SBPmax)、最高舒张压(pre-SBPmax)及DCC前及1d后24h动态血压获取的房颤时平均收缩压(MSBP)与平均舒张压(MDBP).结果 DCC前:两组临床基线水平、服用药物、pre-SBPmax、pre-DBPmax、MD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MSBP高于B组(P=0.001).DCC后:A组MSBP高于B组(P=0.008)、MDBP低于B组(P<0.01).DCC前后:1、B组MSBP、B组M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DCC后MDBP较DCC前低(P<0.01).结论 合并高血压PeAF患者经DCC后可使MDBP降低,但MSBP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陆永灵 《吉林医学》2013,34(18):3584-3585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104例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轻中度)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晚服组和晨服组,两组分别在晚7时和早7时给予替米沙坦80 mg口服,1次/d,连用12周。治疗结束后复查动态血压,分析比较两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两组在24 h SBP、24 h DBP、dSBP和dDBP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nSBP和nDBP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晨服组和晚服组分别有21.15%和51.92%患者由非杓型高血压转变为杓型高血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替米沙坦可以有效的降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而晚上用药可以更好的将非杓型高血压转变为杓型高血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与左室肥厚进行相关性研究,以探讨控制晨峰血压对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意义。方法将80例患者分为晨峰组和对照组,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心脏超声检查,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动态血压比较,24h平均收缩压(24hSBP)、自昼平均收缩压(dSIBP)、24h平均脉压(24hP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和24h平均舒张压(24h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晨峰组患者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MBPS与LVDd、IVST、LVPWT、LVMI均具有正性相关性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者与晨峰现象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睡眠呼吸障碍(SAS)患者24 h动态血压变化特点及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对2005—2006年在我科住院诊治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患者配戴手握式脉搏血氧仪及24 h动态血压监测,选择老年SAS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组30例、单纯SAS患者血压正常组30例、无SAS的高血压患者组20例为研究对象。结果三组患者呼吸紊乱指数、最低血氧饱和度、氧减指数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三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睡前、晨起收缩压、舒张压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AS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组晨起血压较睡前血压明显增高(均P〈0.05)。结论睡眠呼吸紊乱和低氧血症是引起SAS患者高血压形成的重要因素,SAS合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整体水平较高,晨起舒张压升高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