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阴阳经穴对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A组予针刺阳经穴位肩髃、臂臑、曲池、外关等穴位;B组予针刺阴经穴位极泉、天泉、曲泽、内关等穴位。施以平补平泻法。共治疗28天。治疗后观察两组上肢肌张力改善程度、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比较。结果:(1)经治疗,A组肌张力改善的总有效率为85.0%,明显高于B组总有效率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上肢评分均增加(P0.01或P0.05),但A组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1)。(3)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均有提高(P0.01或P0.01),而A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优于B组(P0.01)。结论:针刺阳经穴可以有效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有效改善上肢肌张力、改善患侧上肢运动评分、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客观准确评价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基础上,观察手三阳经穴针刺与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上肢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36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手三阳经穴针刺(对照组)与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组)。以上肢表面肌电信号(sEMG)特征值、Fugl-Meyer功能评定表及Barthel ADL指数评价表评价各组治疗前后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EMG的峰值(MAX)、积分肌电值(IEMG)、Fugl-Meyer及Barthel ADL评分值均有提高,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相比有明显提高。结论:手三阳经穴针刺可改善中风后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经皮穴位电刺激亦为一种有效的临床康复治疗方法,可促进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重建。且临床中具有无创、无痛、操作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名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火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各40例。火针组以火针点刺患侧肩髃、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阳池等穴,常规针刺组常规针刺患侧肩髃、极泉、曲池、手三里、外关等穴,每日治疗1次,每2d治疗1次,共治疗30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痉挛侧上下肢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上下肢肌张力均减轻,肢体运动功能均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火针组上肢肌张力低于常规针刺组,肢体运动功能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P0.01),两组下肢肌张力及肢体运动功能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比较,火针组总有效率为87.5%(35/40),而常规针刺组为65.0%(26/40),火针组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火针疗法在降低中风后患者偏瘫侧肢体肌张力和改善患侧肢体运动功能方面具有较好临床疗效,尤其是改善上肢肌张力和肢体运动方面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解惑法针刺治疗脑卒中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采用解惑法针刺,即患肢主动肌穴位用泻法,拮抗肌穴位用补法,并结合康复训练,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所改善(P均0.05),且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解惑法针刺能够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痉挛程度,且临床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5.
平衡针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平衡针刺法对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患者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并对平衡针刺法的疗效作出正确评价。方法:将60例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平衡针刺法治疗;对照组:痉挛拮抗肌侧取穴治疗。根据治疗前后评分结果,对2种方法改善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的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方面作出疗效评价。结果:平衡针刺法与传统针灸疗法在治疗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患者后肌张力都有下降,治疗后组间Ashworth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平衡针刺法与传统针刺法都能较好改善患者上肢功能状态(治疗组P〈0.001,对照组P〈0.01);治疗后组间FMA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平衡针刺法对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平衡针刺法对中风后上肢高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单侧针灸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八邪穴配合后溪穴治疗中风后全手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中风后手肌张力增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院内协定常规针刺,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八邪穴配合后溪穴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后MAS(患侧肢体肌张力测定)、FMA(患侧手运动功能测定)、"能力评价表"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AS、FMA及"能力评价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MAS、FMA及"能力评价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八邪穴配合后溪穴治疗中风后全手肌张力增高疗效确切,能有效缓解患者手握固症状,促进其肢体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针刺治疗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甜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1):2089-2090
目的:探讨针刺对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的康复作用.方法:将40例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针刺治疗,对照组应用康复运动疗法,两组病例数及用药均相同.在临床上观察肌张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CN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积分(即巴氏指数MBI)、下肢运动功能积分(Fugle-Meyer)的变化来评定疗效.结果:针刺对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是有效的,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对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肢运动功能等方面的改善亦是有效的,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效果无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是治疗脑卒中下肢肌张力增高的有效方法之一.其疗效与康复运动疗法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针刺拮抗肌治疗脑卒中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外周刺激,反射性诱发拮抗肌肌张力的产生和增强,以抑制主动肌过高的肌张力,使二者趋于协调.  相似文献   

8.
电针跷脉穴治疗中风偏瘫下肢肌痉挛状态3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电针跷脉穴对中风偏瘫后下肢肌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中风偏瘫下肢肌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患侧上肢均按传统取穴进行针刺,患侧下肢分别针刺跷脉穴(治疗组)和传统穴位(对照组),治疗组下肢接入电针仪,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1%,对照组为82.8%;且对下肢肌张力的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相关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跷脉穴对缓解偏瘫后患侧下肢肌痉挛状态,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通过随机对比方法观察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和其配合早期拮抗肌群针刺干预中风偏瘫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探讨早期针刺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对60例中风偏瘫患者采用简单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共治疗4周后,观察其Ashworth评分、CSI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ADL—Barthel指数评分的变化。结果:上述四项评分在治疗4周后,治疗组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表明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调和阴阳法针刺配合早期拮抗肌群穴位针刺与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对于脑卒中偏瘫均有疗效。与单纯调和阴阳法针刺组相比,其配合早期拮抗肌群穴位针刺对偏瘫肢体痉挛的发生和程度,疗效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针刺外劳宫穴强刺激治疗中风后全手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全手肌张力增高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外劳宫穴强刺激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8星期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MAS(患侧肢体肌张力测定)、FMA(患侧手运动功能测定)、ADL(日常生活能力的评定)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MAS、FMA及ADL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AS、FMA及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外劳宫穴强刺激是一种治疗中风后全手肌张力增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治疗缺血性脑中风偏瘫运动与静止膝关节的屈伸角度变化。方法:将60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仅采用基础治疗,试验组在基础治疗上,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28天,使用 Lokomat全自动机器人步态评定系统对患者进行运动与静止膝关节的屈伸角度变化参数测定比较。结果:治疗后实验组中,足跟着地时膝关节的屈曲角度值,膝关节的屈伸角度最大值、膝关节支撑相和摆动相关节的屈曲角度最大值和膝关节活动度,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 <0.05)。结论: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可有效改善缺血性脑中风偏瘫膝关节运动,提高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2.
针刺督脉为主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针刺督脉为主的方法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意义。方法 针刺督脉为主配合关节局部取穴治疗风后肢体痉挛患者29例,与传统取穴方法治疗的29例作疗效对比。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肢体Ashoworth张力评分及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 05);治疗后两组张力评分评定差异有显著性(P<0. 05);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 01),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更显著(P<0. 05)。结论 针刺督脉为主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较传统的针刺方法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三组处方针刺治疗中风病人的疗效,筛选最佳组方.方法:采用毫针刺法,同步观察三组配方针刺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脑血管血液流速变化及其组间比较.结果与结论:阴阳经联合组方组的有效率高于单纯的阳经组和阴经组.三组治疗前的全血粘度及脑动脉血液流速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阴阳经联合组方组与其它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阴阳经联合组方组的针刺疗效,要好于单纯的阳经组和阴经组,它更能明显的改善患者血液粘稠度,能改善大脑的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取穴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疗效。方法:对80例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随机分成独取足少阳经穴组和常规取穴组,每组40例。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间隔2天,连续治疗3个疗程。两组均在治疗前后以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及修订的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为指标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自身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独取足少阳经穴组的r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常规针法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针法均能改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的运动功能及生活能力。且独取足少阳经穴组见效快,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殷克敬教授经络诊查选穴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符合缺血性中风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以经络诊查发现的异常经脉的腧穴选穴为主,再辨证选穴针刺治疗;对照组常规辨证选穴治疗;2组均每天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Fugl-Meyer评分2组治疗后均升高,治疗组升高较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Ashworth评分2组治疗后均降低,治疗组降低较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Ashworth分级情况2组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显著(P〈0.05),2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络诊查选穴治疗缺血性中风可较好地改善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中医杂志》2016,(7):623-625
目的 :观察头部运动区滞针法配合运动针刺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60例,采用头部运动区滞针法配合运动针刺经筋结点针刺法;对照组60例,采用常规针刺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肢体痉挛程度,分别使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进行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67%,对照组总有效率6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部运动区滞针法配合运动针刺经筋结点能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状态,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针刺健康人阴阳经穴对脑葡萄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应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和脑功能显像剂^18氟标记脱氧葡萄糖在相同条件下电针刺激30名健康人阴经、阳经穴,观察其对局部脑葡萄糖代谢影响,探索针刺不同经络穴位对不同脑功能区影响和其效应差异。方法:30名健康人按随机选取阳经穴或阴经穴分为2组,阳经穴组12名,选取合谷与曲池,足三里和上巨虚;阴经穴组18名,选取内关和尺泽,三阴交和阴陵泉,均为单侧取穴。结果:针刺阳经穴位后,可见双侧额颞叶交界和颞叶、顶叶、丘脑、眶回、对侧小脑、海马葡萄糖代谢增高变化(以对侧为主)。针刺阴经穴位后,可见双侧额颞叶交界,对侧颞叶、小脑、丘脑葡萄糖代谢减低变化和同侧海马、尾状核葡萄糖代谢增高变化。结论:在生理状态下,针刺不同经络穴位对中枢神经系统起不同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井穴刺络放血配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的疗效,并分析对肌肉、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联合巨刺法,在治疗4周后分析疗效并探讨对患者肌肉、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治疗组疗效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74.00%(P<0.05); 治疗后两组改良Barthel指数(MBI)、肢体功能评分(FMA)均显著升高,肌肉痉挛评分(MAS)降低,且治疗组MBI、FMA评分高于对照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两组疼痛、关节僵硬、痉挛、疲劳评分均显著降低,且治疗组以上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两组Klotho、成纤维生长因子(FGF23)、G蛋白耦联受体APJ内源性配体(Apelin-13)水平均显著降低,且治疗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两组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显著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降低,且治疗组HDL高于对照组,LDL、TC、TG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 治疗后两组认知功能评分(MMSE)水平显著升高,卒中状态评分(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F)降低,且治疗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NDF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井穴刺络放血配合巨刺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上肢痉挛效果较佳,可显著改善患者卒中状态、认知功能、上肢运功功能及活动度,降低血脂水平及对神经功能的损伤,在脑卒中恢复期治疗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任督脉穴位配合局部有效穴治疗脑卒中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病人随机分成调任督配合局部针刺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治疗七周后观察两组患者Ashworth分级法、国内简化的FuglMeyer(FMA)运动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改善肌张力增高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同时5周后运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调任督配合局部针刺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后上肢偏瘫痉挛状态,显著提高患肢的运动功能,疗效明显优于常规取穴。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对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分别采用电针夹脊穴法和传统针刺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75%,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疗效显著,明显优于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