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向核对在I晦床护理患者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向核对在减少因患者身份识别错误导致护理差错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在需要进行患者身份辨识的环节活动中,操作者核对病床号、床头卡后,先询问患者姓名,患者回答自己姓名后,护士根据执行单复述患者姓名,确认无误后再进行操作过程.结果 比较双向核对制度实施前后因身份识别错误导致的差错发生率(P<0.05),说明双向核对制度对降低身份识别错误导致的差错发生率有明显意义.结论 双向核对是正确识别患者的关键环节,是防止护理差错发生的重要制度,值得在临床护理活动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双重身份识别在儿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2011年11月~2013年3月住院患儿在执行各项治疗和护理操作时使用双重身份识别对住院患儿进行身份识别,即以患儿姓名和住院号作为患儿有效的识别标志,统计因身份识别不当原因所致护理差错.结果 使用双重身份识别后未发生患者身份识别错误,与未使用双重身份识别发生患者身份识别护理差错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重身份识别方法能提高护理人员识别住院患儿身份正确性,确保住院患儿安全,减少护理差错发生,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标识腕带对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根据标识腕带相关研究,将2015年4月~2016年9月住院的 2033例精神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 032例,观察组1 00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病情管理,观察组使用不同且色彩鲜明的标识腕带管理住院患者的身份信息.比较两组患者在两个时间段医护人员换班、辅助检查、发放药物、辅助食物、家属探视时叫错姓名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医护人员换班、辅助检查、发放药物、辅助食物和家属探视时叫错姓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29%,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色彩不一且醒目的标识腕带对精神科患者进行分类管理,可以降低医护人员工作危险性,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正>《患者十大安全目标》的目标一是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医护人员操作前、中、后都要对患者进行床号、姓名等身份查对,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如床号、姓名或性别等,核对床头卡或腕带,确认患者身份。但实际工作中,护士对患者身份识别的执行不够规范,缺陷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总结使用患者姓名和生日进行患者身份双识别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建立患者姓名和生日的身份双识别系统,临床使用时医护人员对患者姓名和生日核实,在患者在场情况下要求反问患者姓名和生日,同时做好身份双识别的督查工作。使用患者姓名和生日进行身份双识别后,因患者身份识别不当所致的护理差错发生率为0.07‰,明显低于实施前的0.28‰,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6.
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术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标识是整个医疗活动的基本核对部分,住院患者腕部识别带是患者标识的一种。我院在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国际部(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以下简称JCI)认证准备过程中,参照2006年国际患者安全管理目标(intemational patient safety goals),为提高住院患者识别的正确性,达到国际医院标准的患者身份管理模式,对患者的身份管理从流程上进行了改进。2005年12月开始应用打印的患者患者住院号(ID)条形码的腕部识别带,取代以前使用的手写式患者腕部识别带,  相似文献   

7.
Karnofsky活动状态评分在肿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贞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9):827-828
目的 了解体力状况评分标准在肿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肿瘤科2011年4~8月315例住院患者作为实验组,2010年11月~2011年3月住院的28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应用Karnofsky 活动状态评分(KPS)评定护理等级,床头悬挂颜色不同的护理等级卡,按分级护理内容实施.对照组据医嘱护理等级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满意度调查、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护理等级卡的应用能强化基础护理,减轻患者和家属的负担,预防和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结论 护理等级卡的制定和实施,能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JCI标准对血液净化护理管理的促进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于本院行血液净化的7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隐匿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研究组在血液净化护理管理中运用JCI标准,比较两组患者负性心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SAS、SDS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JCI标准应用于血液净化护理管理中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缓解负面情绪,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SBAR沟通模型在肿瘤专科医院护理床头交接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某肿瘤专科医院工作5年内的年轻护士60人为研究对象,应用SBAR沟通模型制订SBAR床头交接班手册,系统培训护士长、年轻护士,于2013年10月护士长每天按照SBAR床头交接班质量评分表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护理部对科室进行质量追踪、数据验证,持续检查6个月。比较实施前后240例住院患者满意度与沟通有关不良事件的隐患发生率。结果住院患者满意度提高;与沟通有关不良事件的隐患发生率降低(P0.01或P0.05)。结论 SBAR沟通模型应用于临床,规范了护士床头交接流程,提高了年轻护士临床思维和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方式联合查对在门诊输液患者身份识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比较江苏省某三甲医院门诊对输液患者采用呼应及反问式查对和多方式联合查对(联合看瓶签反问、请患者或家属查看瓶签姓名及看瓶签唱对3种方式)的效果差异。结果使用多方式联合查对的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呼应及反问式查对。结论多方式联合查对能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有效防范输液差错,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基于JCI标准的护理人员安全思维的培养方法与效果。方法对护理人员采取以下措施:根据思维的系统性原理,制定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根据思维的预见性原理,建立护理风险管理预案;根据思维的周密性原理,完善手术安全制度;根据思维的敏捷性要求,落实应急管理制度;按照思维的逻辑性原理,改进患者身份识别和病情收集方法。结果经过1年5个月的实施,各项护理工作日益规范,护理程序得到优化,服务质量稳步提升,2013年护理事故的发生率下降为0,各类护理不良事件、护理纠纷的发生逐步减少,全院各护理单元平均患者满意度迅速上升,由2012年度的(60±6.3)%上升为2013年的(88±4.6)%。2013年1月医院顺利通过JCI国际认证,护理质量获得评审专家的高度赞誉。结论通过对护理人员安全思维的培养,使护理安全思维成为一种习惯,从而提升了医院的护理安全文化,推动了护理质量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护理安全管理在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应用,为减少老年精神病患者治疗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模式。方法选取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老年精神病患者160例作为纳入对象,随机分成两组,80例作为观察组采取护理安全管理模式,另8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管理,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日、发病频率、社会功能评分、不良事件发生率等临床指标。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272±12.5)d ,发病频率(3.78±0.36)次/月,社会功能评分(87.71±1.27);不良事件发生率低;对照平均住院时间(408±105)d ,发病频率(7.85±0.59)次/月,社会功能评分(61.25±0.75),不良事件发生率较观察组高。两组住院时间、发病频率、社会功能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精神病患者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模式,能有效降低发病频率,减少不良事件发生,促进社会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周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EDA识别患者身份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住院的10 80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执行各种治疗和护理操作前,首先对住院患者的腕带进行EDA扫描,同时询问患者姓名,客观与主观相结合来确认其身份。结果: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因身份识别错误而发生护理差错及事故。结论:EDA在提高护理人员对住院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保证了住院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模式在护理优良事件管理中应用的效果,提高护理安全质量管理水平。方法 选取2016年1—12月住院患者65 355例作为护理优良事件分享学习实施前临床资料,采用传统护理不良事件及优良事件管理,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住院患者145 747例作为护理优良事件分享学习实施后临床资料,其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基础上,建立标准化护理优良事件管理制度,并将SBAR模式用于优良案例的汇报和学习。比较实施前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优良事件上报率及患者对护理安全满意度等。结果 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护理优良事件上报率和患者对护理安全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 采用基于SBAR模式在护理优良事件分享学习管理中的应用,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优良事件上报率及患者对护理安全满意度,有效提升护士病情观察评判能力,进而提升了护理安全质量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探讨能力素质冰山模型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方法组织科室护理骨干6名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运用能力素质冰山模型分析2014年1—12月我院儿科所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人”方面的原因,依据分析结果,采取多种方法提升护士的潜在素质;收集2014年及2015年1—12月反映科室护理安全效果的数据进行统计对比;随机抽查2015年全年护士身份核对执行情况、不规范核对行为,统计护理差错发生率。结果2015年全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较2014年明显下降(P〈0.05),其中坠床例数下降明显(P〈0.05)。护理纠纷发生例数明显减少(P〈0.05),患者满意度明显上升,身份核对流程执行率为100.00%,不规范核对行为为0.00%,护理差错发生率为0.00%。结论运用能力素质冰山模型分析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人”方面的原因,改进护士培养方法,对护理安全管理有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患者应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效果。方法抽取2004年12月-2006年12月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按乳腺癌根治术常规护理:选择2007年9月-2009年9月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采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充分发挥中医情志护理和中医饮食渊护的特点,优化组合电针止痛、中药外敷预防静脉炎、耳贴及沐足等中医特色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静脉输液时间及住院费用,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住院时间、静脉输液时间均缩短(P〈0.05),住院费用较对照组减少(P〈0.05),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减少(P〈0.01),护理满意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患者应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可以降低住院费用,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抢救患者身份识别的未执行率,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效果。方法开展品管圈活动,采用鱼骨图和冰山图分析,导致抢救室患者身份识别执行率低的原因有:腕带佩带不及时,床号标识不醒目,病例资料放置不集中。对此提出了改进措施:腕带佩带责任落实到人,佩带时机为入抢救室后立即佩带;更换更为醒目的红色大字床号,统一张贴于床栏右侧床头处;病例资料统一收集于抢救文件夹内,悬挂于患者床尾,离开抢救室时并制定专门悬挂区域放置。比较改进前后患者身份识别未执行率。结果品管圈实施后,护理人员对抢救室患者身份识别的未执行率从36%下降到9%(P0.05)。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护理人员对抢救患者身份识别的未执行率,从而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正确识别病人身份信息,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6年9月—2016年11月及2017年4月—2017年6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医院有输液科室的符合入选标准的125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持续质量改进的管理方法对静脉输液病人身份识别核查制度、流程、标准、培训方法及身份识别辅助材料等方面进行优化后,比较实施前后护理人员静脉输液病人身份识别的合格率。[结果]护理人员对静脉输液病人身份识别合格率由实施前的30.32%提高到实施后的98.63%。其中输液病人床头卡、反问式核对、腕带、瓶签、输液巡回卡身份识别合格率由实施前的63.51%、67.24%、11.06%、55.17%、11.64%分别提高到实施后96.15%、99.04%、97.94%、100%、99.86%,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持续质量改进的管理方法可提高护士对静脉输液病人身份识别的合格率,确保病人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神经外科建立护理安全管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建立由医院安全领导小组和临床护理安全小组组成的护理安全管理组织体系;建立并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包括重点患者身份识别标识、手术室安全核查、危急值管理、用药安全、护理技术操作安全、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及安全隐患等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护理安全管理的质量控制等.结果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降低(P<0.01),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P<0.05).结论 建立护理安全管理体系,使护理安全管理规范化,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患者满意度提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信息技术在新生儿身份识别及核对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引进手腕带打印设备、身份证真伪识别设备、电子信息系统、条形码技术在患儿入院、探视、出院等多个环节中进行身份核对。结果从患儿入院时的交接,入院后腕带的佩带、床头信息卡的打印、住院期间及出院时与家属的身份核对等环节中实现了全面的信息化核对,患儿身份存在的安全隐患从2015年1~6月的20.6%下降至2015年7~12月的3.3%,降低了17.3%,身份核对的准确率达到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新生儿身份识别体系中,提高了新生儿身份核对准确率,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降低了护理安全隐患,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