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纤维蛋白凝胶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复合纤维蛋白凝胶(FG)对兔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12只兔24个膝关节按左右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抽取兔骨髓,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间充质干细胞并行体外培养扩增,实验组以MSCs与FG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复合后填充到兔膝关节全厚软骨缺损模型中,而对照组以FG/TGFβ1填充,于术后12周取材,观察检测软骨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术后12周,实验组缺损由类透明软骨或透明软骨修复,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甲苯胺蓝异染性明显,修复面较平整光滑;而对照组则以纤维软骨及纤维组织修复,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阴性。结论MSCs复合FG及TGFβ1能够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TGF-β1)基因修饰后增殖能力和向软骨细胞分化能力的变化。方法利用脂质体将pcDNA3-TGF-β1基因导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大体形态观察、CCK-8测定转染前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代谢能力,同时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软骨特异性细胞外基质蛋白Ⅱ型胶原的表达。结果基因修饰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倍增能力明显增强,并且Ⅱ型胶原蛋白表达增加。结论经TGF-β1基因修饰的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能力增强,是优秀的软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3.
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在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ils,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并研究细胞密度对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取健康昆明种小白鼠骨髓,用全骨髓贴壁法筛选获得MSCs,体外培养传代。采用特定的诱导培养使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按培养基内添加生长因子的不同分成3个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分别为:TGF—β1+IGF-1联合应用组(TGF—β1 10ng/ml、IGF-1 50ng/m1);TGF—β1单独应用组(TGF—β1 10ng/m1);IGF-1单独应用组(IGF-1 50ng/m1);对照组不添加任何生长因子。TGF—β1+IGF-1联合应用组于诱导14d和21d,分别进行甲苯胺蓝染色及免疫荧光双染法鉴定;于诱导7、14和21d各组分别提取诱导细胞总RNA,进行RT—PCR扩增,检测TGF—β1、IGF-1对诱导细胞Ⅱ型胶原表达量的影响;比较MSCs在平板培养及细胞团培养时,Ⅱ型胶原表达量的差异。结果TGF—β1+IGF-1联合应用组诱导培养14d,诱导软骨细胞甲苯胺蓝染色呈阳性,免疫荧光染色可见诱导软骨细胞的细胞外基质含有Ⅱ型胶原。各组基因扩增产物的凝胶电泳可见,TGF—β1+IGF-1联合应用组和TGF—β1单独应用组Ⅱ型胶原扩增片段呈阳性;IGF-1单独应用组和对照组,未见Ⅱ型胶原扩增条带;凝胶成像系统灰度扫描示Ⅱ型胶原表达量TGF—β1+IGF-1联合应用组各时间点均比TGF—β1单独应用组明显增加(P〈0.05)。细胞团培养模式下,诱导细胞表达Ⅱ型胶原比平板培养模式更加显著。结论 MSCs向软骨细胞诱导分化时,IGF-1对TGF—β1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细胞培养密度提高有利于MSCs成软骨细胞表型。  相似文献   

4.
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软骨细胞表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诱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达软骨细胞表型,方法:抽取兔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和粘附分离得到MSCs,用生长因子诱导,考察细胞软骨骨特异性基质的表达水平,结果:TGF-β1,IGF-I和维生素C结合可促进MSCs表达软骨特异性的Ⅱ型前胶原mRNA,但并未促进成骨特异性的碱生磷酸酶合成和钙盐沉积。结论:TGF-β1,IGF-I和维生素C结合诱导可促进MSCs增殖,表达软骨细胞表型,而不产生诱导成骨效应。  相似文献   

5.
hTGF-β1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椎间盘移植术后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检测腺病毒介导的hTGF-β1基囚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椎间盘移植后hTGF-β1基因的表达。方法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扩增,Ad-hTGF-β1转染后采用组织工程方法自体移植于椎间盘中,在术后1周、2周、4周、6周、8周取材,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T-GF-β1的表达。结果 在Ad-hTGF-β1转染MSCs移植组,RT-PCR可检测到hTGF-β1mRNA的表达,对照组未检测到hTGF-β1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Ad-hT-GF-β1转染MSCs移植各组阳性细胞数量和灰度值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hTGF-β1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椎间盘移植后hTGF-β1基因的可高表达。  相似文献   

6.
Ad-TGFβ1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软骨组织工程修复人体关节面的软骨面缺损是自20世纪末以来人们探讨的研究方向,其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研究是具有优势的一个热点。我们利用重组腺病毒作为载体,将TGFβ1基因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为其向软骨细胞表型的分化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β3转化生长因子(TGF-β3)在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作用以及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方法在体外用TGF—β3或(和)IGF-1诱导藻酸钠微球中的MSCs向软骨细胞定向分化,免疫组织化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Ⅱ型胶原和聚集蛋白聚糖(aggrecan)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Sox9蛋白的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该软骨细胞在壳聚糖支架上的生长。结果TGF-β3。能诱导藻酸钠微球中的MSCs表达软骨特异性的Ⅱ型胶原、聚集蛋白聚糖和Sox9,IGF-1能显著性地增强这种作用(P〈0.05)。Ⅱ型胶原、聚集蛋白聚糖和Sox9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和0.91。诱导的软骨细胞能在壳聚糖支架上黏附、迁徙、增殖。结论在TGF-β3诱导MSCs分化成软骨细胞地过程中,IGF-1可能通过促进Sox9的表达起到协同作用。诱导分化后的软骨细胞与壳聚糖复合支架表现出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Ad-BMP-2/GFP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s )前后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观察。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分离获取第10代兔BMSCs,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CD44、CD45、CD29的表达,用携带BMP2和GFP基因的腺病毒转染细胞。分别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前后细胞形态改变,MTT 法分析转染前后细胞增殖的情况,体外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和钙结节茜素红染色以观察转染前后细胞的成骨分化情况,Western Blot 检测转染前后细胞内目的蛋白表达。结果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能获取高纯度第10代兔BMSCs ,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44、CD29阳性,CD45阴性。 Ad-BMP-2/GFP转染兔BMSCs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绿色荧光,细胞形态向成骨方向分化,在短时间内能促进兔BMSCs 的增殖(P<0.05),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茜素红染色均呈阳性,Western Blot显示细胞内稳定表达BMP-2目的蛋白。结论 Ad-BMP-2/GFP能成功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能改变其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9.
转化生长因子明胶微球制备及体外缓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制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 ) 缓释明胶微球, 探索将微球药物控释系统引入组织工程学领域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改良的双相乳化冷凝聚合法制备明胶微球, 将其与TGFβ1 复合, 观察微球分散度、粒径及外观形态; 计算微球包封率、载药率及体外释药特性;分别使用缓释微球、诱导液 (含TGFβ1 4. 5ng/ml) 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SCs) 6d, 免疫组化检测Ⅱ型胶原、S 100蛋白表达。结果: 微球大小均匀, 平均直径 ( 15. 1±3. 4 )μ, 载药量为 900ng/g, 包封率为90. 0%, 体外 7d内药物缓释 92%; 缓释微球可持续释放具有生物活性的TGFβ1 诱导MSCs, 6d后细胞Ⅱ型胶原、S 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阳性, 而诱导液组Ⅱ型胶原、S 100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阴性。结论: TGFβ1 明胶微球具有良好的药物缓释功能, 体外可持续诱导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 维持细胞表型。为软骨组织工程中生长因子能够持续高效发挥作用提供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hBMP-2基因改良修饰骨髓和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并比较修饰结果。 方法联合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培养法分离、培养骨髓和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通过高效非脂质体试剂X-treme GENE介导重组hBMP-2质粒转染骨髓和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检测荧光强度并计算转染效率,qPCR检测hBMP-2及软骨连接蛋白在两种细胞中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细胞中Ⅱ型胶原的变化。 结果成功分离、培养出骨髓和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两种细胞具有不同的生长特性。高效非脂质体试剂介导的重组hBMP-2质粒成功转染骨髓和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效率[(18.44±5.94)%]低于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27.74±7.5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7,P<0.05)。转染后的两种细胞均检测到hBMP-2、软骨连接蛋白及Ⅱ型胶原的表达。 结论hBMP-2基因可以有效改良修饰骨髓和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且能促进其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将编码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的重组PGL3-TGF-β1质粒转染兔骨髓基质干细胞(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MSCs),体外通过自分泌、诱导作用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的可行性,为基因加强组织工程学修复软骨损伤提供体外实验依据.方法兔MSCs体外密度梯度离心及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脂质体法转染重组PGL3-TGF-β1,转染后绘制不同时期细胞生长曲线,MTT法分析转染后细胞(实验组)生长活性,以未转染空载体细胞为实验对照组,未转染细胞为空白对照组;转染后第2、7天,分别进行抗TGF-β1和抗Ⅱ型胶原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以未转染细胞为实验对照组,PBS作为一抗为空白对照组,进行图像定量分析.结果 MSCs体外分离培养,脂质体法转染后,生长曲线显示转染后细胞生长活性较对照组降低,MTT法显示实验组及实验对照组吸光度(A)值较空白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转染细胞第2天,抗TGF-β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见细胞内阳性颗粒,实验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均为阴性;转染细胞第7天,抗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组可见细胞内阳性颗粒,实验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均为阴性.图像分析示,实验组抗TGF β1及抗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值与实验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脂质体法重组PGI3-TGF-β1基因可成功转染兔MSCs,但对细胞生长有一定影响,转染细胞表达TGF β1,通过其自分泌、诱导作用,细胞分泌Ⅱ型胶原蛋白,表现出软骨细胞样生理特征,并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离心管诱导培养条件下,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成软骨分化,从而为应用该技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离扩增兔骨髓MSCs和关节软骨细胞,采用离心管内聚集培养技术诱导培养:MSCs,用含转化生长因子-β1的DMEM培养液换液,以相同培养条件下的软骨细胞为阳性对照组,以常规培养液换液的MSCs为阴性对照组;分别于培养1、2、3、4周后,收集培养物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图像分析。结果MSCs诱导培养1周后开始表达Ⅱ型胶原,随时间延长而表达增强,并逐渐产生细胞外基质,但4周内表达强度始终弱于软骨细胞组(P<0.01)。阴性对照组中部分MSCs死亡,培养物崩解。结论采用离心管诱导培养技术可以促进MSCs向软骨细胞表型分化;该技术方法操作简单、诱导确切,适宜于鉴定干细胞的软骨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定向分化为软骨样组织的可行性以及不同浓度TGF-β1对人MSCs/海藻酸钠复合物体外软骨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扩增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海藻酸钠结合,制成MSCs/海藻酸钠复合物,诱导培养液中添加不同浓度TGF-β1,在培养的不同时间进行Ⅱ型胶原的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蛋白多糖的特殊染色,以及蛋白多糖的定量检测。结果细胞在海藻酸钠中生长良好,可见细胞分裂增殖,形成同源细胞团。10μg/L诱导组Ⅱ型胶原表达阳性,基质中有红染的黏多糖物质的堆积,蛋白多糖定量检测均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结论TGF-β1浓度过低不能诱导软骨形成,而浓度过高则不利于软骨形成,10μg/L是体外诱导软骨形成的适宜浓度。海藻酸钠是运载MSCs的理想载体和支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缓释对骨髓基质干细胞诱导成软骨分化的影响。方法乳化交联法制备TGF—β1壳聚糖缓释微球并将其与壳聚糖支架复合,将骨髓基质干细胞置于复合载体中立体培养,通过HE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扫描电镜观察复合载体对细胞的增殖、分化及功能的影响。结果骨髓基质干细胞于复合载体中培养,细胞形态类似软骨细胞,并可见细胞增殖及细胞外基质分泌,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基质中有Ⅱ型胶原表达,其细胞增殖率及Ⅱ型胶原分泌功能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强。结论复合载体能够控制TGF-β1的释放并保持其活性,可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增殖并诱导其向软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软骨细胞混合培养体外构建ePTFE软骨复合体的可能性。方法:实验组:分离、获取、扩增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软骨细胞,二者按7:3比例混和,接种到以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为内支撑外裹聚羟基乙酸(PGA)支架上,体外培养8周后,行大体、组织学、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和生物化学检测。对照组:利用实验组支架单纯接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行体外培养。结果:实验组:体外培养8周后形成形态良好的软骨样组织复合体,组织学可见成熟软骨陷窝、异染基质、Ⅱ型胶原表达阳性。对照组:无软骨形成。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软骨细胞混合培养,可以在体外构建出特定形状、结构组织学良好的ePTFE软骨复合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在TGF-β1干预下的兔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兔退变椎间盘后是否可诱导向髓核细胞分化并增加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含量。[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白骨髓血中分离、纯化和培养,成功传代、纯化后并在TGF-β1干预下植入兔退变椎间盘的模型中。分别于2、4、6、8周用间苯三酚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多糖含量的变化;免疫组化法测定Ⅱ型胶原的含量变化。所得数据经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显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活跃的增殖倍增能力,并且8周内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含量的恢复实验组对比模型组增高明显,统计学显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将TGF-β1干预下的兔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退变椎间盘后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增加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的含量,从而延缓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hIGF-1基因改良修饰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为关节软骨组织工程修复提供良好的种子细胞。 方法综合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细胞贴壁法分离培养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鉴定。通过X-tremen HP介导将含hIGF-1基因全长的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hIGF-I转染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倒置荧光显微镜检测转染后荧光蛋白的表达,计算转染效率,ELISA检测转染后细胞上清液中hIGF-1的含量变化,免疫荧光与RT-PCR检测hIGF-1在细胞中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Ⅱ型胶原表达。 结果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表面表达CD105(99.93%)、CD90(99.85%)、CD146(73.63%),不表达Anti-HLA-DR(1.38%)、CD45(0.13%)、CD34(0.11%)。hIGF-1基因可在X-tremen HP介导下转染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48 h转染效率为(29±8)%。转染后48 h分泌的hIGF-1最多,为(34.89±0.38)ng/ml,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转染后细胞可检测到hIGF-1 mRNA、蛋白以及Ⅱ型胶原表达。 结论hIGF-1基因可通过X-tremen HP介导改良修饰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促进hIGF-1和Ⅱ型胶原的表达与分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利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与可注射性纤维蛋白封闭剂(fibrinsealant,FS)复合,在裸鼠体内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可行性。方法 体外分离扩增健康人MSCs,以含有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地塞米松、维生素C的培养基进行成软骨诱导,诱导第7、14天分别检测软骨细胞特异的生物学特性。将诱导7d的MSCs与FS复合,接种于裸鼠背部皮下作为实验组,同时设单纯只注射FS或MSCs的支架对照组和细胞对照组。分别于接种后6、12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行HE、阿尔新蓝染色和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其成软骨能力。结果 MSCs以特定的培养基诱导后由纺锤形变为多角形,并表达软骨细胞分泌的基质。复合物接种6和12周后,实验组均可形成软骨样组织块,6周时形成的组织块较小而质地柔韧,陷窝清楚,可检测到阳性阿尔新蓝及Ⅱ型胶原表达;12周形成的组织块较大,质地较硬,表面光滑,软骨细胞位于成熟的陷窝中,阿尔新蓝及Ⅱ型胶原免疫组化阳性染色较6周增强。两个对照组均无软骨样组织块形成。结论 MSCs复合FS可以作为一种较优良的可注射性组织工程软骨的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探讨利用转基因技术构建的转化生长因子β3(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3,TGF-β3)和骨形态发生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7,BMP-7)重组腺病毒转染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e stem cells,BMSCs),诱导其向类髓核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将培养获得的BMSCs分成5组,A:空白对照组,B:免疫荧光对照组,C:TGF-β3单独转染组,D:BMP-7单独转染组,E:TGF-β3+BMP-7共转染组。利用转基因技术构建的TGF-β3和BMP-7重组腺病毒对BMSCs进行转染,荧光显微镜观察其转染效率,培养14d后,再以Western-Blot方法检测A、C、D、E组细胞TGF-β3和BMP-7蛋白分泌情况,以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各组蛋白聚糖(ACAN)、Ⅰ型胶原(Collagen Ⅰ)、Ⅱ型胶原(Collagen Ⅱ)、Ⅹ型胶原(Collagen Ⅹ)、SOX9基因表达水平,明确腺病毒转染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以TGF-β3和BMP-7重组腺病毒转染兔BMSCs后常规DMEM培养基培养14d,细胞形态出现明显变化,圆形及椭圆形细胞明显增多。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共转染组TGF-β3和BMP-7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培养14d时,Realtime PCR检测ACAN、Collagen Ⅰ、Collagen Ⅱ、SOX9基因的表达水平转染组(C、D、E组)较对照组(A、B组)明显升高(P<0.05),其中Collagen Ⅰ和SOX9表达单独转染组(C、D组)与共转染组(E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ollagen Ⅱ表达共转染组较单独转染组明显增高(P<0.05)。TGF-β3单独转染组和共转染组的Collagen Ⅹ基因表达较BMP-7单独转染组和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转基因技术重组TGF-β3和BMP-7腺病毒可成功转染兔BMSCs,获得TGF-β3和BMP-7蛋白的表达。TGF-β3和BMP-7腺病毒共转染兔BMSCs后,可有效诱导兔BMSCs向类髓核细胞方向分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不同相对分子质量透明质酸(HA)对兔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软骨方向定向分化的影响.方法 取P3代未诱导的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液中分别添加不同相对分子质量透明质酸做诱导剂,分为3个实验组,A组:相对低分子质量组(基础培养基+ HA 0.1 g/L,相对分子质量约1000×103),B组:相对中分子质量组(基础培养基+HA0.1 g/L,相对分子质量约1800×103),C组:相对高分子质量组(基础培养基+HA 0.1 g/L,相对分子质量约2000×103).同时设立阳性对照组[基础培养基+ 10 μg/L转化生长因子-β3( TGF-β3)]及空白对照组(基础培养基),观察细胞形态及增殖情况,分别于诱导后第7、14、21天行甲苯胺蓝染色检测蛋白聚糖表达,另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细胞Ⅱ型胶原表达.结果 经添加软骨诱导剂后,干细胞细胞增殖速度放缓,形态逐渐改变,细胞外基质呈甲苯胺蓝异染性,Ⅱ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RT-PCR检测示实验组Ⅱ型胶原mRNA表达阳性,诱导至21 d可见各实验组Ⅱ型胶原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64±0.06、0.72±0.03、0.75±0.01,与阴性对照组(0.09±0.03)、阳性对照组(0.96±0.1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B、C组间Ⅱ型胶原表达相似.结论 不同相对分子质量外源性HA诱导兔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存在差异,相对高分子质量的HA的诱导能力较相对低分子质量HA的诱导能力强.证明透明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与MSCs的软骨分化有关联性,但均比TGF-β3的诱导能力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