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经》脾藏象理论的构建思维及方法,以进一步提高中医对世界、生命、疾病及其防治的认知能力。方法运用时空一体整体观念,分别探讨不同时间层面和同一时间层面下,脾藏象在空间上各自相应的变化及特点。结果不同时间层面下,脾主长夏和脾不独主于时而主四时之末十八日;同一时间层面下,脾-肉-唇-口-涎-思-长夏(或四时)是一个有机整体。结论时空一体整体观是构建《内经》脾藏象理论的重要思维特色之一;掌握和揭示《内经》所论生命之道,对于进一步整体、动态、辨证地把握好中医对世界、生命、疾病及其防治的认知,具有高屋建瓴的提升和一叶知秋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脾胃学说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经过前人长期实践,认识发展形成的。它是中医脏俯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理论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上,调理脾胃的治法是中医治疗的一个特色。脾胃学说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的经验,至今仍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仲景脾胃学说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中医学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学说[1]。张仲景并未专论脾胃,但其脾胃学说理论贯穿于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杂病辨证论治体系过程中。仲景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不仅将《内经》确立的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而且开后世李东垣的温阳升脾说、叶天士的滋阴降胃说和李中梓的脾为后天之本说等先河,对中医脾胃学说形成和完善起到了承前启后作用。近十几年来,不少学者对仲景的脾胃学术思想进行了研究,在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综述如下。1理论研究近十几年来,一些学者专门对…  相似文献   

4.
脾胃升降理论的传承、创新、应用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脾胃升降理论的渊源、传承与创新、应用进行了综述。中医脾胃升降理论最早见于《内经》,发展于隋唐及金元时期,完善于明清。李东垣为“补土学派”的创始人,创“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理论;叶天士主张“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创胃阴学说;董建华创“通降理论”。认为中医脾胃病理论发展的核心是脾胃升降理论的发展,脾胃升降理论对中医脾胃病研究思路具有指导意义。今后有待拓展脾胃升降理论临床研究范围,对其相关的中药制剂研发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  相似文献   

5.
关于《黄帝内经》中脏时的配属关系主要有2种说法:①五脏四时论,即脾不主时或脾主四时,其他四脏肝、心、肺、肾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时;②五脏五时论:即1年分为5季(春、夏、长夏、秋、冬),令脾主长夏。在以上2种不同的脏时相配关系中,脾不主时或脾主四时与脾主长夏的说法明显存在矛盾。之所以会有这2种不一致的理论,是因为其采取了2种不同的五行模式,即河图五行模式与五行生克模式。河图五行模式对应的是脾主四时说,强调“土居中”的观念;五行生克模式对应脾主长夏说,《淮南子·时则训》令季夏属土,从而最终产生了脾属土主长夏的说法。由此可见,《黄帝内经》中脏时相配的矛盾源于古代哲学五行与四时相配的不周延,《黄帝内经》成书时间当与《淮南子》相近。然而,《淮南子》虽解决了五行与四时的相配问题,但五行配脏关系则是脾木、肺火、心土、肝金、肾水,与《黄帝内经》不一致。因此,从理论体系构建的角度而言,《黄帝内经》的成书时间应晚于《淮南子》。  相似文献   

6.
对"中土五行"理论渊源进行了探究,并对"中土五行"理论在《内经》中的应用及对后世医家黄元御学术思想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中土五行"理论,以土居中央、木金火水四行各分布东西南北四方为框架,强调中土的核心作用,即土居中央,中控四方。《内经》重视脾胃理论是"中土五行"理论在中医学中应用的体现;后世医家黄元御受其影响,发展和丰富了中气转枢及脏腑气机理论。"中土五行"理论对当代中医临床仍然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起始于《内经》 ,形成于《脾胃论》 ,千百年来 ,历经历代医学家不断充实和发展 ,已形成一个新生的学科体系 ,直到今天 ,它仍指导着中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工作 ,现汇集其有关材料和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谈谈它的临床应用。1 调理脾胃在临床上的意义  《内经》云 :“五脏六腑 ,皆禀气于胃” ;“得谷者昌 ,失谷者亡” ;“浆粥入胃 ,则虚者活”等论述强调脾胃在发病、治疗、预后方面的作用。李东垣根据《内经》理论 ,总结前代医学家的经验 ,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 ,提出了“后天之本在于脾”、“内…  相似文献   

8.
脾主长夏是《内经》中脾主时令3种说法之一,其中大多数篇章均持此观点.脾主时令之所以有3种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主要由于历代五行学说多有差异,尤其是五行时空配属中的五行与时令的相配问题,说法更不统一.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脾主时令配属上的不统一.从《内经》时脏入手,指出《内经》成书前或成书时,中医对脏的确立还处在摸索阶段,对时脏的配属没有统一的说法,只有当人体五脏的概念最终确立后,时脏之间的配属模式才最终产生并稳定下来.  相似文献   

9.
脾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脏器,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生化气血,滋长精气,被称为“后天之本”,历代医家颇为重视。李东垣《脾胃论》的问世,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在中医学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众多医家在理论和临床上潜心研究,不断完善,运用脾胃学说治疗多种疾病,收效颇丰。兹参阅部分医家关于脾胃病治疗的经验及论述总结归纳,以供参阅。1升降相因,脾胃同治掌握脾胃升降理论,对脾胃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的阐述有极其重要作用,且在脾胃病的治疗中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古今医家用此治疗脾胃病,阐发颇…  相似文献   

10.
陈斌  肖军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9):2545-2546
脾胃学说起源于《内经》,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将其提升到具体的理、法、方、药之中,使脾胃学说更加具体有法可依,至金元时期形成了"补土派"学术流派,对中医临床一直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素问·水热穴论》中"肾为胃之关"的理论内涵历代医家的认识多有不同。结合历代医家的认识与临床相关病证的研究,本于《内经》篇目原文,首先论述了"肾为胃之关"的原旨内涵,肾不仅为胃的水液代谢之关,还为胃的水谷精微代谢之关;其次提出了肾与脾胃相关的认识,并从经脉、生理及病理三个方面对肾与脾胃的密切相关性进行了阐述,以求对此理论进行全面理解;并提出在治疗诸如水肿、消渴、泄泻、便秘等二阴失司所致病证及部分中焦脾胃病时,皆可根据临床辨证从肾论治,以期为临床诸多疾病的论治提供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2.
回顾中医脾的实体解剖学研究之历史沿革,提出"脾即胰"说;阐明脾主运化的内涵应以升清散精、主司气化为主,助胃化物为辅,旨在将脾主运化与脾(胰)的实体解剖学研究及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有机结合,这对于全面认识中医藏象脾的生理功能,深化脾主运化理论,丰富脾胃学说,指导临床各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肾炎为临床常见疑难疾病,病机复杂,病情迁延难愈.<内经>肾"其主脾也"、"脾藏营"、"脾恶湿"以及"脾者主为卫"等"脾藏象"理论对慢性肾炎相关病变的中医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得到现代中药药理学的证实.  相似文献   

14.
"肾主骨"理论内涵颇为明确,而"少阳主骨"理论指代较模糊,分析其原因有:《内经》未作充分阐释、经典原文存在争议、临床适应证不明确以及后世医家理论阐释不统一。"肾主骨"理论偏重于骨的生发角度而言,指代较为清晰单一,而"少阳主骨"立论时偏重于骨的使用角度,包含了肝血、肾精、气血、经络以及筋骨协调配合等概念,是一个多元化的、宽泛的理论范畴,较难直接阐明,因此,"少阳主骨"理论指代模糊似乎是前人有意为之。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学的基本方法,对历代主要医籍中的中药四性理论进行梳理。认为《黄帝内经》为中药四性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神农本草经》正式提出“四气”之说,随后四性理论逐步细化,到了宋金元时期四性理论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至明清时期四性理论渐趋完善。  相似文献   

16.
试论中医学中的时间观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医历来重视对疾病的认识和诊疗应因时制宜,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对人体的日、月、年、四时等生理病理节律及其临床应用作了广泛而精辟的论述。结合现代科学成就从五运六气、人体生理学、人体病理学等方面对中医学因时制宜时间观的科学内涵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不离乎肺而不止于肺。作者有感于学习和临床实践过程中脾胃对咳嗽发生发展的重要性,今从脾胃方面探讨咳嗽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脾胃论》与脏腑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脾胃论》一书在脏腑学说及脏腑辨证用药方面的运用。“补土派”医家李东垣倡言脾胃论,对于疾病发病机制、脏腑病机及治疗用药无不是以脾胃为中心来认识的,建立了以脾胃为中心的四时五脏辨证用药体系,变五脏用药为升降浮沉补泻法。该辨证体系以五行、运气等学说为理论依据,强调“藏气法时”、升降浮沉,在方法上高人一畴。《脾胃论》并非专论脾胃病,而脏腑辨证不只辨杂病。  相似文献   

19.
从藏象理论、中医临床创新、归脾胃经药物在机体的作用靶点等不同角度阐述"脾主肌肉"实质研究的意义。分析认为"脾主肌肉"实质研究是藏象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是藏象理论研究的延伸和补充,有利于进一步明确脏腑藏泄功能的发挥;是中医临床创新的基础,脾主肌肉实质的明晰有利于从调理脾胃角度治疗一些疑难杂症如与肌肉运动相关的疾病重症肌无力、糖尿病等;是探讨归脾胃经药物在体内作用靶点研究的必要条件,可明确归脾胃经药物与相应的药物配伍可作用于现代医学所说的哪一肌肉层。  相似文献   

20.
李东垣的《兰室秘藏》阐发了《黄帝内经》"土者生万物"的理论,提出了"人以胃气为本"的学说,强调脾胃在精气升降中的重要作用,发展了从脾胃论治内伤疾病的学说,注重补益脾胃,顾护元气,并提出了"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理论,创立了治疗阴火的两大方法,即甘温除热法与升阳散火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