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饭局在中国,也是一个人的社会身份认同体系。看一个人经常混迹于何类饭局,几乎便可以洞悉其兴趣、爱好、财富、身份、地位。有识之士往往能透过饭局见微知著,识人用人,洞察饮食之道里的经济利益、社会关系、人际规则和文化滋味。所谓饭局之妙,不在饭而尽在“局”也——饭局千古事,得失寸唇知。  相似文献   

2.
饭局之妙,不在“饭”而尽在“局”。一个完美的上海式饭局,设局人、局精、局托儿、陪客、花瓶……众角色一个都不能少。饭局在上海,是个社会身份认同体系。看一个人常混迹于何类饭局,便可洞悉其兴趣、财富、身份、地位。从饭局之道里,更可看出某些政治利益、社会关系、人际规则和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饭局哲学     
生活中,一些饭局常常令人苦不堪言,其中的讲究和套路甚多,比想象中的"吃饭"复杂多了。"饭局"一词起源于宋代,距今已有1 000多年的历史了。"局"是下棋术语,引申出"情势、处境"的意思,后来再引申出"聚会、圈套"的意思。看一个人常混迹于何类饭局,便大致可以推断出这个人的兴趣爱好、修养、性情等很多背后的东西来。中国人的饭局讲究最多,相信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比肩。从座位的排序到  相似文献   

4.
饭局     
饭局,应以解馋之用,但中国人却将饭局文化发扬光大到极致,"饭"退于次,"局"的作用被无限延伸。饭局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饭局却是万万不能的。从古至今,中国是一个讲关系、讲人情的社会。摆脱不了这一现状的中国人,只要办事,先想到有没有关系。一想到关系,首先想到的是饭局。每个人的社交往来、人生成败,都与饭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整部历史与政治都能和饭局联系起来。官场,商场,名利场,请托办事,联络感情,商场搏杀,权钱交易,凡有人处,就有饭局,小饭局中往  相似文献   

5.
吕春 《烹调知识》2010,(4):10-11
据说,“饭局”一词是宋代人发明的,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宋人把“饭”与“局”连成一体,玄妙尽显。不过,追溯饭局的发端,何止千年。蔺相如与秦王斗智斗勇的“渑池会”,项羽为刘邦摆下的“鸿门宴”,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无一不是决定历史走向和个人事业成败兴衰的饭局。这些饭局背后,赫然是万马千军的对峙,命悬一发的惊险。后来,贯穿清代数百年历史的“满汉全席”,以及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的“千叟宴”,更是花天锦地、宾客如云,演绎了饭局的极致。  相似文献   

6.
正据说"饭局"之词源于宋代。"鸿门宴"、"青梅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火烧庆功楼"这些设局的饭局听来有点吓人。宣统二年的《京华慷慨竹枝词》有《饭局》一首:"自笑平生为口忙,朝朝事业总荒唐。许多世上辛酸味,都在车尘马足旁。"摘几句网络调侃饭局的段子:饭局不是万能的,没有饭局是万万不能的;提前一天预约是真请你,提前半天你是作陪,上菜了才请你是凑数的;一请  相似文献   

7.
正"饭"字在古代就是"吃"的意思。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释中考察"饭"的本义时说,饭是动词,当吃讲,读上声"反"。后来派生出来的名词"饭",读去声;字形也不同,右边是"弁(或卞)"。流传到现在,早已字形不分,统写为"饭"了。《礼记·玉藻》曰:"饭者三饭也。"《汉书·朱买臣传》:"呼饭饮之。"《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孟子·尽心下》:"饭糗茹草"等等。这里的"饭"都是  相似文献   

8.
李伟明 《美食》2012,(7):70-70
给朋友的同学办了一件小事,朋友捎话说,同学对此表示感谢,还说哪天请你吃个饭呢。一听这话,我笑了。"哪天请你吃个饭",就像歌曲《酒干倘卖无》唱的——多么熟悉的声音。中国是个人情社会,许多事情,总是要夹杂些人情去做。而但凡帮人家做了点事,人家总是要口头道个谢;现在光道谢又似乎还不够,于是往往再加上这么一句:"哪天请你吃个饭!"当然,这种情况下办的事,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如果是有分量的"大事",那恐怕就没这么简单,应当是别一番情景了。  相似文献   

9.
正坐腻了酒家包厢,吃惯了山珍海味,饭局中与酒友侃起闽南沿海的吃桌,倍觉有趣、有味、有情。闽南人向来注重礼仪,设宴请客是"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习称赴宴席为"吃桌",大凡婚事喜庆都必"吃桌"。凡喜事称为"红事",办红事的吃桌有新娘桌、寿诞桌、阿舅桌、女婿桌、洞房鸳鸯桌、生男孩的满月桌、儿子分家桌、新居喜庆桌等等。令人大开眼界,大饱口福。  相似文献   

10.
<正>饭局总是很"疯狂",我们的胃也总是为牺牲掉健康埋单,真是左右为难。下面由饭局达人教你聪明聚餐的好方法,帮你学会餐桌上的营养学,顺利打赢饭局保"胃"战。多食盘饰青菜筵席中往往缺少蔬菜,建议不妨多吃盘饰中的青菜或水果,以补充纤维与维生素的不足。蔬荤比掌握在3∶1,这样即使脂肪吃  相似文献   

11.
要有好醉,须得有一流酒局。俗话说,饭有饭局,酒有酒局。综观世界酒局,或惊心动魄,或极尽风雅,令人眼界大开。无酒不成"礼"——中国酒局中国人的饭局讲究最多,这在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比肩。从座位的排放到上菜的顺序,从谁先动第一筷到什么时候可离席,都有明确的规定。把"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个概念诠释得淋漓尽致。在中国人的饭局上,靠里面正中间的位置要给最尊贵的人坐,上菜时依照先凉后热、先简后繁的顺序。吃饭时,须等坐正中间  相似文献   

12.
正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在餐桌上吃着吃着,忽然踩到了"地雷阵",掉进了"埋伏圈"……等等,你大概会一脸诧异:开玩笑吧,吃个饭还会有这样夸张的事?其实,这些打了引号的"地雷阵""埋伏圈",说的是食品  相似文献   

13.
饭局什么样?"二桃杀三士"、"鸿门宴"、"青梅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火烧庆功楼"描写的是古代饭局;"赴国宴并不轻松"说的是国家饭局;"筷子头上谈生意,酒席桌上签合同"以及"喝一杯给一百万"说的是商务饭局;"感情浅舔一舔,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描绘的是官场陋习;"入乡随俗"以及"恋爱是无数个饭局,结婚只是一个饭局"道的是民情饭局。中国饭局的前世今生古代饭局,稀奇古怪饭局,民间语汇,指宴会,聚餐。吾庐孺《京华慷慨竹枝词》有《饭局》  相似文献   

14.
董仲舒 《烹调知识》2012,(10):19-19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茶食"的说法。据唐《茶赋》载,茶具有"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之功效,可见,古人常有用茶水来伴饭的饮食经验,清代才子纪晓岚更是每天将茶当作蔬菜食用。这样吃着喝着,就有厨子想到要将茶叶做入菜中。相传,清末安徽的厨师就已在用"雀舌"、"鹰爪"等茶叶去炒河虾仁了。美食家高阳在《古今食事》里也曾提及:"翁同创制了一道龙井虾  相似文献   

15.
民以食为天,人生许多的美好时光,都与饭桌有关。光吃饭,就有饭局、聚餐、留饭和蹭饭四种形式,四个境界。  相似文献   

16.
子干 《美食》2012,(1):55
读老舍日记,受益匪浅。有个突出印象:即,老舍很爱与朋友"同饭"。许多人请他"同",他也请许多人"同"。仅1950年1至3月,"同饭"的记录就有42次之多。其中最多的是1月份,共有16次。平均不到两天1次,间或一天两次。如:1日,午前访曹禺,同去朱启平处吃饭;2日,11时到长之处,有季羡林、克家,同饭;5日晚,凤子请饭;6日,早11时到东来顺,与松厂、乐山同饭;7日午,到伯龙家吃饭,晚到圣陶处饮酒;8日午,家宝请饭;9日晚,请阜西吃饭;13日,到莘田家吃羊肚汤;14日,约家宝吃饭……  相似文献   

17.
“饭局”一词源于宋代,距今已有干年历史。可追溯饭局的开端,却不止千年。中国是礼仪之邦,在饭局上最是讲究。但透过饭局.我们看到的却是饮食之道中的政治利益、社会关系、时代变迁、事业成败等各种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日本人的饮食一贯朴实简单,饭局上也如此,常让人有一种吃不饱的感觉.如果在早上设饭局,不过是一杯牛奶、一份热狗而已.中午可能稍微丰富一点儿,有大米饭、鱼、肉、咸菜和西红柿等.晚餐相对来说是最丰富的,有饭有菜有汤,最重要的是日本人通常只有晚上请客吃饭时才会有酒.因此日本人的饭局一般都设在晚上,他们习惯下班后三五成群地去饭馆.日本饭局上的气氛相对来说随和且轻松.吃饭前都互相为对方倒酒,他们喜欢喝的酒是啤酒、清酒、威士忌、餐酒和烧酒.  相似文献   

19.
《江西食品工业》2006,(3):62-62
日本人的饮食一贯朴实简单,饭局上也如此,常让人有一种吃不饱的感觉。如果在早上设饭局,不过是一杯牛奶、一份热狗而已。中午可能稍微丰富一点儿,有大米饭、鱼、肉、咸菜和西红柿等。晚餐相对来说是最丰富的,有饭有菜有汤,最重要的是日本人通常只有晚上请客吃饭时才会有酒。因此日本人的饭局一般都设在晚上,他们习惯下班后三五成群地去饭馆。日本饭局上的气氛相对来说随和且轻松。吃饭前都互相为对方倒酒,他们喜欢喝的酒是啤酒、清酒、威士忌、餐酒和烧酒。  相似文献   

20.
正江湖这东西,岂止是在武侠小说中的创作,乃是现实生活中的常态,而饭局则是江湖一景。凡人琐事,比如会友、叙旧、谈情、说事、小孩升学、大人升迁,大都离不开饭局。商务洽谈、托人办事大都在饭局的推杯换盏中完成,异性相遇也多在饭局的谈笑风生中眉来眼去,发酵苟且。当下,一个人饭局的频次、饭店的规格、出席人员的身份地位等等,俨然已成为其地位、能力、身份、人际关系的象征和展示。某个人周一到周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