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5 毫秒
1.
黑色K金-K金色彩的重大突破 当钻石的闪耀光彩融入独特脱俗的K金色彩工艺,当简洁现代的设计风加入新装饰主义元素,这一刻,梦雅恒珠宝的工艺革新和设计创新给K金工艺技术带来了又一次革命性的大突破。  相似文献   

2.
朱观岳 《矿冶》1995,4(3):32-37,5
论述了含砷碳型微细粒金矿资源特点和难处理原因,国内外处理技术现状。结合当前的研究课题,阐述了强化选冶工艺、无氰提金新工艺、选矿-焙烧-氰化提金工艺和选矿-热压氧化-氰化提金新工艺方面取得的突破,对处理难选冶金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金精矿固砷固硫焙烧提金工艺设计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张敏 《矿冶工程》2002,22(4):58-60,63
为了从某低硫含砷含汞微细粒金精矿中提取金,工程设计中采用了固砷固硫一段流态化焙烧提金新工艺,经负荷试机表明该提金工艺方案可行。系统介绍了该工艺流程,特别是含砷的液相,固相和高硫烟气的环保治理措施,对于类似金精矿焙烧提金工艺方案的选择具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4.
变质岩型金矿金的赋存状态及对选矿工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质岩型金矿用常规的浮选方法提金,难以取得良好的回收效果,采用工艺矿物学研究方法,查明了金在矿石中的赋存状态和嵌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金以自然金的形式嵌镶于脉石粒间或脉石与磁黄铁矿粒间,基于此研究制定出了合适的选矿工艺流程,取得了最佳的回收效果。  相似文献   

5.
很多科研人员在他们致于于改进金矿石的处理工艺时,经常谈到氰化法提金过程中某些参数的最佳效果问题,根据操作条件和金矿石物成分的不同,他们获得的结果也是各种各样的,虽然加拿大的氰化厂中近年提金工艺已得到明显改进,但仍在研究工艺的最佳化问题,为此,人们已进行过很多研究,以说明氰化提金某些重要参数作用,并为金的处理工艺研制出一种有效的药制制度,本文介绍了包括用两种等难浸矿石进行的实验室研究结果,并通过一种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篇工艺矿物学领域的论文。本文以非洲某金矿为研究对象,使用光学显微镜与矿物自动分析仪(AMICS、MLA)等手段,对该矿进行了系统的工艺矿物学研究。研究查明金矿物为自然金,成色较高(900±);以粒间金和裂隙金形式存在的金矿物占62.77%,有37.23%的自然金以包裹金的形式存在;自然金总体较细,10μm 27.54%;自然金多分布在非金属矿物中,与硫化物的关系不密切,仅有32.15%的自然金与硫化物相关。针对这些特点,该矿不利于通过全硫化物浮选的方式进行金的回收,适宜采用细磨后直接搅拌浸出的方式来回收金。  相似文献   

7.
本文总结了我院近十年来在伴生金银矿工艺矿物学和选矿研究方面的成果,论述了伴生金银矿床特性、金银矿嵌布特性、赋存有状态、金银分布、黄铁矿含金和毒砂含量等对选矿的影响,归纳了提高伴生金银矿选矿指标在工艺、药剂、设备等方面的技术进步,并指出了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8.
通过光学显微镜、多元素分析分析法、电子探针、X射线粉体衍射仪等手段,对青海榴辉岩型金红石矿的矿物学开展了详细的研究,查明了该矿主要由Fe、Al、Mg、K、Na、Mn、Si、S、O等元素组成;查明了该矿中的矿物主要是由铁铝榴石、绿辉石、角闪石、绿泥石和金红石等矿物组成,其中石榴子石含量为56.5%,绿辉石含量为24.2%;查明了矿石的结构构造,并进行了主要矿物工艺矿物粒度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中钛主要以金红石的形式存在,嵌布粒度为中细粒嵌布,被石榴子石和绿辉石包裹,造成金红石选矿回收率较低,但石榴子石和绿辉石颗粒较粗,且大部分金红石与石榴子石和绿辉石之间的接触较为平直,有利于金红石的单体解离,选矿回收难度不大。该工艺矿物学研究为青海榴辉岩型金红石矿的选冶工艺及其综合利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化学分析、显微镜分析和MLA矿物自动定量检测技术,对新疆某金矿石进行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石的主要有价元素为金、硫,可综合回收银.金主要以含银自然金和自然金形式存在,嵌布粒度极微细,均小于0.04mm.银主要以合金形式赋存于金粒中.黄铁矿的嵌布粒度较粗,多数大于0.04mm.可解离的自然金、包含于黄铁矿(含黄铜矿)中的金及包含于脉石矿物中的金分别约占59%,39%,2%,金的理论回收率约98%.  相似文献   

10.
本文比较了不同预处理条件下砷金矿中金的浸出行为,探讨了高砷金矿中砷的脱除效果和影响金的浸出率的原因。研究证实,氨性硫代硫酸钠溶液对高砷金矿中的金具有优异的浸出性能,该方法省去了各种复杂的预处理过程,金的浸出率从常规氰化法的15%提高到约90%。  相似文献   

11.
伍三民  王海良 《铀矿冶》1993,12(1):15-20
板其金矿属“卡林型”未氧化原生金属,直接氧化的浸出率很低。本文着重研究了金在主要载体矿物-硫化物(黄铁矿、毒砂)、粘土矿物(水云母)及碳酸盐(方解石、铁白云石)、石英等矿物中的分布;测定了暴露金与包裹金的含量。得出工艺样中包裹金约占67%,主要包裹在硫化物中,少量在碳酸盐、石英中;暴露金约占33%,主要分布在水云母中。最后对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进行了探讨。矿石中包裹金主要以胶体分散金形式存在,金以溶胶状分散于黄铁矿、毒砂、方解石、石英等结晶矿物中。  相似文献   

12.
杨松 《金属矿山》1998,(11):27-30
介绍了紫金山金矿采用堆浸、全泥氰化提金试验的原则流程和结果,对堆浸-全泥氰化联合提金试验和原则流程合理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并对该矿提金工艺提出了看法,可供现有提金选矿厂改造和新建提金破厂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金渠金矿提高氰化回收率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金渠金矿氰化车间流程考查和工艺矿物学研究,找出了回收率低的主要原因是伴生碲矿物及磁黄铁矿的影响。针对此类性质金精矿,进行试验探索并取得了技术性突破。应用生产后,提高了氰化回收率;同时开展了氰渣浮选项目,综合回收铜、金和银,获得好的环保和经济效益,对小秦岭地区的金精矿氰化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篇工艺矿物学领域的论文。大桥金矿为秦岭地区发现的超大型金矿,但在开采原生矿过程中发现,采用传统选矿工艺进行选矿,金的回收率极低,确定其为难选性矿床,本文旨在探究矿床内金的赋存状态及难选性因素。通过显微镜下鉴定、扫描电镜(SEM)、电子探针(EPMA)及化学分析等,结合选矿实验,发现金主要以自然金、银金矿形式存在于硅质角砾岩中。金和载金矿物粒度均极为细小,使得在选矿过程中,在研磨粒度极细的情况下,两者仍不能高程度完全解离,成为了制约矿床可选性的主要原因,另见该矿含较多碳质存在,成为了制约矿床可选性的另一原因。  相似文献   

15.
采用光学显傲镜、电子探针和物相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天马山金-硫铁矿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结果表明,砷以毒砂形式存在,粒度属可选范围.金以金银互化物形式存在,多分布于矿石力学薄弱部位.但因97%以上颗粒尺寸小于74μm,充分解离是困难的.矿石磨至100%-74μm 时,仍有47%的金分布于其它矿物中.预计金的浮选回收率将接近53%左右.约有27%的金粒表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覆膜,主要成分是硫和银,对金的浮选不会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了给高硫高砷难浸金精矿提金工艺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分别从化学成分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矿物解离度分析、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不同程度开展了工艺矿物学研究。发现:①金精矿中金含量47.5g.t-1、Ag8.46g.t-1、S13.91%(质量分数)、As7.54%(质量分数),是典型的高硫高砷难浸复杂金矿;②金精矿中的主要金属矿物为毒砂、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白云母,多种矿物互相包裹。金精矿中有害组分主要为砷,含砷矿物以毒砂形式出现。金以不可见金的形式赋存于载金矿物中。这些发现,对高硫高砷难浸金精矿的提金工艺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周军  雷让岐等 《有色金属》2002,54(7):170-172
介绍用于快速浸金及难处理金矿预处理的小型磁力搅拌钛反应釜的设计步骤、选材选型、计算方法、制造及其注意事项。反应釜设计使用温度423K,设计使用压力2MPa,用于江西某金矿的ML浸金试验,金的浸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华尖金矿物质组成研究表明,矿石中金的赋存状态主要为显微可见金,嵌布粒度细小,绝大多数属微细粒级,且主要以脉石中金、粒间金和裂隙金的形式嵌连,包裹金含量少,金矿物解离暴露性能好。但金铜锌嵌连关系密切,不易完全分离,给选矿回收造成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9.
采用MLA矿物自动检测技术,并结合传统的化学分析、显微分析等手段,对某低品位细粒级破碎带石英脉型金矿石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该矿石中主要有用矿物为含银自然金,金载体矿物为毒砂、黄铁矿、石英等。矿石磨至-0.045 mm,可解离的自然金、仍包含于黄铁矿和毒砂中的金、包含于脉石中的金分别占61.24%、34.78%和3.98%,金的理论回收率为96%左右。矿石中金与砷矿物毒砂关系密切,将对氰化提金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四川某金矿石样品进行的工艺矿物学研究,查明该金矿石的金品位为2.47g/t,属石英脉型含硫化物低品位金矿,围岩以碳酸岩等为主.矿石中没有独立金矿物,没有吸附金,金主要以次显微金-晶格金的形式赋存于毒砂和黄铁矿中,且毒砂中金的含量略高于黄铁矿中.由于矿石中含有一定量的碳质及黏土矿物,他们在选冶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吸附性,会吸附已溶于溶液中的金离子,造成金的损失.该研究成果为制定合理的选冶工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