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厌氧消化系统的运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上海市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厌氧消化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该污泥厌氧消化系统的设计规模为204 tDS/d,于2011年5月完成启动调试,稳定运行后的产气量受进泥流量和性质的影响呈现较为规律的季节性变化,单位污泥实际年均产气量为10.73 m3/m3污泥,沼气产率为0.82 m3/kgVSS。厌氧消化系统运行中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包括浮渣泡沫、鸟粪石结晶、池内积砂等,分析了其产生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厌氧消化系统的设计和调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龙港污泥处理工程主要处理白龙港污水处理厂200×104 m3/d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采用浓缩、中温厌氧消化、污泥脱水和部分脱水污泥干化处理工艺,消化产生的沼气用于加热消化池污泥,多余的沼气作为能源干化脱水污泥。干化处理后冷凝水的余热回收辅助用于污泥消化系统供热。介绍了污泥厌氧消化系统的设计参数、工艺特点及调试情况,可供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3.
主要介绍了天津市纪庄子污水处理厂消化池改造后厌氧菌的培养过程,总结了大型污水处理厂污泥厌氧消化启动过程中采取的工艺、安全、化验监测等方面的措施,以及提高污泥培养效率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污泥消化系统的启动运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概述 厌氧消化是利用兼性菌和厌氧菌在厌氧状态下进行生化反应,分解污泥中有机物质的一种污泥处理工艺。它是污泥实现“稳定化”的过程,也是使污泥实现“资源化”的主要途径,同时对污泥的“无害化”和“减量化”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国内目前投产的二  相似文献   

5.
以国内最大的污泥厌氧消化系统--上海市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厌氧消化系统的调试启动为依托,研究了两种无污泥接种启动方案的效果.当消化罐内的初始状态为原污泥,且在10 d后以不同投配率投加原污泥时,约需25 d便可实现系统的成功启动,但启动过程中存在酸化的风险,而采用变投配率方式投加污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VFA的积累.当消化罐内的初始状态为清水,且在之后以不同投配率投加原污泥时,用时超过40 d才可成功启动系统,且污泥浓度达到设计值所需的时间较长,不过其酸化风险较小.该研究成果可为白龙港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厌氧消化系统及国内同类工程的启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白沙门污水处理厂(30×104m3/d)是海口市利用德国政府软贷款兴建的第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为高负荷生物处理加深海排放。2005年以前,该厂污泥仅经重力浓缩后直接离心脱水。在消化池投入运行后,污泥利用厌氧消化进行稳定处理及离心脱水,产生的沼气用来发电,其废热用于加热消化池污泥。从消化对污泥脱水、污泥量及其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阐明消化作为稳定工艺的必要性。在运行中应加强对沼气脱硫塔的维护,避免由于磷酸铵镁(MAP)的形成而堵塞污泥管道,同时还应积累对沼气发电机组的操作及其维护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分别以成熟消化污泥和牛粪作为接种物,研究了两种污泥中温厌氧消化系统的启动过程。结果表明,采用成熟消化污泥作为接种物的厌氧消化系统在第20天时达到稳定运行状态,整个启动过程中各指标变化平稳;而以牛粪作为接种物的厌氧消化系统在第30天时才达到稳定状态,启动过程中各指标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启动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郑州于新庄污水处理厂(40×104m3/d)是淮河流域最大的污水处理厂,其污泥利用厌氧消化进行稳定处理及浓缩脱水。所产沼气用来驱动鼓风机,余热配合沼气锅炉加热消化污泥。本文总结了整个污泥消化系统设计、运行管理的经验与不足,并提出今后污泥消化系统设计工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市污水厂污泥厌氧消化系统的运行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我国400余座城市污水厂污泥处理工艺的调查表明,目前采用污泥厌氧消化工艺的仅46家,主要采用浓缩/中温厌氧/脱水工艺,采用一级厌氧消化和二级厌氧消化的厂家数量接近,其中仅25家的污泥消化系统正在运行,沼气产量约为14×10^4m^3/d,另有6家在调试。污泥厌氧消化工艺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着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沼气产率低和利用率不高大大削弱了该工艺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污泥厌氧消化/热电联产是一项重要节能工艺技术,对于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意义重大。完善的管理是保证污泥消化及热电联产系统稳定高效运行的关键环节。麦岛污水处理厂将Multiflo?Trio初沉污泥与生物滤池剩余污泥进行混合,形成沼气产率较高的混合污泥,并进行中温厌氧消化,所产沼气进入热电联产系统用于发电及沼气锅炉,回收余热作为污泥消化及厂区采暖热源。10余年来,麦岛污水处理厂的污泥消化及热电联产系统实现了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保证了污泥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及利用。介绍了青岛麦岛污水处理厂污泥厌氧消化及热电联产的运行情况,探讨如何在污泥消化及热电联产间做好运行管理和调控,使之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两座污水处理厂污泥厌氧消化的设计。以郑州某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行情况说明设计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处,并小结了消化系统设计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郑州和天津的2座污水处理厂污泥消化系统(包括设计污泥量及含水率、污泥投配系统、消化池型及参数选择、搅拌系统、沼气系统、热水循环系统)的设计。对其中郑州某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其存在的问题及从中应吸取的经验。可供污水处理厂污泥消化系统的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李胜 《西南给排水》2004,26(4):12-15
在尽可能节省费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对污泥进行稳定化和无害化处理是当前水科技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在对几种污泥处理方法进行全面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结合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工艺实例,对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措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污水污泥中加入有机垃圾共同厌氧消化,有助于调节基质,提高有机负荷率,增加沼气产量和能量回收,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工程投资。厌氧消化研究还结合了国外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污泥中温消化和热电联产在青岛麦岛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14×104m3/d)中的应用,其消化污泥来自化学强化MultifloTrio的初沉污泥和曝气生物滤池Biostyr剩余污泥的混合污泥。此种混合污泥沼气产气率高,经中温厌氧消化所产沼气全部用于发电,可满足全厂65%以上的用电需求,回收的余热可加热消化池的污泥,经济效益突出。  相似文献   

16.
赵颖 《市政技术》1996,(4):19-23,5
一、前言 城市污水处理厂每天排放大量污泥。据统计,一座二级污水处理厂所产生的污泥量约为总处理污水体积的0.3~0.5%。如进行深度处理,污泥量还可能进一步增加。对这些污泥必须及时处理与处置,以保证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转和处理效果。 高碑店污水厂是一座日处理量100万吨的大型污水处理厂。日产含水率96%的消化污泥2643m~3,如此数量的污泥处置无疑将成为污水厂系统运行的一部分。 污泥的主要特性是有机物含量高,容易  相似文献   

17.
高温/中温两相厌氧消化处理污水污泥和有机废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高温/中温两相厌氧消化反应器系统用于同时处理城市污水厂污涨和其它高浓度有机废物,目的在于考察该系统分别同时处理污水厂污泥与马铃薯加工废物,污泥与猪血及污泥与罐肠加工废物时的效能变化,为拟建实际规模高温/中温两相厌氧消化系统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污泥厌氧消化工艺设计及运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讨论了莫氏曲线的应用对象,提出了建立科学的污泥厌氧消化性能及系统运行评价体系的建议,探讨了厌氧消化工艺对不同污泥应用的可行性,分析了污泥产气中H:S浓度的变化规律,指出了制定泥质标准分析方法的必要性,以促进污泥厌氧消化工艺的研究,进一步优化工艺设计和提高运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厌氧消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以北京市某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对该污泥的理论产气量进行了估算,考察了投加接种污泥和未投加接种污泥条件下污泥厌氧消化的产气情况,并分析了污泥消化前、后的泥质特点。结果表明:与未接种条件相比,污泥厌氧消化前采用投加接种污泥的方式可大大促进消化反应的进行,加快污泥的产气速率,使厌氧消化周期缩短近1/4,但对污泥的总产气量影响较小;在厌氧消化正常运行条件下,污泥产气量达到总产气量的90%时所需反应时间约为16d,可将其作为污泥厌氧消化工艺较为理想的消化周期;剩余污泥的消化性能差、产气率低、试验产气量占理论产气量的比例〈50%,在工程上单独的剩余污泥不宜采用厌氧消化工艺处理。  相似文献   

20.
三峡库区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膨胀及恢复运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三峡库区污水处理厂冬季极易产生污泥膨胀的实际运行情况,以长寿污水处理厂为例,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投加生石灰/絮凝剂和厌氧/闷曝两种不同的系统恢复方法.实际运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能有效地控制污泥膨胀现象,但生石灰/絮凝剂法更为有效,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系统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