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组织细胞病X 患者骨病变照片与闪烁照相相互比较的报告较少,而对于本病在治疗后用这两种方法作随访研究评定其作用的报导尚未见到。本文对17例年龄7~46岁、经组织学证实为组织细胞病X 的患者作了照片与骨扫描的比较。在静脉注入~(99m)TC-MDP 2~4小时扫描,照片是在临床有征象和/或闪烁照相发现为( )的部位。17例中7例为单骨性(monostotic),10例为双骨性或多骨性病灶,共27个不同区域作了高能放疗,放疗后随访期5~10周。结果:17例中53处骨病灶由X 线照片发现,其中32处为闪烁照相证实,15处骨扫描为(-),6  相似文献   

2.
通常认为,骨闪烁照相对于发现骨骼的异常是最敏感的方法,且在发现某些癌、如乳癌或前列腺癌的骨转移方面优于一般照片。对于多发性骨髓瘤,虽闪烁照相的敏感性似乎低于照片,但近期仍有提出首选闪烁照相的报告。鉴于两种方法对多发性骨髓瘤作比较研究的资料不多,故作者对41例573处不同部位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比较了两种订法的敏感性。41例多发性骨髓瘤至少符合以下标准中的两条:(1),血清或尿中有M—成份;(2),骨髓浆细胞浸润(>10%);(3),溶骨性骨病灶。  相似文献   

3.
胸骨后异位甲状腺,虽仅占所有纵膈肿物的10%,但诊断纵膈肿物时应给予注意。临床上呈现与可触及甲状腺有关的纵膈压迫症状及胸部X线显示的纵膈肿物,可诊断为非特异性的甲状腺肿物。但术前诊断需要各种显象检查,如核素闪烁显象,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TCT)及NMR等单独或联合应用。本文叙述~(123)Ⅰ闪烁照像及NMR显象在纵膈甲状腺术前诊断的应用。病例报告:一例60岁白人妇女,于1968年有咽下困难,经~(99m)Tc甲状腺闪烁照相显示为对称性弥漫性甲状腺肿,于1970年再次行~(99m)Tc检查呈现腺体轻度增大,双叶放射性活性均匀一致,胸骨后则无放射性  相似文献   

4.
在癌肿处理中发现肝脏转移,特别是由于肝功能化验出现可疑结果时,灵敏的放射性胶体肝扫描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肝脏闪烁照相可能对选择性的毒性作用十分灵敏,这种提法已由接受化学治疗的病例报告中得到进一步支持。这些显象显示摄取放射性胶体  相似文献   

5.
用于诊断骨骼疾病的放射性药物趋骨性示踪剂——~(99m)锝1971年,~(99m)锝标记磷酸化合物的应用建立了骨闪烁照相的新基础。~(99m)锝的物理衰减特性及其生物学性质能使病人在接受较低放射量的情况下,获得高质量的照相,从而迅速地取代了所有其它骨显影剂。  相似文献   

6.
作者应用~(99m)Tc-Re 胶体对恶性淋巴瘤患者作了化疗、放疗后的疗效及随访研究。部分病例与~(67)Ga 显象作对比,就其临床价值加以报告。病例及方法:病例为15例淋巴结闪烁显象后经随访的恶性淋巴瘤患者。方法:于皮下注射~(99m)Tc-Re 胶体37~74MBq(1~2 mCi)。作腹股沟、髂骨、主动脉旁淋巴结显象时,于患者两侧第一趾间;作腋窝淋巴结显象时,于手背皮下注射。而颈部淋巴结的检查于头顶部附近两  相似文献   

7.
镰状细胞性贫血极期的儿童,除四肢或腹部等部位出现疼痛外,可能还有胸前区疼痛。本文报告6例患纯合子镰状细胞性贫血并有胸前区疼痛或触痛的儿童骨闪烁照相显示有胸骨节段梗塞。方法:6个病人均在注射~(99m)Tc焦磷酸盐或~(99m)TcMDP 2~3小时后,行常规骨闪烁照相,剂量按200μCi/kg计,总量4~8mCi。除常规的胸部前后位外,并加照左右前斜位,其中3例在注射示踪剂后还立即进行血池显像。结果:本组病例均显示一个或多个胸骨节段缺少放射性核素摄取。当正位疑有胸骨缺损时,在斜位其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35例共做42次~(99m)Tc—MDP骨扫描,又同时(在30天内)作了骨X线照片以评价,(1)在发现骨转移方面,骨扫描与X线照片的准确性;(2)用较为敏感的CT方法来确定原发瘤的钙化,并观察CT确定的钙化、尿VMA(3-甲氧基-4-羟基杏仁酸)水平与原发瘤摄取~(99m)Tc—MDP(~(99m)锝-亚甲基二磷醪盐)三者的关系。在静脉注入~(99m)Tc—MDP250μCi(9.26MBq)/kg后,用扫描闪烁γ照相机作前后位全身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必要时也作局部(Spot)观察,用低能全  相似文献   

9.
过去三年作者已作了几百例放射性核素食道图(radionuclide esophagogram RNE)以评价各类食道疾病。本检查巳证明是诊断、随访若干食道疾病的有效方法。本文着重讨论闪烁扫描图(功能和形态)及某些常见食道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方法病人禁食4~6小时后进行RNE,直立在低能全效准直器的大视野探头前,闪烁相机与计算机相连,病人的体位便于探头在同一视野清晰见到口咽、整段食道和胃底。吞咽稀释在10~20ml水中的0.5~1.0mCi~(99m)Tc-硫化胶体(~(99m)Tc-SC)弹丸后,0.5秒一帧连续显象2分钟,放射性核素弹丸在食道的通过时间记录和储存于磁盘内,并以2秒一帧连续显象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66例背痛疑有椎弓崩裂(Spondylolysis)的患者作了骨扫描与X线照片、手术发现和临床随访关系的研究。骨闪烁照相是在静注99~(99m)TcMDP400MBq3~5小时后,用带高分辨准直器的γ照相机完成。凡在一侧或双侧关节间部见到缺损则为椎弓崩裂,而仅见变细或狭窄、无明确溶骨  相似文献   

11.
恶性外耳炎(MEO)多见于抵抗力低的老年人及糖尿病患者,伴有严重的并发症,易复发。其主要病原体为绿脓杆菌。因该病早期乳突的变化放射线检查不能显示,作者采用在骨血池显象后紧接着进行骨闪烁显象和系列~(67)Ga 枸橼酸盐闪烁显象,三种放射性同位素方法联合检查,为MEO 患者的早期诊断、评价治疗效果提供了准确方法。病例报告:患者65岁,男,因严重右侧耳痛和耳溢脓1月入院。外耳道后部大“息肉”,组织学检查为肉芽组织,分泌物培养为变形杆菌属。颞骨X 线显示硬化型乳突,无骨质破坏。静脉注入15mCi~(99m)Tc 亚  相似文献   

12.
~(99)Tc-磷酸盐(~(99)Tc-phosphate)对骨闪烁显象和寻找骨转移灶是不可缺的检查方法。但由于~(99)Tc-磷酸盐对一些不寻常的良性骨病灶也积集,故不能一见有积集就称为转移灶。本文着重讨论脊椎方面有关骨闪烁显象异常积集的临床意义。脊椎积集象  相似文献   

13.
作者和Vieras在狗的试验中发现血栓摄取~(99m)Tc肢体硫(Suliur Colloid)与非血栓组织之比超过(?),即使作周围静脉注入用γ照相机显像,也容易显示腿部深静脉血栓形成。本文对25例疑胄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从前臂静脉注入~(99m)Tc-胶体硫后作γ闪烁照相并与静脉造影结果作了对照。核素扫描是从贵要静脉或其它前臂静脉注入~(99m)Tc-肢体硫8mCi后,用picker~4/16大视野γ照相机进行骨盆前位显像,同时做股到踝的前位显像。最初,注射与扫描的间隔时间为60~90分钟,以后改为30~45分钟,因为这一间隔时间可得到更高的计数  相似文献   

14.
利用放射性胶体制剂进行肝闪烁照相,出现密度缺损区或减低区。认为是肝占位性病变的可靠特征,如肿瘤(原发性的或继发性的)、囊肿、脓肿、局限性纤维变,肝脂肪营养不良等。但“冷”区位于近肝脏的下缘,鉴别诊断有困难,因为这样的肝闪烁图在正常人中约占7~8%,这是由于器管解剖学的特征,即肝门区、肝静脉、胆囊所造成的。这种情况可以利用经胆道系统排泄的放射性制剂进行第二次照相来克服。方法:注射~(99m)Tc-HIDA1~2.7毫居里,在第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企图用核医学技术来评价剧烈运动后,骨与肌肉的损伤情况。作者用~(99m)Tc-焦磷酸盐(Tc-PP)作了全身、肌肉、关节以及下肢骨骼的闪烁照相;同时测定了血清CK(肌酸催化酶)及CK-MB(同功酶)的活性水平。材料和方法:共研究11名长跑运动员,年龄27~64岁,他们分别参加50英里(4名)和100英里(7名)马拉松赛跑。  相似文献   

16.
作者对10例神经母细胞瘤病人做了~(131)I-MIBG的闪烁显象和特异性定位,并用~(67)Ga-柠檬酸盐、~(99m)Tc-HMDP闪烁显象和其他肿瘤标志物比较其结果。介绍了~(131)I-MIBG在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和随访研究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10例神经母细胞瘤病人中,4例男孩、6例女孩,均经原发肿瘤组织学或骨或淋巴结穿刺确诊。按Evans等的分期标准,6例Ⅳ期、3例Ⅲ期、1例Ⅱ期。用HPIC测定尿中VMA和HVA,用RIA测定血清非特异性烯醇化酶和铁蛋白。确诊后,Ⅲ、Ⅳ期病人化疗7~12个月,再行全部或次全原发肿瘤切除术。~(131)I-MIBG显像前,每天口服5滴卢戈氏液,至第5天时注射3.7~7.4×10~(11)Bq(0.1~0.2mCi)的~(131)I-MIBG,在24、  相似文献   

17.
作者为了测定~(99m)Tc-硫胶体和~(99m)Tc-微白蛋白胶体在正常人体内的分布和重复性对20例正常人每人用两种显象剂作过曝光延迟模拟显象和延迟数字显象。结果如下: 模拟显象:在过曝光前位胸部显象时,用~(99m)Tc-硫胶体发现20例中有19例(95%)有肺灌注摄取,甲状腺无放射性。用微白蛋白胶体却无一人有肺摄取,甲状腺每例均有放射性。在一般曝光前位显象时,用~(99m)Tc-硫胶体也发现肺有30%(6/20)轻度摄取,而微白蛋白胶体无一例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核医学显象检查是把γ射线核素标记的放射性药物作为示踪剂,通过体外测定体内分布及其各时期的变化,以显像表示的一种检查。自1955年由Taplin等引入~(131)I-玫瑰红(RB)以来,主要是以肝外胆道阻塞诊断为目的而进行的检查。测定装置的主体从闪烁扫描机变成闪烁照相,所使用的放射性核素也从~(131)I向~(99m)Tc变迁,而且~(123)I、~(97)Ru等也正被试用。现在在使用许多标记化合物的同时,主要是推动制备更好的放射药物的新产品。这是因为现在使用的药物还有各种缺点。本文主要想从放射性核素和标记化合物方  相似文献   

19.
一、肺显影剂的分类目前在扫描机及γ闪烁照相机上使用的肺显影剂,可分为三大类,即放射性大颗粒聚合白蛋白(或白蛋白微球)、放射性气溶胶、放射性气体。 1.放射性大颗粒聚合白蛋白或白蛋白微球: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灌注肺扫描药物为标记的  相似文献   

20.
由于Mori等曾摘要报导~(99m)锝-博莱霉素(~(99m)锝-bleomycin)闪烁照相对于甲状腺癌从~(131)I-闪烁图上表现为冷区的良性结节中区别出来是十分有效的,而我们发现其它几种放射性药剂用于上述目的并不满意,因此进行了本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