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与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Zheng Z  Pan TC  Li J  Chen T  Song DW  Yi J 《癌症》2004,23(2):185-188
背景与目的: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而淋巴结微转移对预后有何影响,各研究机构报道不一。本研究将有关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与预后关系的文献进行综合,以探讨两者间的联系。方法: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国内外1980~2002年关于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与预后关系的文献。结果:符合要求纳入分析的文献共8篇,累计病例536例。常规病检阴性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率为3.4%~28.9%,阳性病例的比例高达20%~70%。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患者与非微转移患者的3、5年生存率比较,其合并ORs值分别为4.16(95%CI=2.32~7.46)和3.57(95%CI=2.30~5.53)(P<0.01)。结论:淋巴结微转移是影响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可及早探知Ⅰ期肺癌患者临床未知转移灶的存在与否,对肿瘤切除术后的精确分期、复发和预后的判断、合理治疗方案的选择,提高5a生存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与预后关系的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而淋巴结微转移对预后有何影响,各研究机构报道不一.本研究将有关I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与预后关系的文献进行综合,以探讨两者间的联系.方法: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综合国内外1980~2002年关于I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与预后关系的文献.结果:符合要求纳入分析的文献共8篇,累计病例536例.常规病检阴性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率为3.4%~28.9%,阳性病例的比例高达20%~70%.I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患者与非微转移患者的3、5年生存率比较,其合并ORs值分别为4.16(95%CI=2.32~7.46)和3.57(95%CI=2.30~5.53)(P<0.01).结论:淋巴结微转移是影响I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观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状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自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外科肺癌标本数据库抽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于我科行手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病例,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分析淋巴结转移率、转移度与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Kaplan-Meier法结合log-rank检验分析患者预后与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共纳入268例患者,总淋巴结转移率为51.9%,淋巴结转移率与pTNM有统计学相关性;共清扫淋巴结1 895枚,533枚为转移淋巴结,总转移度为28.1%,其中第6组淋巴结转移度高达44.3%(35/79),第4、5、7、9、10、11组淋巴结的转移度在某些特定分组中有显著差异;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61.2%,且N分期越高,患者的生存率越低、生存时间越短。结论:非小细胞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且与预后密切相关。精确N分期对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与目的:淋巴结转移是肺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影响分期和预后,胸内淋巴结(包括肺门和纵隔)转移是影响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旨在对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术后淋巴结转移特点进行分析,为手术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5例NSCLC手术病例,比较胸内各组淋巴结转移情况,从肿瘤原发部位和肿瘤组织类型两方面比较各分组之间淋巴结转移率及跳跃性转移率的差异。结果:205例NSCLC术中共清扫胸内淋巴结977组共3 577枚,平均每例17.4枚。其中220组共508个淋巴结存在转移,有胸内淋巴结转移病例98例,转移率为47.8%。发生跳跃性转移35例,转移率为17.1%。第4、5、7、10、11组淋巴结转移频度较高。肺上叶癌比肺下(中)叶癌更容易发生跳跃性转移。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鳞癌。结论:NSCLC的淋巴结转移多数是按肺内淋巴结到肺门淋巴结再到纵隔淋巴结的顺序进行逐级转移,纵隔淋巴结的跳跃性转移比较常见。NSCLC的淋巴结转移特点与肿瘤的原发部位、肿瘤组织类型有密切关系。手术应根据淋巴结转移规律对胸内淋巴结进行系统性清扫,特别注意转移频率较高的第4、5、7、10、11组淋巴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内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从而进一步探讨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式。方法 选择从 1999年 7月到 2 0 0 1年 4月行肺叶切除及纵隔或肺内淋巴结廓清手术的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 15 9名 ,进行回顾性分析 ,应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来判断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结果 全组 15 9例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 ,3 7例 ( 2 3 % )患者有淋巴结转移。依据logistic回归分析 ,肿瘤直径、分化程度及胸膜侵袭是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P =0 .0 0 3 ,P =0 .0 0 4,P =0 .0 0 5 )。有 2个或 2个以上因素与小于 2个因素比较 ,局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明显增大 (P <0 .0 0 1)。结论 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表现为肿瘤直径 >2cm、肿瘤分化中 /差或侵及胸膜时 ,淋巴结转移可能性较大。这种情况下对治疗方式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应慎重  相似文献   

7.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宏  叶玉坤  汪栋 《肿瘤学杂志》2011,17(7):481-484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受累患者术后生存期短,NSCLC淋巴结微转移研究的意义在于从循证医学的基点上为NSCLC的临床确切分期、科学合理的治疗预案及预后的评估提供重要的依据。全文就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概念及参考诊断标准、临床检测标志物和检测方法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跳跃性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1,他引:15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跳跃性与非跳跃性与非跳跃性转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的差异。方法 以1982-1994年间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76例ⅢA期有纵隔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53例不伴有肺门淋巴结转移,称为跳跃组;123例伴有肺门淋巴结转移,称为非跳跃组,将纵隔淋巴结分为3个区域,分析两组患者淋巴结转移范围及其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 在跳跃组中,有49例(92.5%)纵隔淋巴结转移局限于1个区域(L1),而在非跳跃组中有45例(36.6%),纵隔淋巴结转移扩至2或3个区域L2或L3),跳跃组的5年生存率为29.3%,高于非跳跃组(12.2%,P=0.038),且在同一L1上,跳跃组5年生存率(32.1%)亦高于非跳跃组(15.3%,P=0.042)。结论 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跳跃性转移为纵隔淋巴结转移病变中独特的一个亚群。  相似文献   

9.
曾剑  陈奇勋  骆涛波 《中国肿瘤》2018,27(9):715-720
摘 要:[目的] 探讨不同临床及病理特征的临床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情况。[方法] 自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术前诊断为临床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00例入组,所有患者接受病变所在肺叶切除加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分析其临床特征、病理类型与术后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关系。[结果] 随着肿瘤直径的增大,N1淋巴结转移、N2淋巴结转移率均增高。术前CT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实性成分<50%、实性成分≥50%的患者N1淋巴结转移分为为0、2.82%和9.52%,N2淋巴结转移分别为0、4.23%和25.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病理类型为鳞癌者淋巴结转移率高于腺癌,主要是N1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病变位置位于近肺门内1/2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外1/2的患者(P=0.018)。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因素为:肿瘤大小、影像学实性成分占比、与肺门相对位置。[结论] 影像学表现为纯毛玻璃结节、肿瘤位于外肺门1/2、肿瘤小于1cm等特征的临床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不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可酌情减少淋巴结清扫范围以减少创伤。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有所提高,但其长期生存率仍较低,远处转移及局部复发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Mountain的研究结果表明,一旦出现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仅为1.7%。及早、准确地发现肿瘤转移显得十分重要。肿瘤转移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转移和微转移(micrometastases)。CT,MRI,B超等检查一般只能发现重量〉1g或直径〉1cm的癌灶,而HE(hematoxylin and eosin)染色常规病理检查对淋巴结微转移漏诊率高达10%~30%。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病灶中nm23的表达及淋巴结微转移情况,以便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接诊的经根治性切除治疗的Ⅰ期NSCLC患者30例进行研究,检测原发癌灶石蜡标本中的nm23基因表达水平,并对常规病理检查为阴性的淋巴结以CK为标志物实施微转移检测。两种测定方式均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测定结果。结果 30例患者nm23阳性表达率为56.67%,阴性表达率为43.33%;常规病理检出阴性淋巴结132枚中有7例(20枚)检出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率分别为23.33%、15.15%;nm23阳性组淋巴结微转移率明显低于阴性组(P0.05)。结论Ⅰ期NSCLC病灶中nm23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有相关性,联合检测对病理分期、预后评估等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E-cadherin基因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和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对138例人非小细胞肺癌组织E-cadherin基因蛋白表达进行研究,同时以23例正常肺组织作对照.结果肺癌组织E-cadherin阳性表达率(41.48%)明显低于正常肺组织(73.12%)(P<0.05).E-cadherin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密切关系(P<0.05),而与肺癌的细胞分化程度、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及吸烟与否均无明显关系(P>0.05).E-cadherin高表达组(>40%)术后5年生存率(51.43%)显著高于低表达组(≤40%)(21.67%)(P<0.05).结论检测E-cadherin基因表达水平可能有助于判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214例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手术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4例非小细胞肺癌行肺叶切除加同侧纵膈淋巴结清扫。手术和病理结果均显示 NSCL C淋巴结转移首先是叶支气管、肺门区 ,然后是纵膈各区 ,纵膈各区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灶所在的部位有关 ;手术和病理 N分期相差甚远 ;直径 >2 0 mm的淋巴结病检癌转移率达 70 .9% ,而直径 <10 mm的淋巴结仍有 16 .3%病检证实为癌转移 ;术后 4月内临床发现上肺癌所致气管旁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有 83.4 %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因此通过手术发现和病检结果的分析 ,有助于指导非手术 NSCLC放射治疗设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情况,分析影响Ⅰ期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主要因素,了解微转移的规律.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91例Ⅰ期NSCLC清扫的肺门和隆突下淋巴结进行混合性细胞角蛋白(MCK)检测,检测其微转移的表达.另收集45例肺部良性病变手术切除的肺门淋巴结45枚和Ⅱ、Ⅲ期NSCLC常规病理检查阳性的肺门淋巴结45枚进行MCK(AE1/AE3)检测,分别作为阴性和阳性对照.结果 45例肺部良性病变的肺门淋巴结45枚MCK(AE1/AE3)表达均为阴性.Ⅱ、Ⅲ期NSCLC常规病理检查阳性的肺门淋巴结45枚MCK(AE1/AE3)表达均为阳性.91例Ⅰ期NSCLC取其肺门和隆突下淋巴结各91枚进行MCK(AE1/AE3)检测,45例阳性,总的微转移率为49%(45/91).其中,肺门淋巴结39枚阳性,隆突下淋巴结11枚阳性,二者均为阳性5例.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分期和分化是影响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因素,其相对危险度OR值分别为8.444、6.946和14.566.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T分期和分化程度是影响淋巴结微转移的主要因素,其相对危险度OR值分别为14.509和7.028.结论 Ⅰ期NSCLC淋巴结中存在微转移;ⅠB期NSCLC微转移率明显高于ⅠA期;有必要对ⅠB期NSCLC进行术后化疗;肿瘤分期和分化程度是影响淋巴结微转移的主要因素;淋巴结微转移遵循肺门到纵隔的途径;腺癌存在跳跃式微转移现象.  相似文献   

15.
公雪慧  邬蒙 《实用癌症杂志》2005,20(5):553-554,560
肺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肺癌患者的预后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十多年来我们对于肺癌的发生发展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其治疗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生存率并未得到明显的提高。Coello等报道,Ⅰ期NSCLC患者,在肿瘤完全切除后,其复发率仍高达25%~50%。因此在手术前判断常规检查不能发现的隐匿存在于手术切除范围以外的淋巴结/远隔脏器及血液中的微量转移癌细胞,就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VEGF-C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应用RT-PCR法检测55例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肺组织VEGF-C mRNA的表达,并通过检测病理诊断无转移淋巴结中MUC1mRNA表达诊断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结果:癌旁肺组织、非小细胞肺癌组织VEGF-C mRNA表达分别占14.55%、54.55%,肺癌组织VEGF-CmRNA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P=0.005);pN0、pN1-2组肺癌组织VEGF-CmRNA表达分别为40.91%、72.73%,pN1-2组肺癌组织中VEGF-CmRNA表达显著高于pN0组(P=0.026);22例pN0病例基因诊断发现8例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基因诊断阳性组肺癌组织VEGF-C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肺癌组织表达(P=0.022).结论:VEGF-C可能参与了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启动过程,VEGF-C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影响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因素.方法:手术治疗的67例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被手术病理证实为T2N0,并接受了系统淋巴结清扫术或淋巴结采样术.共392枚淋巴结被切除,201站纵隔淋巴结被清扫(上纵隔组103站,下纵隔组98站).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67例患者中有8例死亡,2年生存率为88.4%.Cox多因素分析提示:纵隔淋巴结清扫站数≥3站者的预后优于纵隔淋巴结清扫站数<3站者(P=0.041);原发灶≤4cm患者预后优于原发灶>4cm患者(P=0.016),被切除的淋巴结总数、脏层胸膜受累情况、术后化疗情况、原发灶所在部位、性别及年龄等因素与患者预后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增加术中纵隔淋巴结清扫站数对改善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可能有益;原发灶>4cm 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不佳,可能更适宜于接受进一步的术后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淋巴结清扫数目对无淋巴结转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305例无淋巴结转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   全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0.0个月和47.1%。T分期、淋巴结清扫数目和清扫站数是影响本组患者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相同T分期患者生存率随淋巴结清扫数目增加而增高(P < 0.05)。T1~T2的患者中,清扫0~11枚淋巴结的患者比清扫更多数目的各组患者预后差(P <0.05)。T3的患者中,清扫0~16枚淋巴结的患者比清扫更多数目的患者预后差(P <0.05)。淋巴结清扫数目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   淋巴结清扫数目是无淋巴结转移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术中应清扫足够数目的淋巴结,进而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肿瘤大小、外侵程度、病理类型、肿瘤部位等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对145例NSCLC行肺癌切除和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清除淋巴结1682个,阳性率33.89%。原发性肿瘤大小及外侵程度(T)因素中T1、T2、T3、T4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2.33%、29.68%、28.77%、51.20%。鳞癌淋巴结转移率为19.49%,腺癌淋巴结转移率为35.57%,腺鳞癌淋巴结转移率为37.65%,大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率为70.59%。中央型与周围型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5.28%和33.08%。各区淋巴结10、7、5区转移频率较高,其中7区转移率最高。结论:NSCLC的淋巴结转移与原发肿瘤大小、外侵程度、病理类型、肿瘤发生部位均有密切关系。肺切除时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根治性化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微转移的预后意义。方法应用巢式CK19 RT-PCR方法,动态检测67例NSCLC患者根治性化放疗前后外周血微转移,研究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和预后价值。结果治疗前和治疗后,微转移阳性分别为44例(65.7%)和22例(32.8%);治疗前,微转移表达与N分期(P=0.014)相关;治疗后,微转移表达与N分期(P=0.032)、病理类型(P=0.019)、体重减轻(P=0.01)和KPS评分(P=0.027)相关;治疗前微转移阳性和阴性的4年远处转移率分别为78.3%和70.4%(P=0.544),治疗后分别为100%和62.9%(P〈0.001)。治疗前微转移阳性和阴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3.8个月和17.6个月, 4年生存率分别为18.2%和17.4%(P=0.619)。治疗后微转移阳性和阴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7.8个月和27.6个月,4年生存率分别为0和26.4%(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后微转移阳性是一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00)。结论根治性化放疗后,外周血微转移的检测有预后价值;与微转移阳性相比,阴性患者预后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