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及室性早搏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和室性早搏(VPC)的疗效及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72例IVT、VPC患者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法确定室性心动过速(VT)、VPC的起源部位并行RFCA治疗。结果:19例左室IVT中16例起源于左室间隔部左后分支的蒲肯野系统,3例起源于左室心尖部,6例右室IVT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24例消融成功,1例失败。47例VPC中43例起源RVOT间隔部,2例起源于RVOT游离壁,2例起源于左室流出道,44例消融成功,2例复发。结论:RFCA治疗IVT及特定部位的VPC是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03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总结不同起源部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的成功经验。103例IVT行RFCA治疗,左室特发性VT(ILVT)起自间隔部者以最早的P电位处为靶点,右室特发性VT(IRVT)和其他部位的IVT均以起搏与VT发作时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态完全相同处或最早心室激动处为靶点。结果:RFCA治疗IVT的成功率为96.12%,ILVT为92.9%,IRVT为98.4%,复发率为2.9%。IVT起源部位分别位于左室后间隔部32例,左室游离壁1例,左室流出道9例,右室流出道60例、流入道1例。结论:IVTRFCA的关键是消融靶点的标测和确定,可根据VT发作时的心电图表现估计其起源位置。IVT的RFCA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3.
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导管消融体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报道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导管消融(RFCA)体会。方法43例RVOT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男18例、女25例,年龄39.2±15.1(13~67)岁。经血液生化、胸片、心脏彩超等检查证实无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其中室性心动过速(VT)8例,室性早搏(PVC)35例。38例采用传统的起搏与激动标测。5例VT是在非接触标测系统EnSite3000指导下进行消融治疗的。结果①间隔部起源40例,游离壁起源3例。42例成功,1例失败,成功率97.7%,9例复发,再次标测消融后成功。②RVOT起源的VT和PVC具有典型的心电图特征,表现为典型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型伴电轴右偏。RVOT的起源点不同,其12导联心电图特征不同,Ⅰ、Ⅱ、Ⅲ和aVF导联呈RR′型,V1~V3具有深S波是游离壁起源的特征。③1例术中出现急性心包压塞,其心电图虽具有RVOT起源的特征,但Ⅱ、Ⅲ和aVF导联R波振幅异常增高。结论RVOT室性心律失常具有典型的心电图和电生理特征,RFC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EnSite3000非接触标测系统定位快速准确,适用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复杂性心律失常的标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单导管标测指导下特发性右心室流出道(RVOT)频发室性早搏(VPC)、室速(VT)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行单导管指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的特发性RVOT室早、室速患者共40例,男女比例1.0∶1.2,平均年龄(42.3±16.3)岁,发病时平均年龄(38.1±16.1)岁.结果 40例中单导管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确定起源于间隔部24例,游离壁16例.射频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手术即刻成功率为92.5%,随访(17.7±3.6)个月,复发6例(复发率16.2%),总成功率为77.5%.结论 特发性RVOT频发VPC、VT间隔部起源多于游离壁.单导管标测指导下射频消融RVOT室性心律失常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射频消融(RFCA)研究。方法共收集20例临床诊断IVT患者,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40.5±12.5(21~66)岁,病史7.8±8.8(1~22)年,心动过速时R—R间期为:309±69(240~430)ms。心动过速时心电图呈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型8例。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型,且Ⅱ、Ⅲ、avF主波向上12例。对20例患者进行心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20例均获成功,术后1例起源左心室后间隔,1例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之室性心动过速分别于术后第3、7天复发,余无室性心动过速复发,亦无并发症。结论RF—CA治疗IVT成功率高,RFCA关键在于靶点标测和标测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 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的解剖结构使得对该部位的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eardia,VT,室速)标测定位的难度较大,远期成功率也较低,为此,采用心内非接触式标测指导导管消融。方法 20例患者(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14~59(35.1±12.3)岁。其中6例有晕厥或黑矇史,7例既往曾接受射频消融未获成功。全部患者均在RVOT内放置EnSite3000标测导管,在窦性心律下进行疤痕标测和心动过速时进行最早激动标测,并根据标测结果使用EnSite 3000导管的导航功能指导消融定位。消融前并进行起搏标测。结果 20例患者共诱发出22种RVOT室速,其中3例还伴其它起源的室性早搏(室早)。疤痕标测提示,13例患者有电学意义上的疤痕区域,且有11例室速起源于该疤痕区域。25个室速或室早起源点中1例起源于近肺动脉瓣口部,10个位于间隔侧,其余均偏游离壁,其中7个偏RVOT后壁中、下部,4个偏前壁中、下部,3个位于游离壁侧;病变基质的直径为6~42 mm,平均(16.8±9.2)mm。非接触式标测所确定的最早激动处电位平均领先体表20~62(41.0±13.8)ms;与自发的室性心动过速相比,起搏标测下14例的12个导联QRS形态完全一致,11/12个导联一致的为10例,1例有10/12导联一致。全部室速和室早均消融成功。在标测确定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儿童左心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ILVT)的临床特征和射频导管消融(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FCA)治疗的效果。方法:56例ILVT患儿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RFCA治疗,左心室特发性VT(ILVT)起自间隔部者以最早的P电位处为靶点,左心室流出道VT(LOT)和左前间隔来源的IVT,均以起搏与VT发作时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态完全相同处或最早心室激动处为靶点。消融终点为程序刺激或静点异丙肾上腺素室速不被诱发。结果:RF-CA治疗ILVT的成功率为98.2%,复发率为5.5%。IVT起源部位分别位于左心室后间隔部47例,左前间隔3例,左心室流出道6例。结论:ILVT的RFCA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8.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目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临床较少见的心律失常,目前相关的较大系列临床资料并不多见.兹对多年来我院接收射频消融治疗的病例进行总结.方法共有190例患者(男性137例,女性53例),平均年龄(32.1±13.3)岁.特发性左心室心动过速(idiopathic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ILVT)113例;发生于右心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utflow tract,RVOT)者为77例,其中36.4%(28/77)为反复发作的单形室性心动过速(repetitive mono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RMVT).所有患者均经药物治疗无效,在停服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后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在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后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术后平均随访(31±18)个月.结果ILVT患者平均年龄(35.9±12.8)岁而RVOT患者为(29.5±13.0)岁(P<0.05).同时,ILVT患者中男性占86.1%,而在RVOT患者中则只占51.4%.只有8例ILVT患者被发现有左心室假腱索,3例有二尖瓣脱垂,3例伴心动过速性心肌病.77例RVOT患者中有28例为RMVT.ILVT患者中除1例起源于左心室游离壁,4例位于室间隔高位,3例位于左冠状动脉窦下方之外,其余均位于室间隔左侧中、下部,消融时主要以激动顺序标测定位.接受了消融的起源于室间隔的102例ILVT患者中,90.2%可记录到浦肯野电位(Purkinie potential).而起源于右心室者则均以激动顺序结合起搏标测确定消融靶点.有7例患者在电生理检查时未能诱发VT.其余183例患者中有171例即时消融成功,消融成功率在LVT组为90.5%,RVT组为89.7%.18例在随访期内复发,其中8例再次消融成功.结论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于中青年患者,且与性别有关.射频消融可以较满意地根治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9.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120例总结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目的 总结不同起源部位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抬疗的方法与结果。方法 对120例IVT进行了RFCA抬疗,男性87例、女性33例,年龄36±19(8~66)岁。左室FVT(ILVT)中起自间隔面者以最早的P电位处为消融靶点,其它部位的IVT均以起搏与心动过速时12导联QRS形态完垒相同处或最早心室激动处为靶点。结果RFCA抬疗IVT的总成功率92.5%(111/120),ILVT为94.6%(70/74)、右室IVT(IRVT)为89.1%(41/46),复发率为5.4%(6/111),永久性三度房室阻滞1例,发生于ILVT消融时(1.3%)。ILVT分别起自间隔面(65例)、左前游离壁基底部(5例)和流出道(4例)。IRVT分别起自流出道(39例)、流入道(4例)、前壁(2例)及心尖部(1例)。左室间隔面ILVT有效靶点处P电位较QRS提前33.4±11.8(18~60)ms,其它部位49例ILVT及IRVT中的病例全部表现为有效靶点处起搏时与心动过速时12导联ORS波形态完全相同(41例,83.7%)或局部心室激动最为提前(8例,13.3%)。对4例未诱发的IVT尝试消融经随访证实均无效。结论不同起源的IVT采用RFCA治疗均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和较低的并发症。起自左室间隔面的ILVT应以最早P电位处为靶点;其它部位IVT应采用起搏标测,也可采用激动顺序标测。电生理检查未诱发的IVT不宜尝试RFCA。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和室性早搏(PVC)主要起源于左、右心室的流出道,目前射频消融术(RFCA)已经成为治疗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种有效方法[1-3].但是临床工作中遇到的IVT或PVC的起源部位是多种多样的,对这些室性心律失常进行RFCA是否有效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本研究是探讨瓣环部起源的IVT和PVC对RFCA的效果及其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射频导管消融(RFCA)治疗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室性早搏(室早)的临床效果、心电图及电生理特征。方法 58例患者中室速10例,室早48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RVOT)43例,左室流出道(LVOT)15例,其中起源于主动脉瓣上Valsalva左冠窦(LSV)12例。5例RVOT室速是在非接触标测系统Ensite3000指导下进行消融的。结果 (1)58例患者中55例成功,3例失败,9例复发。(2)其中1例患者术中出现急性心包压塞。(3)起源心室流出道的室速和室早具有典型的心电图特征,其中Ⅱ、Ⅲ、aVF导联单向R波是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共同特点。(4)V1或V2导联的R波时限指数与R/S波幅指数可作为区别LSV与RVOT室速和室早的有效指标。结论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心室流出道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非接触标测系统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标测与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EnSite Velocity系统指导单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右心室流出道(ROVT)室性期前收缩(PVCs)的可行性。方法28例药物未能控制的ROVT PVCs患者行单导管消融术,消融导管在EnSite Velocity系统指导下进行解剖标测重建RVOT模型,经激动顺序标测及起搏标测明确消融靶点。结果 RVOT建模时间及所需X线曝光时间为(6.6±2.2) min、(0.5±0.4)min。即刻消融成功率100%,异位起搏点起源自间隔部17例(60.7%)、前壁3例、后壁3例、游离壁5例。消融靶点较体表QRS波群起点提前(34.2±5.1)ms。手术总时间、总X线曝光时间、标测时间、消融时间分别为(56.2±13.9)min、(1.1±0.7)min、(15.5±8.2)min、(5.5±2.9)min,其中6例零X线曝光。术中、术后没有相关并发症出现,观察(19.7±8.6)d,复发1例。结论 RVOT PVCs多起源于间隔部,经EnSite Velocity系统指导的单导管消融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VA)是指不伴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或室性早搏(室早),约占所有室性心律失常的10%左右。本文系统分析925例IVA病例,探讨IVA的临床、电生理和射频消融的特点。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从1994年3月至2009年2月,925例IVA患者的临床特点,射频消融治疗的过程和结果。925例病人,男性500例,女性425例,平均年龄(36.65±14.81)岁。临床证实为IVA患者,并且排除了器质性心脏病。在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后,进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特发性右心室室性心律失常(IRVA)516例,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律失常(ILVA)409例,IRVA多发生于女性,发病的平均年龄40岁,大多数表现为频发室早伴有反复单形室性心动过速,出现黑喙症状为14.3%;ILVA多发生于男性,发病的平均年龄33岁,多表现为持续性室速,出现黑矇症状为5.9%。IRVA有486例(94.2%)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而在右心室流出道起源的室速/室早里,又以起源于间隔面的多见,占78%左右,起源于游离壁的占10%左右,其余的12%起源于二者之间的部位。射频消融多采用寻找心内膜最早激动点结合起搏标测来寻找合适的靶点。ILVA最多见的类型是左心室特发室速(ILVT),有272例(66.5%),ILVT主要起源于左后分支区域,也可以起源于左前分支区域和临近希氏束部位。主要用激动顺序标测结合浦肯野电位的方法确定消融靶点。IRVA的516例患者射频消融即刻成功率为89.3%。ILVA射频消融即刻成功率为93.7%。结论IVA患者虽然没有器质性心脏病,但是伴有多种临床症状,少部分病人甚至出现黑矇、晕厥,应积极行射频消融治疗,预防出现心室颤动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5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射频消融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患者34例,右室流出道特发性室速(IRVT)采用起搏标测确定消融耙点,左室特发性室速(ILVT)采用激动顺序标测和起搏标测相结合确定消融靶点.结果其中20例起源于左室间隔部和流出道,14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31例即刻成功,3例失败,成功率91.2%.结论射频消融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RVOT)不同位点的室性心动过速(VT)具有相应的心电图表现,本研究旨在摸索一种相对简单的根据体表心电图进行定位的方法 .方法 将RVOT分为游离壁和间隔而两大区,其中间隔面又分为9个区域.共320例RVOT-VT患者中,对213例既往消融成功患者的靶点与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中QRS波形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在消融前前瞻性地对另外107例患者的消融靶点进行预测,以检验其定位价值.结果 I导联对RVOT起源的VT有特殊的定位价值.在间隔面前部起源时,I导联以负向波为主,多为QS、Qr及rS型,随着起源点从前向后、从上向下,R波逐渐升高,其中起源于间隔侧中带(2、5、8区)时,以"M"型居多,在后壁时则表现为R波且有切迹.游离壁起源者的QRS时限明显延长,I和aVL导联的R波较间隔起源者高,而下壁导联的R波均较间隔的低(P<0.05).在前瞻性分析中,这些参数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均较高.结论 RV-OT不同部位起源的VT有相应的心电图特征,其中I导联形态尤其具有定位价值,为RVOT心律失常起源提供了简便的定位标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标测方法.方法对52例行射频消融的IVT患者进行标测.39例源于右心室的IVT采用消融导管右心室起搏标测法,以起搏时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发作时的12导联心电图QRS波形态与振幅完全相同的起搏部位为消融靶点.12例起源于左心室的IVT以发作时消融电极导管在左心室内标测到较体表心电图QRS波提前≥20 ms的最早高频低振幅电位为消融靶点(激动顺序标测法),1例左心室室速采用起搏标测法.结果左心室IVT消融成功率100%(13/13),右心室IVT消融成功率94.87%(37/39).结论起源于左心室的IVT宜采用激动顺序标测法,起源于右心室的IVT宜采用起搏标测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起源的特发性室性期前收缩(PVCs)和(或)室性心动过速(VT)的心电图特征,提出鉴别流程。方法根据射频导管消融PVCs/VT有效靶点或心室最早激动点的X线胸片进行定位,分析不同起源PVCs/VT的12导联心电图QRS波群。结果828例接受导管消融,580例起源于右心室,248例起源于左心室,左、右心室起源者胸导联移行指数<0的分别占97.58%及7.24%;左和右心室流出道起源者下壁导联多数呈R型,V1上,多数右心室流出道起源者呈rS型,右室间隔起源呈QS型,主动脉瓣上起源者常呈rS或RS型;下壁导联上,左前分支起源者常呈qR型,左后分支起源者常呈rS型。结论结合体表心电图胸导联移行指数、下壁导联和V1上的QRS波群特征可初步判断特发性PVCs/VT的起源部位。  相似文献   

18.
Simultaneous epicardial and endocardial mapping demonstrated that in a substantial number of ventricular tachycardias (VTs) endocardial, intramural, and epicardial structures are involved in the substrate of the reentrant circuits. Both right and left ventricular breakthrough has also been described during VT originating in the interventricular septum. We report the case of a patient with a nonischemic left ventricular aneurysm presenting with a 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LVOT) tachycardia and a 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RVOT) tachycardia. Mapping from the anterior interventricular vein and the endocardium of the RVOT revealed mid-diastolic potentials at the epicardium of the LVOT and the endocardium of RVOT, where the criteria of central isthmus sites could be demonstrated. Ablation targeting an isolated late potential during sinus rhythm in RVOT eliminated both the LVOT tachycardia and the RVOT tachycardia. In this patient with a nonischemic left ventricular aneurysm, the substrate of a LVOT tachycardia and RVOT tachycardia is described, and successful catheter ablation of the right and left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from the septal wall of RVOT is reported.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接触球囊标测系统指导下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室早)导管消融疗效及体表心电图应用价值。方法:术前根据同步12导联体表心电图室早的形态特征初步判断室早起源部位,对58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室早患者进行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其中26例采用传统标测法,32例采用非接触球囊标测法(Ensite三维标测法)。结果:①非接触球囊标测法与传统标测法相比较,成功率高(100% vs. 81%)、复发率低(3% vs. 19%),X线曝光时间短[(3.6±1.4)min vs.(32±12)min];②标测和消融结果显示30例患者室早起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其中7例起源于前间隔,9例起源于中间隔,14例起源于后间隔。22例患者室早起源于右室流出道游离壁,其中7例起源于前游离壁,4例起源于中游离壁,11例起源于后游离壁。体表心电图特征对判断室早起源部位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论:非接触球囊标测系统指导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安全有效,仔细分析心电图室早QRS波形态特征有助于判定室早起源部位,并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