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卫生组织(WHO)研究结果表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的病因是新型的冠状病毒感染所致,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医务人员在治疗、护理SARS病人时,不得不近距离接触,成为本病的高危人群。病房环境通风不良,患病情危重,医务人员个人防护不当,均可使感染危险性增加。全国报告病例数中,医务人员感染所占比例最高。现就医务人员职业性感染SARS的防护措施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元江流域不同海拔高度,不同人群中的疟疾流行程度和感染疟疾的相对危险度。方法 采用寄生虫学和血清学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横断面调查,对资料进行层分析。结果 间接荧光技体实验(IFAT)结果显示,1)以低海拔地区的本地居民为对照,来自区外的流动人口,来自中海拔和高海拔地区的下坝生产人员感染疟疾的相对危险度(RR)分别是4.46(95%CI:3.44—5.78),8.38(95%CI:6.41~10.92)和6.31(95%CI:4.92~8.90);2)以年龄<15岁为对照,中高海拔地区,≥15岁劳动力年龄组的服是2.76(95%CI:2.40~3.81);3)带虫率分析显示,与当地居民相比,低海拔地区打临工的RR是20.64(95%CI:4.76-89.59)。结论 在该地区,疟疾的传播依然严重,并主要发生在低海拔地区;在野外过衣和缺乏个人防护措施是感染疟疾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流行病学相关因素对香港特区医护人员SARS流行的影响。方法采用构筑式多元逐步回归和Logistic逐步回归法评估气象、时间、各类SARS病例、干预措施和医院感染等因素对香港医护人员SARS流行的影响。结果在消除其他因素的可能影响后,日平均气温每上升1℃,香港医护人员SARS每日病例可能下降约0.7例。在港府加强前线医护人员的防护装备后,医护人员SARS每日病例可能减少5.4例。随着时间的推延,医护人员SARS每日病例可能减少约0.1例。ICU的SARS病人每增加100例,医护人员SARS每日病例可能增加约3例。日平均气温低于24.6℃时,医护人员SARS爆发的危险性是平均气温高于24.6℃时的18.18倍。港府加强前线医护人员防护装备之前,医护人员爆发SARS的估计危险性是防护装备加强后的15.87倍。结论日平均气温、加强防护装备、流行时间及ICU的SARS病人可能对医护人员SARS的流行构成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被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SARS)感染的危险因素以及医院消毒隔离防护等预防措施对控制SARS院内感染的效果。方法:对深圳东湖医院的一线SARS救治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访谈及行为因素问卷调查,并抽血送检SARS抗体。结果:(1)339名医务人员,其中一线接触患者医务人员168人,无一人发病。(2)一线医务人员118份血清标本,深圳市CDC检测60份全部阴性,我院检测118份均阴性。(3)病房严格划分医务人员通道及患者通道,设立二道间,病房通风良好。(4)全院97.2%医务人员服用了病毒唑,其次是达菲和抗病毒中成药,并一直间断使用。(5)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的过程几乎100%穿了隔离衣,戴1个一次性口罩加1个12层棉口罩和流水洗手。(6)100%的医务人员在工作期间内正常回家生活,大多数医务人员在下班回家前没有洗澡及更衣。结论:严格科学的消毒隔离方法,良好的病房结构及通风,药物性预防能有效控制SARS院内感染。  相似文献   

5.
"非典"病人呼出的气体携带大量的 SARS病毒,飞沫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虽然病人戴着厚厚的口罩,且与之接触的医务人员也采取了十分严密的防护措施,但仍有部分医务人员不幸被感染."非典"病人专用隔离帐或密封室可很好地将病人与医务人员隔离,医务人员只需进行一般性防护,轻装上阵,即可取得较好的防护作用,"远离" SARS病人.  相似文献   

6.
152例医务人员SARS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广东省医务人员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为更有效的提高其防护效果提供依据。方法:对9所医院中医务人员SARS病例进行调查,分析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时间等分布特征。结果:医务人员感染者以20~40岁最多见,占84.2%;有明显的医院聚集现象;感染时间以2月份为主,占82.9%;传播途径均为职业接触感染。结论:对与SARS病人接触的医务人员,应采取积极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增强他们的防护意识和防护行为,可降低感染SARS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吴永胜  张仁利 《中国热带医学》2006,6(8):1363-1364,1391
目的 分析深圳市一所监狱发生一起聚集性流感爆发的流行病学资料,并评价控制效果,为预防控制流感疫情爆发积累经验。方法 采用PCR方法检测流感病毒核酸、ELISA方法检测流感病毒抗体,按GB15994—1995诊断流感病例,采用SPSS10.0统计资料,X^2比较不同监区、不同类别人群罹患率差异显著性。结果2004年7月3~26日罗湖区看守所爆发流感疫情,累计370例,高峰在7月10、11日,呈单峰右偏态分布。男性罹患率为17.50%(364/2089),女性罹患率为1.88%(6/320)。咽拭子流感病毒核酸检出率42.67%,其中疫情高峰期为57.14%,稳定控制期为10.00%.11份标本的分型结果全部为H3亚型,病原体为H3N2,SARS冠状病毒核酸全部阴性。血清流感病毒IgM抗体检出率2,41%,双相血清IgG抗体滴度4倍或以上增长率91.67%,最高滴度达1:1280,最高增长倍数达64倍,血清SARS—IgM及IgG抗体均阴性。8名现症病人标本肠病毒全部阴性。结论2004年7月深圳市某看守所在押人员爆发流感疫情,病原体为甲3型流感病毒,排除H5NI、SARS冠状病毒和肠病毒混合感染,经隔离治疗现症病人、普服金刚烷胺、改善通风条件、每天消毒监区等综合措施能有效控制流感疫情。  相似文献   

8.
牛桂林 《世界感染杂志》2004,4(2):181-182,212
目的 总结控制医院感染的经验,降低SARS在医院感染率。方法 对SARS病人进行严格管理,严格医务人员消毒隔离与自身防护,严格医院污水、污物处理等措施。结果 SARS在我院零感染。结论 有效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是降低SARS院内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SARS的医院感染率很高,尤其以医务人员感染率高为特点,在SARS流行初期广东省医务人员感染数占发病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对于收治SARS病人的定点医院来说,因病人集中而且重症抢救病人较多,医务人员被感染的危险性高,但是,其有利的方面是传染源明确,医务人员隔离防护对象明确,有的放矢,可采取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加强  相似文献   

10.
导致儿童期肥胖的生命早期危险因素:队列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John  J  Reilly  Julie  Amstrong  Ahmad  R  Dorosty  Pauline  M  Emmett  A  Ness  I  Rogers  Colin  Steer  Andrea  Sherriff  冯凯 《英国医学杂志》2005,8(5):280-282
目的 确定早年(3岁以内)导致英国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设计 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 Avon英国父母及儿童纵向调查研究。参与者 参与队列研究的8234名年龄为7岁的儿童以及亚组的909名重点儿童,后者需额外提供与早期发育有关并涉及可能导致肥胖的各种资料。诊断标准 7岁儿童体重指数≥95百分位确定为肥胖,参考1990年英国人口调查的诊断标准。结果 经过最终验证,在假设的25项危险因素中有8项与肥胖有关:父母肥胖(父母双方校正后的相对危险度10.44,95%可信区间5.11~21.32);最早期(43个月内)的体重指数或体重反弹升高(校正后的相对危险度15.00,95%可信区间5.32~42.30);3岁时每周看电视的时间超过8小时(校正后的相对危险度1.55,95%可信区间1.13~2.12);追赶性生长(校正后的相对危险度2.60,95%可信区间1.09~6.16);8个月(校正后的相对危险度3.13,95%可信区间1.43~6.85)和18个月(校正后的相对危险度2.65,95%可信区间l,25~5.59)时体重的标准差值;1岁时体重增加值(校正后的相对危险度1.06,95%可信区间1.02~1.10,体重每增加100g);出生体重,每100g(校正后的相对危险度1.05,95%可信区间1.03~1.07);3岁时睡眠不足(〈10.5小时,校正后的相对危险度1.45,95%可信区间1.10~1.89)。结论儿童期肥胖可能与8项危险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在防治SARS工作中,加强院内感染控制,保护医务人员免受SARS侵害的方法和措施。方法 回顾并总结1年多来在防治SARS的四个阶段工作中,为了消除院内交叉感染、保护医务人员身体健康所采取的各种应对措施和方法。结果 共接诊治发热病人8089人,其中留观1582人,疑似SARS病例4人,医学观察病例6人,占银川市发热病人总数的68.84%。参加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322人,在承担工作期间及工作结束2周之内身体状态良好,各项检查指标正常,有效地控制了院内交叉感染,保障了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结论 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健全组织机构,分别制定在紧急状态和常规状态下的应对预案;制定严格的消毒、隔离及防护制度和措施;组织人员培训,掌握防护知识,学会防护技能,遵守分级防护的原则;在发热门诊、留观室要严格划分三个区域,并加强通风换气;在转运发热病人时,要专车专用,定人定车;采取其它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2.
背景:妇女应用雌孕激素联合替代治疗(combined estrogen and progestine 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CHRT)会增加乳腺癌的危险;然而,目前仍缺乏长期使用和不同治疗方案所致危险性的资料。目的:通过组织病理学类型及激素受体状况,评估CHRT应用时间及方式与乳腺癌的关系。设计:人群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华盛顿州西部三个县。参试者:自1997年4月1日至1999年5月31日,975例65~79岁诊断为侵袭性乳腺癌的妇女(组织学:196例小叶癌,656例导管癌,114例其他组织类型以及9例非特异组织学类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状况:646例ER /PR ,147例ER /PR-,101例ER-/PR-[6例ER-/PR 和75例ER/PR状况不明者未包括于本研究中],1007例正常人作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发生侵袭性乳腺小叶癌、乳腺导管癌以及ER /PR 、ER /PR-和ER-/PR-乳腺癌的危险。结果:应用非对抗性雌激素替代治疗(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ERT)的妇女(仅用ERT者),即使应用25年以上,乳腺癌发病危险无明显增加(尽管其相关优势比与可能存在微弱影响并非不一致)。曾经应用CHRT者(包括也使用过ERT的CHRT使用者)乳腺癌危险性增加1.7倍(95%可信区间[CI],1.3~2.2),其中包括侵袭性小叶癌危险性增加2.7倍(95%CI,1.7~4.3),侵袭性导管癌增加1.5倍(95%CI,1.1~2.0),ER /PR 乳腺癌危险性增加2.0倍(95%CI,1.5~2.7)。危险性增加在较长期使用CHRT的妇女最为明显,应用CHRT在5~14.9年和≥15年者,侵袭性导管癌的危险性分别增加1.5倍(95%CI,1.0~2.3)和1.6倍(95%CI,1.0~2.6),侵袭性小叶癌的危险性则分别增加了3.7倍(95%CI,2.0~6.6)和2.6倍(95%CI,1.3~5.3)。在按期使用和连续使用CHRT的妇女,相关程度大致相似。任何使用方式均不增加ER /PR-和ER-/PR-肿瘤的危险性;然而,由于这些肿瘤患者的数量少,限制了我们发现可能联系的把握度。结论:研究资料提示,CHRT的使用,无论是按期或者持续使用孕激素,均与乳腺癌特别是侵袭性小叶癌危险性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全国流行,导致不少医护人员感染。为提高医护人员防护水平,该文探讨了提高医护人员呼吸防护水平的措施。通过分析SARS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特点,暴发初期医护人员感染状况,探讨其感染医护人员的可能原因和应采取的正确防护措施。本文全面介绍了我国各类防护口罩的性能,以及我国和欧美国家医用防护口罩、工业用防护口罩的制造标准、防护性能与适用范围,提出应提升医护人员的呼吸防护级别,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应以医用二级以上防护口罩为基本配备,如短缺则可用医用N95口罩加医用外科口罩配合使用。目前以医用N95口罩为主的医护人员呼吸防护措施,不足以避免医护人员感染,应提高防护口罩选用级别,正确使用恰当的防护口罩,以有效保护医护人员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防治SARS工作中发热门诊、留观室医务人员防护的措施和方法。方法 回顾3个月来防治SARS过程中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工作,消除院内交叉感染,保护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分析探讨各种应急防护措施和方法。结果 诊治发热病人总数为4881人,其中门诊诊治3352人,留观1519人,疑似SARS病例4人,医学观察病例6人,占银川市发热病人总数的68.84%。参加一线和二线防治的医务人员248人,在承担防治工作期间及工作结束后两周之内身体状态良好,检查各项指标正常,有效地控制了院内交叉感染,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的目标。结论 在严格执行国家卫生部有关技术规范性文件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制定严格的消毒隔离及防护制度和工作规程,并认真实施,落实到位;加强医务人员的知识培训和防护操作演练;加强发热门诊、留观室、怀疑SARS病例留观病房的通风换气,严格区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严格遵守分级防护原则,并采取多种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以往 ,在重症SARS患者气管插管过程中 ,医务人员的感染率较高[1] 。我院ICU自 2 0 0 3年 5月~ 2 0 0 3年 6月收治SARS患者以来 ,已先后为 5例传染性极强的重症患者进行了气管插管 ,均未发生医务人员感染。现将我们在气管插管操作中采用的防护措施和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5例重症患者中男 4例、女 1例 ;年龄 3 0~ 79岁 ,平均47岁。其中抢救插管 2例 ,由无创改为有创机械通气 3例。2 插管前的准备工作(1 )进入工作区防护衣物的穿戴 :①由清洁区进入工作区之前脱下自己的衣物 ,换上外科刷手衣 ;②戴上第一层乳胶手套和N 95口罩及一…  相似文献   

16.
背景:确定不同降压药物的相对获益或损害的确定常常受比较研究复杂队列的影响。网络汇总分析(network meta-analysis)集中了直接和间接证据,可更好地判定降压治疗的危险和获益。目的:对现有各种一线降压药物安全性和疗效的临床试验证据进行总结,评估指标为主要心血管病终点和全因死亡率。数据来源和研究选择:采用汇总分析、MEDLINE检索以及1995年1月至2002年12月发表的杂志综述,从中挑选出以心血管病终点作为结局的长期随机对照试验。入选的研究包括安慰剂对照试验、空白对照试验和活性药物对照试验。数据提取:用网络汇总分析综合分析同一试验内不同药物的直接比较与其他试验的间接证据。间接比较保留试验内随机结果,用于采用同一种治疗手段的试验。数据综合:数据来自42项临床试验,共有192478例患者随机采用包括安慰剂在内的7种主要治疗方案。对于所有结局指标,小剂量利尿剂均优于安慰剂:冠心病(CHD;RR,0.79;95%可信区间[CI],0.69~0.92);充血性心力衰竭(CHF;RR,0.51;95%CI,0.42~0.62);脑卒中(RR,0.71;0.63~0.81);心血管病事件(RR,0.76;95%CI,0.69~0.83);心血管病死亡(RR,0.81;95%CI,0.73~0.92)和总死亡(RR,0.90;95%CI,0.84~0.96)。对所有结局,没有一种一线治疗方案——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CCBs)、α-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显著优于小剂量利尿剂。与CCBs相比,小剂量利尿剂了减少心血管病事件(RR,0.94;95%CI,0.89~1.00)和CHF(RR,0.74;95%CI,0.67~0.81)的危险性;与ACE抑制剂相比,减少了CHF(RR,0.88;95%CI,0.80~0.96)、心血管病事件(RR,0.94;95%CI,0.89~1.00)和脑卒中(RR,0.86;95%CI,0.77~0.97)的危险性;与β-受体阻滞剂相比,减少了心血管病事件(RR,0.89;95%CI,0.80~0.98)的危险性,与α-受体阻滞剂相比,减少了CHF(RR,0.51;95%CI,0.43~0.60)和心血管病事件(RR,0.84;95%CI,0.75~0.93)的危险性。各种治疗引起的血压变化相似。结论:小剂量利尿剂是预防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最有效的一线药物。临床实践和治疗指南应体现这一论点,未来试验应将小剂量利尿剂作为标准临床对照药物。  相似文献   

17.
医务人员SARS医院感染爆发的传播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由1例超级传播者引起的医务人员SARS医院感染爆发的传播链。方法 对81例确诊为SARS的医务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医务人员在接触该源头患者后发生了连续传播并出现第一、二、三代患者,分别为37例、32例和12例,发病时间集中在2月2日~2月24日,分别出现了3个发病高峰对接触史及所实施防护措施的调查显示超级传播者传染性强、近距离密切接触、防护措施不足是第一代感染者的特点;第二、三代感染者已实施了不同程度的消毒防护措施,在各自特定情况下发生感染.结论 SARS在医院内传播与病房环境、医疗经过、患者病情及传染力、暴露时间、个人防护、消毒隔离措施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又称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是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和接触病人呼吸道分泌物而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病情严重,病死率高,尤其医务人员感染率较高。天津、广东、山西、北京、内蒙古确诊SARS患中医务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38.07%、22.85%、17.53%、16.19%、14.53%,因此,做好医学防护工作,预防院内感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对于血压115/75mmHg的患者,收缩压每升高20mmHg,舒张压每升高10mmHg,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将增加1倍;Framingham研究表明收缩压120~139mmHg或舒张压80~89mmHg的患者4年后进展为高血压的比例(49.5%,95%CI42.6%~56.4%)显著高于理想血压的人群(25.5%,95%CI20.4%~31.4%);对老年患者的研究也显示,  相似文献   

20.
在同“SARS”疫情的斗争中,证明了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性。据WHO统计,在中国内地感染“SARS”人群中,医务人员的感染率占19.57%,这就说明临床工作中有效的防护措施是自身免遭感染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