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超声在腹主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主动脉瘤是腹主动脉局限性退化扩张,因其发病率和瘤体破裂后的死亡率不断增高而受临床外科医生的重视.超声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检查,具有价格低廉、准确性高和重复性好等优势,在腹主动脉瘤筛选、诊断和治疗方面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本文对超声在腹主动脉瘤诊断、治疗中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腹主动脉瘤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腹主动脉瘤破裂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资料,并与手术或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超声诊断腹主动脉瘤破裂11例,准确率84.6%,误诊2例,误诊率15.4%.腹主动脉瘤体最大直径5.1~9.6 cm.超声可显示瘤体及破口、瘤腔内附壁血栓、撕裂内膜、腹腔积液、腹腔内和腹膜后血肿,显示率分别为92.31%、38.46%、46.15%、15.38%、76.92%、46.15%、53.8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腹主动脉瘤破裂方便、快捷、无创,诊断准确率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腹主动脉瘤破裂诊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腹主动脉瘤破裂患者的灰阶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从腹主动脉瘤发生部位、瘤体大小、瘤壁厚度、瘤体破裂部位、瘤体破裂时血管内异常回声、血管周边形成血肿、出现腹腔游离液及瘤体内彩色多普勒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与手术结果、C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腹主动脉瘤超声检出率100%,肾上型2例,肾下型12例,瘤体最大直径6.1~1 3.2 cm,超声诊断腹主动脉瘤壁破裂处显示率14.3%,腹主动脉瘤旁腹腔血肿显示率66.7%,腹腔积液显示率80.0%,腹膜后血肿显示率12.5%。结论超声作为可移动简便无损伤的检查方法 ,可以快速的对腹主动脉瘤破裂和其他腹腔器官肿物引起的急腹症进行鉴别,在腹主动脉瘤的发现、随访监测、腹主动脉瘤破裂急诊入院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腹主动脉瘤27例B超10年随访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通过B超检查观察老年人腹主动脉瘤自然发展规律。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7例经超声诊断并随访10年以上的老年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超声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89年1月至2005年1月我院体检的老年人中,超声诊断腹主动脉瘤34例,其中经超声检查随访10年以上且持续存在的27例。27例中,腹主动脉瘤大小为2.5~6.6cm,平均每年增长(0.14±0.01)cm。其中17例(63.0%)有附壁血栓形成,形成时间在诊断后的(3.9±2.0)年,血栓每年增长(0.21±0.05)cm。结论老年人腹主动脉瘤随增龄增长缓慢,半数以上形成附壁血栓;较少发生瘤体破裂及附壁血栓脱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比较腹主动脉瘤及外周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超声特征,探讨动脉粥样硬化在腹主动脉瘤及外周血管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经计算机断层摄影血管造影术(CTA)检查确诊的腹主动脉瘤患者67例(腹主动脉瘤组),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及外周血管超声检查确诊的外周血管病患者86例(外周血管病组),同期正常体检人群46例(正常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入选者的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观察颈动脉斑块数量及性质等,并将三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腹主动脉瘤组和外周血管病组中,男性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颈动脉斑块总积分及平均颈动脉IMT值均显著高于女性(P<0.05);同性别内,外周血管病组的平均颈动脉IMT值、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颈动脉斑块总积分均显著高于腹主动脉瘤组和正常对照组(P<0.001);经性别校正后,外周血管病组的平均颈动脉IMT值、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颈动脉斑块总积分均高于腹主动脉瘤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腹主动脉瘤组与正常对照组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管病组合并冠心病例数及脑卒中的例数明显高于腹主动脉瘤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颈动脉超声可以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本文通过颈动脉超声研究证明动脉粥样硬化是外周血管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动脉粥样硬化在腹主动脉瘤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极小.  相似文献   

6.
关于腹主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国内报导不多。关于外科治疗的资料报导更少。近年来开始逐渐增加,据1963年统计国内采用手术治疗的腹主动脉瘤共18例。推测我国腹主动脉瘤的病例绝不止此数。今后,随着诊断水平的提高和我国人民平均寿命的延长,这种病例的数目很可能会逐渐增长。腹主动脉瘤一般可根据其解剖位置分为两类:  相似文献   

7.
主动脉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一般表现为主动脉病理性的扩张,以腹主动脉瘤最为常见。miRNA是一类单链非编码小RNA,广泛参与转录后基因表达的调控。随着近年研究的逐渐深入,miRNA已被视作腹主动脉瘤进展中的重要调控分子。理解miRNA在腹主动脉瘤发生发展中的调控机制,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靶向治疗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腹主动脉瘤的筛查目前已受到临床的关注与重视。在出现临床症状或体征之前早期检出腹主动脉瘤,对择期手术、预防破裂致死具重要意义。我们应用超声技术对老年人群腹主动脉瘤情况进行了筛查,并结合临床检查探讨腹主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腹主动脉瘤的药物治疗是近几十年来争议较大的话题,主要聚焦在:(1)药物治疗是否能延缓或阻断腹主动脉瘤的进展,预防其破裂;(2)药物治疗能否降低腹主动脉瘤患者总体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围绕以上问题,本文就抗高血压药物、降脂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腹主动脉瘤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期望能为腹主动脉瘤的药物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0.
腹主动脉瘤是以主动脉进行性扩张为特征的主动脉疾病,其发病与多种环境和遗传因素相关。目前对于腹主动脉瘤,除手术治疗外,尚无其他有效治疗方法。对于未达手术指证的腹主动脉瘤,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最新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具有限制腹主动脉瘤扩张的效果,同时间充质干细胞疗法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靶向药物也有可能对腹主动脉瘤具有治疗效果。本文针对腹主动脉瘤的非手术治疗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肠瘘合并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友谊医院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登记的5例腹主动脉瘤肠瘘合并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结果 5例患者以消化道大出血为首发表现,病情凶险,内镜检查阳性率不高,4例患者腹盆腔CT检查有特异性表现,3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病情好转出院,1例患者术后2 d死亡,1例患者术后1个月死亡,死亡率高达40%。结论对存在腹主动脉瘤、有腹主动脉瘤手术史、反复消化道出血、腹部或腰背部疼痛、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应高度怀疑腹主动脉瘤肠瘘,并及时进行鉴别诊断,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16层螺旋CT在腹主动脉瘤中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患有腹主动脉瘤的患者4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扫描,采用多平面成像重建(MPR)、三维成像和容积再现(VR)、CT血管成像(CTA)。结果 16层螺旋CT三维成像能够较好地呈现出腹主动脉瘤的大小、形态、走位,有无附壁血栓及钙化,VR精准的显示出腹主动脉瘤与临近腹主动脉以及分支血管的位置关系。结论 16层螺旋CT可以有效且清晰的呈现并诊断出腹主动脉瘤,所有图像清晰明了,是临床上诊断腹主动脉瘤的有效影像技术,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复杂型腹主动脉瘤(AAA)采用腔内修复(EVAR)治疗的操作要点和临床疗效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7例腹主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复杂型腹主动脉瘤组和普通型腹主动脉瘤组,对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围手术期治疗及术后随访的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两组患者在疼痛症状的百分比、平均动脉瘤动脉瘤长度以及手术时长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中术后内漏、并发症及死亡率方面的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对于复杂型腹主动脉瘤患者而言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普通腹主动脉瘤和复杂型腹主动脉瘤患者之间在术前资料、围手术期和术后随访等大部分临床资料之间的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髂动脉多发炎性腹主动脉瘤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诊断及药物治疗的认识。方法对1例发生于髂动脉的炎性腹主动脉瘤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炎性腹主动脉瘤好发于70岁左右老年人,临床表现为突发腹痛或背痛,体重下降,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升高,影像学检查可见动脉瘤壁增厚,炎症累及输尿管可引起肾盂积水,常规治疗需手术,早期经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可避免或推迟手术。结论突发严重腹痛的腹主动脉瘤患者,应尽早行影像学检查,发现动脉瘤壁增厚及肾盂积水支持本病诊断。早期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能显著缓解症状,并消除尿路梗阻。  相似文献   

15.
腹主动脉瘤是腹主动脉的扩张性疾病,治疗较复杂,一旦破裂,愈后不佳.对于腹主动脉瘤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开放式手术修复和血管内修复,我们就以上治疗进展做一简述.  相似文献   

16.
腹主动脉瘤是一种常见的血管退化性疾病,常引起猝死.目前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和防治措施.为进一步提高腹主动脉瘤的诊疗水平,已经建立了多种动物模型.并应用多种技术诱导腹主动脉瘤的产生,以期能够明确其发病机制并发现新的诊治方法.该文总结了诱导腹主动脉瘤动物模型的技术方法并讨论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7.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主动脉瘤的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主动脉瘤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HP2500及TOSHIBA SSA-380A超声诊断仪,检查36例主动脉瘤患者,并将其部分超声检查结果与CT、核磁(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夹层动脉瘤与CT、MRI、DSA检查结果的符合率分别为86%、80%、89%;腹主动脉瘤与MRI、DSA及手术结果的符合率为100%。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发现有无主动脉瘤、动脉瘤的大小、范围、搏动和血流状态,对于夹层动脉瘤破裂口的观察、指导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的、非凋亡型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其主要特征是铁代谢紊乱导致细胞内铁超载,通过芬顿反应诱导脂质过氧化,激活铁死亡。铁死亡与诸多疾病相关,其中与腹主动脉瘤的关系近来受到关注。腹主动脉瘤是一种以腹主动脉壁结构破坏、不可逆性扩张为主要特征的退行性病变,其发病机制与氧化应激、炎症反应、血管平滑肌细胞丢失及血管钙化有关。铁死亡可能通过上述途径参与腹主动脉瘤的发生。因此,本文对铁死亡和腹主动脉瘤的致病机制进行综述,为腹主动脉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靶点。  相似文献   

19.
沙门菌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患者因病情复杂多变, 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存在早期诊断困难、治疗手段有限、死亡率高等问题。本文报道1例90岁长寿老年人, 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寒战、高热, 血培养提示伤寒沙门菌感染, 根据药敏结果使用相应抗生素疗效不佳, 后行全身PET/CT检查提示感染性腹主动脉瘤, 予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修补术联合抗感染治疗, 术后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20.
主动脉瘤是一种多因素影响、具有潜在破裂风险的主动脉病理扩张性疾病。根据发病位置主动脉瘤可分为胸主动脉瘤和腹主动脉瘤。胸主动脉瘤的发生与年龄和性别相关性不大,而与遗传因素高度相关;腹主动脉瘤的发生与年龄、性别、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但与遗传关联性较弱。 主动脉瘤一般具有发病隐匿和破裂致死等特征,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慢性疾病,但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主动脉瘤动物模型是研究人主动脉瘤的重要工具,对阐释主动脉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研发和评价主动脉瘤的治疗药物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关于腹主动脉瘤的动物模型有很多,也比较成熟,但是关于胸主动脉瘤的动物模型较少。实际上,多种方法诱导的腹主动脉瘤模型中,也会出现胸主动脉瘤,只不过发病率不同,胸主动脉瘤的发病率较低。本文将主动脉瘤动物模型归纳为非夹层主动脉瘤动物模型和夹层主动脉瘤动物模型,并简要综述这两类模型的构建方法及表型,为人类动脉瘤的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