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泽泻汤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的影响.方法 大鼠被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组、治疗组,分别给蒸馏水、蒸馏水、舒降之、泽泻汤,比较各组血脂情况.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显著性降低(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显著的升高(P<0.01).结论 泽泻汤有降血脂作用.  相似文献   

2.
泽泻汤由泽泻、白术两味药组成,是一剂具有悠久沿用历史的经典名方,其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原文为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泽泻汤具有利水除饮,健脾制水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其降脂和抗炎作用十分显著,可用于治疗高脂血症、抗动脉粥样硬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3.
活血泻浊汤降脂作用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琴 《天津中医》2000,17(6):10-11
  相似文献   

4.
肠道微生态是人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系统,可调控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包括消化性溃疡,而早前一些研究发现,消化性溃疡也可影响肠道微生态的稳定.临床常见脾虚型消化性溃疡,脾虚虽是一种独立证型,但可影响其他不同证型,是消化性溃疡的病理基础,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而一些证据则表明肠道微生态的状态与脾虚两者...  相似文献   

5.
6.
卞军 《河北中医》2006,28(7):513-514
2002~2005年,笔者应用降脂汤治疗高脂血症52例,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2例均为门诊患者,男45例,女7例;年龄最大69岁,最小30岁,平均49.5岁;病程最长10年,最短2年。1.2诊断依据①总胆固醇(TC)>5.2 mmoI/L;②甘油三酯(TG)>1.7 mmoI/L;③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相似文献   

7.
泽泻汤降血脂及抗氧化作用有效部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泽泻汤总提物及其两个部位(100%乙醇和50%乙醇部位)对高脂血症大鼠的预防性降血脂及抗氧化作用,并确定有效部位。方法采用高脂模型-预防性给受试物法,即喂饲大鼠高脂饲料的同时灌胃泽泻汤总提物及其两个部位,连续30d,测定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丙二醛(MDA)的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计算脏器指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动脉硬化指数(AI)和血清HDL/TC比值,并观察肝脏病理切片。结果泽泻汤总提物及其两个部位均能显著降低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清中TC、TG、LDL-C含量及AI值(P<0.05或P<0.01),明显升高血清HDL/TC比值、HDL-C含量(P<0.05或P<0.01),其中100%乙醇部位降低TC作用最强;只有泽泻汤总提物和100%部位能显著升高大鼠血清SOD活力、显著降低MDA含量(P<0.05或P<0.01),其中100%乙醇部位降低MDA含量作用强于总提物。结论泽泻汤及其两个部位均有预防性降血脂作用,100%乙醇部位降低TC和MDA作用最强。抗氧化作用的有效部位为泽泻汤总提物和100%乙醇部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拟降脂舒肝汤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疗效。方法:用降脂舒肝汤治疗高脂血症40例,观察分析其疗效。结果:40例中,22例显效,占55%;14例有效,占35%;4例无效,占10%;总有效率达90%。结论:降脂舒肝汤配伍严谨,组方合理,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笔者近年来采用自拟降脂汤治疗高脂血症143例,总有效率达81.8%。现小结如下。1一般资料男性81例,女性62例,共143例。其中30~40岁23例,41~50岁45例,51~60岁43例,60岁以上32例。所有病例经查血脂分析,符合高脂血症的临床诊...  相似文献   

10.
2004年6月-2005年8月,我采用自拟降脂汤治疗高脂血症10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中药复方祛瘀化痰通脉方对高脂血症金黄地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及功效配伍的科学性.方法:实验选用叙利亚金黄地鼠,分为正常、模型、复方、祛瘀、化痰和解毒组6组,每组8只.采用高脂饲料喂饲法形成金黄地鼠高脂血症模型,造模4周,灌胃给予祛瘀组(1.11 g·kg-1),化痰组(0.39 g·kg-1),解毒组(0.07...  相似文献   

12.
泽泻汤出自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为治疗支饮冒眩的经典名方,被收录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中。通过梳理经典名方泽泻汤历代文献,系统考证其处方来源、组方特点、功能主治等的历史沿革和研究现状。结果发现,泽泻汤原方功效主治历代变化不大,多用于心下支饮、苦眩冒等证。历代医籍中记载了大量泽泻汤同名方和加减方,其加减方主治病机多围绕水湿内停等,涉及多种疾病的治疗,如痰饮、妇科、呕吐、霍乱等。现代泽泻汤在古代应用基础上有所拓展,在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眩晕、脑血管供血不足等疾病时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泽泻汤出自《金匮要略》,该方由泽泻和白术2味中药配伍而成,具有利水除饮、健脾制水的功效.相较于西药治疗有关病证,泽泻汤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还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实现长期稳定给药.笔者通过整理泽泻汤的近些年研究情况,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整理与分析,发现泽泻汤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为泽泻醇A和B,23-乙酰...  相似文献   

14.
人体微生态系统包括口腔、皮肤、尿液和胃肠道,肠道微生态系统是最重要、最复杂的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由肠道菌群和其寄居的环境组成,具有参与机体物质代谢、营养吸收、黏膜屏障、免疫调节等作用,与机体生理及病理活动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人体微生物群落由细菌、真菌、病毒和古菌等组成,他们之间建立了高度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肠道微生物生物量占人体微生物总生物量的78%,约有400~500种肠道细菌。正常肠道菌群是人体的天然屏障,对维持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具有稳定性,菌群按一定比例组合,各种细菌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在质量和数量上形成生态平衡。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会影响肠道菌群数量及结构,特别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杆菌受到抑制,会发生各种肠道疾病和肠外疾病。因此,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对于人类抵抗肠道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肠道微生态与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肥胖等关系密切。关于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日益增多,中医药也成为打开肠道微生态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文章从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方面着手,系统论述了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围绕肠道微生态与人体生理机能、病理表现的关系,对近年来有关中药复方调节相关疾病的肠道微生态作用机制做一综述,为中药方剂的研究与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及相态拆分工艺探讨微乳对泽泻汤提取液不同相态中指标成分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粒径仪和透射电镜对空白微乳、泽泻汤水提液和泽泻汤微乳提取液中胶体粒子进行表征;采用高速离心法及透析法建立相态拆分工艺,并依据该工艺,将泽泻汤水提液和泽泻汤微乳提取液分别拆分为真溶液相态,胶体相态和沉淀相态;采用HPLC测定不同相态中白术内酯Ⅲ、白术内酯Ⅱ、23-乙酰泽泻醇C、泽泻醇A、泽泻醇B和23-乙酰泽泻醇B共6种指标成分的含量,流动相水(A)-乙腈(B)梯度洗脱(0~5 min,40%~43%B;5~20 min,43%~45%B;20~45 min,45%~60%B;45~75 min,60%~80%B);采用饱和溶解度方法测定泽泻汤指标成分在水和微乳溶剂中的溶解度。结果:泽泻汤水提液、微乳提取液和空白微乳中的胶体粒子形态均呈圆球形,胶体粒子的粒径、多分散指数(PDI)和Zeta电位大小排序均为水提液>微乳提取液>空白微乳。相态拆分结果显示,透析2.5 h即可将胶体相态和真溶液相态拆分完全,经检验该工艺稳定可行。与泽泻汤水提液比较,以微乳作为提取溶剂可以提...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原因。DKD是一种破坏性的疾病,伴随高发病率和过早死亡率,与患者遗传基因、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等密切相关。肠道微生物群由超过一百万亿个微生物细胞组成,参与机体营养物质吸收,产生维生素,调控基因表达等过程。近年来随着肠-肾轴理论的提出,有关肠道菌群与慢性肾脏病及糖尿病的病理机制研究已成热点,但是关于肠道菌群与糖尿病肾脏病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献主要目的是探讨肠道菌群与糖尿病肾脏病发生发展的潜在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桂枝汤对高脂饮食导致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外周血单核细胞、肠道菌群和主动脉血管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40只12周龄雌性ApoE-/-小鼠采用配对比较法随机分为普食组(ApoE-/-+CD),高脂组(ApoE-/-+WD),桂枝汤组(ApoE-/-+WD+GZT,7.83...  相似文献   

19.
产丁酸菌是以丁酸为主要代谢产物的一类肠道细菌,其中绝大多数为厚壁菌门,产丁酸菌能够利用膳食中不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合成丁酸,进而通过给肠上皮细胞供能、影响肠黏膜屏障、调整肠道菌群结构、调节宿主免疫等生物功能调节肠道微生态,维持肠道内环境,从而达到改善肥胖、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的作用。因此,对产丁酸菌及丁酸的靶向调控成为防治多种人体疾病的潜在重要方法。中药经口服后进入体内首先和胃肠道接触,其与寄生于肠道黏膜上的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无可避免的重要环节。中药能够调节肠道菌群已得到证实,且中药由于组分复杂、成分众多可以以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的方式发挥干预作用。其对产丁酸菌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中药进入肠道后可起到"益生元"作用,富集有益的产丁酸菌,且中药多糖可作为发酵底物促进丁酸的合成,进而实现对产丁酸菌及丁酸的有效调节。基于此,本文探索了产丁酸菌及丁酸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联系,并综述近几年中药干预产丁酸菌调节肠道微生态的相关研究,以期为中医药防治疾病及药物研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