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比较直肠癌术后患者瓦里安容积旋转调强(RapidARC)和静态调强(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两种调强放疗技术的剂量学差异。方法:应用ADAC Pinnacle V9.2放疗计划系统,对20例直肠癌术后患者分别设计Rapid Arc和IMRT放射治疗计划,处方量统一为50.4 Gy分28次照射,比较这两种治疗计划中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异,以及这两种计划的机器跳数(MU)和治疗时间。结果:两组治疗计划靶区的Dmean、Dmin、Dmax、Dmean、V95%、CI、HI相近,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和小肠的V50,小肠Dmax,以及左右股骨头的V50、Dmean两种计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pid ARC计划的膀胱和小肠的Dmean、总机器跳数和治疗时间明显低于IMR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直肠癌术后患者的放射治疗中,RapidArc和IMRT放射治疗计划的靶区剂量相近。RapidArc减少了膀胱和小肠的平均剂量、总的MU,缩短了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肺癌固定剂量率旋转调强放疗(IMAT)计划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计划的剂量学分析,为临床应用中肺癌VMAT放疗剂量率方式的选取提供参考。 方法:取11例肺癌患者,用RayStation计划系统设计IMAT和VMAT计划,比较其剂量学、机器跳数(MU)和治疗时间的差异。 结果:(1)11例肺癌患者的双弧IMAT和VMAT计划均能满足临床要求,IMAT和VMAT计划的靶区最小剂量D98%、最大剂量D2%、平均剂量(Dmean)、靶区均匀性指数、靶区适形度指数相近,无明显差异。靶区覆盖率VMAT计划好于IMAT计划。(2)危及器官受量:全肺的V5、V10、V20、Dmean和心脏的V20,VMAT计划比IMAT计划低。全肺的V30、心脏的V30、脊髓的最大剂量D1%,两种计划之间无明显差异。(3)正常组织在低剂量部分V5、V10、V15和Dmean,VMAT计划低于IMAT计划;V20、V25两种计划无明显差异;接近处方剂量部分V30、V35、V40,VMAT计划高于IMAT计划。(4)出束时间和MU:VMAT计划相比于IMAT计划,治疗出束时间大大减少,VMAT计划出束时间仅为IMAT计划出束时间的62%。两者的MU无明显差异。(5)两种计划的剂量验证通过率均大于95%,达到98.72%以上,能满足治疗要求。VMAT计划的剂量验证通过率略低于IMAT计划,相差约0.44%。 结论:VMAT技术相较于IMAT技术,其计划调制能力更强,可得到更优的靶区剂量分布,提高治疗效率,可以更好地保护危及器官,尤其是减少肺的低剂量照射体积。因此,在肺癌的旋转调强放射治疗中,VMAT技术相较于IMAT技术存在较大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和适形调强放疗(IMRT)技术在非小细胞肺癌靶区和危及器官(OAR)的剂量学差异。 方法:选取首程接受放射治疗的2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别设计5野IMRT(5F-IMRT)、7野IMRT(7F-IMRT)、双弧VMAT(D-VMAT)和部分弧VMAT(P-VMAT)计划,比较靶区剂量分布、OAR剂量体积参数。 结果:4种计划中计划靶区的Dmea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VMAT计划中计划靶区的均匀性指数和适形度指数均优于两种IMRT(P<0.05);4种计划中D-VMAT肺平均剂量高于其余3种计划(P<0.05);P-VMAT的双肺V5、V10稍好于D-VMAT(P<0.05),但两种VMAT计划均高于两种IMRT计划(P<0.05);4种计划中P-VMAT的双肺V20最优,且4种计划相互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VMAT与P-VMAT双肺的V30相当(P>0.05),但均优于两种IMRT计划(P<0.05);4种计划双肺V40和心脏的V30、V4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VMAT计划的脊髓Dmax最低,与其余计划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非小细胞肺癌靶区剂量分布D-VMAT和P-VMAT好于IMRT计划。P-VMAT在OAR的保护方面体现的优势更多。综合考虑,非小细胞肺癌的放疗优先推荐P-VMAT,但对于重点考虑肺低剂量区,而次要考虑靶区剂量分布的病例推荐7F-IMRT。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分级脑胶质瘤术后调强放疗中采用二、三级同步加量容积调强(VMAT)及静态调强(IMRT)放射治疗技术的剂量学特点。方法:随机选取脑胶质瘤术后患者21例,分别进行二、三级同步加量的IMRT、VMAT设计。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以及横断面的等剂量曲线等评价4种计划对靶区和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4种计划不同参数的剂量学差异。结果:VMAT计划的CI相对于IMRT较好。二、三级同步加量IMRT相比较,其正常脑组织的实际受量除V10外均无统计学意义;二、三级同步加量VMAT相比较,其正常脑组织的实际受量均无统计学意义。肿瘤附近的正常脑组织受量相对复杂,大体上除V10和部分V20、V30和Dmean外均无统计学意义。VMAT计划的机器跳数相对于IMRT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胶质瘤术后放疗中VMAT技术较IMRT技术CI更好,而三级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技术相对于二级同步加量调强放疗技术在没有增加危及器官受量以及正常脑组织受量的情况下,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肿瘤靶区的处方剂量,对脑胶质瘤患者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容积旋转调强(VMAT)和固定野动态调强放疗(DIMRT)技术在术前宫颈癌放疗中的剂量学差别。 方法:选取10例接受放疗的术前宫颈癌患者,勾画靶区,用Eclipse 11.0计划系统设计双弧VMAT计划和5野DIMRT计划,比较两者靶区的适形度指数(CI)和均匀性指数(HI)、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差别、加速器跳数和照射时间。 结果:双弧VMAT计划与5野DIMRT计划的CI(0.78±0.05,0.84±0.03; P>0.05)和HI(0.05±0.00, 0.05±0.00; P>0.05)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膀胱的V40、V45、V50和小肠的V20、股骨头、骨盆剂量有显著性差异之外,其它指标未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VMAT和DIMRT技术两者均能很好达到临床剂量学的要求,但在保护正常器官方面,VMAT比DIMRT技术更优或相当,VMAT技术在减少加速器跳数和照射时间方面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旋转容积调强技术和适形调强技术,配合主动呼吸控制技术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辅助放疗,探索旋转容积调强技术配合主动呼吸控制技术在乳腺癌放射治疗中的可行性及潜在优势。方法:选择10例右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拟放射治疗的患者.心肺功能较好的患者进行主动呼吸控制系统下扫描。将得到的CT图像分别制定旋转容积调强(VMAT)计划与适形调强计划(IMRT),由计算机系统列出两套计划结果进行计量学比较。比较参数有:PTV的最大剂量(Dmax)、平均剂量(Dmcan)、最小剂量(Dmin)、适形度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患侧肺500cGy、1000cGy、2000cGy、3000cGy剂量体积(V5,V10,V20,V30),心脏的500cGy剂量体积(V5),以及左侧乳腺的300cGy剂量体积(V3)。结果:在靶区剂量方面:VMAT计划组与IMRT计划组的PTV的Dmax、Dmin CI、H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危机器官:患侧肺的V5、V1- V30 心脏V5以及左侧乳腺的V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患者在使用主动呼吸控制系统下,采用VMAT计划组的调强计划在提高靶区适形度、均匀性的同时危机器官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RI指导下非共面野调强放疗(NC-IMRT)在宫颈癌骨髓保护方面的剂量学特点和优势。方法:选取20例宫颈癌术前放疗患者,根据MRI图像勾画骨盆有效造血活性骨髓,分别制定9野的共面野调强(IMRT)计划和NC-IMRT计划(其中NC-IMRT计划包括7个共面野和2个非共面野)。两组计划均采用相同的靶区上下界、危及器官限值和权重因子及计算网格,归一条件均为95%的计划靶区(PTV)接受到处方剂量。对比分析两类计划中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参数差异:受照剂量、体积、适形度指数和均匀性指数。结果:在定位CT上勾画的全骨盆体积为(600.32±6.88) cm3,MRI勾画的活性骨髓体积为(219.38±9.73) cm3,后者较前者减少了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C-IMRT组PTV的适形度指数优于IMRT组。NC-IMRT组有效减少骨盆活性骨髓的低剂量辐射区V10、V20和高剂量辐射区V40、V50,左侧股骨头的Dmean、V10、V20、V30、V40和右侧股骨头Dmean、Dmax、V10、V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直肠、小肠的受照剂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保证临床靶区剂量的情况下,与IMRT相比,基于MRI活性骨髓勾画的NC-IMRT能更好地保护骨盆活性骨髓。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非共面容积旋转调强(nVMAT)技术与容积旋转调强(VMAT)技术在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加锁骨区放疗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10例临床上接受VMAT的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采用nVMAT技术重新计划,比较靶区剂量学参数,危及器官心脏、全肺、对侧乳腺的Dmean,脊髓、冠状动脉Dmax,心脏V20、V30,左肺V5、V20以及气管V30、V40。结果:nVMAT计划在临床靶区(P-CTV)均匀性、心脏Dmean、全肺Dmean、对侧乳腺Dmean、冠状动脉Dmax方面优于VMAT计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靶区(P-CTV、P-GTV)适形度及心脏V30,左肺V20,气管V30、V40方面略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机器跳数明显增加(P<0.05);脊髓Dmax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nVMAT技术可使靶区剂量更均匀,并改善危及器官的剂量,其中心脏Dmean及冠状动脉Dmax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rowess5.1计划系统在鼻咽癌静态调强放疗(IMRT)计划设计时子野小数机器跳数(MU)的四舍五入取整对计划剂量学的影响。 方法:选择33例病理诊断明确的鼻咽癌患者的IMRT计划纳入研究,分为两组计划:计划系统优化完成的原始计划组为Porig;对原始计划组的子野小数机器跳数四舍五入取整,做最终剂量计算后生成新计划组Pnew。两组计划所有子野形状未改变,比较两组计划的MU变化及剂量学差异。 结果:两组计划所有靶区的CI和HI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new组靶区覆盖率、PGTVnd的D98、D95、D2、Dmean及PTV2的D98、D95,Pnew组均低于Porig组(P<0.05),PGTVnd、PTVnx和PTV1的V100%分别降低了1.807%、0.655%和1.258%;危及器官仅左颞叶的Dmea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P1计划,单次Pnew比Porig跳数增加了1.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19.758±46.410 vs 518.158±46.693, P<0.05)。 结论:Prowess5.1计划系统在制定鼻咽癌静态调强IMRT计划时,子野小数MU的微小变化会引起剂量学的变化,临床实践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固定铅门调强计划(fj-IMRT)相对于常规分野调强计划(sf-IMRT)在胸中段食管癌放疗中的潜在剂量学优势。方法:选择10例接受根治性放疗的胸中段食管癌患者,分别制定sf-IMRT和fj-IMRT计划,统计靶区适形度指数、均匀性指数、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体积参数、总射野数和机器跳数,各指标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sf-IMRT计划靶区D2%低于fj-IMRT计划(P=0.025)。双肺平均剂量(Dmean)、V5、V10、V20,左肺Dmean、V5、V10、V20、V30、V40,右肺Dmean、V5、V10,心脏Dmean和V40,靶区外身体Dmean、V5、V10、V20有显著差异(P<0.05),fj-IMRT优于sf-IMRT计划。两计划射野总数相同,fj-IMRT计划和sf-IMRT计划机器跳数分别为(1 081.98±241.32) MU和(997.12±209.73) MU,sf-IMRT计划显著低于fj-IMRT计划(P=0.013)。结论:对于胸中段食管癌,fj-IMRT相较sf-IMRT能够显著降低肺、心脏和全身的低剂量照射,同时保证相似的靶区剂量覆盖和治疗实施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4种调强放疗计划(IMRT)的剂量学差异,探讨不同布野方式和铅门跟随(JT)技术对胸中段食管癌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影响。方法:选取10例鳞状细胞癌患者入组,并对每例患者设计4种放疗方案。3种铅门固定计划:IMRT1:0°、130°、160°、195°、220°,IMRT2:0°、130°、165°、200°、330°,IMRT3:0°、30°、130°、200°、330°;1种铅门跟随计划IMRT-JT:在IMRT2基础上使用铅门跟随技术对剂量重新计算评估。比较4种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体积参数、适形度指数(CI)、剂量均匀性指数(HI)及机器跳数(MU)。结果:4种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均达到临床处方的剂量要求。IMRT1、IMRT2、IMRT3计划比较,IMRT1、IMRT3计划PTV的CI略优于IMRT2计划;在心脏(V20、V30、V40、Dmean)剂量方面,IMRT1<0.05);在脊髓(dmax、d1%)方面,imrt1><0.05);imrt2计划可显著降低肺(v5、v20、dmean)剂量,但mu相较于其它计划有增加(p><0.05)。imrt2与imrt-jt相比,ptv的h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MRT-JT的CI优于IMRT2计划(P<0.05);IMRT-JT计划的肺(V5、V20、V30、Dmean)、心脏(V20、V30、V40、Dmean)、脊髓(Dmax、D1%、Dmean)均低于IMRT2计划的相应值(P<0.05);IMRT-JT的MU相较于IMRT2计划有增加(P<0.05)。结论:IMRT1、IMRT2可分别降低心脏、肺的受量;而JT技术则可进一步降低危及器官的受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一种乳腺癌术后放疗计划设计方案,用于乳腺区与锁骨上区同时照射时,改善接野处剂量分布不均匀的 情况。方法:选取10例已完成治疗的乳腺癌病例,均需进行锁骨上区和乳腺区照射。常规设计方案包括锁骨上区设计3 野调强放疗计划和胸壁乳腺区设计混合调强计划。本研究保持常规计划设计方案不变,在乳腺区与锁骨上区的接野处采 用野中野设计方案,通过调节子野的叶片位置,形成剂量跌落梯度。比较两种方案计划的剂量学差异,靶区的剂量学参数 包括计划靶区(PTV)和PTV_J的Dmax、Dmin、均匀性指数(CI)和适形度指数(HI),PTV_J为接野处沿头脚方向2 cm勾画的 PTV的体积。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参数包括患侧肺的V5、V20、V30和Dmean,心脏的Dmean,健侧乳腺的V20和Dmean以及脊髓的 Dmax。结果:和常规设计方案相比,改良后设计方案接野处的CI和HI得到明显改善(P<0.05),整体靶区的CI和HI比较无 明显差别(P>0.05),危及器官的剂量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改良的设计方案能在不影响其他结构的剂量分 布情况下明显改善接野处剂量分布,可用于临床乳腺癌放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比较自动IMRT计划与人工IMRT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探讨自动计划在宫颈癌术后IMRT计划设计中的可行性。 方法:使用飞利浦Pinnacle3 9.10计划系统的自动IMRT和人工IMRT方法分别对25例宫颈癌术后患者进行计划设计,比较2种计划得到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参数、机器跳数、调试次数及计划设计时间。结果:自动和人工IMRT计划靶区的Dmean、D95、CI及HI等参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自动IMRT计划得到的危及器官剂量学参数均优于人工IMRT计划,其中膀胱V40减少2.5%(P<0.05),直肠V40减少0.9%(P<0.05),骨V35减少2.8%(P<0.05),小肠V30减少4.2%(P<0.05),左侧股骨头V30减少5.2%(P<0.05)以及右侧股骨头V30减少5.5%(P<0.05);并且自动计划明显减少了计划调试次数,将人工IMRT计划的平均调试次数由3次减少到平均2次,计划设计时间由人工IMRT的69.5 min减少到42.7 min;但自动计划的平均跳数(1 042 MU)高于人工计划(931 MU)。结论:基于Pinnacle3的自动IMRT计划质量可以达到人工IMRT计划水平的同时,明显提高了计划设计效率,在宫颈癌术后的IMRT计划设计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角度的固定野动态调强(Dynamic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dIMRT)在直肠癌术前放疗中的剂量学差异。方法:选取10例直肠癌术前患者分别设计5F-0°-dIMRT与5F.180°-dIMRT两组计划,用V处方剂量为50Gy/25次。在95%体积的PTV达到处方剂量前提下,比较两组计划的剂量体积直方图(DVH)、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靶区适形度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正常组织低剂量体积(B-P)、总机器跳数Ⅲ∽以及治疗时间(TreatmentTime,TT)。结果:对于PTV的Dmean来说,5F-0°-dIMRT低于5F.180°-dIMRT(P〈0.05);5F-0°-dIMRT的靶区适形度指数优于5F-180°-dIMRT(P〈0.05),而5F-0°-dIMRT的均匀性指数略优于5F-180°-dIMR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膀胱的DEmean、D5与V30中5F-0°-dIMRT低于5F-180°-dIMRT(P〈0.05),其余V20、V40、V50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肠V30中5F-0°-dIMRT低于5F-180°-dIMRT(P〈0.05),而Dmean、D5、V20中5F-0°-dIMRT高于5F-180°-dIMRT,V40、V50中5F-0°-dIMRT低于5F-180°-dIMRT,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双侧股骨头的Dmean、D5、V20 V30,5F-0°-dIMRT显著高于5F-180°-dIMRT(P〈0.05),V40则明显低于5F-180°-dIMRT(P〈0.05)。相对于5F-0°-dIMRT来说,B-P的V5、V10、V15高于5F-180°-dIMRT,V20低于5F-180°-dIMR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V30低于5F-180°-dIMR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F-0°-dIMRT的MU较5F-180°dIMRT略少(P〉0.05)。5F-0°dIMRT的治疗时间(re)较5F-180°dIMRT略少(P〉0.05)。结论:两组计划均能够满足临床治疗需要,5F-0°-dIMRT较5F-180°-dIMRT提高了靶区的适形度,能更好地保护膀胱、小肠、双侧股骨头的V40和正常组织低剂量区(B-P)V30的剂量,然而对双侧股骨头的高剂量热点与低剂量区的损伤确更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非共面容积调强(VMAT)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方法:选取15例2017年9月至12月间收治的局部晚期胸段食管癌患者,分别设计共面调强、非共面调强和非共面VMAT计划,分析非共面VMAT相对于共面调强和非共面调强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情况。结果:非共面VMAT、共面调强和非共面调强都可以达到靶区剂量覆盖的要求,但非共面VMAT在适形度指数和均匀性指数上显著优于非共面调强(P<0.05);在脊髓Dmax上,非共面VMAT均显著优于共面调强和非共面调强(P<0.05);在肺V5、V20、V30、Dmean上,非共面VMAT也显著优于共面调强(P<0.05);在心脏的保护上,非共面VMAT在V30、V40上和共面调强、非共面调强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在食管癌放疗中,非共面VMAT有助于提高靶区的适形度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同时降低肺和脊髓的受照射剂量和体积,有助于降低放射性肺炎以及放射性脊髓炎发生的概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乳腺癌锁骨上区不同放疗技术甲状腺剂量学特点,并对比其对患者生存期和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71例乳腺癌患者按照根治术后放疗方案分组,接受调强放疗(IMRT)者纳入IMRT组(n=37),接受三维适形放疗(3D-CRT)者纳入3D-CRT组(n=34)。比较两组患者计划靶区(PTV)剂量、甲状腺受量,放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以及5年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比较两种放疗技术甲状腺保护作用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IMRT组Dmean、CI高于3D-CRT组,Dmax、HI低于3D-C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RT组甲状腺剂量体积V20、V30、V40高于3D-CRT组,Dmin、Dmean也高于3D-C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放疗后1 d淋巴细胞总数、B淋巴细胞百分比均较放疗前下降,CD3+、CD4+均较放疗前升高,3D-CRT组放疗后1 d淋巴细胞总数、B淋巴细胞百分比、CD3+、CD4+均高于IM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MRT组失访3例、3D-CRT组失访1例,其余患者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5年。IMRT组5年无病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47.06%(16/34)、73.53%(25/34),与3D-CRT组的51.52%(17/33)、78.79%(26/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MRT的靶区剂量均匀性更佳,但甲状腺受量更高且患者放疗后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更为明显;IMRT与3D-CRT对乳腺癌患者远期生存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宫颈癌直线加速器放疗时保卵巢对计划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6例保卵巢宫 颈癌直线加速器放疗患者,基于XiO计划系统为每例患者设计7野均分调强计划,并通过归一使95%计划靶区剂量达到 45 Gy。在除卵巢外其他优化参数相同的情况下,生成保卵巢组和不保卵巢组两组治疗计划,比较两组计划的靶区和危及 器官的剂量学差异。结果:两组计划均满足临床要求。对于计划靶区,保卵巢组与不保卵巢组的适形度指数和均匀性指 数分别为0.708±0.051、0.808±0.056(P<0.05)和0.135±0.023、0.087±0.012(P<0.05),保卵巢组适形度和均匀性显著下降。 对于危及器官,保卵巢组小肠、膀胱、直肠和左股骨头的Dmax均大于不保卵巢组(P<0.05),而Dmean、V45、V40、V30、V20和V10无 统计学差异(P>0.05);保卵巢组脊髓Dmean、Dmax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保卵巢显著影响计划靶区的剂量分布,对 危及器官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髓限量调强放疗(BMS-IMRT)对宫颈癌患者急性骨髓抑制的影响。 方法:将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同步放化疗的138例宫颈癌患者分为BMS-IMRT组(61例)和普通调强放疗(IMRT)组(77例)。BMS-IMRT组放疗计划设计时给予骨盆单独限量:骨盆V10≤90%,V20≤70%。IMRT组骨盆不给予单独限定剂量。比较两组患者危及器官放疗毒副反应差异。 结果:在剂量学参数方面,BMS-IMRT组骨盆V5~V50及平均剂量较IMRT组显著减少(P<0.05);而两组患者在危及器官剂量体积参数(直肠及膀胱V5~V50及平均剂量)、靶区均匀性和适形度上未见明显差异(P>0.05)。在放疗毒副反应的临床观察中,BMS-IMRT组相比IMRT组2级及以上急性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9)。而两组2级及以上急性直肠炎及膀胱炎发生率无差异(P=0.788,0.503)。 结论:相较于IMRT,宫颈癌BMS-IMRT技术可在不牺牲靶区及不增加膀胱直肠急性毒副反应的前提下,明显降低患者2级及以上急性骨髓抑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