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取健康家兔10只,随机分为2组,单剂量静注和灌服儿茶素(Catechin)25mg/kg。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血药浓度。房室模型分析表明,健康家兔静注给药的药时数据符合无吸收二室开放模型[5],主要动力学参数为:分布半衰期(t1/2α)0.15±0.01h,消除半衰期(t1/2β)0.58±0.02h,中央室表观分布容积(Vc)1.41±0.08L,总表观分布容积(Vd) 2.97±0.11L,总清除率(ClB)3.53±0.10L/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16.95±1.52mg/(L·h),药物从中央室消除的一级速率常数(K10)2.52±0.20/h,药物从周边室向中央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K21)2.25±0.15/h,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转运的一级速率常数(K12)1.17±0.15/h 。健康家兔灌服儿茶素的药时数据符合一级吸收一室开放模型,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为:吸收半衰期(t1/2kα)0.39±0.06h,消除半衰期(t1/2ke) 0.79±0.11h,达峰时间(tmax)0.78±0.11h,峰浓度(Cmax)3.35±0.16mg/L,药时曲线下面积(AUC)7.45±0.94mg/(L·h),生物利用度(F)44.18%±3.59%。儿茶素在健康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是:吸收迅速,达峰时间短,消除快,半衰期短,表现分布容积较大。口服摄入吸收不完全。  相似文献   

2.
于颖  张维  谢凡  顾欣哲  吴金鸿  王正武 《食品科学》2019,40(19):346-352
番茄红素的生物利用度是决定其营养价值的关键因素,天然存在的番茄红素生物利用度较低。番茄红素的异构化、食品分散体系以及食品组分与番茄红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番茄红素的生物利用度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食品加工、赋形剂乳液和构建共消化体系等方法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改善番茄红素生物利用度中,相关的研究也成为热点。本文从番茄红素的吸收机制、影响番茄红素生物利用度的因素、改善番茄红素吸收的方法和番茄红素生物利用度的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番茄红素生物利用度研究趋势和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果蔬食品中类胡萝卜素生物利用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胡萝卜素是一类重要的微量营养物质,其有益生理功效与果蔬食品中类胡萝卜素的绝对含量相关,更取决于其生物利用度。然而,由于类胡萝卜素的特殊存在形式和疏水特性,其从食物中释放并被吸收利用的比例通常非常低。本文综述了影响果蔬食品中类胡萝卜素生物利用度的关键因素,包括类胡萝卜素的种类和存在形式、食品(微观)结构和添加油脂对生物利用度的影响,展望果蔬食品中类胡萝卜素生物利用度的研究进展,可为生产具有较高类胡萝卜素生物利用度的果蔬食品及设计相应加工工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类胡萝卜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果蔬中的脂溶性色素,在预防疾病和保护人体健康方面发挥重要功能,但是人体无法合成类胡萝卜素,只能从食物中摄取,且由于类胡萝卜素的溶解性差、不稳定等原因,其生物利用度通常非常低。本文简述类胡萝卜素的消化过程,以SR-B1、CD36、NPC1L1等肠道转运蛋白为重点,介绍类胡萝卜素在小肠上皮细胞的吸收,并从类胡萝卜素的亲脂性与化学存在形式、食物基质、胃肠道消化、宿主因素及肠道转运蛋白的表达或活性等方面出发,综述影响类胡萝卜素生物利用度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钙是人体内十分重要的营养元素,对维持人体健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小肠是钙吸收的主要部位,食物中的钙经胃酸溶解为离子形式后在微碱性的肠道环境内可能会形成沉淀,导致钙的吸收下降和生物利用度降低。而长期钙摄入不足则会导致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等一系列骨代谢疾病。因此,选择能够提供高可溶性和生物利用度的钙的食物或补充剂十分重要。部分有机钙盐如葡萄糖酸钙、柠檬酸钙等可以在肠道中形成过饱和溶液从而增强钙的吸收。此外,多肽螯合钙也被证实有非常好的钙吸收率和生物利用度,可以作为新型的钙补充剂。本文综述了食物基质成分对钙吸收和生物利用度的影响,并对部分有机钙盐和多肽螯合钙的促钙吸收机理进行了总结,旨在为钙的吸收与钙补充剂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黎智华  王恬 《食品科学》2020,(11):259-266
辣椒红素是从成熟红辣椒中提取的一种类胡萝卜素,其色泽鲜艳、安全性高,被人们广泛用作于食品和饲料添加剂。辣椒红素是极性脂溶性物质,其生物利用度高于β-胡萝卜素。除了作为着色剂,辣椒红素还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能够清除体内过量的活性氧、参与调控与活性氧相关信号转导途径,从而缓解氧化应激对机体组织和细胞重要成分如脱氧核糖核酸、脂类和蛋白质的损伤,发挥广泛的生物学效应。以往研究发现,辣椒红素能够调节机体脂代谢、调节免疫、抗癌、抗辐射和减轻老年学习障碍,尤其是降低某些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本文对近年来辣椒红素的生物利用度、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辣椒红素的功能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姜黄素是一种多酚类化合物,着色能力强,是世界上销量最大的七大天然食用色素之一,是被WHO和FDA公认的天然食品添加剂。除此之外,姜黄素因其具有分子中含有多个双键,同时还有酚羟基和羰基等活性基团,在抗肿瘤、抗炎、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微生物以及对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多方面均有疗效,但其生物利用度低限制了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因此如何提高姜黄素的生物利用度成为国内外研究者共同关注的课题。该文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对姜黄素的生理活性及应用进行概括,并对姜黄素体内代谢途径进行综述,分析指出姜黄素生物利用度低的原因,并介绍研究姜黄素生物利用度的模型和提高其生物利用度的方法,为全面系统研究姜黄素生物利用度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类胡萝卜素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脂溶性植物色素,具有抗氧化及预防多种疾病的功能。一般而言,天然类胡萝卜素大多以全反式构型存在,生物活性和生物利用度较低。类胡萝卜素异构化成为顺式异构体是提高其应用价值的重要手段。本文在阐述异构化反应机理的基础上,综述了类胡萝卜素的异构化方法(热致异构化、热促异构化、光致异构化等)、影响异构化反应的因素,以及在不同评估方式下异构化对其生物活性和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最后对类胡萝卜素异构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膳食淀粉作为人体主要能量来源,其生物利用度与餐后血糖和胰岛素反应密切相关。膳食淀粉的生物利用度主要受食品基质与淀粉本身结构性质的影响,在慢性疾病大流行背景下,膳食淀粉的消化行为得到广泛关注。目前已提出多种体外评价方法用于分析膳食淀粉的消化机制,相较于体内试验,体外法在效率、重复性、成本和伦理上优势明显,同时能够有效指导食品加工和消费选择。作者概述了目前淀粉消化体外评价方法的发展现状,并阐述了各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一方面为开发符合我国膳食模式的体外消化模型提供借鉴,另一方面为我国淀粉基食品分类与分级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0.
水溶性差、易降解等问题限制了天然虾青素在抗氧化、增强免疫力、抗癌、光保护等生理功能的应用。研究人员通过多种稳态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以上问题,丰富了虾青素产品的类型。本文综述通过分子结构修饰及运载体系来提高虾青素生物利用度的稳态化技术,介绍微/纳米包封技术在靶向递送虾青素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总结虾青素稳态化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为虾青素相关食品、药品等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作为第3代微量元素补充剂,具有生物学效价高、生化稳定性强、抗病能力强、环境污染小及易于吸收等优点,发展前景广阔。本文就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物的营养生理功能、生物学效价的评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及其在养殖业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儿茶素的分析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研究了采用不同标样儿茶素(C),表儿茶素(EC)和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样品茶多酚中总儿茶素含量分光光度法测定带来的影响,其测定结果儿茶素纯度分别为51.98%,49.59%和82.39%,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65%,1.79%和2.28%,回收率分别为94.19%,93.46%和102.4%。结果表明使用异构体C和EC作标样测定结果相近,而采用分子量较大的EGCG作标样时结果偏高。最后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样品茶多酚进行了定性定量研究,结果表明C、EC、EGC(表没食子儿茶素)、E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EGCG等五种儿茶素单体的含量分别为5.05%、10.38%,、25.96%、1.98%,和10.18%,总儿茶素含量为53.5%,其测定结果与分光光度法(以C为标样)所测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柑橘类黄酮是人类膳食黄酮的主要来源之一,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脂质代谢、抗癌和神经保护等多种生物活性,但其存在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等问题。本文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关于柑橘类黄酮发挥各类生物学功效的作用机理,以及包括环糊精包埋、酶处理、脂质体运载体系和乳液运载体系构建等提高生物利用度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柑橘类黄酮的研究方向与应用前景,以期为相关保健品及辅助治疗药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是植物体内重要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氧化,抗菌消炎,抗肿瘤,抗病毒,调节血糖、血脂、血压以及保肝等多种生物活性,但存在口服生物利用度较低的问题。本文综述了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以及制备纳米颗粒包封物、脂质体制剂、磷脂复合物、乳液运载体系和环糊精包埋等提高生物利用度的技术方法,以期为咖啡酰奎宁酸类化合物的研究及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利用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黄洋  姜建国 《食品科技》2002,(11):67-69
论述了作为VA前体的类胡萝卜素在体内的吸收代谢过程、类胡萝卜素生物利用率的定义、影响生物利用率的因素以及测定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膳食补充已日渐成为维持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干预手段。随着高通量筛选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营养素被挖掘出来。但很多营养素为脂溶性营养素,其水溶性低、稳定性差、生物利用率低。为此,脂溶性营养素递送体系的设计与开发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乳液递送体系独具特色,且已被证实能有效改善营养素生物利用率。依据乳液中两相界面的特点,本文综述了油脂基乳液递送体系的界面工程(包括简单界面、复杂界面)对所含脂溶性营养素生物利用率的调控,为改善脂溶性营养素生物效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郭颖  黄峻榕  陈琦  吴雪原  程浩  吴琼 《食品科学》2016,37(6):137-141
目前对茶叶中的5 种儿茶素进行分离测定一般采用GB/T 8313-2008《茶叶中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含量的检测方法》中的方法,但在实际测定过程中,发现测定结果的重复性较差,空白、标准溶液与样品的溶剂不一致,标准溶液配制过程中标准品不能完全溶解,对国标中儿茶素的测定方法进行改进,用10 mL预热过的体积分数70%甲醇溶液在70 ℃条件下重复提取3 次,合并提取液,用水定容。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在波长278 nm处进行检测。流动相A为体积分数0.1%乙酸溶液,流动相B为乙腈,洗脱程序为A的初始比例为95%,5 min内A的比例降至90%,保持至15 min,15~20 min内A的比例降至80%,20~25 min内A的比例升至90%,25~30 min内A的比例恢复至95%。结果表明:采用本方法测定茶叶中5 种儿茶素含量可以保证标准溶液与样品溶剂的一致性,提取较完全,减少了因操作带来的误差,重复性较好,其相对标准偏差为0.75%~4.50%,分离度为0.58~4.35,方法的回收率为81.4%~113.0%,其相对标准偏差均在1.21%~7.71%之间。  相似文献   

18.
Peptides from various dietary sources have been shown to have clearly positive effects on health by functioning as antihypertensives, antioxidants, anticarcinogens, antimicrobials, and anticariogenics, among others. Implementation of a peptide's potential biological effect depends largely on its ability to remain intact until reaching the target organ. Research in humans has shown that peptides of different sizes can pass through the intestinal epithelium. To exercise their effects, peptides need to preserve their bioactivity during the digestive process, requiring determination of the most appropriate structures or peptide modification by chemical methods (lipidation) or physical methods (microencapsulation).  相似文献   

19.
The effect of green tea formulated with vitamin C and xylitol on intestinal cell transport of gallated and nongallated catechin was studied. The transport of catechins from both apical to basolateral and basolateral to apical directions was measured. The effect of vitamin C (4, 10, 20 ppm), xylitol (11, 27.5, 55 ppm), and combinations of both on the intestinal transport rate of catechins was examined. The efflux value (Pb→a/Pa→b) of (–)‐epigallocatechin (EGC),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 (–)‐epicatechin (EC), and (–)‐epicatechin gallate (ECG) was 0.26, 0.22, 1.22, and 0.17, respectively, indicating that EC appeared to be less absorbed compared with other catechins. The addition of xylitol (11, 27.5, 55 ppm) and vitamin C (4, 10, 20 ppm) and in combination enhanced transport rate of nongallated catechins such as EC and EGC. For EC, vitamin C was revealed to be the most effective on intestinal transport, implying the inhibition of the efflux transport mechanism of EC. Intestinal transport of gallated catechin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rom catechins formulated with vitamin C and xylitol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compared to the catechin‐only formulation. Results provide a potential strategy to enhance the delivery and bioavailability of catechins in humans by modulating green tea formulation with vitamin C and xylito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