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健康教育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造成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致的心脏病。介入治疗使冠状动脉狭窄处得到持续扩张,从而是冠状动脉内血流通畅,保证病变部位心肌的血液供应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心血管治疗技术,而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的控制进而预防血管再堵塞的发生[1]。我科从2005年对30例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健康教育内容1.1生活方式指导吸烟是引起冠心病的主要危害因素之一,要让患者明白吸烟的危害,并为其制定合适自己的戒烟计划,坚持不懈地实现戒烟…  相似文献   

2.
总结35例老年冠心病PCI术后戒烟护理,分析老年患者PCI术后的特点和吸烟规律,应用个性化护理方案,通过树立患者戒烟决心,指导家庭成员予以关心和帮助,定期信息沟通,评估患者的戒烟状态,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从多方面入手,营造戒烟环境,帮助患者戒烟,减少冠心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3.
吸烟的危害性早为世人所熟知。大量科学研究以及流行病凋查证明,吸烟是人类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据统计,不吸烟者患明显的冠心病比吸烟者迟发10年。也有报导吸烟是促进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发病的诱因之一;间歇性跛行的发病率,吸烟者比不吸烟者高2倍。另外,患外周血管疾病的病人中90%是吸烟者。长期以来,各国研究者对吸烟引起心脏及血管性疾病的帆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近几年,人们发现烟碱对心血管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阿司匹林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作用与风险。方法 计算机网络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关于阿司匹林用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一级预防的相关研究,检索时间范围为建库至2019年9月,提取文献数据、检验发表偏倚后,使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阿司匹林用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能够降低多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RR=0.93,95%CI:0.90~0.97,P<0.001);亚组分析显示,作为一级预防,阿司匹林主要降低非致命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对于致死性心血管事件,阿司匹林并没有预防作用;口服阿司匹林组相较于安慰剂组增加了出血风险(RR=1.30,95%CI:1.20~1.40,P<0.001)。结论 阿司匹林用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确实能够降低非致命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但阿司匹林在发挥该作用的同时会诱发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5.
D型人格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1],它与死亡率和病人的生活质量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D型人格与在实验室应激下的心血管活动没有显著关联,但其成分社交压抑、消极情感与心血管反应有关[2].该研究还发现了心血管反应的性别差异,男性的社交压抑与血压变化增高有关,消极情感与心率活动减少有关;但女性的D型人格及成分都与心血管活动没有关系[2].冠状动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和评估的常用临床检查.本研究在冠状动脉造影条件下,考察冠心病患者的D型人格与其心血管活动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模式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6.
在国内外大张旗鼓地开展“戒烟运动”,宣传“吸烟有害健康”、“世纪的瘟疫和杀手”等等之时,吸烟者却并没有大幅度地减少,因为不少吸烟者一分为二地认为,吸烟不是“有百弊无一利”,而是有益于心理健康,可以减轻人的紧张情绪,协调生活节奏,减轻人的精神负担,降低“现代文明病”的发生。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太快,使人的大脑和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终日处在高度紧张状态,导致脑卒中、冠心病、忧郁症等现代“文明病”大大增加,成了比传统的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对人类危害更  相似文献   

7.
正最近在蒙特利尔加拿大心血管大会上发表的报告称,一项新研究表明,女性戒烟比男性更难。在这项最新的研究中,多伦多圣迈克尔医院的200多名患者参与其中,焦虑或抑郁的患病率在女性中为41%,而在男性中仅为21%。在这项研究中,参与者的平均年龄为56岁,其中近1/3是女性。患者报告在37年中平均每天吸烟18支。2/3的人血脂(三酰甘油和胆固醇)水平上升,患有血脂异常。将近2/3的人患有高血压,近一半的人报告患有心脏病,而1/4以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RP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化学法239例心血管患者血清中的CRP的含量和血脂分析。结果各高血脂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测定血清CRP含量有助于预测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正据英国《BBC新闻》(BBC NEWS)2014-12-05报道,一项新研究指出,男性吸烟者Y染色体损耗的风险是非吸烟者的3倍。这项研究结果或许可以解释男性罹患和死于许多癌症的比例为何远高于女性。这篇发表在《科学》(Science)期刊的研究显示,瑞典乌普萨拉大学(Uppsala University)科学家发现,与从未吸烟或已经戒烟的人相比,吸烟者的Y染色体损耗较多。Y染色体的作用是决定性别和产生精子。由于只有男性拥有Y染色体,这项研究结果提供了吸烟这项癌症风险因子对男性影响大于女性的可能解释。  相似文献   

10.
正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网站(2015-07-08)报道,尽管心血管疾病不分性别都为10大死因之一,然不同于男性的是,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起源于童年,且会随生命阶段而有所差异。为深入了解女性各生命阶段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子,《美国医学科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与南方临床研究协会(Southern Society for Clinical Investigation)各就此发表了报告。高血压中年女性,尤其在更年期以后,罹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比率高于同一个年龄范围内的男性,新奥尔良杜兰大学的Marie  相似文献   

11.
王永智 《医学信息》2019,(16):41-43
近年来冠心病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严重危及人类生命健康安全。我国心脑血管疾病中冠心病发生率最高,也是导致死亡的首要疾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是临床治疗冠心病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其疗效确切,对患者创伤小。但在临床应用中存在并发症,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等不足。本文主要对冠心病发病机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特点、治疗技术、介入路径等进行综述,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卜令同  吴桥  刘奇 《解剖与临床》2009,14(5):344-346
目的:探讨吸烟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09年1月在本院冠脉造影的157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吸烟组81例,不吸烟组76例)的临床特点,按照吸烟与否分组比较其冠脉病变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空腹血糖、性别比例、高血压患病率、高血脂患病率及饮酒率等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组年龄较不吸烟组年龄小(P〈0.05);与不吸烟组相比,吸烟组单支病变明显减少,三支病变明显增多(P〈0.05),Gensini积分明显增大(P〈0.01)。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吸烟导致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率和病变程度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3.
冠心病危险因素聚集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冠心病危险因素聚集对冠状动脉狭窄的影响。方法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对2993例临床诊断冠心病患者的冠心病危险因素(高龄、男性、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以及吸烟)进行调查。结果随着伴发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加,冠脉造影阳性率随着伴发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加而明显上升,冠脉多支病变比例显著增加,重度和闭塞病变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结论冠状动脉病变水平与伴随冠心病危险因素数量有关,危险因素越多,冠心病发生机率越高,累及支数越广,狭窄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成为导致我国人群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血脂代谢异常是冠心病的主要发病机制,血脂异常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血脂异常通常是指血浆中胆固醇或(和)TG水平升高,近年研究认识到血浆中HDL-C降低也是一种血脂代谢异常。我国人群血脂代谢异常类型以高TG、低HDL血症为主。冠心病发病与血中LDL-C水平呈正相关,与HDL-C水平呈负相关。随着LDL-C水平的增加,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的相对危险及绝对危险上升的趋势及程度与TC相似。血清TG水平轻至中度升高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性增加。血清HDL-C水平与冠心病发病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Cardiovascular disease has long been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it is rapidly becoming the number one killer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Sudden heart attacks remain the primary cause of death in the United States: over 1.4 million attacks are suffered every year, more than half of which prove fatal.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 is aimed to alleviate symptoms of cardiac pains and poor coronary circulation, and reduce the risk of death and nonfatal myocardial infarctio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ronary circulation has improved several folds due to the introduction of advance technologies. Yet, the microcirculatory flow needs future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患者心理状况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SCL-90等心理测量量表对冠心病病人和健康人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表明冠心病病人存在明显的心理症状,心理健康状态较差,有人格的缺陷,常常采用不成熟的应付方式,起病前所经历的负性生活事件数明显增多,提示病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可能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起重要作用,因此心理干预对冠心病的防治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血浆B型利钠肽的关系。方法 选择我院2017年1月~8月住院的冠心病患者54例为A组,同时选择冠脉血管无狭窄的患者26例作为B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血糖、血脂、血压、血浆脑钠肽(BNP)浓度、冠状动脉的病变部位及程度等临床资料,观察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血浆BNP水平。结果 血浆BNP水平A组较B组升高,统计学意义显著(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NP水平、舒张压是冠状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在A1、A2及A3组中随着Gensini评分增加,血浆BNP水平逐渐升高,Gensini评分与血浆BNP水平呈明显的正相关(r=0.594,P<0.05)。结论 血浆BNP参与了冠状动脉狭窄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血浆BNP的水平能一定程度上的反映冠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汉族人群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为制定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汉族人群冠心病的的二级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12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或者冠状动脉CTA确诊的冠心病患者228例为冠心病组,同期确诊为非冠心病患者116例为非冠心病组,分别对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的资料如性别、年龄、吸烟及饮酒等进行调查,对既往史如高血压病病史等进行调查,把甘油三脂(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胆固醇(HDL-C)及尿酸(UA)等生化指标纳入研究对象里,分析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 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在年龄(P<0.01)、性别(P=0.043,P<0.05)、高血压病病史(P=0.033,P<0.05)、糖尿病病史(P=0.015,P<0.05)、吸烟史 (P=0.048,P<0.05)、甘油三脂(P=0.006,P<0.01)、胆固醇(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07,P<0.01)、尿酸(P=0.014,P<0.05)等研究因素的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P=0.076,P>0.05)、饮酒史(P=0.316,P>0.05)两因素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针对以上的危险因素,对危险因素采取预防治疗措施,降低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住院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按心内科一般护理常规和系统化整体护理进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调查患者的社会情况、对医院和健康问题的感知、近2个月生活事件的频度及应对能力、人格、焦虑、抑郁等,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和健康教育,测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绞痛发作的情况及住院天数。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绞痛发作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疾病的症状、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陈珊 《医学信息》2018,(24):126-127
目的 探讨心电图检查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于九江市柴桑区人民医院住院的疑似冠心病患者110例,所有患者行常规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心电图检查结果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①ST-T改变在心电图中诊断率为65.45%,高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60.91%,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冠心病患者67例。其中ST-T改变诊断率为58.21%,高于非ST-T改变的41.79%,ST-T改变在确诊冠心病方面优于非ST-T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仍是临床确诊冠心病的首选方法,心电图ST-T改变能够为早期冠心病诊断方面提供依据,临床确诊还需结合冠状动脉造影等相关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