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为对比鲜茧生丝和干茧生丝表面形貌、真丝纱疵、力学及抱合等性能的差异,将原料来源相同的鲜茧生丝和干茧生丝分别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烘干、微脱胶等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处理前,鲜茧生丝与干茧生丝的微观形貌有一定差异;相同条件下,鲜茧生丝与干茧生丝的脱胶率相近;处理前后,干茧生丝的电容糙疵变化程度大于鲜茧生丝,干茧生丝的电容大糙明显增加,而鲜茧生丝的电容大糙却明显减少;两种生丝的光电糙疵变化和条干均匀性变化差异性较小;鲜茧生丝的强伸力和抱合性能较干茧生丝下降更明显,且鲜茧生丝出现了强力脆弱点。  相似文献   

2.
《丝绸》2016,(2)
为对比鲜茧生丝和干茧生丝表面形貌、真丝纱疵、力学及抱合等性能的差异,将原料来源相同的鲜茧生丝和干茧生丝分别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烘干、微脱胶等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处理前,鲜茧生丝与干茧生丝的微观形貌有一定差异;相同条件下,鲜茧生丝与干茧生丝的脱胶率相近;处理前后,干茧生丝的电容糙疵变化程度大于鲜茧生丝,干茧生丝的电容大糙明显增加,而鲜茧生丝的电容大糙却明显减少;两种生丝的光电糙疵变化和条干均匀性变化差异性较小;鲜茧生丝的强伸力和抱合性能较干茧生丝下降更明显,且鲜茧生丝出现了强力脆弱点。  相似文献   

3.
《丝绸》2017,(7)
采集大量不同庄口的干茧生丝与鲜茧生丝进行含胶率试验和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鲜茧生丝含胶率普遍较高,平均高于干茧生丝2.09%;干茧生丝与鲜茧生丝含胶率分布存在交叉重叠,重叠率为27.60%,非重叠率达72.40%,含胶率检测可以作为鉴别鲜茧生丝与干茧生丝的一个初筛手段;当生丝含胶率低于24.00%或高于26.00%时,鉴别正确率达到100%;当含胶率在24.00%~26.00%时,因干、鲜茧生丝含胶率测试值存在交集,需配合其他检测手段进行干茧生丝与鲜茧生丝的鉴别,有待进一步研究。建议鲜茧缫丝企业主动增加丝胶溶失率,以适应丝织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地了解鲜茧缫生丝与干茧缫生丝在结构性能上的差异,以同一产地的蚕茧为研究对象,分别缫制成鲜茧生丝和干茧生丝。对生丝的力学性能、纵向形态、表面基团、结晶度等进行测试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生丝进行泡丝处理,对浸泡后生丝的力学性能、相关的品质指标等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其他工艺条件相同的条件下,鲜茧生丝与干茧生丝在纵向形态、微观结构上差别不大;抱合、洁净成绩基本相同,但与干茧丝相比,鲜茧生丝的初期丝胶溶失率较大,断裂伸长率较小,清洁成绩较低。经过泡丝工序后,鲜茧丝的抱合、清洁、洁净性能明显低于干茧丝,这对后续的织造可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鲜茧生丝与干茧生丝在后道工艺中应用的差异性,以同规格的鲜茧生丝与干茧生丝作纬丝,在经丝原料及规格相同的条件下,分别织造12131双绉。并对织造准备过程中的络丝、并丝、捻丝等工序的断头率、生丝的纵向形态和织造后成品的平方米质量及染色深度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工艺条件下,鲜茧生丝在络丝、并丝、捻丝等工序的断头率、倒筒过程中的清糙次数和生丝表面的疵点明显高于干茧生丝,鲜茧生丝制织的面料外观质量不如干茧生丝制织的面料;鲜茧生丝制织面料的练白平方米质量低于干茧丝制织的面料,鲜茧丝与干茧丝制织面料在初期的染色性能上无明显差异,但在色牢度等方面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鲜茧前处理方式对生丝性能的影响,选择干茧、冰冻茧为研究对象,采用真空渗透、煮茧(不煮茧)、立缫工艺生产35dtex(30/33D)生丝,按照织造要求进行浸泡处理,测试生丝的性能。结果表明:干茧生丝、鲜茧生丝的抱合性能良好,平均抱合次数均超过100次;浸泡处理后,鲜茧生丝丝胶稳定性较差,其抱合力下降幅度较大;鲜茧经过煮茧工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生丝的抱合稳定性;干茧生丝、鲜茧生丝及其浸泡后生丝的结晶度、取向度相差不大;干茧生丝、鲜茧生丝及其浸泡后生丝的断裂强度均超过3.5cN/dtex,能满足基本的织造要求。  相似文献   

7.
《丝绸》2017,(10)
是否经历烘茧和煮茧工序是鲜茧和干茧缫丝工艺的本质区别,茧丝中水溶性的多酚类化合物属于热不稳定成分,在缫丝工序中易于变性或流失。因此,分析茧丝中的多酚类化合物来鉴别鲜茧/干茧生丝具备可行性,文章分析了焙烘处理过程中鲜茧生丝多酚微量组分的变化。以同一批次的鲜茧生丝作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条件下进行焙烘处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焙烘后的生丝水提物进行检测,并利用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对HPLC图中不同保留时间的组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较低的焙烘温度对鲜茧生丝微量组分的结构和含量影响不明显,高温焙烘会使鲜茧生丝中的多酚类物质大量流失,且焙烘5 h后保留时间为10~16 min微量组分接近于消失;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保留时间为10.13 min和13.25 min的物质结构相似,均是多酚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丝绸》2018,(12)
鲜茧缫丝目前在中国一些生丝主产区具有较大规模和份额,鲜茧生丝按照商检标准检验与干茧生丝并无明显差别,但在织造过程中出现了较多质量问题。通过对干茧生丝、鲜茧生丝在浸渍前后的清洁、洁净、抱合等质量指标的检验,探明了生丝浸渍前后的质量差别;分析了生丝浸渍后抱合指标严重下降的原因,为识别鲜茧渗透缫制的生丝提供了一种检测方法;通过减压自动煮茧机设备及工艺可以显著改变丝胶的黏合度,从而提高生丝浸渍后抱合成绩的稳定性,提高鲜茧生丝/干茧生丝质量。  相似文献   

9.
桑蚕茧不同干燥工艺对茧丝质量及品质评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丝绸》2019,(12)
为探究不同干燥工艺对蚕茧质量和品质的影响,制定蚕茧加工领域亟需的蚕茧干燥技术与蚕丝品质评价技术规程,对供试的桑蚕鲜茧采用不同干燥工艺处理,比较鲜茧、半干茧、干茧及过干茧4个试验组的蚕茧与茧丝质量指标,即解舒率、茧丝纤度、清洁、洁净、万米吊糙次数及生丝表面观察和红外分析,评价不同试验组的蚕茧与茧丝品质。研究结果表明:鲜茧缫丝可提高解舒率,减少万米吊糙次数,但鲜茧生丝的表面丝胶颗粒更加明显,恰当的烘茧工艺处理更有助于补正茧质,提高生丝品位。  相似文献   

10.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获取不同来源鲜茧和干茧生丝的高效液相色谱图,然后通过特征组分信息的提取,文章分别建立鲜茧/干茧生丝各自的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指纹图谱,并利用指纹图谱对生丝样品进行相似度评价和系统聚类分析,来验证其对生丝的区分效果。结果表明:鲜茧生丝样品之间相似度大于0.919,干茧生丝样品之间相似度大于0.945,同类生丝的一致性良好。但鲜茧、干茧生丝的指纹谱图存在明显差别,说明两类生丝的特征组分不同。根据两类生丝的特征差异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可以完成对两类生丝的准确区分。经方法学验证,指纹图谱用于鲜茧、干茧生丝定性时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鲜茧/干茧生丝HPLC指纹图谱能反映出两类生丝的组分差异,可以作为鲜茧/干茧生丝的区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磁控溅射法,将铜溅射于茧丝表面,再对溅铜茧丝进行等离子体处理,获得多功能性茧丝。测试并比较各种茧丝的外观形态、直径及力学性能、Cu损耗率、抗菌性、拒水性。结果发现:多功能性茧丝铜膜更牢固、茧丝直径增加、断裂强度有所减小、超声后Cu损耗率降低,并具有抗菌性和拒水性。  相似文献   

12.
讨论了定粒缫丝过程中生丝丝条任意截面所含不同层次茧丝数的分布状态问题,给出了其平稳状态下的概率分布及其统计特征,并通过计算机模拟试验对相关理论结果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随机过程模型及其解析结果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3.
雌雄蚕茧茧质和丝质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家蚕荧光茧色判性蚕品种“荧苏×荧晓”F1为材料,分析了雌雄蚕茧茧质、丝质方面的差异性,为批量生产优质雄蚕丝、雌蚕丝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烘煮茧工艺及雌雄性别对茧丝质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蚕品种茧丝纤度、伸长率性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改变烘煮茧工艺条件对其性能影响不显著,雄蚕茧纤度明显比雌蚕茧细;降低等速干燥温度有利于提高茧丝强力;延长减速干燥时间可显著提高出丝率,雄蚕茧的出丝率显著高于雄蚕茧。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丝胶的稳定性,论文采用戊二醛(GA)固胶技术,探讨GA固胶工艺对茧丝性能的影响。论文从固胶茧丝回潮率、白度、茧丝蛋白稳定性、力学性能及茧丝导热系数、红外光谱的测试和分析等方面研究茧丝的性能。结果表明,GA固胶有效地减小了水溶性,提高了茧丝的蛋白稳定性;固胶茧丝的公定回潮率有所下降,下降幅度在1%~4%;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均有所增加,初始模量有所下降;导热系数变化不大,仍能保持良好的保暖性;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的一些特征峰的峰形、峰位、峰高稍有改变,某些特征峰的波数发生了位移,说明固胶后茧丝分子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Silkworm cocoon is a natural composite with laminated structure in which is made of silk fibers conglutinated by sericin. Recently, the identification of silkworm cocoon composite structure as a nonwoven complex structure and its properties are attracted by several researches. In this study, the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reared silkworm cocoon as well as its mechanical properties have been studied. Silkworm cocoon structural features, such as fiber diameter, porosity, fiber length, number of fiber intersection, the number of pores, and fiber orientation were evaluated for outermost and innermost layers in three sections using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Also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such as tensile strength, initial modulus, and toughness of silkworm cocoon in the three sections of cocoon head, middle, and tail were measured.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silkworm cocoon shows that the innermost layer has finer fibers with a lower density structure compared to the outermost layer. Fiber orientation in cocoon middle section is more than the head and tail sections. Also the results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ilkworm cocoon show that tensile strength, initial modulus, and toughnes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hree sections of cocoon in which the cocoon middle section exhibits a higher tensile strength and initial modulus than the head and tail sections.  相似文献   

17.
高维全  陈丽华  何勇  王茜  黄胜  张玲 《丝绸》2012,(2):25-27
研究转基因彩色茧基本性能,为其缫丝和产品开发提供基础。采用分析转基因彩色蚕茧的外观形态、丝胶含量、单粒缫丝特征、茧丝强力及伸长、茧丝外观疵点和纤度变化等指标情况,分析得出:转基因彩色蚕茧具有体积较小、表面结构致密、丝胶含量大(高达33.58%):单粒缫丝外层索绪较难、强力及伸长变化较小、疵点偏多、纤度变化较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桑蚕荧光茧色与茧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虞晓华  金秀珏 《丝绸》1999,(5):12-13
试验以现行二化性多丝量品种苏5×苏6为材料,对桑蚕茧荧光色与茧质的关系作了分析,发现黄白荧光色茧的茧质优于紫蓝荧光色茧,紫荧光色茧的茧质又高于蓝荧光色茧,具体表现在黄白荧光色茧的解舒丝长、解舒率、出丝率分别比紫蓝荧光色茧提高1370%、373%、325%,紫荧光色茧的解舒丝长、解舒率、出丝率比蓝荧光色茧分别提高1363%、1078%、338%。  相似文献   

19.
陈强  黄晨 《丝绸》2012,(2):21-24
为提高生丝的产质量和管理水平,重点就自动缫丝过程中的煮茧工艺和缫丝工艺进行探讨。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数学模型,通过灰关联分析计算各影响因素与生丝各指标的关联度。定性分析得出,蒸煮室温度对煮茧结果影响最大,理绪温度对缫丝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0.
首先就有煮茧与无煮茧工序的自动缫丝分别进行了试验,然后对2种工艺路线所得的实缫数据进行对比,经过分析和讨论认为,相对于有煮茧工序缫丝而言,无煮茧工序缫丝存在内外茧层丝胶膨润不均匀的概率较大,导致实缫效果不好,且影响生丝品质,即省略煮茧工序的相关技术尚不成熟,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