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吴国良 《电池》2001,31(2):54-57
介绍了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现状 ,并对其发展进行了探讨。目前已实际用于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基本上都是碳素材料 ,其比容量达到 30 0mAh/ g以上 ,并已接近LiC6的理论比容量 (372mAh/ g)。负极材料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将朝着高比容量、高充放电效率、高循环性能以及低成本方向发展 ,实用性负极材料的比容量将突破LiC6理论比容量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正极材料多硫代聚苯胺(PSPA)的电化学性能,在PSPA中添加了碳纳米管(CNTs)和纳米SiO2.添加CNTs能够降低PSPA的欧姆电阻,添加纳米SiO2能够降低PSPA的法拉第电荷传递电阻,CNTs和纳米SiO2的协同作用可提高PSPA的放电比容量和循环性能.PSPA(5%CNTs 5%纳米SiO2)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650 mAh/g,15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达到553 mAh/g.  相似文献   

3.
张伟  刘开宇  张莹  苏耿 《电源技术》2007,31(6):488-490
采用机械球磨法制备出不同碳纳米管(CNTs)含量的LaNi5合金复合储氢材料.考察了不同CNTs含量下复合储氢材料的微观结构及电化学储氢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CNTs的加入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复合材料的性能.其中质量分数为15%CNTs含量的复合材料比容量达到了311 mAh/g,比LaNi5母合金比容量提高了21%,经过2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仍高达280 mAh/g,表现出良好的协同作用和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4.
LiFePO_4锂离子电池的低温性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循环伏安和充放电测试研究了LiFePO4和碳负极材料的低温性能.LiFePO4在25℃时的0.1 C和0.3 C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56 mAh/g和148 mAh/g,在-20℃时分别为91 mAh/g和65 mAh/g.碳负极材料在-20℃下以0.1 C和0.3 C放电,几乎可放出25℃时的全部比容量.约330 mAh/g.LiFePO4是LiFePO4锂离子电池低温容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中间相沥青基炭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油系中间相沥青(MP)经3种方法处理后,对其进行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电化学性能分析.结果表明:中间相沥青经溶剂萃取-氧化-炭化-石墨化后,作为锂离子蓄电池负极材料,首次充电比容量为422 mAh/g,首次效率为91%,20次循环后比容量保持为375 mAh/g,比石墨的理论比容量要高;经氧化-炭化-石墨化后的MP,电化学性能要差一些,首次充电比容量为401 mAh/g,首次效率为76.5%,稳定后比容量为294 mAh/g;未经石墨化的MP没有明显的充放电平台,充放电曲线呈V字型,比容量仅为194 mAh/g.与已商业化的中间相炭微球相比,中间相沥青基负极材料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比容量高,若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充放电效率,将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王慧莹  肖利  陈晗  朱裔荣  向楷雄 《电源技术》2021,45(2):149-152,227
钛酸镍(NiTiO3)是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采用溶胶.沉淀法可制备尺寸均匀、表面粗糙的球形NiTiO3颗粒.将制备的球形NiTiO3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在0.1 C(50mA/g)时,其初始充电比容量约为375.6 mAh/g,库仑效率为52.1%;第二次充电比容量为331.3 mAh/g,库仑效率为90.9%;在1C时,其初始充电比容量为295.4mAh/g,经过前十次电池活化,循环20~100次的容量基本没有衰减,容量保持率高达99.7%.将球形NiTiO3与片状石墨复合,可提高首次库仑效率,改善循环性能,增加电子导电率,减小电池极化,有利于NiTiO3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工业应用.  相似文献   

7.
贺诗阳  刘宇  张书明  张娜  贺健 《电源技术》2017,(11):1561-1564
通过固相法合成了具有典型NASICON结构的NaTi_2(PO_4)_3/C复合材料,碳质量分数为5%。以该材料为负极,以制备的λ-MnO_2为正极,在1 mol/L的Na_2SO_4水溶液中测试了NaTi_2(PO_4)_3/C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在0.1C下该材料的比容量达到82 mAh/g;在1.5C下初始比容量达到54 mAh/g,500次循环后为48 mAh/g,容量保持率为88.9%。NaTi_2(PO_4)_3/C材料具有优良的循环性能和倍率特性,且材料的制备工艺简单,绿色环保,作为水系钠离子电池的负极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锂离子蓄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讨论了各种锂离子蓄电池负极材料的结构和嵌锂机理 ,特别是最新研制的、除普通石墨和高度石墨化碳材料以外的改性石墨和可逆容量大于 372mAh/g的其它负极材料 ,包括无序碳 (5 5 0~ 90 0mAh/g)、多并苯半导体(PAS ,85 0mAh/g)、锂过渡金属氮化物 (90 0mAh/g)、非晶态锡基复合氧化物 (ATCO ,6 0 0mAh/g)和表面改性锂金属等材料。认为以PAS为代表的热解碳 (低于 80 0℃ ) ,ATCO ,以Li Co N系化合物为代表的Li3 N型锂过渡金属氮化物和表面改性锂金属将是锂离子蓄电池负极材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张莹  刘开宇  张伟  段浩 《电池》2007,37(2):101-103
采用机械球磨法制备出不同碳纳米管(CNTs)含量的AB5型贮氢合金.研究了CNTs含量对贮氢合金的微观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CNTs的加入改善了贮氢合金的性能.含15%CNTs的贮氢合金的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了311 mAh/g,比AB5合金提高了21%;20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仍有280 mAh/g.  相似文献   

10.
刘开宇  张伟  苏耿  张莹 《电池》2006,36(3):208-209
采用机械合金化的方法制备了碳纳米管(CNTs)与LaNi5合金粉的复合贮氢材料,考察了球磨时间对复合材料微观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球磨时间越长,CNTs断裂程度越高;球磨后,复合材料具有好的活化过程,并保持了相对较高的放电容量,1C放电容量为311 mAh/g(5%CNTs),3C放电容量为244 mAh/g(10%CNTs)。  相似文献   

11.
通过碳热还原法,以纳米碳、改性天然石墨为碳源还原SnO2,并用沥青进行二次碳包覆,制备了锂离子电池负极复合材料Sn/C。对样品进行了XRD、SEM分析及充放电性能测试。SnO2被过量的碳还原,形成粒径为1~2μm的金属Sn球。以改性天然石墨为碳源制备的样品,首次充电(脱锂)、放电(嵌锂)比容量分别为412.4 mAh/g和591.1 mAh/g;第20次循环的充电比容量为342.1 mAh/g,库仑效率从第2次循环开始均在97.0%以上。  相似文献   

12.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钙钛矿结构的MSnO3(M=Ca,Sr,Ba)晶体.将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活性物质,利用恒电流电池测试仪研究其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CaSnO3、SrSnO3和BaSnO3的首次放电容量分别为894.3 mAh/g、703.8 mAh/g和673.6 mAh/g,首次充电容量分别为418.3 mAh/g、257.8 mAh/g和224.8 mAh/g,不可逆容量损失分别达53.2%、63.3%和66.6%.  相似文献   

13.
以硝酸铜[Cu(NO3)2·3H2O]和硫代乙酰胺(TAA)为原料,通过溶剂热法制备中空球状结构硫化铜。研究了中空微球样品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讨论了焙烧温度和焙烧时间等条件对硫化铜样品的物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焙烧后的硫化铜样品的电化学性能表现良好,在0.1 C电流密度下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均超过了理论比容量(560 m Ah/g),其中焙烧温度为150℃、焙烧时间为1 h的硫化铜样品,其首次放电比容量达到682.8 m Ah/g,且循环25次后其比容量仍能保持在106.7 m Ah/g,表现出了良好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涂健  徐雄文  许峥  谢健 《电池》2022,52(1):43-47
使用高浓度前驱体,采用共沉淀法制备Ni、Fe共掺杂的锰基普鲁士蓝材料(FeNi-MnHCF).产物呈单斜相,颗粒尺寸为亚微米级,比容量较高、倍率性能较好且循环寿命较长.以0.1 C的电流在2.0~4.0 V循环,首次充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25.2mAh/g和117.8 mAh/g,首次库仑效率为94.1%;以20.0 C...  相似文献   

15.
正极材料Li_(1-x)Y_xFePO_4/C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高温固相法,以葡萄糖为碳源,Y2O3为掺杂剂,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1-xYxFePO4/C(x=0、0.01、0.02和0.03).材料的首次充放电比容量随着x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加入5%的葡萄糖,x=0.01和0.02的材料,0.1 C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31.37 mAh/g和142.10 mAh/g.  相似文献   

16.
粘结剂和集流体对石墨负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比容量作为主要衡量标准,对粘结剂和集流体与石墨负极电化学性能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以聚四氟乙烯(PTFE)乳液为粘结剂时,采用碾压法成型的石墨负极在PTFE的配比为5%时的比容量最高。其前三次循环的平均比容量可高达452mAh/g。采用涂布法成型时,石墨电极采用N—甲基吡咯烷酮比用二甲基乙酰胺作粘结剂聚偏氟乙烯的溶剂的比容量更高。其前10次循环的平均比容量达到183mAh/g。另外,本文还探讨了五种不同集流体对石墨负极比容量的影响,发现铜箔优于铜网,不锈钢网优于其他金属网。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以超低温膨胀石墨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氮气吸脱附测试(BET)对其物相、表面形貌及结构进行表征;利用恒电流充/放电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超低温膨胀石墨呈现出蜂窝状多孔结构,比表面积为54 m~2/g。该材料表现出较好的脱/嵌锂容量和良好的循环性能,在100 m A/g的电流密度下,首次可逆比容量达到410 m Ah/g;循环220次后,比容量仍能维持在400 m Ah/g,容量保持率高于95%,是一种具有很好应用前景的储锂负极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