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川芎嗪预防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150例患者分成3组,h组(50)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盐水0.3ml,B组(50)低分子肝素组,术前12小时体重〈50蚝者,0.2ml皮下注射,50~60蚝者0.3ml皮下注射,〉70蚝者0.4ml皮下注射;术后24小时至第7d,每天0.3ml皮下注射;C组(50)川芎嗪组,术后5%GS250ml+川芎嗪240mg静滴,每日一次,连续用7d。结果:所有病人术前及术后7d双下肢行彩色多普勒检查,对照组DVT发生率为20%,低分子肝素组为6%(和对照组相比P〈0.05),川芎嗪组为12%(和对照组相比P〈0.1)。在发生血栓的病人中,近端血栓与远端血栓的比率:对照组为4:1,治疗组为1.5:1。结论:川芎嗪可以有效预防人工全髋关节术后DVT的发生,且安全,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及用药安全性。方法:将191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45例采用物理性加心理性预防措施;中药组51例在空白组基础上采用中药川芎嗪针剂及自拟生脉通络汤治疗;西药组48例在空白组基础上加用速碧林治疗;中西结合组47例在空白组基础上同时采用中药川芎嗪和自拟生脉通络汤,以及速碧林治疗。结果:191例患者中术后共有53例发生DVT,总发生率为27.75%。其中空白组18例,发生率为40.00%;中药组15例,发生率29.41%;西药组14例,发生率29.17%;中西结合组6例,发生率12.77%。4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空白组、中药组、西药组DVT发生率与中西结合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中西结合组DVT发生率较低。21例股静脉DVT中,有14例为附壁血栓,7例为股静脉近端完全栓塞;27例胭静脉栓塞中,有19例为附壁血栓,8例为静脉完全栓塞。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及伤口引流量,4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临床观察亦未发现有伤口出血、消化道出血及皮肤黏膜出血等出血性并发症发生。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4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应用中药川芎嗪合自拟生脉通络汤,结合速碧林在预防全髋置换术后DVT形成方面,具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防治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68例纳入观察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髋关节置换、术后功能锻炼和肝素抗凝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术后1d起同时给予中药舒筋活血汤加减治疗,3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和DVT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发生DVT1例(2.9%),对照组发生DVT4例(11.8%),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PTT和PT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观察组的APTT和PT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在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抗凝方面起到了协同作用,更有效的降低了髋关节置换后DVT的发生率,值得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间歇充气压力泵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4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2组,预防组28例,予低分子肝素、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间歇充气压力泵预防处理及其他常规治疗;对照组26例,仅予抗炎补液等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病例围手术期出血情况与术后DVT的发病情况。结果术后DVT的发生率预防组为3.57%,对照组为23.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围手术期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分子肝素、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间歇充气压力泵的中西医结合预防,对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效果明显并且安全。  相似文献   

5.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约为40-60%,约0.5~2.6%患者发生致命性肺栓塞(PE),因此围手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十分重要。但应用肝素可能因为其抗凝血功能在关键部位形成血肿或增加出血量后可引起严重后果。现将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DVT并发硬膜外血肿一例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方涛 《中医正骨》2009,21(2):11-14
目的:探讨中药脉络宁预防全髋关节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疗效及用药安全性。方法:选择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符合研究标准的168例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80例和西药治疗组88例。两组在采用相同的基本预防措施和机械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分别采用中药脉络宁针剂和西药分子肝素钠针剂对手术后可能发生的深静脉血栓(DVT)进行预防。比较两组术后DVT发生率,术前及术后7d和14d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I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血小板计数(PLT)等凝血指标及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等安全性指标变化的差异。结果:中药组发生DVT23例,发生率28.75%;西药组发生20例,发生率22.73%。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术前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14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PT术前及术后7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INR术前、术后7d、术后14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两组间PLT术前及术后7d、14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出血量、术后伤口引流量等安全性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单独应用中药脉络宁防治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可获得与西药低分子肝素钠近似的疗效。但从药物安全性角度分析,虽然两组术后凝血指标存在统计学差异,但由于两组凝血指标的实际数值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并不一定具有临床意义,因此尚不能肯定脉络宁较低分子肝素钠在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时有着更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的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临床发生率较高,它可继发肺栓塞和远期深静脉功能不全。在欧美,血管栓塞性疾病是髋关节置换术后3个月内造成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如不采取相应预防措施,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高达40%~60%,致命性肺栓塞的发生率约0.5%-2.0%。  相似文献   

8.
王新强  姚斌 《中医正骨》2009,21(2):18-19
目的:探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ASAl-Ⅱ级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ANH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ANH组于麻醉后行血液稀释。两组分别于诱导麻醉后及术后1d检测红细胞压积(HCT)、血清肌酐(Cr)浓度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检测血液动力学参数以及术后并发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NH组术后HCT、Cr、PT及血液动力学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NH组术中输注浓缩红细胞的患者数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H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生理功能影响不明显,但能显著减少异体输血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谢秀彩 《新中医》2012,(4):90-91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防治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治疗组采用常规护理配合穴位按摩治疗,比较2组术后发生便秘的情况。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33.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摩治疗能有效地预防及减少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便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情况及安全性。方法:选用2001年1月至2005年12月在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1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55人。低分子肝素组(A组)给予低分子肝素0.3ml,皮下注射;川芎嗪组(B组)予5%GS250ml+川芎嗪240mg静滴。2组均每日用药一次,持续24h-7d。2组患者均术前、术后1d、3d、7d清晨空腹抽血测定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全血黏度(BV)、血浆黏度(PV)、红细胞聚集指数(EAI)、红细胞变形能力(TK值)。结果:2组患者术后第1dBV、PV与术前相比均下降(P〈0.05),术后第3、7d超过术前水平,A组增大更明显(P〈0.05)。术后第7d EAI、TK值与术前相比,A组有差异(P〈0.05),B组无差异(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凝血功能增强,血液呈高凝状态,川芎嗪可以降低血黏稠度及红细胞聚集率,有助于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医分期疗法在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15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分别使用丹参川芎嗪针(A组)、顺序循环仪(B组)、中医分期治疗(C组),观察各组术后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及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结果:A组7例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14%),B组4例(8%),C组2例(4%),3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合理使用药物配合持续练功疗法,可明显降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63例髋关节置换老年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34例与对照组29例,分别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及股骨头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状况。结果:术后1个月观察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进一步探讨加味补阳还五汤在防治人工关节置换术所致的下肢深静脉衄栓形成的疗效确切性及其安全性。方法:将50例人工全髋置换术或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予补阳还五汤及速碧林治疗,观察两组病例的临床症状、休征、出血倾向、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改变,同时观测其血液流变学、血小板指标的变化,凝血酶原时间(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指标变化。结果:50例病例中,共有4例发生DVT,总发生率8.00%,其中对照组发牛2例DVT发生率为8.00%,治疗组发牛2例DVT发生率为8.00%,其患肢肿胀率、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血小板计数指标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自身比较APTT和PT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术后15d两组患者比较APTT和PT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具有明显的抗凝、溶栓功能,能通过改善血液流变性、降低血粘度达到防治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的作用,而且比速碧林具钉更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40~70%,当患者突然活动或用力过度时。可导致血栓脱落并随血液流人肺动脉而发生致命的肺血栓栓塞(PTE)。2005年8月至2007年8月,我科行髋关节置换术85例,术后并发DVT9例,发生率为9.4%。我们通过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DVT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预见性护理,取得明显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卓娅 《中医正骨》2008,20(5):71-72
下肢深静脉栓塞(DVT)是骨科病人的常见并发症,尤其在髋部及膝部手术后多见。Clarke等^[1]报道,全髋置换及全膝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分别为32%和66%。国内吕厚山等^[2]报道,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栓塞的总发生率47.1%,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40.0%,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达53.8%。下肢深静脉栓塞(DVT)一旦发生,可导致相关器官组织功能障碍,甚至引起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后果。自2002年7月至2006年10月,作者对行人工关节置换的155例患者进行术前评估、观察,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仅24例发生DVT,发生率为11%,比国内相关报道低。24例DVT经及时发现,对症治疗,治愈出院。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人工全髋关节术后深静脉血栓(DTV)的预防效果.方法:将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150例患者分成3组,A组(50例)为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盐水;B组(50例)为低分子肝素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C组(50例)术后用5%GS250 mL 川芎嗪240 mg静滴,1次/d,3组均连用7 d,术前及用药后7 d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A组术后DVT发生率为20%,B组为6%(和A组相比P<0.05),C组为12%(和A组相比P<0.05);在发生血栓的病人中,近端血栓与远端血栓的比率A组为4:1,治疗组为1. 5:1.结论:川芎嗪可以有效预防人工全髋关节术后DVT的发生,且安全,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观察单纯使用低分子肝素(LMWH)与(LMWH)联合周期性充气压力装置(IPC)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2例单侧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1倒单纯使用LMWH和治疗组21倒使用LMWH联合(IPC)。对照组从术前第1天开始应用低分子肝素0.2ml/d皮下注射。治疗组在应用对照组预防方法的同时,联合应用IPC治疗。结果:对照组发生5例DVT,发生率为23.8%,治疗组发生1例DVT,发生率为4.7%,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周期性充气压力装置较单纯使用低分子肝素对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的预防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自拟化瘀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6例行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空白组21例、自拟化瘀方组25例、低分子肝素组25例和自拟化瘀方联合低分子肝素组25例。疗程10d,比较治疗前后4组下肢DVT发生率及血液流变学等指标变化的差异。结果:96例均获随访,13例发生DVT,发生率为13.5%,其中有症状的DVT为4例,发生率为0.04%;空白组5例、自拟化瘀方组4例、低分子肝素组3例和自拟化瘀方联合低分子肝素组1例,发生率分别为23.8%、16.0%、12.0%和4.0%;自拟化瘀方联合低分子肝素可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较好地改善了血液高凝状态。结论:自拟化瘀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0例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照组仅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术后检测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门)、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及术口引流量及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能明显延长PT、APTT,减少术后出血、升高血小板计数;对照组有2例发生DVT,治疗组均未发生DVT。结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可有效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且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踝泵运动疗法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患者应用0.9%NS 250 mL+丹参多酚酸盐200mg静脉滴注1次/天,并且配合踝泵运动训练;对照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4 100 U腹壁脐周注射1次/12小时.结果:实验组发生DVT为9例,发生率为15.0%,对照组发生DVT为17例,发生率为28.3%,2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多酚酸盐联合踝泵运动疗法能有效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