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2.
目的观察家庭康复训练对改善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粗大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试验组除间断到医院进行康复训练指导外,并在家进行严格的家庭康复训练,对照组仅间断到医院进行康复训练,运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比较2组患儿的康复效果。结果试验组患儿在训练6个月及12个月后的GMFM-88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康复训练对改善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粗大运动能力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康复护理对脑瘫患儿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本院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240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120例和观察组1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护理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14.36±3.96)分、(14.56±3.41)分,护理后评分分别为(30.41±5.34)分、(24.82±4.11)分;对照组护理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与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14.33±3.78)分、(14.66±3.32)分,护理后评分分别为(18.32±4.12)分、(17.13±3.92)分.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粗大运动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且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护理能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粗大运动功能,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我们通过对脑瘫患儿的脑干听诱发检查发现脑瘫患儿听诱发电位与其智力残疾之间有一定相关联系,本文对此进行了初步探讨。1资料和方法1.1病例选择:62例均为我院1994年-1995年住院的脑瘫患儿。按1988年佳木斯小儿脑瘫座谈会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男47...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悬吊疗法对运动发育迟缓儿童粗大运动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萍乡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收治的运动发育迟缓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早期干预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悬吊疗法.比较两组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评分和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PDMS-2)评分.结果 治疗前,两组的GMFM-88区域A~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GMFM-88区域A~E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GMFM-88区域A~E评分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PDMS-2各项目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DMS-2各项目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DMS-2各项目评分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悬吊疗法能够改善患儿的运动和神经发育,同时增强患儿依从性,运动发育迟缓患儿通过综合干预治疗后可减少日后神经系统异常的发生率,改善运动姿势控制能力,提高核心肌群力量,促进患儿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腰阳关穴位注射对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脑瘫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腰阳关穴位注射,2组均20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0 d,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评估2组治疗前后的各区分值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GMFM评估各区分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GMFM评估各区分值均明显升高,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治疗组B、C、D区分值升高更显著,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常规康复治疗配合腰阳关穴位注射可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针浅刺法对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50例8月至3岁脑瘫儿童,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5例。治疗组采用多针浅刺法结合康复训练,针刺治疗隔日1次,康复训练每日1次;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每日1次,1月为1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并运用粗大运动-66项(GM-FM-66)对治疗前及治疗后(每治疗1月)粗大运动功能动态改变以评分法进行测评。结果2组治疗前后GMFM-66积分均有明显提高(P〈0.01),2组组间治疗前后GMFM-66积分增长幅度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针浅刺法结合康复训练对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瘫患儿智力水平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6例脑瘫患儿以双盲法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3个月前后临床疗效、运动功能、智力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GMFCS评定结果中Ⅲ级与Ⅳ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GMFM、IQ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法在脑瘫患儿治疗中具有明显疗效,可以提高患儿运动功能,改善患儿智力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全息针灸和按摩疗法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疗效。方法:按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脑瘫患儿78例,根据入院顺序及家长意愿分为治疗组53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采用全息针灸和按摩结合运动疗法及理疗,对照组则采用运动疗法和理疗。结果:治疗1个疗程(3月)后2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息针灸、按摩疗法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痉挛型和不随意运动型CP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差异。方法:对232例2~6岁痉挛型CP患儿和32例不随意运动型CP患儿均进行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88)测量,比较各功能区的评分百分比及总分。结果:痉挛型CP与不随意型CP患儿在A区、B区、C区百分比和总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D区和E区得分百分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CP患儿的粗大运动的发育落后程度有所不同,总体观察来看痉挛型CP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发育比不随意运动型CP患儿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药药浴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将4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2组,A组20例给予中药药浴治疗配合运动疗法,B组20例给予普通运动疗法,2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定表(GMFM)对患儿进行粗大运动功能测评。结果 2组患儿治疗后GMFM评分均升高(P<0.05),且A组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中药药浴康复治疗对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童粗大动力功能的康复疗效具有影响作用,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互动式头针结合振动疗法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于济宁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治疗的70例痉挛型双瘫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研究组35例,男性患儿18例、女性患儿17例,年龄(3.43±1.02)岁;对照组35例,男性患儿19例、女性患儿16例,年龄(3.51±1.06)岁。3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振动疗法,35例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互动式头针治疗,治疗前后检测两组患儿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CH-L1)、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脑动脉收缩期峰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阻力指数(RI),给予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NSE、UCH-L1水平低于对照组[(13.15±4.12)μg/L比(19.41±5.87)μg/L,(12.36±3.11)μg/L比(19.51±4.15)μg/L],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5.92±1.56)μg/L比(4.57±1.29)μg/L](均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后Vm、Vs高于对照组[(140.18±4.24)cm/s比(133.14±3.17)cm/s,(126.97±7.29)cm/s比(114.71±6.21)cm/s],RI低于对照组[(0.61±0.11)比(0.74±0.15)](均P<0.05)。研究组治疗后GMFM量表A区、B区、C区、D区、E区评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儿治疗后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互动式头针结合振动疗法治疗脑瘫患儿,可减轻神经损伤,改善患儿脑血流循环,提升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学龄脑性瘫痪(脑瘫)儿童康教结合对其粗大运动发育和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58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由康复医师、学校康复老师、学科教师组成小组进行训练;对照组由特殊学校康复老师、学科教师进行训练。在康复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对D区、E区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ADL评分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GMFM-88评分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脑瘫儿童康教结合能有效提高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5.
邵帅  吴德  唐久来 《安徽医药》2017,38(9):1107-1110
目的 探讨全方位密集运动训练系统(ITP)治疗儿童痉挛型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7月到2016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8岁、Ⅱ~Ⅲ级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9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发育学疗法(NDT),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ITP。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精细运动功能测试量表(FMFM)、Barthel指数量表(ADL)及Berg平衡量表(BBS)比较两组患儿康复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评分结果。结果 试验组共完成46例,对照组共完成44例。治疗前两组的GMFM、FMFM、ADL、BBS评分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GMFM评分为(82.66±11.13)分、FMFM评分为(118.83±19.0)分、ADL评分为(64.24±18.68)分、BBS评分为(35.09±12.50)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DT联合ITP及单用NDT均可提高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和平衡能力,但NDT联合ITP的疗效优于单用NDT。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运动发育推拿法对脑瘫儿童精细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中心门诊脑瘫患儿45例,进行运动发育推拿法治疗,采用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进行疗效判定。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大部分患儿肌张力有所降低,抓握、手眼协调能力有所提高,精细运动功能分值从治疗前的(51.42±13.14)分上升到治疗后的(55.53±10.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运动发育推拿法治疗小儿脑瘫精细运动功能障碍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7.
小儿脑性瘫痪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提高小儿脑性瘫痪(脑瘫)的早期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过去10年里收治的68例脑瘫病儿的病因和临床表现。结果 窒息、早产、低体重是引起脑瘫的主要原因。结论 预防脑瘫必须从围生期抓起;早期诊断依据是运动发育落后,自主运动减少,CT、MRI检查有助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脑性瘫痪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探讨青春期发育对脑瘫儿童成年身高的影响.方法 选择56例脑性瘫痪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同期健康体检儿童34例作为对照,测量身高、体质量,检查性征发育情况,计算身高和体质量标准差、身高年龄、骨龄、预测成年身高、靶身高,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性瘫痪组患儿身高标准差为(-1.29±1.39),体质量标准差为(-0.77 ±1.20),低于对照组的(0.40±0.95)和(0.38±1.01)(t=-6.270、-4.676,均P<0.05).青春前期脑瘫组患儿生活年龄大于身高年龄和骨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81、7.939,均P<0.05),身高年龄和骨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测成年身高和靶身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春期脑瘫组患儿生活年龄和骨龄大于身高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38、-3.759,均P<0.05),生活年龄和骨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测成年身高低于靶身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04,P<0.05).结论 脑性瘫痪儿童生长发育落后,青春期发育的启动年龄和过程与正常儿童相似,青春期发育后骨龄增长加速,预测成年身高明显落后于靶身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