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场浸水试验是研究深厚黄土场地自重湿陷特征、评价其湿陷性的重要手段。基于原状黄土的室内试验,在兰州新区深厚黄土场地开展现场浸水试验,测试分析浸水过程中的土层含水率及地基沉降变形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兰州新区原状黄土的含水率和干密度沿深度逐渐增大,孔隙比、自重湿陷系数大幅降低;随着水分入渗深度增加,体积含水率变化曲线上翘时间依次增大,湿润锋面到达测点的时间越来越滞后;地表沉降经历缓慢-快速-减缓-稳定的过程,沉降速率可达5.88 cm/d,浸水50 d时完成总沉降量的60%;该场地0~16.5 m强湿陷土层的湿陷量占湿陷总量80%以上;试坑周围有大量环向裂缝发育,裂缝最宽为34 cm,错台高度可达50 cm;结合室内和现场试验结果,该场地的自重湿陷下限深度和地基处理深度可取24.0 m。研究结果可为深厚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黄土地层浸水湿陷对地铁隧道的结构受力和变形的影响,自主研发了可模拟不同浸 水工况的离心场浸水装置,实现离心机在运行状态下的地基浸水湿陷模拟。设置输水系统与分散系统, 其中水量开关可由输水系统中的电磁阀远程控制,分散系统中的浸水探头可保证水量实现均匀扩散,而 浸水控制水箱能够精确控制不同浸水工况下浸水点的水量。利用此系统开展了在全幅均匀浸水和半幅 不均匀浸水工况下,不同剩余湿陷地基厚度对隧道结构受力影响的离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相比全幅 均匀湿陷,半幅不均匀湿陷对隧道结构受力产生的不利影响更为严重,剩余湿陷地基厚度越大对隧道产 生的不利影响也越大。  相似文献   

3.
吕玉芳  孙伟 《人民黄河》1995,17(1):27-31
在对自重湿陷性黄土渠床进行预浸水模拟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渠床断面尺寸对渠床湿速率、湿陷量的影响,湿陷量、耗水量与浸水时间的关系以及渠外地面变形特征与浸水影响范围,并对实测与计算湿陷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合实际工程,对黄土渠床预浸水处理效果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4.
北疆某总干渠Ⅱ标渠道工程有5km处于黄土段,所处地层岩性为风积黄土,土层均一,上部具有湿陷性,为保证渠道后期的安全运行,对湿陷性黄土层作预浸水处理。本文对预浸水处理工艺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预浸水是消除或减小黄土湿陷变形的主要方法之一。青海省水利科学研究所在五年内针对青海省大通县兰冲、互助县吉家湾和乐都县泉脑涝池三处自重湿陷性场地进行了大面积的现场试坑浸水试验。通过这些试验,不仅在试坑大小、形状对湿陷的影响,以及大面积浸水方法及其效果等方面积累了资料,而且对湿陷性黄土层进行预浸水处理提出了实施设计步骤。通过实践,业已证明,预浸水处理消除黄土层自重湿陷,确实是一种实施简易、效果好、造价低廉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减小或消除湿陷对建筑物正常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吴丰 《陕西水利》2022,(10):153-155+159
采用灰土挤密桩法处理黄土坝基,分别在原状土和复合地基上进行现场浸水试验,评价灰土挤密桩消除黄土湿陷性的效果。通过浸水条件和非浸水条件下的现场载荷试验,探究浸水前后灰土挤密桩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变化规律。结果发现,经灰土挤密桩处理过后,有效消除了该坝基黄土的湿陷性,且浸水前后,灰土挤密桩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变化较小,而沉降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中关于浸水试验浸水总量或浸水程度的要求比较模糊,在山地风电场,若采用湿陷土层全部浸水饱和的浸水试验结果指导设计,将导致设计偏保守。结合甘肃某风电场风机基础钻孔灌注桩静载浸水试验,设置了4种浸水状态,分别进行单桩竖向承载力试验。结果表明:大浸水状态桩基承载力仅为设计值的60%~70%,其余3种状态桩基承载力均大于设计承载力;设计承载力作用下,小浸水与中浸水状态,桩顶沉降变形基本一致;小浸水状态的实测入渗深度为3.5m;依据小浸水试验结果优化桩基设计,经风电场运行验证,结果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8.
以湿陷性黄土地区某风电场的风机基础为实例,介绍了试桩设计、布置以及桩基静载浸水试验过程。通过单桩静载荷浸水试验验证单桩承载力,同时该试验首次对浸水过程进行观测,试验结果为湿陷性黄土地区桩基设计中负摩阻长度的取值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孔内深层强夯法中不同桩长对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效果的影响,进行了3个相同桩间距、不同桩长,单位面积为20t的地表浸水载荷试验.试验结果发现: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经过DDC工法处理后,浸水试坑中水分入渗十分缓慢;3个处理区域没有发生较大沉降,冻胀作用引起的地表隆起大于承台下降和土体湿陷引起地表沉降;3个不同DDC桩...  相似文献   

10.
在对自重湿陷性黄土渠床进行预混水模拟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渠床断面尺寸对渠床湿陷速率、湿陷量的影响,湿陷量、耗水量与浸水时间的关系以及渠外地面变形特征与浸水影响范围,并对实测与计算湿陷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合实际工程,对黄土渠床预浸水处理效果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11.
以实际工程地质勘察成果及数据为依据,全面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分布的黄土状土的工程地质特征,并作出了评价,评价结论为渠段内黄土大部分不具湿陷性,局部具较弱湿陷性,个别场地具中等湿陷性,对工程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灌溉条件下超根层黄土中水盐运移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原灌区灌溉条件下超根层黄土中水盐运移试验成果分析表明:水分分布在埋深1.8m和7.8m附近具有2个明显的峰值带;盐分在土壤表层、3.2m和7.8m附近有3个峰值带。其原因是黄土的岩性、表层土的蒸发和灌溉水入渗的微孔隙渗流形成峰值带的综合作用的结果。灌溉入渗水运移具有微孔隙渗流和优先流的双重特征,优先流运移迅速,微孔隙渗流集中湿润峰运移缓慢;在盐分随水运移的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低值带盐分产生吸附和高值带盐分被淋洗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纤维可有效改善土体的力学特性。通过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研究了玻璃纤维掺量、纤维长度、养护龄期及干湿循环次数对纤维-秸秆灰-石灰复合改良黄土剪切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纤维的掺入,复合改良土的应力-应变曲线逐步转为应变硬化型,极限偏应力、黏聚力及内摩擦角随着纤维掺量及纤维长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当纤维掺量为0.4%、纤维长度为9 mm时为最优配比。干湿循环条件下,复合改良土的极限偏应力、黏聚力及内摩擦角逐步减小,前期衰减速率较大,后期基本趋于稳定,衰减幅值受纤维掺量、纤维长度影响明显。养护龄期越长,改良土在不同干湿循环下的强度越高,稳定性越好。  相似文献   

14.
何平安 《人民黄河》1997,19(1):13-15
对提水洇堤加固黄河大堤松土层试验资料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对干密度为1.39g/cm^3左右的松土层实施堤顶洇水加固时,渗流所浸润的面积仅占大堤横断面面积的65%左右,洇堤后松土层土体的干密度平均增加0.055g/cm^3,最大为0.077g/cm^3,洇堤期间,堤面普遍产生沉降,堤内出现空隙,漏洞和裂缝,堤坡的抗滑稳定性减小,提水洇堤不是加固大堤的根本办法。  相似文献   

15.
非饱和黄土抗剪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黄土滑坡的发生机理及剪切破坏特征,用探井法在延安滑坡体取样,进行了室内控制吸力的固结排水剪切试验,本次试验共做了10组(Q3、古土壤各5组)。试验结果表明:两种黄土存在不同剪切破坏面,古土壤颗粒中由于黏粒含量比较高,所以没有明显的剪切面;而Q3黄土由于其大孔隙发育,结构疏松,没有黏滞性,所以剪切面上有擦痕,存在明显的剪切面;抗剪强度参数会随着实验过程中基质吸力的改变而改变,黏聚力随着基质吸力的增加而增加,二者为线性关系;而内摩擦角的变化很小,几乎不随吸力的改变而改变;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吸力和黏聚力均呈现下降趋势,吸力的减小降低了土颗粒之间的有效应力,从而使土的抗剪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16.
通过冬小麦生长期不同土壤水分下限的控制灌溉试验,提出了冬小麦在汾河灌区的耗水规律、耗水量与产量的关系,提出了试验年的优化土壤水分下限控制指标,并对其研究方法也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通过棉花膜下滴灌与大田地面灌、旱地的对比试验可知,棉花的膜下滴灌比大田地面灌节水46%以上,籽棉产量膜下滴灌比大田地面灌略少6%,比旱地增产217%,膜下滴灌单方水生产率4.0kg/m3,大田地面灌单方水生产率2.2kg/m3,单方水生产率膜下滴灌比大田地面灌高82%以上。  相似文献   

18.
非饱和重塑黄土固结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延安新区工程建设中填方区的重塑黄土为研究对象,以准确计算填方区黄土地基的沉降为主要目标,以工程实际中填方区黄土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为参照,室内制取了 Q3重塑黄土固结样。开展了4组控制吸力的非饱和土固结试验,得到了非饱和重塑黄土的压缩曲线,分析了吸力对重塑黄土固结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初始状态相同的重塑黄土土样,压缩系数随吸力的增大而减小;非饱和重塑黄土试样的压缩指数除了受竖向压力影响外,也受吸力作用的影响,压缩指数随着吸力的增大而减小;在2 MPa 的竖向应力下,重塑黄土土样总的竖向应变较小,最大的竖向应变为0.7%。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黄土高原,黄土和秸秆等农作废弃物最为常见。黄土-秸秆混合料几十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冻融循环下使用的民用住宅建筑,但少有文献讨论这种混合料的剪切行为,关于其剪切行为的共识还没有达成。通过一系列大型直剪试验,研究了农作废弃秸秆加筋黄土混合料的抗剪性能,探讨了提高抗剪强度参数的机理。制备试样前,先用热水煮沸法软化秸秆,然后与黄土混合,分别以14%,18%,22%的含水率制备方形试件。大型直剪试验结果表明:①加入到试样中的秸秆阻碍了颗粒的重新排列,导致颗粒间的互锁效应,从而抑制剪切面附近剪切带的发展,增大了摩擦角;②考虑到试样的均匀性和试验的可靠性,秸秆的最优掺量介于0.55%~0.65%;③在剪切盒前后观察到的竖向位移可用于解释应变硬化曲线(持续发展)、应变硬化曲线(小位移斜率和大位移斜率阶段持续发展)逐渐增加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