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基于GE PAC RX3i和IFIX的温室大棚远程监控系统,该系统采用GE PAC RX3i作为控制器,对温湿度传感器和光照传感器传入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从而控制卷帘、照明、暖灯、风扇、水泵的动作。通过触摸屏、IFIX和PROFINET对温室大棚相关参数进行就地和远程监控,实现了温室大棚环境的智能远控,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农业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多肉植物品质的智能温室控制系统以多肉植物中的玉露为研究对象,通过传感器实时获取玉露生长环境中光照强度和温湿度的数据参数,并参照玉露最佳生长环境参数对控制设备中的软件函数参数设置阈值,达到自动及时调节光照强度和温湿度,为其提供最适宜的光照和温湿度,进而提高其产量和质量的目的。本系统基于物联网智能控制技术,实现了对温室大棚内光照、温湿度的智能调控;同时,通过web远程访问的方式,利用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对大棚进行远程访问控制,有效地提高玉露的产量、质量及运行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温室大棚规模化智能化管理,该文设计了一套基于GPRS网络与RS485总线的温室大棚远程监控系统。系统的主从控制器通过485总线连接,采用过程映像的方法,在内部存储区中划分命令映像区和数据映像区进行数据交换,数据通过GPRS网络传输至监控上位机。实验表明,该系统能实现多区域温室大棚的远程监控,采集现场信息,发布作物最优的生长参数,实时性和稳定性良好,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结合单片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构建了一个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温室大棚控制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对温室大棚参数信息的实时检测和调整并报警,并且通过无线传输模块将采集信息传送给控制下位机,将无线技术和有线技术结合起来,实现远程参数的无线控制。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大棚测量温湿度运用温度计和湿度计导致测量过程复杂、测量结果不精确以及控制系统操作繁琐的问题,设计了基于CC3200的温室大棚温湿度(temperature and humidity,TH)无线控制系统。该系统以FPGA作为主控制器,通过控制DHT22将温湿度信号发送至CC3200无线模块,进而实现了数据的远距离传输以及对系统的自动控制。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气体检测的系统软件滤波方法不能够剔除全部毛刺点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先验规则均值滤波算法空气监测无线传感系统的设计。系统含有被测量光照强度、CO2浓度、温度、湿度,利用硅光电池、红外二氧化碳探头、复合温湿度传感器SHT21对四种参数进行数据采集,采用GPRS无线通信技术、Modbus协议、实现了现场监测传感器和上位机监控软件之间的通信,便于用户监控、查询和建立温室环境模型,从而有效地实现了对多个温室大棚内监测点数据的远程监控和环境分析。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温室大棚智能监控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基于STM32单片机对温室大棚远程多数据采集器进行设计,分析了系统的硬件功能模块和软件程序设计,实现了温室大棚的温度数据采集、湿度数据采集、光照数据采集、二氧化碳数据采集、存储及数据远程传输。  相似文献   

8.
针对传统大棚测量温湿度运用温度计和湿度计导致测量过程复杂、测量结果不精确以及控制系统操作繁琐的问题,设计了基于CC3200的温室大棚温湿度(temperature and humidity,TH)无线控制系统.该系统以 FPGA作为主控制器,通过控制DHT22将温湿度信号发送至CC3200无线模块,进而实现了数据的远距离传输以及对系统的自动控制.  相似文献   

9.
针对人工控制准确率低、过程繁杂等问题,文中设计和实现了一种基于ARM11嵌入式和WinCE操作系统的温室大棚智能监控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无线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嵌入式终端、驱动电路和执行部件组成,实时采集大棚内的温湿度数据,通过对大棚内风机、卷帘和喷淋器的控制实现温、湿度的自动调节.通过温室大棚实地测试表明,该系统操作简单实用,运行稳定,有助于减轻劳动强度,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蔬菜大棚的温湿度环境参数的采集和远程监控,该文设计了基于Arduino控制器和手机远程控制终端的温湿度监控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终端、控制终端和数据融合处理几部分组成。数据采集终端由温湿度传感器、Arduino控制器以及无线传输模块组成,控制终端主要通过智能手机实现远程监控。同时,设计实现了基于PFCM算法以实现对温湿度数据进行融合处理,提高了系统决策和分析的准确度。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对数据的处理相比FCM算法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1.
针对温室大棚的环境参数,运用AT89C51单片机和AM2301传感器设计了一款监控系统,通过该款自动控制系统可以精确检测到温室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是否符合要求。首先,根据温室大棚的实际需要设定一个标准的温室范围,然后AM2301传感器将采集的温度和湿度信息传递给AT89C51单片机,最后,单片机经过一系列的运算处理将数值在1602液晶屏上显示出来,同时会将该数值和之前设置的标准温湿度范围进行比较,一旦发现检测到的数值超出设定的范围,系统便会发出报警。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基于WSN的传感器节点自组网、数据采集与数据传输等设计方法,实现了温室大棚内温湿度的实时采集、数据处理与传送.尤其是利用DS1305外部中断解决了WSN中的低功耗设计与时间同步问题,并且应用移动平滑滤波算法对温湿度值进行数字滤波处理,提高了检测数据的精确度.该系统解决了温室内的复杂布线问题,具有成本低、可靠性高、精确度高、实用性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针对内蒙土默特左旗当地气候节地型内保温日光温室的设计需求,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开发设计温室大棚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通过在土壤和作物生长环境中安装环境各种传感器、控制终端和电气执行设备,对温室大棚内农作物生长的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度、二氧化碳等气候环境状况和土壤温度、水分、PH值等墒情状况进行监测和管理;实现农作物在各个生长阶段按照农艺控制参数要求,远程或自动进行灌溉、卷帘、喷淋、施肥及打药等,使作物保持在在适宜的生长环境.内蒙土默特左旗的节地型内保温日光温室通过实践应用此系统后,整个温室的水肥、温度、照光、气候等植物生长要素都实现了智能化控制,实现了温室大棚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当前大多数温室远程监控系统的控制模块仅凭用户经验,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的指导,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远程控制。针对这一问题,该文在控制模块中引入多目标优化遗传算法,旨在找到一组最优控制指令,把温室内温湿度调节到适宜作物生长的区间;同时,有效地降低温室生产的能耗,增强了温室远程监控系统的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15.
设计了一种基于AT89S52单片机的湿度测量仪,通过终端传感器检测环境中的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传输。终端传感器采用精确度较高的YL-69土壤温湿度传感器,该传感器适用于节水农业灌溉、温室大棚、花卉蔬菜、草地牧场、土壤速测、植物培养、科学试验等领域。给出了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和软件程序的设计,实现了土壤温湿度的实时自动检测的功能。实践证明该温湿度测量仪具有测量精度高、通用性强等特点,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提出一种基于Zigbee和GPRS无线网络的智能温室大棚控制系统。该系统可以同时完成多个温室大棚内的实时数据采集及卷帘、排风扇、喷灌的远程集群化控制,有效提高温室的生产效率。下位机以MCU为核心配合传感器、Zigbee、GPRS等外围辅助电路完成数据采集、传输和对电机的控制等;上位机提供了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实现数据的展示和远程命令的发送。  相似文献   

17.
主要采用飞思卡尔公司的MC9S12XET256单片机,ZigBee无线通信模块MCl3211,温湿度传感器SHTIO组成温室无线传感网络。整个系统的工作过程为:主机提取温湿度数据进行数据处理,驱动液晶屏显示,无线发送给远程客户端,客户端接到数据后驱动液晶屏显示。其余辅助功能有声光报警、人机交互界面、外设驱动、电源等。整个系统已设计完成,可以远程检测当前的温湿度。  相似文献   

18.
结合现代农业温室大棚生产特点,以AT89S51单片机为控制核心,利用DS18B20单总线数字温度传感和YL-69土壤湿度传感器检测器测量大棚和土壤湿度,并通过测量结果控制通风换气装置和滴灌水泵,实现温室大棚温度和土壤湿度智能管理控制。  相似文献   

19.
根据温室环境监控的要求,设计和开发了一种能够实时监测和控制温室温湿度的测控系统。系统主要由传感器节点、协调器节点和汇聚节点组成。传感器节点和协调器由CC2530和温湿度传感器SHT11组成,利用Zigbee技术组建了无线传感器检测网络;汇聚节点具有Web和GPRS功能,满足远程监控要求。经测试表明,该系统性能良好、通讯可靠,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温室大棚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温室的智能化体现在数据的自动采集、温湿度的自动控制和设局传输的网络化。温室中遍布电力线路,因此以电力线作为数据传输通道,同时为了防止电力线传输通道出现异常导致温室监控系统不能正常工作,选用CAN总线作为数据传输的第二通道。本论文设计的监控模块可以通过任一通道将数据传送至温室小区的监控中心,并接收来自监控中心的控制命令,通过控制外部的执行装置,实现对温室内温度、湿度和光照的调节。多个监控模块共同运行即可组成智能温室监控系统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