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复杂断块油气藏提高采收率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中原断块油气藏基本特点出发,着重论述了残余油在复杂断块油藏内扫油体积和驱油效率上的分布规律,指出若想提高复杂断块油藏采收率,在扫油体积上应充分利用油、气、水的地下密度差,采用气、水交替注入方法来提高阁楼油、地窖油区内的扫油体积;在驱油效率上指出应提高细孔道内的驱油能力,其次才是大孔道内的洗油效率。  相似文献   

2.
赵延生 《录井技术》2001,12(3):41-46
该对大港地区生物灰岩和火成岩的岩性,古生物、沉积环境,钻井地质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出了油气藏的分布特征,岩石特征,储层状况,油气藏特点及地质录井识别特征,为其它地区寻找此类油气藏提供了参考依据。并提出如下观点,大港地区生物灰岩分布广泛,含油面积大,徐杨桥周围及盐山一带是寻找生物灰岩油气藏的重要地区;火成岩油气藏含油面积较小,产量较高,勘探难度较大,应加大对生物灰岩及火成岩油气藏的勘探力度。  相似文献   

3.
该文对大港地区生物灰岩和火成岩的岩性、古生物、沉积环境、钻井地质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出了油气藏的分布特征、岩石特征、储层状况、油气藏特点及地质录井识别特征,为其它地区寻找此类油气藏提供了参考依据。并提出如下观点,大港地区生物灰岩分布广泛,含油面积大,徐扬桥周围及盐山一带是寻找生物灰岩油气藏的重要地区;火成岩油气藏含油面积较小,产量较高,勘探难度较大,应加大对生物灰岩及火成岩油气藏的勘探力度。  相似文献   

4.
5.
利用三维地质建模结果,对复杂断块油藏马厂油田M19块建立数值模拟模型,并进行历史拟合。燃后对该块的小层开采状况,剩余油分布及调整挖潜等动态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19块构造复杂,非均质性严重,油砂体小而零散,各层压力水平差异和注采状况差异大,层间干扰严重,只注不采或只采不注的砂体多,以往的多次调整措施,只是局部地改善了某些砂体开采的不平衡性,完善主力砂体注采对应关系和缓解层间和层内矛盾是今后调整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断块油田的综合治理方案设计及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A断块油田的油藏特征再认识和数值模拟研究,设计了该断块在中高含水期以调剖中心的综合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7.
油藏水侵计算公式已被普遍地认识。然而,在边底在水油藏水体能量大小估算中存在的许多实践问题限制了它的应用。本文基于胜利油区孤岛油田渤21断块20a注水开发历史,对区水体能量进行了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边底水能量评价的程序与方法。同时,对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针对断块油气藏中分支水平井的产能预测问题,以圆形油气藏中辐射状分支水平井拟三维产能公式为基础,得到了扇形油气藏中水平井的拟三维产能公式;以带形油气藏中横向水平井拟三维产能公式,带形油气藏中纵向双分支水平井拟三维产能公式为基础,得到了带形油气藏中顶壁横向水平井的拟三维产能公式和带形油气藏中(单分支)水平井、半带形油气藏中顶壁纵向水平井、半带形油气藏中离壁纵向水平井的拟三维产能公式.此研究拓展了分支水平井拟三维产能公式的应用范围,丰富了产能预测理论.  相似文献   

9.
低渗透断块油气藏滚动勘探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濮城地区为例,结合管几年的滚动勘探实践,描述了滚动勘探过程中的8项新技术和新方法,提出多层次、低渗透油气藏滚动勘探的新思路,这对高成熟勘探地区的增储稳产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针对濮城油田断块油藏非均质严重、采收率低等问题,通过剩余油类型及其分布分析,提出了该类油藏提高采收率的措施和技术支持。依靠多元配套技术,完善注采井网,提高驱油控制储量,从而提高区块采收率。  相似文献   

11.
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水气交注非混相驱提高采收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渗透油田进入注水开发以后,由于储层天然裂缝发育,导致油井含水急剧上升,产量迅速下降,油藏采出程度低。为进一步提高油藏采收率,达到降水稳油的目的,进行了水气交注非混相提高采收率室内试验,通过实验分析了注入方式、气液比及温度对采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氮气驱+水-氮气交替注入段塞效果最好;气液比在1∶1至3∶1范围变化时,随着气液比增大,最终驱油效率提高,并且提高效果较明显;温度对水-氮气交注非混相驱的驱油效率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明显。在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实施水气交注非混相驱是切实可行的,具有较好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裂缝性灰岩油藏堵水酸化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丽勤 《断块油气田》2011,18(2):264-266
为了研究裂缝性灰岩油藏堵水酸化的机理,模拟了地层条件,并进行了室内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除了常规堵水和酸化的机理外,还有其独特的机理.堵剂在裂缝及大的孔道中形成凝胶或冻胶,凝胶或冻胶因聚合物交联而形成的网状结构具有水锁效应;堵剂的转向作用提高了酸化的效率和效果;堵剂对酸化的缓速作用增大了酸化处理范围;堵水和酸化协同...  相似文献   

13.
《石油化工应用》2016,(3):19-22
碳酸盐岩储层天然裂缝比较发育,有天然裂缝存在时,酸液沿天然裂缝流动,进入到油藏深处,同时通过扩散和对流的方式运动到裂缝表面与岩石反应,增加裂缝宽度,反过来增加滤失到天然裂缝里的酸量。因此,为了获得更好的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的酸压效果,必须分析酸液滤失的各影响因素。本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滤失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通过室内实验,得出了裂缝导流能力、酸液滤失速率和酸岩反应速率直接的关系,对研究酸液在裂缝中的滤失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裂缝性灰岩油藏堵水酸化联作技术研究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裂缝性灰岩油藏普遍存在开发初期见水快、含水升高快的问题,采用堵水酸化联作工艺技术解决了此类问题。以大港油田王徐庄油田为研究目标,进行了裂缝定量预测和定性预测方法研究,建立了堵水酸化联作工艺技术的数值模型和基于数值模拟的设计方法,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数值模拟结果能够解释现场应用时的各种现象和效果,揭示了本项技术的堵水机理、酸化沟通机理、堵剂对酸液的转向和缓速机理、酸化增强堵水的选择性机理,优选了堵水酸化联作工艺技术的各种处理药剂。在大港油田进行了5口井的现场应用,效果良好。此项技术不仅为王徐庄油田找到了新的增产、控水技术手段,也为其他裂缝性灰岩油藏的开发措施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油藏地质参数和注采参数对潜山稀油油藏采收率的影响,以渤海A油田为例,应用Eclipse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概念模型,进行了油藏地质参数对最终采收率的敏感性分析,包括裂缝渗透率、裂缝孔隙度、裂缝倾角、裂缝密度等;同时对注采参数进行了优选,包括井网、注水位置、采液强度。研究结果表明,裂缝越发育油藏采出程度越高,对于裂缝型油藏最优的井网形式为平行交错井网,注水位置应该选在靠近油藏底部,最优水平井长度为800~1 000 m,最优采油速度3%左右。  相似文献   

16.
红河油田长8油藏具有典型的低孔特低渗储层特点,储层孔喉细小,天然微裂缝发育,入井液易污染储层。裂缝发育区主要在断层带附近分布。红河油田长8油藏水平井在钻井、完井、压裂过程中,带入许多外来流体,外来流体通过断缝系统侵入储层易产生水锁伤害、粘土膨胀与运移伤害、沉淀堵塞伤害、压裂残渣伤害以及微裂缝发育引起压裂液大量滤失导致砂堵等多种伤害。通过对储层地质特征认识,储层伤害机理及因素分析,从而确定红河油田长8油藏伤害主要以水锁伤害为主。并提出抑制和解除水锁伤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裂缝性油藏水气交注非混相驱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低渗裂缝性油藏在注水开发中出现含水率急剧上升的问题,开展水-气交注非混相驱室内实验研究。分析注入方式、气液比、温度等因素对采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氮气驱+水-氮气交替注入段塞效果最好。气液比为1∶1-3∶1时,随着气液比增大,最终驱油效率明显提高;温度对水、氮气交注非混相驱的驱油效率有一定影响,但不明显。该研究具有较好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对裂缝性油藏进行井网优选。根据实际油藏地质特征,利用相似准则制作裂缝性油藏物理模型.开展了井网水驱油实验。通过对比不同注采井网采出程度与含水率的变化,进行井网类型优选.文中对比了5种井网的开发效果,实验及分析结果表明:对于该裂缝性油藏模型,九点井网的采收率最高,这验证了裂缝性油藏吸水能力较强的特点:其余井网的采收率从高到低依次为五点井网、排状井网、反五点井网、反九点井网,这4种井网由于强注强采,导致含水率迅速上升,驱油效果不理想.但当存在合理的裂缝分布及有效的井间干扰时,局部采油井的采收率会得到提高;可以用工型水驱特征曲线预测该油藏的动态变化。文中的研究方法及成果对裂缝性油藏井网优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储层缝洞预测和检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着重探讨以三维纵波地震资料为基础,根据图像处理技术和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提出了地震缝洞检测的几种新方法——相干数据体法、小波多尺度边缘检测法、熵算子检测法、模糊边缘检测法、双谱检测法,并将其应用于实际资料处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提高采收率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国内外提高油气采收率的各种方法,这些方法包括普通采用的热采,气驱,化学驱等;详细叙述了这些方法基本原理,应用规模以及研究现状;然后分析了国内在聚合物驱、复合驱、混相驱和非混相驱、微生物驱等方面的技术状况和应用规模,最后对近期提高采收率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