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为临床治疗及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采用K-B法进行常规药敏试验,筛选出5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用改良三维试验检测各种β-内酰胺酶,用PCR检测各种相关的耐药基因。结果50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2株(4%)、产AmpC酶20株(40%),11株同时产ESBLs和AmpC酶(22%),耐药基因检测中共有8种基因阳性,其中阳性率较高的为CTX(56%)、外膜孔蛋白OprD(60%)、aac(6′)-Ⅱ(60%)。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β-内酰胺酶以AmpC酶为主,基因型以CTX阳性率较高,耐亚胺培南主要为外膜孔蛋白缺失,同时已获得较多的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及耐消毒剂基因,临床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株产生和控制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Ⅰ类整合子在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株及敏感株中分布的差异,初步阐明Ⅰ类整合子是否与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性形成相关。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分别检测临床分离的67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和62株敏感株中Ⅰ类整合子的阳性率,并进一步用PCR证实Ⅰ类整合子阳性菌中整合子相关基因盒的存在。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株中,32株(47.76%)为Ⅰ类整合子阳性;敏感株中仅1株(1.61%)为Ⅰ类整合子阳性,多重耐药株的Ⅰ类整合子分布显著高于敏感株(χ2=36.02,P〈0.05)。PCR进一步证实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携带Ⅰ类整合子基因盒,而敏感株携带空整合子。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较高的Ⅰ类整合子阳性率,Ⅰ类整合子可能与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性相关。  相似文献   

3.
铜绿假单胞菌连续分离株耐药性与遗传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2,他引:14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AE)连续分离株耐药性与遗传学特征。方法采用PCR检测86株PAE连续分离株耐药基因和整合子、转座子。结果86株中oprD2基因缺失47株(55.0%)、β-内酰胺酶基因blaCARB阳性26株(30.2%)、blaVIM阳性12株(14.0%)、blaDHA阳性3株(3.5%)、blaTEM阳性1株(1.1%);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nt(2″)-Ⅰ阳性24株(27.9%)、aac(6′)-Ⅱ阳性21株(24.4%)、aac(6′)-Ⅰb阳性13株(15.1%)、ant(3″)-Ⅰ阳性4株(4.7%),存在克隆传播现象。结论绍兴连续分离的PAE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携带率高。PAE可导致克隆传播医院感染,并存在暴发性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江浙地区两所医院铜绿假单胞菌(PAE)连续分离株的耐药性与遗传标记.方法 采用K-B法检测PAE连续分离株的耐药性,PCR方法检测4种整合子、转座子遗传标记(qacE△1-sul1、mer、tnpA、tnpU).结果 两所医院PAE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与阿米卡星药物敏感性尚好,对β-内酰胺类、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极高,PAE检出qacE△1-sul1基因(48.6%、45.0%)和merA(11.4%、5.0%),tnpA、tnpU未检出.结论 PAE连续分离株携带qacE△1-sull、merA基因是细菌呈多药耐药的主要原因,具有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自血液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整合子携带情况,并分析整合子与其多药耐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6~2008年自血液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42株,仪器法鉴定,K-B法测定其药敏情况,简并引物PCR法扩增整合子的整合酶基因,对阳性PCR产物采用HinfⅠ内切酶作限制片段多态性(RFLP)分析进行整合子分类。结果42株铜绿假单胞菌对20种抗菌药耐药率显示,有54.8%的菌株表现出对12种抗菌药物耐受,45.2%的铜绿假单胞菌检出Ⅰ类整合子,PCR-RFLP结果显示,均为Ⅰ类整合子,未检出Ⅱ、Ⅲ类整合子。结论Ⅰ类整合子广泛存在于血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中;整合子检出率逐年上升;整合子与铜绿假单胞菌多药耐药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23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4年12月,经标本送检证实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34例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29例为医院感染,34例MDRP感染者病死率67.7%,有30例合并有1~5种基础疾病,≥2种细菌混合感染者26例。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多发生于年老、合并基础疾病及混合细菌感染者。  相似文献   

7.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的耐药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往往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PA的耐药机制主要有产生灭活酶或修饰酶(主要包括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等)、外膜存在主动外排系统、外膜通透性降低、药物作用靶点改变、细菌生物被膜形成。本文对多重耐药PA的耐药机制进行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毕爱芬 《现代保健》2013,(16):134-137
目的:了解本院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产生金属β-内酰胺酶的耐药现况与其耐药基因携带率,并分析与亚胺培南耐药关系。为预防临床感染及治疗提供重要指导。方法:临床收集2010—2012年患者标本并分离培养铜绿假单胞菌,菌株耐药性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检测,而金属β-内酰胺酶采用双纸片协同法检测,运用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检测其耐药基因。结果:在216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检测出80株产金属β-内酰胺酶,占37.03%,其IMP与VIM基因检出率分别为28.75%(23/80)与11.25%(9/80),其中9株携带VIM基因的菌株都对亚胺培南抗生素耐药,而类整合子检出率高达82.5%(66/80),其中亚胺培南耐药菌株中整合子阳性率占85.71%(48/56)。结论:携带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医院内广泛传播,需要加强院内感染监测及管理,并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我院住院病人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与耐药趋势。方法 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5年12月住院病人所分离的该菌,并监测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化。结果 3年间分离出37株铜绿假单胞菌,该菌在临床各病区的分布情况:重症监护室(ICU)32.4%(12/37)、感染科(呼吸科)18.9%(7/37)、骨科16.2%(6/37)、普外科16.2%(6/37)、内-科(神经、消化、血液、肿瘤、综合)10.8%(4/37)、其他科5.4%(2/37)。其中痰标本51.4%(19/37)、咽拭子21.6%(8/37)、分泌物16.2%(6/37)、血液5.4%(2/37)、其他5.4%(2/37)。该菌对抗菌药物活性较好的是庆大霉素、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分别为2.7%、16.2%、32.4%、32.4%。耐药率较高的是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哌拉西林,分别为56.8%、51.4%、51.4%。结论我院住院病人该菌监测结果显示对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药物保持较好的的敏感性,β-内酰胺酶类头孢抗生素耐药性呈升高的趋势,需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的连续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现状。方法采用多重PCR方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中的常见耐药基因。结果 39株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基因TEM、AmpC、VIM阳性率分别为84.6%、76.9%、17.9%,OXA基因扩增阴性。铜绿假单胞菌对替卡西林、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头孢他啶耐药率均大于28.2%(11/39),耐药率最高为庆大霉素59.0%,对多粘菌素E最敏感92.3%,本组菌株中有25.6%(10/39)表现为多重耐药。结论研究表明,携带TEM、AmpC、VIM是导致本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重要机制,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及多重耐药性均较严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开放性骨折术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及耐药性,指导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法对开放性骨折术后患者标本培养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送检标本3796份,检出病原菌2845株,其中铜绿假单胞菌401株(14.1%);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依替米星、亚胺培南的耐药性分别为22.7%、23.1%、34.7%;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头胞吡肟、环丙沙星的耐药性分别为40.4%、42.9%、47.1%、48.9%;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性为50.1%;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分别为73.1%、89.3%、90.0%;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为10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已经十分突出,应积极开展病原菌检查,根据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2.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与下呼吸道反复感染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生物膜形成能力,探讨生物膜与感染反复发作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痰液标本,常规方法分离鉴定得到28株铜绿假单胞菌;应用微孔法测定28株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情况;应用硅胶薄片法建立体外生物膜模型,1%复红染色后观察不同生长时期的生物膜形态变化情况,同时应用平板培养法测定生物膜内活菌数目。结果28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中,22株形成生物膜,生物膜阳性率为78.57%(22/28);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体外生物膜成熟过程分为4个阶段:第1d为黏附阶段,第2 d为过渡阶段,第3-6d为成熟阶段,第6-10 d为解体阶段;在生物膜成熟过程中,生物膜内活菌数量可发生周期性改变。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是下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14.
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监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感染中的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细菌鉴定应用美国MicroScan WalkAway-96SI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用WHONET5.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年来临床分离的293株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来源于呼吸道标本(73.4%),且主要集中于ICU和神经外科等科室;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低(15.7%)、其次为阿米卡星(18.4%)、亚胺培南(21.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6.6%)、头孢他啶(28.3%)等,而对头孢唑林的耐药率最高(100.0%)。结论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对其加强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控制医院感染的流行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2007-2009年ICU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变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AE)在ICU医院感染的分布,以及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的变迁,为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 用K-B纸片扩散法对2007-2009年外科重症监护病房PAE进行药敏试验,分析其耐药性变化.结果 外科PAE主要来源于痰液、分泌物、尿液;同时,对所监测的13种抗菌药物均有较高程度的耐药,特别是头孢曲松、甲氧苄啶、头孢吡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有上升的趋势.结论 医院外科重症监护病房PAE感染主要在呼吸道、泌尿系统以及创面感染,其中呼吸道感染最为严重;PAE耐药性逐渐加剧,因此对它进行规范连续的耐药监测,及时发现耐药菌株,对临床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是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6.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机制及耐药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铜绿假单胞菌在生物膜状态与浮游状态时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差异,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在体外培养基中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孵育处理,并分为浮游液对照培养组(A组)、放置生物膜培养后的培养液组(B组)和生物膜培养硅胶片粘附组(C组)。取浮游培养(培养液)、生物膜培养(培养液)以及生物膜培养(硅胶片粘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银染色、胞外糖染色并且扫描电镜鉴定。向3组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抗菌药物,利用K-B方法观察细菌耐药性情况。结果 B组与A组药物耐药率和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菌株与A组比较,对美洛培南(50.00%vs 26.47%)、头孢吡肟(53.52%vs 25.00%)、头孢他啶(60.94%vs 20.59%)、头孢曲松(70.31%vs 61.76%)、左氧氟沙星(39.84%vs 2.94%)及哌拉西林(48.05%vs 8.82%)的耐药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最低生物膜清除浓度(MBEC)值是A组和B组MIC值的100倍左右。结论体外建立细菌生物膜简便可行,通过银染法联合电镜可观察生物膜形成情况;生物膜会改变细菌的理化特性,提高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增加临床治疗难度。  相似文献   

17.
铜绿假单胞菌细菌生物膜形成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细菌生物膜模型,比较浮游状态和生物膜中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用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孵育医用硅胶材料(硅胶导尿管)建立细菌生物膜,经银染法和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的形成情况,测定6种抗菌药物对分离菌在浮游状态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及生物膜形成以后最小生物膜清除浓度(MBEc)。结果经银染法和扫描电镜观察,导尿管表面形成了细菌生物膜;抗菌药物对生物膜的MBEC为浮游状态下MIC和MBC的100~1000倍。结论体外建立细菌生物膜,并经银染法观察生物膜的形成是方便可行的;铜绿假单胞菌形成细菌生物膜以后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远远高于浮游菌。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近4年来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敏感及耐药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自2004-2008年铜绿假单胞菌阳性的细菌学标本,通过统计学分析找出近4年来铜绿假单胞菌的药物敏感性及耐药状况变化趋势。结果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头孢三代的药物敏感性维持在53.4%~68.2%,对头孢吡肟、美罗培南、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敏感性也分别为68.2%、85.2%、86.4%。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状况令人担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有效降低耐药发生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儿童多种类型标本中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情况及耐药性,为临床预防感染及指导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使用MicroScan autoSCAN4微生物鉴定系统,分析113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4种抗生素的药敏试验。结果:最为敏感的为亚胺培南占97%,其次依次为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占88%,丁卡、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占86%,敏感性最低的是头孢噻肟2%,头孢曲松4%,但中介突出。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在儿童中的耐药较成人低,痰液检出率高。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延缓耐药情况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