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证"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述评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对中医“证”研究思路与方法的回顾和综合,对实验分析研究、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证的规范化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评述,认为在现阶段应倾向于证的综合性研究,以达到中医辨证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不同的辨证体系的比较,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辨证论治”进行重新定义,提出“阶段证候群”概念,将阶段证候群分为显性证候群、隐性证候群、可显证候群3层,通过对其研究,进一步认识不同疾病证候在辨证论治中的关联性,从而更为有效地指导临床其中医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于尔辛教授经长期研究,提出了“肝癌的‘本’是脾虚”的论点,使西医的肝癌与中医的“脾虚”相对应,建立肝癌脾虚辨证为主、治疗健脾为主肝癌的治疗新方法。笔者将此演译为“中心辨证”。所谓“中心”,指将西医诊断的某一病名冠以中医的一个证,并且认为此证就是该病的根本—即中心;在这个“中心”基础上,再分不同的类型,施以相应的治疗;由此,提出了所有恶性肿瘤都应有“中心辨证”,乃至形成所有西医病的皆有相应的“中心辨证”和中心施治思路,使中西医结合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4.
对"微观辨证"的思考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薛飞飞  陈家旭 《中医杂志》2007,48(2):104-106
“微观辨证”是中西医结合的产物,是中医现代化的具体表现之一。它是指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医学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检查、甚至基因检查等先进技术,旨在从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等较深层次上辨别证,从而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一定客观依据的辨证方法。“微观辨证”在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萌芽,随着“证”本质研究的不断深入而产生,1986年,沈自尹首次在《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一文中明确提出“微观辨证”这一新概念。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急性再障属“急劳髓枯温热”,慢性再障属“虚劳血虚”,中医辨证分型应与客观化指标检测相结合,施治应从证型演变探讨其治疗规律,将临床实践与实验研究密切配合,从偶然发现去循求必然王国的规律,把握病机,法随证变,重视调整肾之阴阳,标本同治。  相似文献   

6.
浅谈近代中医辨治模式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医传入我国之前,中医辨治模式已有辨病治疗、辨证治疗、辨症治疗三种,由于证候是中医独有的概念术语,因此,辨证治疗相对于西医而言是独特的。古代中医,也有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模式,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既要辨太阳病,同时还要辨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这种模式一直相传至今,可以说是中医辨治的主体模式。  相似文献   

7.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证候主成分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气虚证和血虚证的主成分与传统中医辨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5例CFS气虚证和23例CFS血虚证患者,提取主成分,与传统中医辨证相结合,进行相关分析。结果CFS气虚证主成分1与CFS气虚证辨证显著正相关。CFS血虚证主成分1、2与CFS血虚证辨证显著正相关。结论CFS气虚证和血虚证的主成分与传统中医辨证结果基本吻合,将两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能够提高辨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并有可能简化中医辨证诊断程序。  相似文献   

8.
张玥 《中医研究》2006,19(8):60-6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属于祖国医学的“肿胀”“水肿”“瘀血流注”“血瘀证”“脉痹”等范畴。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将该病明确命名为“股肿”,近年来对DVT的中医证型的研究日益增多,涉及到辨证分型、证型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等领域。现将近10年来DVT的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所说的“证”,是对疾病中机体整体反应状态的阶段性病理本质概括。中医辨证的思维规律是根据证候,辨别证素,由证素组合成证名,从而形成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体系。贝叶斯网络是用于不确定性推理,对信息进行挖掘处理的一种较好算法,将其运用于中医辨证的研究,探讨证候-证素-证名问关系,结果表明其与中医专家经验有很高的吻合性,但仍未能全面反映中医辨证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0.
马科 《中医药学刊》2001,19(3):228-231
从心病的传统中医脉象分布、心病脉图及其分析方法对心病脉诊的临证作了研究。认为还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相关学科为手段,辨病须与辨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从“证”的角度探讨,才更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从脾气虚证诊断的历史渊源入手,分析了目前脾气虚证研究现状中存在的证名概念和证侯表现模糊、动物模型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为了深入研究脾气虚证,必须严格规范本证的概念,改进和完善动物模型的研制及坚持动物实验科研设计的合理性,多学科研究等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中医的现代科研应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为目标,而从辨治理论的细化着手。辨治细化是为了辨证和用药更加细致、具体和规范,使之能更为准确的指导临床诊疗。证结构、症规范、辨证量化和辨证标准是证研究急待解决的问题,用药细化则应以药效、药量、方剂结构为主体。由于中医的思维逻辑以多因素辨析为基本模式,因而瞄准中医辨治核心之"证、症、方、药",围绕"组团、主核、多向关联"展开科学研究,是中医传统理论发展与创新的基本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13.
微观辨证临床研究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容,二者的互补、综合,有助于做到对疾病精准定位定性、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但要将微观辨证研究结果在临床广泛应用,还需运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体系,逐渐使中医诊断向标准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深化对病证的认识、增强治疗疾病的方向性和针对性,促进中医诊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针对糖尿病肾脏病核心病机,重点阐释糖尿病肾脏病"络脉瘀阻""毒损肾络""微型癥瘕""风邪伏络"等创新性理论,综览当代医家有关糖尿病肾脏病辨证方法及其规范化治疗方案研究成果,展示中医药分期辨证治疗糖尿病肾脏病优势.同时,针对糖尿病肾脏病病机理论与辨证规范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应该重视古今文献与名老中医经验数据挖掘,重视...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7版统编教材《中医内科学》和学术界对冠心病辨证构成的比较分析,发现在权威文献之间,学术界之间,权威文献与学术界之间的辨证差异较大,文中对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建议中医界组成有机协调、统一操作的辨证规范团队,在症状体征规范的基础上,开展冠心病证规范,配合基于流行病学调查的前瞻性辨证研究,或可实现对冠心病辨证的规范统一。  相似文献   

16.
中药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临床应用概述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癌性疼痛是肿瘤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也是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最常见、最早出现、最痛苦的症状之一.近年来以辨病辨证相结合,采用中药内服、外用、针灸等方法,对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的临床研究有不少进展,有些治疗方案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且具有标本兼治、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等优点.临床研究应强调多中心、随机双盲、大样本、设立合理对照组,规范癌性疼痛疗效判定标准,同时重视临床受益指标的评估;重视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控制和有效成分的研究等是今后中药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疼痛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7.
通过阐述体质因素的内涵及其在中医辨证中的意义,提出冠心病辨体质与辨证相结合的思路与方法,即促进和规范体质分类研究,改进体质辨证研究方法;挖掘体质与证候关系内涵,探究冠心病同病异证的实质;运用藏象理论及证素辨证理论将辨体质与辨病及辨证融为一体;利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技术为手段,揭示不同体质冠心病同病异证的病理基础,并积极开展冠心病中医体质理论与临床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从而更好地指导冠心病的临床科研实践。  相似文献   

18.
赵天增  秦海林  张海艳 《中草药》2009,40(7):1012-1014
指出中药现代化进程中存在与中医药理论脱节、过分强调中药复方(名方)的研究两个误区和中药质控体系的建立、中药评价体系的建立两个难点.由于中药饮片是中医辨证施治、配伍用药的主要手段,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切入点应是中药饮片.现代中药饮片的研究应为中药现代化重中之重,现在已具备了成熟条件.建议现代中药饮片的研究分3步完成,即"标准提取物"的研究、"有效部位"的研究和"有效部位"中药药性研究.  相似文献   

19.
重视IgA肾病的中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IgA肾病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活检是唯一确诊依据,免疫损伤造成的形态学证据可以反映肾功能损害程度。IgA或其循环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引起肾小球病理损害,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能缓解IgA肾病的病情,延缓其肾功能恶化的进展。因此,中医研究要重视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疗的研究。所有这些研究可借助现代技术对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综合分析,判断病机,从辨证规范化着手,确立治疗大法,遣方用药,并设立前瞻性研究,以循证医学验证,可科学地证实中医在改善IgA肾病临床症状、体征和延缓肾小球损害进展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证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中医药治疗疾病的特色在于辨证论治,但临床辨证的不规范、不客观影响着中医药疗效的评价并阻碍中医学的研究及发展。具有整体性、动态性特点的蛋白质组学与中医学"证"的特点相符合,将其运用于肾病中医证候的研究中,对于探讨肾病证候的证本质、证候演变规律及疗效确切的经方、验方的作用机制,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