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基于多中心数据,分析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HLH)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20年7月淮海淋巴瘤协作组8个医疗中心确诊的124例成人HLH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Maxstat算法、X-Tile软件和限制立方样条获取连续变量的最佳截断值。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构建成人HLH风险预测模型并通过列线图实现模型的可视化,采用Bootstrap重抽样的方法进行验证,使用一致性指数(C-index)和校正曲线验证列线图,检查预测精度。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组间比较使用Log-rank检验。结果124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5(18~84)岁,男性61例(49.19%)。最常见的病因是感染,血清铁蛋白增高者110例(88.71%),肝脾肿大者57例(45.97%)。124例患者中77例(62.10%)死亡,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7.07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成人HLH的预后受性别、年龄、纤维蛋白原、血肌酐、ALT和白蛋白的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性别、PLT、白蛋白、ALT和治疗方案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以上5个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模型的C-index为0.739,校准图显示HLH的观测值和预测值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成人HLH的预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性别、PLT、白蛋白、ALT和治疗方案是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为临床医师评估成人HLH预后提供了一个可视化工具。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维莫非尼治疗BRAFV600E突变型Erdheim-Chester病(EC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0年10月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维莫非尼治疗的12例ECD患者的临床资料、疗效、不良反应及生存情况。结果12例患者中男7例,女5例,中位诊断年龄51.5(32~66)岁,中位受累器官数目为6(4~8)个,维莫非尼中位治疗时间为11(3~60)个月。12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缓解,其中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10例。7例患者在使用维莫非尼治疗前后均行18F-FDG-PET/CT检查,其中2例患者达到完全代谢缓解,5例达到部分代谢缓解。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为皮疹(58.3%)、关节痛(25.0%)和消化道反应(16.7%),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5.0版分级均为1~2级。中位随访时间为13.5(3~60)个月,1例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患者因脑血管事件死亡,1例患者停药10个月后复发。预计2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88.89%和66.67%。结论维莫非尼治疗BRAFV600E突变型ECD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不同时间进行修订版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及WHO预后积分系统(WPSS)评分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allo-HSCT的184例MDS患者临床资料,在初诊及移植前两个时间点进行IPSS-R及WPSS评分,比较两者预后评估价值,分析影响移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中位随访21.9(0.5~47.5)个月,移植后2年总体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75.1±3.4)%、(71.6±3.6)%,2年复发(RR)率和无复发死亡率(NRM)分别为(11.9±0.1)%、(16.5±0.1)%。初诊时IPSS-R≤3.5分与>3.5分组OS、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9;P=0.724),WPSS≤2分与>2分组OS、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2;P=0.726)。移植前除外10例患者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174例患者可进行IPSS-R及WPSS评估,其中IPSS-R≤3.5分组OS、PFS率显著优于>3.5分组[OS:(88.6±4.1)%对(65.8±5.3)%,P=0.003;PFS:(87.6±4.2)%对(60.5±5.8)%,P=0.002],WPSS≤2分与>2分组间OS、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4;P=0.565)。此外,移植前IPSS-R较初诊时相比改善组OS、PFS率显著优于未改善组[OS:(83.8±4.6)%对(69.3±5.8)%,P=0.027;PFS:(82.8±4.4)%对(64.0±7.2)%,P=0.006],多因素分析发现移植前TP53突变(P=0.047,HR=2.460,95% CI 1.014~5.971)和移植前IPSS-R>3.5分(P=0.021,HR=2.510,95% CI 1.151~5.476)是影响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移植前细胞遗传学差及极差(P=0.008,HR=2.765,95% CI 1.305~5.856)和移植前IPSS-R>3.5分(P=0.017,HR=2.457,95% CI 1.175~5.141)是影响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移植前进行IPSS-R评分对行allo-HSCT的MDS患者的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移植前IPSS-R较初诊时改善的患者有着更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伴低T3综合征(LT3S)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连续收治的236例AML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血清甲状腺素水平将其分为LT3S组和非LT3S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在236例AML患者中,有62例(26.3%)患者出现LT3S。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水平与白蛋白(r=0.443,P<0.001)、血红蛋白(r=0.187,P=0.005)水平呈正相关,与C反应蛋白(r=−0.406,P<0.001)、乳酸脱氢酶(r=−0.274, P<0.001)水平呈负相关。LT3S组与非LT3S组相比,总生存(OS)期(7.5个月对29.9个月,P<0.001)和无进展生存(PFS)期(2.0个月对24.0个月,P<0.001)明显缩短。使用倾向性匹配评分均衡患者基线资料后显示,LT3S组与非LT3S组相比OS期(9.6个月对30.4个月,P=0.010)和PFS期(3.0个月对30.0个月,P=0.014)仍明显缩短。合并LT3S是影响AML患者OS(HR=2.553,95% CI 1.666~3.912,P<0.001)和PFS(HR=1.701,95% CI 1.114~2.597,P=0.014)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组分析提示,在肥胖、体能状态差或采用标准方案化疗的AML亚组中合并LT3S者预后更差。结论LT3S的发生反映AML患者临床状态差,不能耐受高强度化疗,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5.
 Ì  &#x;    Ê   Ê  &#x; í  &#x;   ෯  《中华血液学杂志》2021,42(10):840
目的探讨达雷妥尤单抗治疗浆细胞疾病后对免疫固定电泳结果产生的干扰及消除干扰的方法。方法收集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应用达雷妥尤单抗治疗的8例浆细胞疾病患者的血清样本,分别进行标准的免疫固定电泳检测及Hydrashift 2/4 daratumumab检测。结果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后,81.3%(13/16)的样本出现药物性单克隆条带(IgG-κ型),未出现药物性单克隆条带的样本考虑与个体差异、给药间隔时间、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相关。出现IgG-κ型单克隆条带的样本中76.9%(10/13)可通过免疫固定电泳直接分辨为内源性或外源性单克隆条带,余3份样本(3/13)需要使用Hydrashift 2/4 daratumumab检测进行区分。结论应用Hydrashift 2/4 daratumumab检测可去除达雷妥尤单抗对免疫固定电泳结果的干扰,辅助评判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SET-NUP214融合基因在血液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分析其相关的临床及生物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诊断的24例SET-NUP214融合基因阳性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24例患者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5例(T-ALL 13例,B-ALL 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7例,T/髓混合急性白血病2例。13例T-ALL患者免疫表型以CD3+CD2为主要特征,73.3%的ALL患者伴有髓系标志表达,85.7%的AML患者表达CD7。24例患者诱导化疗完全缓解(CR)率91.7%。全部患者均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位随访24个月,AML和ALL的3年无复发生存(RFS)率分别为85.7%和3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8)。比较13例SET-NUP214阳性与62例SET-NUP214阴性T-ALL患者的疗效,诱导化疗CR率分别为92.3%和93.5%(P=0.445),诱导化疗4周CR率分别为69.2%和72.6%(P=0.18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后,SET-NUP214阳性T-ALL患者的3年RFS率(38.5%)明显低于SET-NUP214阴性T-ALL患者(66.4%)(P=0.028)。结论SET-NUP214融合基因主要见于T细胞源性血液肿瘤,伴SET-NUP214融合基因T-ALL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基于二代测序(NGS)检测技术下的克隆性基因突变对核心结合因子相关急性髓系白血病(CBF-AML)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7年8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诊治的195例成人初治CBF-AML患者,其中诱导化疗达完全缓解的患者190例,包括134例RUNX1-RUNXIT1+ AML和56例CBFβ-MYH11+ AML,年龄15~64岁,中位随访时间43.6个月。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析临床因素和基因突变对患者总生存(OS)和无病生存(DFS)的影响。结果在195例患者中,KIT基因突变发生率最高(47.6%),其次为NRAS(20.0%)、FLT3(18.4%)、ASXL2(14.3%)、KRAS(10.7%)、ASXL1(9.7%)。按基因功能分类,酪氨酸激酶信号通路基因突变发生率最高(76.4%),其次为染色质修饰相关基因(29.7%)。在接受强化巩固治疗的患者中,CBFβ-MYH11+ AML患者的OS有优于RUNX1-RUNXIT1+ AML患者的趋势(P=0.062)。染色质修饰相关基因突变仅在RUNX1-RUNXIT1+ AML中检出,但对患者的DFS无明显影响(P=0.557)。染色质修饰相关基因突变阳性且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患者预后最好。多因素分析显示KIT exon17突变为影响RUNX1-RUNXIT1+ AML患者DF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allo-HSCT能明显改善RUNX1-RUNXIT1+ AML患者的DFS(P=0.010)。结论合并KIT exon17突变的RUNX1-RUNXIT1+ AML患者预后差,allo-HSCT可改善这部分患者的预后,allo-HSCT也能使染色质修饰相关基因突变阳性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EB病毒病原体所致感染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IAHLH)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1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确诊的48例非EB病毒病原体所致IAHL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疗效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48例患者,男28例,女20例,中位年龄34.5(2.0~74.0)岁,导致IAHLH的病原体中,病毒16例(33.3%),细菌17例(35.4%),寄生虫13例(27.1%),真菌2例(4.2%),患者发病至确诊噬血细胞综合征(HLH)的中位时间为40(10~160)d,发病至确诊为IAHLH的中位时间为67(23~270)d。患者起病时临床表现如下:发热48例(100%),脾大34例(70.8%),血细胞减低38例(79.1%),铁蛋白升高45例(93.8%),甘油三酯升高7例(14.6%),纤维蛋白原降低17例(35.4%),NK细胞活性减低26例(59.1%),可溶性CD25升高35例(74.5%)。25例(52.1%)患者起病时伴淋巴结肿大。明确导致HLH的病原体后尽快减停细胞毒药物及激素并应用有效的抗感染治疗,36例(75.0%)患者获得完全缓解,93.3%(14/15)的寄生虫及真菌所致IAHLH患者获得了病情缓解,细菌及病毒相关IAHLH仅有66.7%(22/33)的缓解率。患者5年预期总生存(OS)率为72.3%(95% CI 50.3%~69.8%),多因素分析显示,总胆红素大于2倍正常上限(OR=20.0,95% CI 1.1~378.3,P=0.046)及诱发HLH的病原体感染未控制(OR=19.9,95% CI 2.9~134.5,P=0.002)为预后不良因素。结论非EB病毒病原体所致IAHLH预后较好,诊断后应尽快减停细胞毒药物及激素,有效控制病原体感染为关键性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中BK病毒(BKV)脑炎的发病率、病死率、中位发病时间、临床表现、诊治及转归等,以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709例儿童患者,其中14例诊断为BKV脑炎,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过程及转归。结果BKV脑炎发生率为1.97%(14例)。患儿多为男性(12例),中位年龄为11岁,中位发病时间为移植后第55天。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意识障碍、抽搐发作(7例)。14例患儿予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单用,或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9例患儿痊愈,1例患儿死于病毒性脑炎,4例患儿死于其他疾病,病死率为35.7%。结论BKV脑炎主要表现为脑炎或脑膜炎。虽然确诊BKV脑炎后积极予药物治疗,但许多患者仍死于多器官衰竭或其他并发症。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出血性膀胱炎时,必须高度警惕BKV脑炎,尽早施救,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  &#x;   ìíü    &#x;  ¬   &#x;    ÿ   Ú    &#x; 《中华血液学杂志》2021,42(4):324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病理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HLH)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和分析2013年3月至2020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确诊的8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HLH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Log-rank法对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89例淋巴瘤相关HLH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0.2个月,B细胞淋巴瘤患者未达到中位生存时间,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0.2个月,NK细胞淋巴瘤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3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类型[总生存(OS):P=0.041,无进展生存(PFS):P=0.015],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OS:P=0.031,PFS:P=0.030),是否行造血干细胞移植(OS:P=0.005,PFS:P=0.040),是否伴淋巴结肿大(OS:P=0.007,PFS:P=0.012),是否伴脾脏肿大(OS:P=0.276,PFS:P=0.324)是影响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HLH患者OS和PFS的因素。脾脏切除手术能够改善淋巴瘤相关HLH患者的生存,尤其是T细胞淋巴瘤相关HLH。结论不同病理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HLH患者临床特点相似,但长期生存率和预后影响因素不同。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HLH不仅需要联合化疗,B细胞淋巴瘤和NK细胞淋巴瘤相关HLH患者需尽早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T细胞淋巴瘤相关HLH患者应考虑脾脏切除手术,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我国城市人口中浆细胞白血病(PCL)的流行病学特征,并测算2016年PCL患病率。方法利用我国23个省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数据进行测算。利用医疗保险数据中的疾病诊断名称和疾病诊断编码识别PCL患者。按性别、地区和年龄进行亚组分析,并通过敏感性分析考察结果的稳健性。基于我国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按年龄调整的标准化患病率。结果2016年我国城市人口中PCL患病率为0.11/10万(95%CI 0.05~0.19),其中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分别为0.12/10万(95%CI 0.06~0.21),0.10/10万(95%CI 0.04~0.19)。PCL的患病率在70~79岁时达高峰。敏感性分析显示本研究结果具有稳健性。根据我国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所得的标化患病率为0.12/10万(95%CI 0.11~0.13)。结论本研究首次利用全国城镇医疗保险数据测算我国PCL的患病率,为PCL相关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对伯基特淋巴瘤细胞株增殖、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CCK-8法检测左旋门冬酰胺酶对伯基特淋巴瘤细胞株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分析细胞周期、凋亡、自噬和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中各种分子的表达变化。结果左旋门冬酰胺酶明显抑制多种伯基特淋巴瘤细胞株的增殖,并引起细胞周期G0/G1期阻滞,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进一步结果表明左旋门冬酰胺酶抑制c-Myc的表达,同时抑制p-PI3K、p-Akt-S473、p-mTOR、p-70S6K和p-4E-BP1的表达。PI3K抑制剂LY294002联合左旋门冬酰胺酶进一步诱导了细胞凋亡。此外,左旋门冬酰胺酶抑制STAT和ERK信号通路。结论左旋门冬酰胺酶抑制伯基特淋巴瘤细胞株细胞增殖和G0/G1期细胞阻滞,诱导自噬和凋亡并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控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伴t(14;18)(q32;q21)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收集并分析2009年11月至2019年11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就诊的8例伴t(14;18)(q32;q21)的CL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中7例男性,1例女性,诊断时中位年龄70岁,3例免疫表型积分5分,4例积分4分,1例积分3分。所有患者的骨髓组织病理学均为典型CLL表现。染色体核型示所有患者的t(14;18)(q32;q21)均为干系,3例仅携带t(14;18)(q32;q21)异常,4例为t(14;18)(q32;q21)伴+12,1例为t(14;18)(q32;q21)伴13q−。通过FISH在另外3例患者中发现了13q−。6例检测了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IGHV)突变状态且均为有突变,未见IGHV3-21片段使用。进行相关检测的患者中,仅1例携带TP53突变,其余患者未见TP53、SF3B1、NOTCH1、MYD88突变。中位随访30.9个月时,1例死亡,7例存活,其中3例尚未达到治疗指征,4例接受化疗或免疫治疗的患者病情均稳定。结论t(14;18)(q32;q21)在CLL中少见,往往与+12、有突变的IGHV伴随出现。伴t(14;18)(q32;q21)的CLL可能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骨髓单克隆浆细胞比例小于10%的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NDMM)患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36例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的NDMM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治疗反应和预后情况,选择同期诊断的72例骨髓浆细胞比例≥10%的NDMM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和性别匹配。结果①在818例NDMM患者中,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的患者36例(4.4%),其中国际分期系统(ISS)Ⅲ期11例(30.6%),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45例(62.5%)](P=0.002)。与对照组相比,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的患者合并髓外病变比例更高(33.3%对5.6%,P<0.001),血清M蛋白中位值更低[1.04(0~50.10)g/L对4.50(0~63.10)g/L,P=0.016],24 h尿轻链定量中位值更低(510 mg对2800 mg,P=0.023)。②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患者与对照组患者一线治疗后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分别为26.4个月和19.9个月(HR=1.703,95%CI 0.167~0.233,P=0.002),总生存(OS)时间分别为65.8个月和46.2个月(HR=2.626,95%CI 0.439~0.541,P=0.058)。③按照M蛋白水平将研究组分为低肿瘤负荷组和高肿瘤负荷组,中位OS时间分别为66.4个月和24.0个月(HR=2.349,95%CI 0.603~0.696,P=0.046),中位PFS时间分别为33.1个月和15.5个月(HR=1.806,95%CI 0.121~0.399,P=0.077)。硼替佐米治疗对患者的生存结局无影响。结论骨髓浆细胞比例小于10%的NDMM患者疾病分期较早,肿瘤负荷较低,尽管合并髓外病变比例更高,一线疗效以及总体预后优于骨髓浆细胞比例≥10%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血定量PCR法检测EB病毒(EBV)DNA载量对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TL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04年4月至2019年4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行allo-HSCT的694例血液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694例allo-HSCT患者中29例(4.2%)发生PTLD,其中男22例,女7例,中位年龄22(1~52)岁,中位发病时间为移植后2.1(0.8~20.6)个月。②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0岁、再生障碍性贫血、HLA配型不合、预处理方案中含有ATG、EBV再活化是PTLD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EBV再活化为PTL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③对于EBV再活化病例进一步分析发现PTLD组中位EBV-DNA载量峰值明显高于非PTLD组(P<0.001),且随EBV-DNA拷贝增高PTLD发生率有增高的趋势。ROC曲线分析提示当EBV-DNA载量>1.19×106拷贝/ml时诊断PTLD的可能性较大(灵敏度为0.800,特异度为0.768)。④全部PTLD病例均接受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治疗,总反应率为86.2%,总生存率为54.3%。结论allo-HSCT后PTLD的发生与EBV再活化高度相关,EBV-DNA载量越高发生PTLD的风险越大,动态监测EBV-DNA载量对预测PTLD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irc-KEL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对AML细胞的调控作用和机制。方法收集116例AML患者以及40名健康者骨髓标本,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使用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circ-KEL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AML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等验证circ-KEL与miR-335-5p/LRG1的靶向关系。运用CCK-8、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circ-KEL在AML细胞中的生物学作用。结果circ-KEL在AML患者中的表达较正常人群明显增高(−7.117±1.831对−8.669±1.771,P<0.001),circ-KEL高表达患者总生存期(OS)明显短于低表达者(P=0.037)。AML患者接受化疗后circ-KEL表达水平较初诊时下降。同时,circ-KEL可充当miR-335-5p的“海绵”,靶向调节LRG1。数据库分析显示miR-335-5p高表达患者预后好,且其与LRG1水平呈负相关。LRG1可促进AML细胞的增殖,抑制其凋亡,在AML患者中表达水平较健康人群也显著升高。circ-KEL可以通过miR-335-5p/LRG1轴发挥对白血病细胞的促增殖以及抑制凋亡作用。结论circ-KEL在AML患者中高表达,与AML患者预后高度相关,通过影响miR-335-5p/LRG1在AML疾病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Ven+AZA)在初治不适合强化疗(unfit)及难治(≥1次强化诱导化疗未缓解)/复发(R/R)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2019年6月1日至2021年5月31日接受Ven+AZA治疗(Ven 100 mg第1天、200 mg 第2天、400 mg第3~28天;阿扎胞苷75 mg/m2第1~7天)的初治unfit及R/R AML患者60例。分析各组完全缓解/血细胞计数未完全恢复的完全缓解(CR/CRi)率、微小残留病(MRD)转阴率及总体反应率(ORR)。结果60例初治 unfit及R/R AML患者,中位年龄54(18~77)岁,男性33例(55.0%),中位随访时间4.8(1.4~26.3)个月。其中初治unfit患者24例(40.0%),R/R患者36例(60.0%)。初治unfit组及R/R组中位治疗疗程均为1(1~5)个。24例初治unfit患者(依据NCCN预后分层:低危8例、中危2例、高危14例)经第1疗程Ven+AZA治疗后,17例(70.8%)达CR/CRi,3例(12.5%)达部分缓解(PR),ORR为83.3%。其中9例患者接受第2疗程治疗,2例接受第3疗程治疗。17例CR/CRi患者中8例(47.1%)经2个疗程治疗后MRD转阴。36例R/R患者经第1疗程诱导治疗后,21例(58.3%)达CR/CRi(其中7例MRD转阴,占33.3%),3例(8.3%)PR,ORR为66.7%。R/R患者中12例治疗≥2个疗程,第2疗程治疗后无新增缓解患者,累计MRD转阴14例(66.7%)。R/R患者中低危组(CR至血液学复发≥18个月)12例,其余24例为高危组。低危R/R组1个疗程后10例(83.3%)达CR/CRi,CR/CRi率显著高于高危R/R组[45.8%(11/24),P=0.031]。在60例患者中,13例伴IDH1/2突变及4例TP53阳性患者经1个疗程治疗后均达CR/CRi,18例NPM1突变阳性患者1个疗程CR/CRi率为77.8%,5例RUNX1-RUNX1T1伴c-kit D816患者(2例初诊,3例复发)均未获缓解。Ven+AZA作为诱导及再诱导治疗总体耐受性好。结论Ven+AZA在初治unfit及R/R AML患者中均获得较高的治疗反应率,部分缓解患者可快速获得MRD转阴。其在伴NPM1、IDH1/2、TP53等基因突变的AML患者中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108例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并与应用BTK抑制剂(BTKi)单药的Pivotal研究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症状性WM患者的临床特征、无进展生存(PFS)和总体生存(OS),其中52例患者进行MYD88突变检测。结果108例患者中位年龄63(38~78)岁,男女比例3.5∶1。IPSS评分高危组43例(40%),中危组36例(33%),低危组29例(27%)。与Pivotal研究63例患者的基线特征比较,年龄、性别、IPSS危险度、血清IgM水平、PL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HGB(86 g/L对105 g/L)、血清β2-微球蛋白(3.1 mg/L对3.9 mg/L)、骨髓受累(13%对60%)、淋巴结肿大比例(41%对59%)低于Pivotal研究患者,脾肿大患者比例(27%对11%)高于Pivotal研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MYD88突变整体检测阳性率77%。中位随访36(1~121)个月,中位OS时间为95个月,中位PFS时间为35个月。患者2年OS率(83%对96%)和5年OS率(67%对87%)低于Pivotal研究。2008-2021年,以BTKi、CD20单抗和蛋白酶体抑制剂治疗为主的患者比例从50%逐步提升至93%,2015-2021年诊断患者的长期OS较2008-2014年改善(P=0.048)。结论包括BTKi在内的新药治疗使WM患者获益并改善其生存,中国WM患者MYD88和CXCR4突变检测阳性率及对BTKi的敏感性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外周血样本的存储和运输对实时定量PCR(RQ-PCR)检测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的影响。方法采集84例CML患者外周血样本,根据储存时间(0、6、12、24、48和72 h)、温度[室温(18~24 °C)和低温(2~8 °C)]以及振荡条件(振荡时长3、6和12 h)设置不同分组,RQ-PCR法检测不同条件下外周血样本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本研究将BCR-ABL拷贝数、ABL拷贝数和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等原始数据进行对数转化(log10N)。结果①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室温条件下,储存48、72 h的样本RNA出现显著降解;②储存温度方面,总体样本中,室温储存48、72 h的样本BCR-ABL拷贝数检测水平显著低于低温储存的样本(P<0.05);然而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在低温储存与室温储存条件下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储存时间方面,与基线的3.35±1.60相比,总体样本的BCR-ABL拷贝数检测结果仅在室温储存储存下48 h(2.93±1.59)和72 h(2.79±1.42)显著下降(P<0.05);与基线的5.47±0.35相比,总体样本中ABL拷贝数检测结果在48 h(低温5.29±0.30,室温5.06±0.38)和72 h(低温5.11±0.54,室温4.64±0.79)均显著下降(P<0.05)。但是,与基线的−0.56±1.51相比,无论低温或室温条件下,不同储存时间(6、12、24、48和72 h)的样本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检测结果无显著改变(P>0.05);④振荡方面,与基线的−0.60±1.37相比,振荡3、6、12 h的样本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检测结果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样本储存时间、储存温度及运输振荡因素可以影响BCR-ABL、ABL拷贝数的检测结果,但对BCR-ABL(P210)转录本水平定量检测结果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9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Ⅴ(FⅤ)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分子致病机制。方法对1999年4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9例遗传性FⅤ缺乏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FⅤ促凝活性(FⅤ∶C)测定进行表型诊断;使用高通量靶向测序筛查F5基因变异,Sanger测序验证并分析双亲携带情况;Swiss-model进行三维结构分析,ClustalX-2.1软件进行同源保守性分析。结果9例患者的FⅤ∶C为0.1~10.6 U/dl,其中8例患者有出血病史,以皮肤/黏膜出血最为多见(3例),其余1例未发生出血事件。所有患者中纯合子5例,复合杂合子4例,共检测到12个致病或疑似致病F5基因突变,其中c.6100C>A/p.Pro2034Thr、c.6575T>C/p.Phe2192Ser、c.1600_1601delinsTG/p.Gln534*、c.4713C>A/p.Tyr1571*和c.952+5G>C为首次报道。结论该研究新发现的基因突变丰富了与遗传性FⅤ缺乏症相关F5基因突变谱,高通量测序方法可以有效检测F5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