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俊杰  王雪颜 《城市》2021,(7):3-17
笔者选取我国十大城市群2007年~2019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广义矩估计方法(GMM)实证分析产业的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形成集聚和拥塞的综合效应对城市群层级空间分异的影响.整体上看,非农产业集聚对城市群层级空间分异在当期拥塞效应大于集聚效应,滞后期则相反.产业集聚提高100%,城市群层级空间分异综合效应提升0.02%;...  相似文献   

2.
崔志新  陈耀 《城市》2019,(3):12-19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习近平京津冀协同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在近年来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重要举措推动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主要体现为经济发展稳中向好、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实现较大突破、一体化现代交通网络加快建设、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区域协同创新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进展等。面对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继续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是破解我国区域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重要实践。  相似文献   

3.
崔志新 《城市》2021,(3):3-13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地区在产业转移协作、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分工及产业共建共享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同时面临着高端产业定位同构加剧区域资源要素竞争、产业发展梯度差距制约产业承接能力、产业辐射带动能力不足及区域内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融合不充分的发展瓶颈.笔者基于十四五时期以创新驱动京津冀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协同发展促进京津冀产业优势互补及以全产业链布局引导京津冀产业合理分工的基本思路,提出完善京津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京津冀产业利益共享机制、提升京津冀产业要素配置效率及强化京津冀产业配套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屠凤娜 《城市》2016,(1):23-27
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战略, 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也是实现京津冀区域优势互补、 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的战略需要. 笔者阐述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概念的演进, 分析了京津冀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提出了推进冀产业协同发展战略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6.
吕晓凤 《城市观察》2024,(2):60-70+161
京津冀城市群重视通过发展文化消费和旅游休闲来放大夜间经济效应,形成了一批深受居民和游客喜爱的夜间文化和旅游项目、夜游街区、夜间经济集聚区等,不断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本文通过分析文旅融合背景下京津冀夜间经济发展的现状,剖析其面临的现实挑战,提出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建议从优化夜间经济空间布局、促进区域业态创新、推动文旅融合内容生产、提升城市夜间服务水平等方面入手释放文旅融合新动能。  相似文献   

7.
宋迎昌 《城市》2021,(4):3-10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发展一直是短板.从京津冀区域内的竞合关系看,通州产业发展的出路是服务业.笔者据此提出,通州产业发展的功能定位为"京津冀地区金融商务发展的新中心、北京文化创意发展的新中心、北京未来新兴产业发展的孵化基地",产业发展总体构想是"高端引领,统筹协调,创新突破,跨越发展".最...  相似文献   

8.
董微微  崔丽红  曹馨洁 《城市》2021,(12):45-56
健康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具有拉动内需增长和改善民生的双重功能.京、津、冀三地的健康产业发展各具优势和特色,具有较强的互补性.笔者基于健康产业的内涵与特征,剖析京津冀健康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局限,提出推进京津冀健康产业协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聚理论是当前区域发展研究的热点之一,运用产业集聚理论于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问题研究具有可行性和创新性。论文首先对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的特性进行了分析,然后进行了基于产业集聚的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模式选择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刘姿含 《城市》2010,(5):39-41
高等教育是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的集中建设可以充分发挥人才的集聚和辐射效应,使人才的配置、流动和开发达到最优效果。劳动力是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劳动力的质量、技术和知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1.
沈艳兵  单晨  黄璐琳 《城市》2021,(5):3-10
大力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十四五规划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大健康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医疗卫生资源以及生物医药、中医药等主导产业,健康产业园区、大健康产业联盟及大数据+大健康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应以政策为引领,加强政府间合作,加大资本投入,以创新为驱动力,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强化科技应用,加快构建京津冀大健康产业现代化、数字化全产业链.  相似文献   

12.
笔者利用产业集中度指数对1998年~2018年辽宁省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并以STIRPAT模型为理论基础,引入其他控制变量,研究辽宁省制造业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制造业产业集聚可相对显著地降低环境污染程度.由此,笔者提出辽宁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优化产业结构及促进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刘炜 《科学发展》2009,(8):91-97
伴随着服务业的稳定快速增长,服务业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服务业已成为国内外投资者所关注的热点。外商对上海投资持续增长,伴随着上海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和跨国公司的入驻,上海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服务业集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区域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超过一定限度,产生了中心城区商务功能过度集中的现象,现代服务业集聚区(MCBD)模式应运而生。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强调统一规划、功能配套、形态新颖和生态环保,打造产业高地和城市名片。存量优化和资源整合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的基本思路。联合开发模式,确保了开发区域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王坤岩  刘俊利  臧学英 《城市》2022,(11):19-26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不断推进,持续提高区域创新发展能力、全面塑造协同发展新引擎已成为深入推进协同发展的迫切需求。循环产业协同创新涉及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和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两大重点领域,是关系京津冀高质量发展与资源环境协同推进的现实问题。通过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和区域创新水平是推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推进循环产业协同创新应立足京津冀地区创新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合力,不断夯实区域循环产业发展基础、提升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完善协同创新机制,加快形成协同创新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5.
纵观各国成功的中小企业,不难发现,一大批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大都不是零星地存在,而是以群体的形式存在。例如,美国硅谷信息业中小企业群、台湾新竹工业园电子业中小企业群、意大利萨索洛陶瓷业中小企业群、国内中关村电子信息业中小企业群等。本文就中小企业集聚效应及其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优化的作用展开讨论。中小企业群的形成与产业聚集效应中小企业群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中小企业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形成的互相依赖和相互作用的集合体。它们通常集中于相同或相邻区域,通过专业化分工产生直接经济利益和溢出效应。中小企业群的发…  相似文献   

16.
牛桂敏 《城市》2016,(8):9-13
京津冀高度依赖资源能源要素投入的产业发展方式,加剧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定下了绿色转型的主基调。绿色转型要求京津冀协同疏解传统优势产业的过剩产能,降低产业结构重量;协同开展绿色、智能制造行动,降低产业消耗和排放强度;协同构筑现代产业体系,降低产业的资源能源依赖度;协同壮大节能环保低碳循环产业,提升产业的环境友好度;协同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相似文献   

17.
屠凤娜 《城市》2016,(3):22-25
研究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有利于促进创新资源与要素的优化整合,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产业迅猛发展,但其创新主体、创新服务、创新环境受到三地产业资源配置不合理、科研转化率不高、协同创新度低等因素的制约.在各项利好政策的推动下,京津冀产业协同创新生态系统逐渐形成动力机制、协调整合机制和保障机制等多层面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8.
正被称作一号工程的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战略构想终于开始提速推进。在国家战略的定位下,一个区域发展的版图将被重新改写。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构想付诸实践延宕了一二十年。原本就是一体的京津冀地区,在行政壁垒的阻隔下始终无法一体化发展,受利益牵绊,各自顾及自家一亩三  相似文献   

19.
李玉娟  彭仕兰 《城市观察》2021,73(3):126-142
以长三角2003—2018年为样本观测期,运用相关产业集聚指数分别计算产业集聚水平、综合评价法测度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指数;利用社会经济距离矩阵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得出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①从空间总体效应看:本地区产业协同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制造业集聚对本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有正向影响,其中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本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最大,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本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有负向影响.就相邻地区间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而言,产业协同集聚、制造业集聚有负向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有正向影响.②从空间效应分解看:各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绝对值各有差异.产业协同集聚的间接效应(负向效应)大于直接效应(正向效应)与总效应(负向效应);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间接效应(正向效应)大于直接效应(负向效应)与总效应(正向效应);制造业集聚的总效应(负向效应)小于间接效应(负向效应).  相似文献   

20.
吕静韦  钱元熙 《城市》2019,(9):11-20
产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力支撑和着力点,产业结构和资源要素禀赋差异是影响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原因。笔者基于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现状和人口、资本、技术资源要素禀赋的特点分析,就如何优化配置资源要素促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