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等方法,研究红砂岩侵蚀区不同治理模式下植物多样性变化,为红砂岩侵蚀区植被恢复先锋植物筛选及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试验区高等植物125种,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共62种,同时提出了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优势物种;裸地自然恢复和湿地松纯林模式物种多样性最高,其次为针阔混交林模式,马尾松纯林模式最低....  相似文献   

2.
正2016年4月5日讯:3月23日,中国林科院研究员杨文斌为国家林业局三北局"三北大讲堂"作2016年首场讲座,专题讲授"低覆盖度治沙——原理模式与效果",为三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治理打开新的思路。杨文斌从植被覆盖度与沙地固定程度及其相关事件,植被低覆盖度的防风固沙机理,界面作用与植被、土壤修复,行带式固沙林的水分利用优势,低覆盖度防沙治沙模式与效益等9个方面系统论述了低覆盖度治沙的理论渊源、技术模式和治沙机  相似文献   

3.
一、项目概况 甘肃重点风沙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是利用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贷款,通过采用植树造林、工程治沙、天然植被封护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治理沙漠化土地72803.6公顷,增加项目区林草植被,有效遏制沙漠化扩延,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相似文献   

4.
通过查阅放牧、旅游、围封等3种人为干扰方式对荒漠草原景观格局影响的相关文献,归纳其主要研究结果,认为放牧会导致草原斑块化现象发生,不同的放牧方式使草原斑块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得复杂化,较大尺度斑块被割裂,植物群落株丛趋向于小丛化,进而导致草原整体景观趋于破碎化与复杂化;旅游破坏了植被斑块的完整性,导致植物多样性减少,其中旅游道路表现出强烈的分割作用,被分割后的草原整体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呈现出具有多种要素分布的格局状态;围封促使围栏内植被状况逐渐好转,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得以提高,植被覆盖度显著增加,形成由于植被覆盖度空间差异所引起的辐射状景观格局,但长时间围封会使景观多样性降低。  相似文献   

5.
为推进金昌市光电项目区植被治理与恢复,分析了金昌市气候、植物资源等条件,总结了光伏项目区植被恢复重建试验结果,提出了生态修复措施,包括合理规划设计生态修复治理方案,加强施工管理,选用抗旱造林树种、做好办公区域的绿化美化,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区域、适当种植生态经济型沙生植物,大面积光伏电板阵列区、充分利用自然降水补播乡土旱生植物,培育和栽植易生根沙生树种营养钵苗。  相似文献   

6.
凤山县石漠化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凤山县为研究区域,研究石漠化植被恢复模式及其产生的生态效应。通过对不同植被恢复治理后的植物多样性、生长量和生物量、枯枝落叶贮量和最大持水量等几个方面的生态效应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任豆(Zenia insignis)-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模式在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群落平均生物量、林地枯枝落叶层最大持水量等方面均高于其它几种模式,已成为当地石漠化治理的优势植被群落。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0年、2005年TM影像和2008年SPOT影像,对多伦县植被覆盖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8年植被低覆盖度减少了1410009km2,占2000年低覆盖度总面积的34.26%;中覆盖度增长了8倍;高覆盖度与2000年相比增长了11倍。由此看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植物固沙     
流沙既然是沙质地表植被遭到破坏的产物,反过来说,若使流沙的植被恢复起来,流沙便得到治理。我们识别一个沙丘的固定程度,通常把植被覆盖度在15%以下的沙丘称为流动沙丘,覆盖度在15~40%的为半固定沙丘,覆盖度在40%以上的为固定沙丘。这都说明植物与固沙的密切关系。植物不仅可以固定流沙,而且由于它的更新繁衍,还可以把没有生产力的流沙改变成为富于有机质和具有生产力的土地资源,因此,植物固沙被认为是治理流沙的最有效、最持久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青岛东部废弃建筑石材矿山治理工程为例,通过对植被系统中的植物生长势、多样性和盖度,以及治理技术对土壤改良等方面的研究,对生态治理的效果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坡面植被覆盖达到95%以上,植物根部已经深入营养基质下部岩石裂缝;3个样方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76、0.75和0.76,多样性指数较高且相差不大;植被恢复后土壤容重降低了17.61%,最大持水量提升了15.07%,氮、磷、钾等养分含量明显增加。通过生态治理技术建立的植被总盖度、植物密度和生长速度都高于自然植被;植物群落多样性好,整体协调性高;该技术还能有效地改良土壤状况,提高土壤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紫金山金铜矿废弃地2003年以来进行的植被生态恢复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紫金山矿山开采前后植被恢复覆盖度和物种多样性;结合测定恢复地重金属污染情况,综合评价紫金山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效果。结果表明:紫金山金铜矿矿区生态植被群落恢复中,乔木层覆盖度和物种多样性均较少;灌木层恢复较好,物种已达到12种;草本层覆盖度和物种多样性都呈上升趋势;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明显降低,生态恢复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基于MODIS-NDVI的乐安湿地植被覆盖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安湿地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凉山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也是高原湿地在海拔2 500 m^3 000 m典型生态系统。植被覆盖度(植被的垂直投影面积与单位面积之比)是反映湿地植物生长状况的重要生态学参数,在评估和监测湿地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2011-2015年的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应用像元二分法估算了布托乐安湿地保护区的植被覆盖度及其变化趋势,分析了乐安湿地保护区内植被覆盖度变化,旨在为保护区生态环境评价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乐安湿地保护区植被覆盖度状况良好,中度及其以上等级植被覆盖区占研究区比重较大,超过50%;5年间,保护区植被覆盖度总体上呈现稳定状态,但是不同等级,不同时段的植被覆盖变化趋势不同;植被覆盖度在空间上呈现以万吨山、四棵乡一线向两侧降低的总体趋势。与海拔3 500 m左右的若尔盖湿地相比,乐安湿地植被覆盖度分布主要受地形、水热条件限制,以及人为活动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湿地植物作为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质净化、景观构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广东省东莞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按植物覆盖度层级(覆盖度分别为0,30%,40%,50%,80%及90%)划分6个样区,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综合因子指数法对湿地植物覆盖度与水质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单因子指数法分析显示,水质指标值随植被覆盖度不同而发生变化;(2)植被覆盖度为50%时,总氮与NO3-浓度值最低,植被覆盖度为90%时总氮值达到最大;(3)高锰酸盐指数、总磷等指标随覆盖度增加变化不明显;(4)综合因子指数法显示,当湿地植物覆盖度维持在40%时,湿地水质相对保持较好。  相似文献   

13.
南岔沟项目区规划设计全面应用了"3S"技术,结合黄河流域生态恢复项目的实际需要,制定了适合于临县南岔沟项目区的规划设计方法。首先介绍了南岔沟项目区的现状,然后应用GIS技术对项目区地貌、坡度、坡向等进行了详细的数字分析研究,由此提出了五种不同的治理模式,最后,对项目区作出规划设计造林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2008—2016年元谋干热河谷植被覆盖的时空异质性,分析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原因,为区域植被生态保护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以2008,2010,2012,2014和2016年5期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ENVI为技术平台,采用像元二分法获取研究区5个时期的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数据,确定植被覆盖度等级和分类标准,利用地理空间分析法研究不同年份植被覆盖度特征,分析各高程带植被覆盖度的构成状况;在Arc GIS支持下提取各年份不同等级植被覆盖度的面积,通过GIS叠置分析获取2008和2016年的植被覆盖度转移矩阵;以与研究区等面积的空间格网对不同年份的植被覆盖度进行空间采样,以多元统计法计算格网点植被覆盖度标准差和回归斜率研究植被覆盖度的时间演变特征。【结果】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以龙川江河谷及金沙江河谷为界表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且自河谷坝区向中高山呈现中低—低—中—中高的整体空间格局;5个时段植被覆盖度分别为0.562,0.586,0.494,0.578和0.566;中高山区Ⅰ和Ⅱ级植被覆盖度的区域面积分别占研究区Ⅰ和Ⅱ级植被覆盖度总面积的60%和50%以上,坝周低山区和中低山区Ⅲ和Ⅳ级植被覆盖度的区域面积分别占研究区Ⅲ和Ⅳ级植被覆盖度总面积的70%~80%;河谷区坝区的Ⅴ级植被覆盖度的区域面积占研究区Ⅴ级植被覆盖率总面积的60%以上;8年来不同等级植被覆盖度的转移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61.03%,Ⅰ级植被覆盖度中有95.19km2向Ⅱ级植被覆盖度转移;年际间植被覆盖度标准差(SD)为0~0.541,植被覆盖度增加的区域面积和减少的区域面积之比为10∶9,呈显著性减少和显著性增长的区域面积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9.132%和6.794%。【结论】干热河谷植被覆盖度空间地带差异明显;植被覆盖度偏低,植被覆盖度等级间转换较为频繁;植被覆盖度年际间变化幅度不大,植被覆盖度呈增长的区域面积略大于减少区域面积,但呈显著性减少的区域面积大于呈显著性增长的区域面积;东部和南部的中高山地带植被覆盖度的结构恶化。应继续强化退耕还林还草、强化天然林保护等措施的力度,降低中高山和中低山的人为干扰强度,在河谷坝区和坝周低山积极开展人工植被恢复工作,促进区域植被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巴东县实施德援项目 8a来 ,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学习了德国项目管理的先进经验 ,取得了多项建设成果。项目的实施对提高项目区森林覆盖率 ,保护生物多样性 ,治理水土流失 ,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并为我县实施天保和退耕还林工程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以泉州市TM/ETM+遥感影像为基础,对提取的泉州市2001年的NDVI影像、2006年的NDVI影像以及2006年与2001年的NDVI相减所得到影像进行了彩色合成,根据彩色的合成原理,得到的合成结果图呈现出的不同颜色反映了泉州市不同植被覆盖度区域的不同变化程度.再结合泉州市这些年实地变化情况,根据不同颜色以及各种植被覆盖区的不同变化程度,将泉州市区植被覆盖度变化情况总体上分成了6大类.结果分析表明:泉州市在2001~2006年期间的植被覆盖度整体上有了明显提高,但是由于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要求,部分地区还是存在严重的植被破坏、植被覆盖度严重下降、植被退化较严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在风沙治理和沙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沙障设置是项关键技术。针对腾格里沙漠南缘特殊的地理环境,通过设置草方格、黏土方格和尼龙网沙障对比分析不同沙障对植物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9种不同规格的沙障中,草方格沙障成本低、使用寿命长;不同坡度沙丘,沙障方格大小影响植被成活率与覆盖度,50°的沙丘上,适宜设置1.5m×1.5m大小的沙障方格。  相似文献   

18.
黄河源区玛曲县草原退化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植物群落样地调查资料为基础,对不同退化程度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草地植物群落结构、物种组成及覆盖度均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物种数急剧减少、植被覆盖度下降、优良牧草比例大幅度减少,物种多样性明显低于自然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9.
于2017~2019年在刺槐林与未造林的沙地内设立径流小区进行比较林间水土保持的效果,其结果表明:2013年在沙地上营造刺槐林后,无人为干扰的情况下,林间的郁闭度、灌木及草本植物的覆盖度和植物的多样性较对照处理均增加;土壤流失量、地表径流量均较对照大大降低,水土保持的效果明显。总体来看,辽西地区沙地上营建刺槐林有助于提高植物的覆盖度和多样性,可有效减少土壤流失、地表径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20.
沙障对流动沙丘植被重建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流动沙丘表面硬度、植物多样性变化等方面研究了沙障对流动沙丘生态修复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沙障不同位置、不同植被盖度下,沙面硬度值变化呈现出波浪型变化趋势,并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沙面硬度值也增大。不同沙障设置年限(3~7年)内植物种逐渐增加,分别为2、5、4、5、5种,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分别为28粒/m2、133粒/m2、305粒/m2、277粒/m2和694粒/m2。沙障铺设方式或沙障类型(即高立式或矮立式)不同对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影响不同,但沙障对天然植物种的入侵和定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