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世界上不会有终结的社会形态,但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终奋斗目标--逻辑上似乎存在的悖论一直困扰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准确理解.寻找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悖论的消解密码,一直是很多著名哲学家的毕生追求.尽管他们最终都失败了,然而在他们看来,这个工作是极其必要的和有意义的.因为.不仅要使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上保持批判性和真理性,而且在逻辑上也应具有完备性和严密性.其实,哥德尔定理早就告诉了我们,任何完备性空间其实是不完备的.悖论是事物普遍的存在形式.同时,非线性科学的深入与后现代思维方式似乎为这个问题带来了新的解构,因为.在后现代看来,范畴的破缺是哲学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2.
江华 《学术研究》2006,1(12):92-97
福山和沃勒斯坦的历史趋势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何种历史的终结。福山认为自由民主社会将终结人类意识形态的发展史,沃勒斯坦声称资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体系将面临崩溃。二是两种不同的历史观。两种不同的历史趋势是两种不同的历史观演绎的结果,福山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单线进步的和欧洲中心主义的,沃勒斯坦的历史观是唯物主义的、多元的和全球性的。三是历史的终结和主体的实践。福山认为在历史终结于资本主义后,人们的实践是消极的,所获得的只是物质的满足;沃勒斯坦认为资本主义历史终结后,美好的社会只是一种可能,因而主体的实践变得非常必要并且意义重大。总之,两人的历史终结论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西方世界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历史前景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的历史哲学何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千年之交种种历史终结论的出笼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千禧年教义的注脚,表征了建基于基督创世说基础上的抽象的西方历史哲学的贫乏与衰落.虽然由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自足、滞着与无限持续性造成了一种"当代"的自我迷恋以及历史与未来同时缺席的假象,但是,"历史哲学"的衰落并不就是历史本身的终结,历史是一种活的存在,它是通过指向于一个可憧憬的未来状态从而展开的人类全部生活的场阈,并要求积极地体现为每一位生存个体及民族的历史意识,历史意识本质上是指人类能够克服困境、奔赴未来的生存信念和意志.  相似文献   

4.
杨春贵 《学术研究》2000,3(1):30-37
社会主义运动,总在曲折中前进。只要科学、准确而全面地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那么社会主义作为人类未来的必由之路,必将不断地发展壮大,并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5.
杜彦君 《理论界》2014,(7):11-14
西方马克思主义作为曾在西方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社会思潮,在当代中国又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历史追溯,可以发现其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特殊立场、在西方哲学史上的深厚内涵以及在西方社会历史中的特定背景。由这样几个特定的历史维度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语境进行考察,可以发现其在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不断被深入探索的发展趋势、在中国思想界受到的多样化关注以及在中国社会历史背景下深远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6.
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是介于科学和哲学、科学史和哲学史之间的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科学和哲学之关系随语境变化而发展和在不同语境中的特征和规律。透过西方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史及其二者的错综复杂关系,从语境论的角度来看,科学和哲学之关系的演进已经经历了古代自然哲学语境中的原始一体化关系、中世纪宗教神学语境中的非正常关系、近代前期经验科学语境中的分化独立、近代后期理论科学语境中的相互渗透和现代科学与哲学相交融的语境中的高度综合等发展时期。当下,科学和哲学之关系正在步入后现代哲学与科学一体化语境中的“后综合”或新一体化关系时期,并且这种“后综合”或新一体化关系在后现代哲学与科学一体化语境中不断向前演进,形成了科学与哲学之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7.
新全球化历史语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三大创新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新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中 ,2 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她的哲学世界观如何实现与时俱进 ?笔者认为 ,存在着三大创新路径 ,也即“一体两翼”的创新格局 :所谓一体 ,即在对新全球化时代重大问题的反思和“改变世界”实践中弘扬马克思主义“反思的问题学”本性 ;而所谓“两翼” ,一是通过以时代视野重新深度解读当年马克思文本、探寻马克思哲学的本真意义 ;二是通过与当代中西哲学对话而重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语境中的审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逻辑的和历史的双重视域,区分了四种审美现代性的言路,指出中国审美现代性的自我理解具有三方面的内容,即它将社会启蒙视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将美学形式或美学经验视为实现自己目标的主要手段;将现实主义作为自我表达的主要经验基础。作者认为,在中国语境中,逻辑维度与历史维度的审美现代性之间存在着复杂互动的辩证关系,中国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常常构成一种互补关系,中国审美现代性的总体风格特征是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9.
剑桥学派领军人物昆廷·斯金纳的历史语境主义的兴起,一方面来自对政治思想史研究中历史方法的继承,具体地说是受到柯林武德、彼得·拉斯莱特、波考克和邓恩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来自对传统思想史研究中哲学研究法和马克思主义研究法以及英国传统历史研究中实证主义方法存在问题的批判。历史语境主义的主要特点有两个:由哲学阐释转向历史解读和由只关注经典文本转向关注经典产生的语境。历史语境主义存在的缺陷主要是方法自身存在缺乏超越性的问题以及方法导致的看不到政治思想连续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对20世纪中国的三次历史性巨变作了比较研究,认为三次巨变的性质、内容、特征有区别,在历史伟人起巨大推动作用,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的,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振兴中华为目的方面又有相同点.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层面的统治危机导致了文化层面的认同危机.在此期间,多种文化思潮相互交织,形成了文化多元局面,即文化的保守主义派、自由主义派和激进主义派并存.由于马克思主义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符合了当时中国国情,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以来,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即:何谓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何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建。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文化也正在冲破国家的文化壁垒。全球化强化了民族文化的民族性,有助于一种开放的文化观的形成,促进了西方现代性文化的传播。同时强势文化的冲击也影响了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为西方发达国家推行其分化战略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应主动融入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加强文化安全意识,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15.
新全球化时代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挑战和应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1世纪,新全球化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深层次上构成挑战,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在新地平线上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展示自己当代性,因而必然导致创新、与时俱进。本文基于“时代反思”的基本路径,考察了新全球化时代的特征及问题谱系,认为理论创新的主题、视界与范式应以“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为宗旨,从而成为“充分适应”这一时代的哲学。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在与新的实践和新的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它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会发生阶段性的质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表现为不同的发展形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需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生存论意义上展开的现代哲学人类学以及世界历史时代的新方向上进行理解。在信仰的无神论倾向、经验主义及自然主义的哲学样式、流动性的辩证思维、实践思维方式以及伦理价值观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哲学传统都存在着一定的相通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仅引导、而且也将融入中国文化传统的当代转化,转化的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共生主义信仰的内化,并形成能够积极影响人类的新的生存理念。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诗歌是一个重新创造作者与读者的历史过程,它在迂回探寻的实践中,不断寻求和修改着自己的现代诗歌梦想。100年来,它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古典诗歌语言与体制的破坏阶段;二、现代诗歌形式和象征体系的建设阶段;三、美学分化和多元对话阶段。如今的诗歌,不再是新不新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的问题,是能否在已有实践的基础上,于分化、无序中找到规律,建构稳定而充满活力的象征体系和诗歌文类秩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哲人把科学是什么与科学应在中国人性命中成为什么的思考结合起来。在这个历程中,科学由外在、超越的普遍性存在方式逐渐成为内在于中国人的基质,并最终被安置进中国人的内在性命中。在冯契的转识成智学说中,科学智慧与境界被理解为最高的智慧与境界之一。这一学说把对科学本质的思考与心性论结合起来,把科学纳入心性之学的架构,淡化科学是什么,强化科学对于中国人意味着什么、能成为什么的维度,开辟了理解科学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