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 CTCA),,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56例确诊或怀疑为冠心病的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onventional coro-nary angiography,CCA)检查,并以CCA的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采用美国心脏协会冠状动脉改良分段法,分析共825个冠状动脉节段CTCA图像质量及其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显示情况,得出CTCA诊断有意义病变(冠状动脉狭窄≥50%)fl',J正确性,并分析影响CTCA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798个冠状动脉节段图像可以满足诊断要求,12个节段中因运动伪影或15个节段管壁严重钙化无法对血管腔进行评估。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50%狭窄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88.1%、97.8%、89.9%、97.4%和96%。影响图像质量主要因素为快心率、严重钙化。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高,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十分准确,可作为一种简便易行、安全可靠的无创性筛查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的冠状动脉造影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畸形的特征及评价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在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总结2024例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并确诊各种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结果:2024例冠状动脉造影中检出42例冠状动脉畸形。9例冠脉起源异常;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检出33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24例,右冠状动脉左室瘘4例,右冠状动脉右室瘘1例,左冠状动脉右室瘘1例,前降支左室瘘2例,回旋支左室瘘1例。9例经手术证实。2例冠状动脉—肺动脉瘘予介入栓塞治疗。结论:冠状动脉畸形是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为"金标准"评价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选择冠心病诊断明确或可疑冠心病患者共86例(男49例,女37例)。所有患者的心律均为窦性心律,心率≥75次/min的患者口服倍他乐克控制心率;均同期行320排器官动态容积CT(DVCT)与SCA,将320排DVCT与SCA的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直径≥1.5mm的冠状动脉节段纳入结果分析,冠状动脉狭窄定义为≥50%的狭窄,分析320排DVCT对冠状动脉不同节段、不同分支狭窄判断的准确性;并根据有无伪影和是否符合进一步狭窄评价的要求将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为四个等级(Ⅰ~Ⅳ级)。结果 320排DVCT显示的1032个冠状动脉节段均符合影像学评价要求(Ⅰ~Ⅲ级);计算320排DVCT评价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的总体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7%、96.1%、86.4%和98.0%,准确度为94.7%。结论 320排DVCT能清楚显示冠状动脉各分支节段,较为准确的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亦可作为无创性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造影与冠状动脉扩张的电影摄影技术曲桂莲,赵鲁彬,李虹山东省医学影像研究所1986年引进日本岛津公司的DAR-100ADSA机,并配有双向电影拍摄装置及同步录相设备。1986年至1992年6月共进行了76人次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4人次冠状动脉扩... 相似文献
5.
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16层CT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显示情况及临床价值。方法:39例患者进行16层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疑似冠心病者31例,PTCA术后8例)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分析16层CT对冠状动脉各节段的显示情况。以管腔直径减小>50%为标准,判定冠状动脉狭窄。分析16层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符合率,及对病变性质的显示情况。结果:16层CT对冠状动脉的总体显示率为94.8%(333/351)。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总体敏感性为82.2%,特异性为94.7%,符合率为86.0%。16层CT显示钙化及非钙化斑块混合存在致血管狭窄21处,高估3处;中间密度斑块致狭窄8处,高估3处;软斑块3处,无显著狭窄。16层CT能清晰显示支架位置、形态及远端血流,1例再狭窄,1例闭塞,余通畅,其结果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一致。另外,16层CT显示冠状动脉起源变异2例,前降支冠状动脉瘤1例,室壁瘤1例,房间隔缺损1例。结论: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颇具潜力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全面的评价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6.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技术及成像质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技术在图像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366例.将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等后处理,研究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技术及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366名受检者.冠状动脉显示成功率96.7%,优良率82.2%,心率及心率波动与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呈负相关(r=0.905).当心率相对较高时,使用SSB扫描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要优于SSEG扫描.结论 合理选择CT冠状动脉造影扫描和后处理技术,可以提高图像质量和检查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PICAS)的临床和造影表现,提高治疗效果。材料和方法:本组病例均经临床,心电图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G)证实为冠心病。30例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原因有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中发生急性冠状动脉闭塞2例,冠状动脉夹层1例,为防止PTCA术后再狭窄18例,PTCA术后再狭窄4例,急性心肌梗塞5例。30例SCAG均采用Judkins法。PICAS的技术操作在数字成像电视下进行。结果:30例SCAG表现显示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48支62处。我们在32支38处病变植入内支架,30例植入38只内支架。每例内支架数分别为1只(26例),2只(2例),3只(1例)和5只(1例)。成功率为100%。结论:①PICAS是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冠状动脉阻塞的有效方法。其成功率高,并发症低。②SCAG表现提示右冠状动脉,冠脉近段病变和局限性病变PICAS成功率高。③冠脉复杂病变,重度或闭塞病变,以及长段病变的PICAS的难度大,但技术操作熟练,成功率也高。 相似文献
8.
多层CT冠状动脉造影临床价值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目的 初步探讨无创性多层CT冠状动脉造影 (MSCTCA)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局限性。方法 收集进行多层CT冠状动脉造影患者 2 0例 (临床疑诊为冠心病者 15例 ,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并置入支架者 5例 )。以管腔直径减少≥5 0 %作为判定狭窄的标准 ,对各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进行节段分析 ,并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84.4%的冠脉节段图像质量可以进一步评价。MSCTCA检出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度为 75 % ( 6/ 8) ,特异度为 94.9% ( 13 1/ 13 8)。对于支架节段 ,MSCTCA可准确显示支架位置、形态及远端血流情况 ,可排除支架闭塞及高度狭窄。结论 多层CT冠状动脉造影可显示较长节段的冠状动脉 ,较为准确地认定冠状动脉病变 ,有潜力成为无创性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DSCTCA)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复杂性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71例接受DSCTCA检查,提示至少有1支冠状动脉病变(CAL)患者,并于3周内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对比分析DSCTCA与CCA显示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复杂性冠状动脉病变,包括分叉病变、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o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开口病变、弥漫性长病变结果。结果 DSCTCA对每支冠状动脉及每例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评价,与CCA比较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SCTCA检出95支冠状动脉有钙化,CCA仅发现12支冠状动脉有钙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327,P0.01);DSCTCA检出53支血管有弥漫性长病变,CCA仅检出32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01,P=0.014);DSCTCA检出61处分叉病变,按照Lefevre分型,Ⅰ型20处、Ⅱ型25处、Ⅲ型7处、Ⅳ型3处、Ⅳa型4处和Ⅳb型2处,与CCA对比,DSCTCA诊断分叉病变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患者计算均为100.0%,以血管计算分别是100.0%、99.3%、90.2%、100.0%;DSCTCA检查11处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5处开口病变,与CCA比较,DSCTCA诊断CTO及开口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患者和血管计算均为100%。结论 DSCTCA能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对钙化病变、弥漫性长病变DSCTCA的诊断价值优于CCA,对分叉病变、CTO、开口病变的诊断与CCA有极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心肌梗死(MI)的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不稳定斑块破裂诱发血栓形成所致,但还有8%~16%的病例发生于冠状动脉造影(CAG)无明显异常以及一些其他疾病(非冠状动脉性疾病)引起的MI患。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近5a我院因MI行CAG正常的患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发病机制并进行随诊,对本组进行病因学分析和研究并观察其预后。 相似文献
11.
Measuring rates of brain atrophy from seri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studies is an attractive way to assess disease progression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particularly Alzheimer's disease (AD). A widely recognized approach is the boundary shift integral (BSI).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how several common scan non-idealities affect the output of the BSI algorithm. We created three types of image non-idealities between the image volumes in a serial pair used to measure between-scan change: inconsistent image contrast between serial scans, head motion, and poor signal-to-noise (SNR). In theory the BSI volume difference measured between each pair of images should be zero and any deviation from zero should represent corruption of the BSI measurement by some non-ideality intentionally introduced into the second scan in the pair. Two different BSI measures were evaluated, whole brain and ventricle. As the severity of motion, noise, and non-congruent image contrast increased in the second scan, the calculated BSI values deviated progressively more from the expected value of zero. This study illustrates the magnitude of the error in measures of change in brain and ventricle volume across serial MRI scans that can result from commonly encountered deviations from ideal image quality. The magnitudes of some of the measurement errors seen in this study exceed the disease effect in AD shown in various publications, which range from 1% to 2.78% per year for whole brain atrophy and 5.4% to 13.8% per year for ventricle expansion (Table 1). For example, measurement error may exceed 100% if image contrast properties dramatically differ between the two scans in a measurement pair. Methods to maximize consistency of image quality over time are an essential component of any quantitative serial MRI study.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基于原始数据域的迭代重建(SAFIRE)算法与滤波反投影(FBP)算法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图像质量的差异。方法 对置入模拟左、右冠状动脉的仿真体模,采用两组管电压(100 kV、120 kV)行双源CT检查,对冠状动脉原始图像在工作站上分别进行FBP及SAFIRE两种算法的图像重建,对不同管电压及不同管电流组内图像质量指标SNR、CNR、CT值标准差进行t检验;相同管电压不同重建算法,不同管电压相同管电流SAFIRE重建方式的两组SNR、CNR、CT值标准差及CT值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两组管电压扫描后经SAFIRE重建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均明显优于FBP重建;两组管电压两种重建算法图像,随着管电流的增加,200~360 mA图像质量呈改善趋势,管电流340 mA及以上图像质量指标趋于稳定;不同管电压相同管电流SAFIRE重建算法成像其图像质量比较,CNR、SNR、CT值标准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6、2.49、21.82,P均<0.05)。结论 随着扫描参数(管电流与管电压)的增加,图像质量随之上升,但到达一定值后图像质量趋于稳定;采用SAFIRE在相同扫描条件下可以明显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非屏气三维导航技术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应用非屏气三维导航技术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方法,对20名受检者分别进行左、右冠状动脉成像,经后处理获得左、右冠状动脉血管图像.应用信噪比评价冠状动脉图像,并测量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的显示长度.结果所有受检者均显像成功,冠状动脉图像的信号强度为129.3±20.63,信噪比为37.35±6.32,冠周组织的信号强度为33.4±13.11,信噪比为9.65±4.02,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左主干及左前降支、右冠及左回旋支冠状动脉的平均显示长度分别为(8.38±1.87) cm、(8.59±2.87) cm、(4.48±0.88) cm.结论非屏气三维导航技术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有较高的信号强度和信噪比,应用于临床尚需进一步的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心律失常患者冠状动脉CTA数据后处理重建过程中,ECG编辑功能对修正相位的应用价值。方法69例心律失常的患者在我院接受了冠状动脉CTA检查,所有患者的扫描数据均因心律不齐而采用了ECG编辑软件进行处理,比较处理前、后的图像质量,评价ECG编辑功能对修正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相位重建的应用价值。结果69例患者中,偶发房早24例,偶发室早33例,缓慢型房颤5例,快速率房颤3例,频发室早3例,Ⅱ度Ⅰ型窦房阻滞1例。经ECG编辑处理后,图像质量达到优者26例,占38%;良者32例,占46%;中者5例,占7%。图像质量差者6例,占9%。结论ECG编辑功能对改善偶发早搏(房早、室早)、较慢心率下(≤70次/分)房颤患者的CTA图像质量有较大帮助,但对频发早搏、较快心率下的房颤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5.
心率、扇区重组、时相重建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率、重组方法和重建时相窗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398例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扫描,根据不同心率应用不同扇区重组、多相位重建,传入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图像重建。结果心率在50-70次/分所得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较好,但扫描时心律变化幅度大者成像质量下降。心率〉75次/分,用双扇区和四扇区重组能获得相对高质量的图像。左前降支、回旋支在75%R-R时相重建图像较好,右冠状动脉在45%R-R时相显示较好。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与心率、扇区重组的应用和多相位重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低管电压迭代重建模型(IMR)在冠状动脉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30例疑似冠状动脉心脏病患者,均进行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脏256层MSCT扫描。若体质量指数(BMI)≥25 kg/m2,管电压为100 kV;反之,则为80 kV。分别采用滤波反投影(FBP,A组)、高级混合迭代重建(iDose4,B组)和IMR(C组)进行重建。分别测量3组图像主动脉根部的CT值、噪声,并计算SNR和CNR。对图像伪影、管腔边缘的锐利度、主观噪声、总体图像质量以及冠状动脉各主干血管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图像的噪声、SNR以及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噪声由大到小依次为A组、B组和C组(P均<0.05)。SNR和CNR由大到小依次为C组、B组和A组(P均<0.05)。C组噪声、血管边缘锐利度、总体图像质量、冠状动脉各主干血管主观评分显著高于A组和B组(P均<0.05)。B组图像伪影评分显著高于A组和C组(P均<0.05),且A组与C组图像伪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R可显著降低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图像噪声,提高图像SNR和CNR。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联合基于原始数据的迭代重建(SAFIRE)与集成电子探测器在不同迭代重建强度下对直径≤3 mm冠状动脉支架显示的影响。方法 选取不同类型7枚内径3 mm或2.5 mm支架,释放于模拟冠状动脉血管的体外模型中,行配有Stelllar光子探测器的双源CT冠状动脉前瞻扫描,层厚0.5 mm,按迭代重建强度Strength 1~4重建分为4组。对4组图像行双盲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0.77),Strength 2组获取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其他各组(P=0.034、0.046、0.015)。Strength 2组ALN值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13、0.009、0.005)。各组支架管腔内衰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着迭代强度增加,噪声明显降低。结论 对于直径≤3 mm支架,联合SAFIRE迭代强度2与集成电子探测器获取的图像质量整体最佳,可为临床提供质量更好的支架图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对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17例血管病变行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及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方法采用最大强度投影(MIP),表面成像显示(SSD)和多平面重建(MPR)。结果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能较好显示正常血管形态和病变,包括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夹层动脉瘤及血管瘤。结论螺旋CT血管造影是诊断血管病变一种有效无创伤性检查方法。对主动脉瘤及夹层动脉瘤,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基本上可替代血管造影或DSA。 相似文献
19.
图像分割是指将一幅图像分解为若干互不交迭区域的集合,是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的基本问题之一.医学图像分割是图像分割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也是一个经典难题.本文从应用的特定角度,对近年来医学图像分割的新方法或改进算法进行综述,并简要讨论了每类分割方法的特点及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冠状动脉病变(CAD)支数临床特点,为冠心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对33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按CAD支数分为4组,分析各组的临床特点。结果:1支病变101例,2支病变88例,3支病变119例,4支病变27例。随着侵犯CAD支数的增加,患者的年龄、高血压分级、心功能减退、冠脉狭窄程度计分均逐渐增加;患高血压病和有饮酒史者的比例亦逐渐增加;脂紊乱、空腹血糖升高与吸烟者的比例有所增加。结论:CAD的严重程度受年龄、高血压、吸烟及饮酒的影响;同时CAD严重者心功能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