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囊穿刺胆道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囊穿刺胆造影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25例未曾行胆系手术患者在B超引导下于右侧第6,7肋间或右肋缘下经皮经肝穿刺胆囊后,缓慢注入稀释的泛影葡胺胆道造影,显示胆总管及肝总管、肝内胆管等所有的胆系情况。吉论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囊穿刺胆道人有良好的广阔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来源于胆道的上消化道大出血是在上消化道出血的鉴别诊断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胆道出血亦称为血胆症,其原发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肝外伤、胆道手术后、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肝组织穿刺活检、肝内感染病灶、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胆道蛔虫症、胆石、肝肿瘤、肝动脉瘤穿破等,皆可发生胆道内大量出血。因此,胆道出血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外伤引起;另一  相似文献   

3.
经皮经肝的胆道穿刺法是胆道造影术之一,穿刺针经肝实质直接到达肝内胆管。穿刺部位有右侧胸壁肋间和右季肋部,一般认为侧胸壁穿刺造影成功率高,且比较安全。因为从侧胸壁穿刺刺入距离较长,肝组织本身能防止胆汁漏出与出血;同时胆囊、肠道和大血管等均在肝外并无刺伤的危险。若同时穿过胆管与血管,也不会形成血管一胆管瘘的危险。若在透视台上操作可提高成功率。现介绍如下: (一)应用范围和禁忌症 1.应用范围(1)黄疸性质的鉴别:肝内胆汁淤滞或肝外胆管闭塞;(2)胆管闭塞性黄疸原因的诊断;(3)总胆管末端病变的诊断;(4)胆囊摘除后遗症的诊断;(5),对肝、胰及十二指肠疾患也有一定诊断价值。 2.禁忌症有出血倾向,对造影剂过敏,持续高热及心、肝、肾有严重损伤者。另外,胆道急性  相似文献   

4.
胆道出血     
1病因胆道出血是指胆道或流入胆道的出血.按出血部位分为肝内与肝外两种,按发病原因可分为3种.①感染性胆道出血:系指继发子胆道蛔虫或胆管结石的胆道出血.②外伤性胆道出血,多见于腹部闭合性损伤引起的中央性肝破裂.③肿瘤破溃和诊断性或治疗性肝穿刺引起的胆道出血,肝癌、肝海绵状血管瘤、肝动脉瘤、胆管癌可穿破胆道引起出血,肝穿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探讨肝硬化及胆道系统疾病中致胆囊移位发病率及机理。方法采用超声诊断技术研究肝炎后肝硬化患者10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50倒,观察胆囊位置的变化。结果肝炎后肝硬化组9例、肝内胆管结石组2例发生胆囊移位。结论胆囊移位常发生与慢性肝病与胆道系统疾病中。其机理是萎缩的右肝被肥大的左肝推向后上方,肝门向上、向后、向右旋转,整个肝脏向右移位。  相似文献   

6.
胆道感染致胆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提要肝内胆道感染致胆道出血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22例肝内胆管出血病例,应用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胆道造影、纤维胆道镜检等检查,明确胆道出血的病理特点及定位诊断,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结果 6例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4例行肝左外叶切除术,12例行胆总管探查、T形管引流术。除2例外,20例患者治愈,随访2年,效果良好。结论 根据胆道出血的不同病理特点及定位诊断,结合病人的全身情况,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能显著提高肝内胆道出血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婴儿期有多种引起黄疸的肝胆外科疾病,本研究通过术前对胆道闭锁、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等疾病声像图形态特点及血供的观察,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在婴儿外科性黄疸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二维超声观察肝脏、胆囊及胆管的形态大小,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门静脉及肝动脉的血流并鉴别肝动脉及胆管结构.结果手术治疗胆道闭锁20例,超声术前诊断18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16例,超声术前诊断16例.胆道闭锁术前超声显示肝脏肿大,胆囊细小且壁增厚,肝门部三角形高回声块,门静脉流速减慢,肝动脉流速增快,阻力指数增大.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超声显示胆总管部位囊性包块.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婴儿外科性黄疸常见病因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与指导治疗均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PT-GCD)是简单而有效的胆道持续减压引流方法。我们于1997年7月至2006年7月间共对34例患者应用PTGCD,适应证涉及老年人重症胆囊炎、晚期壶腹部恶性肿瘤致胆道梗阻、胆源性胰腺炎及非胆道大手术后并发重症胆囊炎等,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工“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PTC)由于能较清楚地显示胆道病理,目前已成为肝胆疾病的一种重要诊查手段之一。由它发展起来的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也逐渐开展,现简要复习。早在1920年Burkhardt就企图不开腹、直接穿刺胆囊使胆囊显象,他用普通针经皮肝穿刺胆囊注射碘油使胆囊造影成功。1937年Huard和Do—Xuan—Hop才正式报道了经皮肝穿刺胆道注射碘油使胆管显影成功。但当时并未引起临床重视,直到1952年Curtec和Saypol再次报道强调了他们的技术经验,才引起临床注意。从1952年到1958年虽然也有人作了一  相似文献   

10.
胆道蛔虫症的超声诊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平 《中外医疗》2010,29(7):177-177
目的探讨超声对胆道蛔虫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4例经手术证实的胆道蛔虫症患者的声像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4例胆道蛔虫,胆总管内5例,胆囊内3例,胆总管及胆囊内1例,胆总管与左肝管内2例,胆总管内后向上活动至右肝管及右前叶肝内胆管1例,左内叶肝内胆管内2例。胆管蛔虫的声像图纵切面表现为扩张的胆管内平行双线状强回声带,内夹无回声液性暗带,彩色多普勒于暗带内未探及血液信号,横切面呈同心圆、环中环、环内圆点、环内小等号样表现。胆囊内蛔虫表现为胆囊内弧形、麻花形、卷曲形、S形等线状光带。超声正确诊断为胆道蛔虫症的为13例,诊断符合率为92.86%。结论超声检查对早期发现胆道蛔虫症并正确定位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认为超声检查应作为胆道蛔虫症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PTC)是目前胆道外科的一项主要影像诊断技术,但其对肝内胆管不扩张者,成功率仅10-50%。因此,如何提高这部分病人胆道造影的成功率,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对88例胆囊显像的体表投影位置和胆囊形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经皮经肝胆囊穿刺造影和置管引流,效果满意。为胆道造影和引流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胆道出血是肝内化脓性感染引起的肝脓肿侵蚀肝内血管出血或胆道疾病及胆道手术器械操作的一种严重并发症,治疗棘手,死亡率高,有报道达20%,我院自1989年至1996年8月采用经皮肝动脉插管造影栓塞治疗(后简称PCAE)胆道出血15例,一次性止血成功有10例,连续2次栓塞止血成功2例,死亡1例,死亡率6.7%(1/15),比报道的20%明显为低,从动脉导管注入垂体后叶素使出血的小血管收缩,碘油+明胶海绵碎片+去甲肾上腺素栓塞肝动脉,乳化后的去甲肾上腺素缓慢释放,对防止凝血块脱落引起再出血有积极作用,本组止血成功12例,2周之内无复发。本法在栓塞前可预先了解确切的出血部位及血管解剖情况,操作时仅需用局部麻醉,创伤极小,操作时间短。对于肿瘤引起的出血,止血的同时还可以行肿瘤化疗,比经腹手术止血具有许多优越性,在县以上医院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13.
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U-PTC)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0例胆道梗阻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内胆管或胆囊穿刺并注入造影剂。结果:80例穿刺均获成功,成功率为100.0%,无一例并发症发生。结论:U-PTC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在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经皮经肝胆囊直接穿刺引流术的临床价值。 方法 98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于超声引导下行经皮经肝胆囊直接穿刺引流术。 结果 除1例由于胆囊壁过厚、直接穿刺引流术无法突破囊壁、改为经典穿刺引流术外,其余患者均行直接穿刺引流术成功置管,一次成功率达98.98%;其中65例术后12h内症状明显缓解,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 结论 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囊直接穿刺引流术可迅速缓解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引起的严重症状,明显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充分发挥了超声微创技术创伤少、安全准确等优势,效果突出、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胆道出血     
胆道出血是由于外伤或其他疾病,导致血管和胆管相通,血液流入胃肠道内致上消化道出血。胆道出血仅次于溃疡病、门脉高压、急性胃粘膜病变引起出血,居第四位。一、病因自从1948年Owen报道第一例出血以来,其后对本病研究颇多。目前认为胆道出血是来自于肝、胆管、胆囊的出血,以肝脏最多。出血原因有外伤、炎症、结石、血管病变、肿瘤等。国外以外伤发病最多,国内各种原因所致炎症发病最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胆道感染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道穿刺置管引流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59例急性胆道感染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A组20例,采用常规内科治疗;B组39例,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道(胆囊或肝内胆管)穿刺置管引流,以临床总有效率、住院时间、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性分析胆道闭锁的超声图像与磁共振(MRI)结果,探讨两者对胆道闭锁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和磁共振仪分别检查22例和14例胆道闭锁患儿,分析和总结超声检查和磁共振检查的影像学改变特点.结果 超声检查发现肝门部纤维斑块12例,多数患儿(14例)胆囊表现为囊腔小,张力低,形态不规整,囊壁厚薄不均,餐后胆囊无明显收缩.肝脏普遍增大,实质回声增强、粗糙,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MRI检查14例患儿均未见到完整的肝外胆道.10例为小胆囊,2例胆囊未显示,2例胆囊大小正常.结论 MRI多方位观察见不到明显的肝外胆道是胆道闭锁的直接征象,同时能够显示肝内胆管或轻度扩张、断续显影,这一点优于超声检查.然而,超声检查更具有简单、灵活、无创伤性且可重复性的特点,结合独有的肝门区纤维斑块影像及胆囊改变特点,能够显著提高胆道闭锁的正确诊断率.胆囊收缩功能测定、肝脾增大和肝脏内部回声的改变是非常重要的间接征象.超声检查可作为胆道闭锁的有效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超声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胆囊壁的改变,胆囊壁的改变可由胆囊本身疾病引起,也可以由胆道、肝脏疾病引起。本文对120例门脉性肝硬化患者进行胆囊超声观察,旨在了解门脉性肝硬化与胆囊壁改变的内在关系,探讨胆囊壁声像图的改变在肝硬化中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1资...  相似文献   

19.
<正> 黄疸的病因约有20%较难诊断,血清胆红素高于4毫克/100毫升或黄疸指数大于30时,口服及静脉胆道造影均受到限制。1921年Burckhardt等首先用经皮胆囊穿刺造影,1937年Huard等用碘油作经皮肝穿胆管造影,1942年Lee等用腹腔镜下直接胆囊穿刺或经肝胆囊穿刺造影,1952年Carter等  相似文献   

20.
周敏  肖丽达  周丽仪  梁照秋 《吉林医学》2012,33(17):3679-3681
目的:探讨高低频超声联合应用在诊断华支睾吸虫病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高、低频超声结合对临床确诊华枝睾吸虫病患者进行检查,收集超声图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低频超声可显示肝脏大体改变及肝内Ⅰ、Ⅱ级以下胆道、肝外胆道及胆囊大体情况;低频超声显示Ⅱ、Ⅲ级以上胆管改变。结论:高低频超声联合应用在华支睾吸虫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