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炎症性肠病(IBD),是发生于肠道黏膜及黏膜肌层,具有反复发作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患者的肠道黏膜屏障保护功能下降或破坏有关。通过对近5年单味中药、中药提取物和复方中药干预IBD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总结,发现中医药能够保护修复肠道黏膜屏障、缓解IBD临床症状,并防止其复发,为IBD的进一步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炎症性肠病(IBD)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病率逐年攀升,因其治疗周期长,治疗难度大,迁延难愈,费用高昂,备受全球关注。探索安全有效持久的治疗方案已成为全球亟待解决的问题。IBD病机复杂,包括肠黏膜损伤、内环境紊乱、炎症反应等,近年研究发现铁死亡也是IBD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铁死亡作为一种新的非凋亡性细胞死亡方式,主要特点表现为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和氧化还原系统失衡,有研究表明,抑制肠上皮细胞铁死亡可以起到肠黏膜保护作用,靶向干预铁死亡或许是治疗IBD的新方向。IBD以药物治疗为主,包括皮质类固醇、氨基水杨酸盐、生物制剂和免疫调节剂等,但是易耐药、不良反应较多,而中医药具有价格低廉、耐药性低、不良反应少等独特的优势,在治疗IBD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学者证实中医药可以抑制铁死亡的发生,最新研究表明中医药一方面可以抑制肠道细胞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肠道黏膜抗氧化、抗炎能力,从而起到治疗IBD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或许通过干预铁死亡治疗IBD。该文通过探讨中医药干预铁死与中医药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相关性,讨论铁死亡在IBD中的可能作用机制,以期为IBD的诊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IBD是一种在各国极其普遍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临床缺乏有效治疗方法[1]。因此,寻求一种重复性好,操作便捷,并且与临床症状相似的动物模型至关重要。目前IBD动物模型有以下几种分型:自发性动物模型、细胞移植型动物模型、化学物质诱导型动物模型、基因工程动物模型、中医IBD动物模型、肝螺杆菌型动物模型、蠕虫IBD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目前西医治疗存在并发症多、易复发的问题,中医药治疗展现其独特优势。从IBD的中医辨治、中医药疗效及治疗机制3个方面进行归纳及总结。IBD发病基础为正气不足、脾肾虚弱;中医药治疗分为解伏毒利湿,调气血,注重脾、肝、肾调理,同时可维持肠道菌群稳态,减轻炎症反应;中医药治疗IBD作用机制主要为维持以T细胞17(Th17)/调节性T细胞(Treg)为主的免疫微环境平衡和炎症介质的分泌调节。  相似文献   

5.
蒙医大肠宝如病系血热为主的聚合性痼疾之一,与西医学中的炎症性肠病的症状相似,蒙医学将炎症性肠病归于“大肠宝如病”的范畴,并结合这两种疾病进行学术研究以及临床诊断。本文为了进一步提高蒙医大肠宝如病与炎症性肠病的临床认识,从病因、发病部位、临床症状、临床诊断、临床用药以及现代研究等方面进行概括说明,为辨证用药提供参考,期望能在蒙医大肠宝如病与炎症性肠病领域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全球性疾病,其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当前的治疗也存在一些不足。针灸作为一种绿色、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对于炎症性肠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总结,发现目前针灸作为一种单独的治疗方式或同药物一起对炎症性肠病均具有一定的疗效,主要通过调节基因表达及表观遗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及调节炎症因子、改善肠道菌群、调节机体代谢物水平等途径延缓炎症性肠病的发展。现总结目前针灸防治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的研究及临床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7.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组胃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的统称,其两个亚型分别是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1]。两者有其相似性,均可出现严重的血性腹泻、腹痛、发热和体重减轻等;但又有其区别,CD的组织学病变主要为非干酪性肉芽肿性炎症,而UC病变通常表现为溃疡、固有层炎性浸润和肉芽肿发展[2]。  相似文献   

8.
炎症性肠病是难治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因不明且难以治愈,常导致患者产生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威胁生命。目前我国炎症性肠病患者数量在逐年增加,但治疗手段依然较为局限。随着中西医对本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多种治疗手段的联合运用显示出了积极的疗效。就中医药与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运用治疗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炎症性肠病的抗凝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研究认为血液凝固系统在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纠正凝血异常是IBD治疗应有之意,现将炎症性肠病抗凝治疗的近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涉及环境、遗传、微生物和免疫等多种因素的慢性复发性肠道疾病。目前的西药治疗 药物疗效差、副作用大、价格昂贵,中医药凸显出了其独特的优势。滤泡辅助性T 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s,Tfh 细胞)是当前免疫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分化与功能异常可导致包括炎症性肠病在内的自身免疫性疾 病的发生。大量的证据表明中医药复方及中药有效组分可通过调控Tfh 细胞的数量水平、Tfh 细胞与滤泡调节 性T 细胞(Follicular regulatory T cells,Tfr 细胞)的平衡、Tfh 细胞功能蛋白分子等途径治疗实验性结肠炎。该文 就Tfh 细胞与炎症性肠病的关系、中医药调控Tfh 细胞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机制作一综述,为从Tfh 细胞角度探 索中医药治疗炎症性肠病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在中医药的干预下,Tfh 细胞数量水平及功能的改善将有望成为 中医药治疗炎症性肠病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1.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以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为主症,甚或脓血便,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的疾病。其症状复杂,临床易被漏诊、误诊,究其发病机制,西医尚无充分明确认识,西医治疗疗效有限,中医辨证分型、四诊合参或可为临床患者带来一线福音。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其临床表现为记忆能力减退,学习能力下降,语言表达、理解能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复杂,与糖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胆碱能系统损伤,神经元细胞凋亡等多种因素有关,且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二甲双胍、格列苯脲等传统降糖药也具有一定控制糖尿病认知损伤的作用,但目前尚无有针对性的有效药物上市,从而导致该疾病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中医认为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以肾精亏虚、髓海不足、阴虚燥热为主,痰浊阻窍、瘀阻脑络为其标,治疗多以补肾填精、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化痰开窍为治疗大法。近年来,有关中药防治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中医学者针对该病做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中药可通过降血糖、促进细胞内胆固醇排出、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改善胆碱能神经功能、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等多个作用机制改善认知功能障碍,延缓其发展。文章从中药有效成分及其提取物、中药方剂防治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实验研究进行综述,揭示中药的作用靶点和机制,以期为临床上防治该病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是一种持续高血糖引发的终身非传染性疾病,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是糖尿病糖脂代谢紊乱导致的神经功能损伤,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继而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症。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目前,临床上对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以降糖药为主,没有专门预防治疗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药物,且大多数西药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伴随着严重的不良反应,极易出现耐药性和肝损伤。近年来,中医药在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方面的基础研究越来越多且取得显著效果。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是"消渴"合并"痴呆""健忘"。"气阴两虚"贯穿于"消渴"全过程,若"气阴两虚"不能有效控制则发生"气不行血""瘀血阻滞",败血内蕴化为毒,损伤脑络导致脑病发生。中药可通过降低血糖,抑制神经元损伤,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及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程度等方面改善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本文从糖尿病状态下的糖脂代谢紊乱、血脑屏障损伤、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非酶糖基化、胰岛素抵抗等方面对其发病机制进行综述,同时探讨有关中医对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认识及中药对其的预防治疗,以期能够为中药防治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盆腔炎中医药内治:经方、辨证分型(湿热瘀阻、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虚血瘀)、中成药;外治:保留灌肠、外敷、针灸、物理,综合疗法等多种治疗手段,具有独特优势,易于接受,配合相应心理疏导,可较快改善临床症状,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自噬是真核生物体内细胞的一种病理和生理现象,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作为一种免疫相关特发性肠道炎症疾病,自噬机制参与其病理、生理过程,介导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肠黏膜屏障损伤是IBD发病的关键因素,自噬通过肠道黏膜屏障损伤,影响疾病进程,干预和调控自噬是治疗IBD的新途径之一。本文重点阐述IBD发病中,自噬调控的肠黏膜屏障损伤机制,查阅相关研究文献,探讨中药通过自噬干预IBD疾病进程的作用靶点,发现中药能够干预PI3K/Akt/mTOR、JNK/Beclin-1/Bcl-2、PINK1/Parkin等自噬相关信号通路,拮抗肠道致病微生物,调控各类肠黏膜屏障细胞炎症因子的表达,抑制肠道炎症反应,促进肠黏膜屏障的修复,从而发挥治疗IBD的作用;不同中药对自噬调控的炎症因子差异性作用与不同自噬蛋白亚型和细胞靶点相关,主要集中Beclin-1、CDK1及NLRP3炎症小体等。目前,中药通过自噬调控肠黏膜屏障治疗IBD的研究主要涉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和炎症小体激活方面,较少直接涉及细胞生理、病理层面的研究,且主要集中在肠免疫屏障相关细胞,肠机械屏障及生...  相似文献   

16.
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就是老百姓熟知的渐冻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运动神经元、皮质椎体细胞及椎体束的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MND由于病因尚不明确,临床表现多样,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生存期通常为2~6年。中医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辨证施治,取得了一定疗效,延缓了病情。故进一步探讨中医药对于MND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已知多重因素导致了IBD的发生与发展。最近研究发现,精神情志的应激因素也参与其中,并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探讨精神应激因素对IBD患者影响的作用机制,及时发现精神应激因素并积极干预治疗,可以缓解IBD患者的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同时,就精神应激因素对IBD影响的作用机制及中医药干预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IBD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AS)是我国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对人体健康产生巨大威胁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所引发的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AS以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脂蛋白聚集和炎性细胞浸润为主要表现,其演变过程的病理机制非常复杂。炎症反应贯穿于AS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且为多种病理因素的共同环节,干预炎症反应是控制AS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策略。而中医药凭借其特有的优势,在AS的临床治疗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中医理论认为,AS的形成和发展与风、火、痰、瘀、虚5种因素紧密相关,其中瘀血和痰浊与其关联最为密切,瘀血和痰浊既是病理产物同时又是致病因素,其形成主要是因于机体整体的阴阳失衡,人体气血津液输布障碍和脏腑功能失调。各致病因素既有独立性,又有相关性。近年来,关于中医药干预AS作用与机制的研究日渐增多,但中医药的干预对AS炎症反应信号通路的影响尚未见报道,该文章主要介绍中医药对AS的认识、中医药干预AS炎症反应相关的6条信号通路,即酪氨酸激酶/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JAK/STAT)信号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依赖性信号通路,活性氧(ROS)依赖性信号通路,CD40/CD40L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TLR)依赖性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