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在节能减排背景之下,国内外众多研究者对无取向电工钢磁性能的提升做了大量研究。为了探索无取向电工钢磁性能提升的方法,对锡或锑对无取向电工钢磁性能的作用机制(晶粒尺寸和晶体织构的控制)进行分析。基于该作用机制,介绍锡或锑的添加对无取向电工钢磁性能的影响。经研究发现,适量的锡或锑在晶界偏聚,不会阻碍晶界的移动并且致使晶粒尺寸降低;与此同时,锡或锑在晶界偏聚不仅抑制{111}织构在原始晶界处形核及生长,还降低(100)晶粒表面能,促进(100)晶粒生长。因此,适量添加锡或锑,可使无取向电工钢铁损下降、磁感提升。最后结合生产工艺,建议无取向电工钢的研究方向应为稀土含量对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夹杂物尺寸和数量分布的影响,锡或锑的添加量和常化工艺参数(常化时间、常化温度)对常化晶粒尺寸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确定中小电机用冷轧无取向电工钢合适的成分和工艺,研究了18炉钢的成品磁性。对289组实验数据回归分析得知提方硅、铝含量、加锡明显降低W_(15),提高卷取、常化、最终退火等温度或降低板坯加热温度使w_(15)降低。测出含锡低硅钢热轧板750℃卷取后锡在晶界大量偏聚,使成品织构改善,含锡钢常化应略低于锡均匀化温度,经高温卷取或低温卷取后常化制得的成品w_(15)达日本H14牌号,B_(50)高于H14约0.10T。无硅低碳电工钢最终退火应在口相区靠近A_1点的温度,制得的成品W_(15)达H20牌号,B_(50)比H20高约O.10T。  相似文献   

3.
结合国内几家电工钢企业的生产现状、电工钢的发展战略趋势,分析阐述了马钢未来发展取向硅钢、高磁感取向硅钢(Hi-B钢)、薄规格高磁感取向硅钢、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和新一代低铁损高磁感无取向电工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黄徐晶 《四川冶金》2009,31(1):26-28
通过对无取向电工钢的市场调研,认为攀钢本部现阶段重点应结合现有工艺布置可生产中、低牌号硅钢。在西昌基地建设中应将电工钢作为主要产品纳入规划,近期主要生产高、中、低牌号的无取向硅钢,远期可以考虑生产取向硅钢。  相似文献   

5.
采用EBSD技术探讨了含Al、Cr无取向电工钢在拉应力作用下退火时晶粒长大过程中织构和晶界变化的规律,并分析了Al、Cr原子在晶界的偏聚行为。结果表明:在应力作用下晶粒生长时,Al或Cr的加入影响了该电工钢中主要织构组分{111}〈112〉、{111}〈110〉和{001}〈100〉的变化速率,尤其是原子半径与基体原子Fe相差更大的Al对这些织构组分的变化速率影响更大;在晶粒生长期间,Al或Cr的加入和应力的施加对这些织构组分的高取向差角度晶界频率的变化速率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电机新能效等级标准的实施,对硅钢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中小电机、无取向电工钢的发展,分析了电机的损耗与硅钢性能的关系,并提出了新能效等级标准实施后对无取向电工钢的需求预测。  相似文献   

7.
吕冬瑞 《冶金管理》2009,(10):26-27
含硅量在0.5%~4.5%的超低碳硅铁合金称为电工钢,俗称硅钢,主要用做电机、发电机和变压器的铁芯,广泛应用于发电、输变电、电机、电子和家电业。按生产工艺不同,电工钢可分为热轧电工钢和冷轧电工钢。热轧电工钢属于无取向电工钢,冷轧电工钢又分为无取向电工钢和取向电工钢。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无抑制剂法生产取向电工钢的特性及其用途;总结无抑制剂生产取向电工钢的原理及工艺方案.重点讨论了成分方案,即元素对磁性能的影响和最终高温退火方案对二次再结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抑制剂取向硅钢化学成分范围没有普通取向硅钢和高磁感取向硅钢严格,提高了成材率;最终高温退火决定了二次再结晶的好坏,从而最终决定成品磁性能,最佳的高温退火温度在850~950℃之间.  相似文献   

9.
回火脆性的溶质非平衡晶界偏聚机理的本质是溶质非平衡晶界偏聚的临界时间引起回火脆性的临界时间.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加钛的镍铬钢回火脆性的临界时间、回火脆性的极大值和充分回火后2.7J脆-韧转变温度随回火温度的变化,并结合锑的非平衡晶界偏聚量的测量结果,论述了加钛的镍铬钢中回火脆性的锑的非平衡晶界偏聚机理.  相似文献   

10.
正日前,由宝钢股份制造管理部和硅钢事业部牵头修订的《Q/BQB 480全工艺冷轧无取向电工钢带》《Q/BQB 481全工艺冷轧中频无取向电工钢带》《Q/BQB 485全工艺冷轧取向电工钢带》和《Q/BQB 486特高压(含直流换流型)变压器用冷轧取向电工钢带》4项硅钢系列企业标准正式发布,并将于2021年7月1日起实施。  相似文献   

11.
我国电工钢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叙述了目前我国电工钢生产发展状况,2003年我国热轧电工钢产量93.8万t,冷轧无取向电工钢90.6万t,取向硅钢片12.53万t,同时与先进国家的电工钢状况进行比较,产品牌号与质量有15~20年差距;对我国电工钢需求量进行了预测,2005年缺口150万t以上;对我国今后电工钢发展,提出了5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光学显微镜、TEM和EPMA对双辊薄带连铸3.2%Si高强无取向硅钢组织和析出相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双辊薄带连铸无取向硅钢中主要存在的析出相粒子为AlN和AlN与MnS的复合相,复合析出相数量最多,其次是AlN,独立析出的MnS数量极少;析出相粒子尺寸相差很大。800℃退火时,350 nm大小的AlN和MnS复合相粒子会对晶界产生钉扎作用,阻碍晶界的移动; 900~1 000℃退火时,400~500 nm大小的AlN和MnS复合相粒子对晶界的钉扎作用明显减弱。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无取向硅钢中的析出相粒子尺寸明显增大,有利于产品的磁性能。  相似文献   

13.
《重钢技术》2010,(2):59-60
电工钢是含碳很低的硅铁软磁合金,是电力、电子和军事工业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据统计,2000年全世界电工钢的总产量为671.4万t,到2005年已经超过了800万t。目前国内市场的消费量已远超过300万t。其中,无取向硅钢是在旋转磁场中工作的电动机和发电机转子的铁芯材料,要求良好的磁性能和工艺性能。近年来,随着电机高速化和小型化的发展,对无取向硅钢的性能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在高频下具有低铁损和高磁感强度等。  相似文献   

14.
稳定地生产高牌号无取向硅钢,一直是国际电工钢制造界奋斗的目标,本文对其成品生产的后工序,进行了再次热处理的工艺探讨.得出了将此工艺用于无取向硅钢的高温中间退火和成品热处理,足以使其提高一个牌号的磁性能的有益结论.  相似文献   

15.
变压器用取向硅钢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晶  卢凤喜 《钢铁研究》2005,33(4):59-61
调研了我国变压器厂家及使用取向硅钢用户的生产现状。阐述变压器电工钢、HIB钢对变压器空载损耗与噪声水平的影响,并对2005年和2010年的取向硅钢消耗量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6.
1974年6月,武钢从日本新日铁株式会社引进了具有当代冷轧硅钢片先进生产技术水平的成套设备和专利技术,并于1978年10月正式生产。截止1987年底,共生产取向硅钢片148,347t,无取向硅钢片266,210t。产品牌号有取向硅钢片DQ_(13)~DQ_(09),DQ_(09)G~DQ_(08) G,无取向硅钢片DW_(60)~DW_(09)和其它电工钢。说明武钢已经掌握和消化了全部  相似文献   

17.
随着变压器产量迅速增长,直接拉动了对取向硅钢的需求.文章介绍了变压器生产对取向硅钢的应用及需求,主要叙述了我国电工钢生产现状、变压器行业基本状况,包括产品、特点以及对取向硅钢的应用和需求情况,展望了变压器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针对无取向电工钢涂层产品电泳涂膜脱落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如何提高硅钢电泳涂膜附着力进行分析.通过调整硅钢涂层液树脂种类和含量,优化硅钢涂层膜厚,提高硅钢涂层干燥炉温度等措施,硅钢涂层的电泳涂膜附着力显著改善,电泳涂膜脱落现象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9.
《涟钢科技与管理》2010,(2):F0003-F0003
由于近年冷轧硅钢的市场前景广阔、附加值高、利润空间大,因此全国各钢厂都在凭借各自的条件和优势,大力发展冷轧无取向电工钢。  相似文献   

20.
对实验室模拟薄板坯连铸连轧流程试制成功的普通取向硅钢的铸坯进行高温力学性能测试,分析动态再结晶、析出物和相变对取向硅钢热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取向硅钢无第Ⅱ脆性区;第Ⅲ脆性区的温度范围约为850~600℃;晶界析出物和相变是第Ⅲ脆性区取向硅钢塑性变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