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金涛  李亮 《中外医疗》2015,(3):65-66
目的: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后围手术期重要器官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1000例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在围手术期的具体情况将患者分为未栓塞组988例以及发生栓塞组12例,并且使用骨水泥以及止血带作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围手术期的重要器官栓塞的可能影响因素,将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心脏病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以及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等因素作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围手术期发生重要器官栓塞的重要可能影响因素。在筛选的方式上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将危险因素进行确定。结果在该研究的患者中,发生了12例器官栓塞的情况,占所有患者的1.2%,其中肺栓塞患者9例,脑栓塞患者3例。所有患者中,使用止血带P=0.039,OR=4.037、95%CI=1.073~14.987。使用骨水泥P=0.032,OR=3.76、95%CI=1.086~12.998。深静脉血栓形成P=0.028,OR=4.073、95%CI=1.163~13.874。年龄P=0.023,OR=2.935、95%CI=1.125~7.692。糖尿病P=0.02,OR=4.763、95%CI=1.309~17.893。心脏病P=0.029,OR=3.91、95%CI=1.293~12.987。这些原因都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围手术期的重要器官发生栓塞的重要原因。结论年龄、使用止血带、使用骨水泥、深静脉血栓形成、糖尿病、心脏病都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围手术期的重要器官栓塞发生原因,在实际对患者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7例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例。选择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合并症及凝血指标5项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形成进行相关统计分析,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危险因素。结果 187例患者术后发生DVT 16例。年龄、体重指数、伴高血压或冠心病、凝血5项与DVT有相关性(P<0.05)。高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血症、肥胖、伴高血压或冠心病是DVT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风险分别为24.318、2.108、4.431及5.506。结论高Fbg血症、肥胖、伴高血压或冠心病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监测血浆Fbg水平对早期预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DVT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防治办法和效果。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136例接受人工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中12例发生VTE患者的原因及防治办法。结果:12例VTE患者中11例为DVT,1例为PTE,11例DVT患者得到早期治疗,症状缓解,1例PTE患者猝死。结论:经基本、机械及药物综合防治措施,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VTE几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5.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有资料显示,国外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为50%~60%,病死率为0.10%~0.38%。我科2005年6月-2008年6月共实施了48例此类手术。发生深静脉血栓3例,其发生率为6.25%。现将关节置换术后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和护理干预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疆某三甲医院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2月新疆某三甲医院骨科出院的270例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结果 270例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术前0.5~2h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255例,占94.4%,术前1d为15例,占5.6%;单一用药269例,占99.6%;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疗程>7d的136例,占50.4%,其次为3~7d的130例,占48.1%,术后用药1d为2例,占0.7%,术后2d有2例,也仅占0.7%。预防用药平均天数为9.1d;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186例、第1代头孢菌素头孢硫脒61例、第2代头孢菌素头孢替胺16例,其构成比分别为68.9%、22.6%、5.9%。结论该院骨科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存在的不合理现象为术后用药时间过长,同时存在选药档次过高、术前用药不合理等,是外科领域滥用抗菌药物最普遍、涉及面广、亟待解决的问题,应引起临床医师和主管领导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一种疗效十分确切的手术,其特点是能解除疼痛,纠正畸形,增加膝关节的活动性而提高日常生活质量。现将我科1例双膝同时行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许春利 《基层医学论坛》2012,(33):4472-4473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疼痛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5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围术期疼痛护理情况。结果除3例因其他疾病患肢功能未达到预期目标外,其余患者均功能恢复良好,治愈出院。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通过综合性疼痛护理,可减轻疼痛,使患者获得最佳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逐渐步入老年化社会,骨关节疾病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风湿病学会将关节病分为10大类200余种,前3类大部分是关节炎.第一类是广泛结缔组织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第二类是与脊柱相关联的关节炎,如强直性脊柱炎;第三类是骨关节炎.这些是骨科临床相当常见的关节病,也是造成患者关节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为了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是常用的冶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秦世杰  郭艾 《中华实用医学》2003,5(21):22-23,17
目的:报告膳食调控用于人工关节置换术糖尿病病人的临床经验。方法:1998年1月-2002年12月,43例施行人工关节手术的糖尿病病人的围手术期,采用合理的饮食疗法,配合药物治疗控制糖尿病。结果:所有病人术前、术后无1例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和低血糖休克,无1例发生术后伤口感染。1例术后伤口发生脂肪液化,5例术后出现肢体肿胀。平均住院日为28天(21-32天),术前住院日为10天(6—15天),术后住院日为17天(10-22天)。术后出院时手术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功能评分同其他病人的功能评分无显著性差别。结论:合理的膳食调控可以减少糖尿病病人人工关节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1.
当髋关节因疾病导致破坏,出现关节疼痛、活动障碍,并严重影响日常活动及生活质量而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就需要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如股骨头坏死、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所致的髋关节损害,疼痛及功能丧失等均可以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但随之而来的并发症、翻修等问题使医护人员面临挑战,手术前后的循证护理对如何避免手术并发症和手术翻修有重要意义,能有效地恢复关节功能,解除疼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2.
罗红  蒋秀娟  张冬梅 《西部医学》2012,24(9):1804-1805
目的总结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进一步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6例)与对照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观察、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风险因素给予相应的护理及康复训练。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术后髋关节脱位、褥疮、深静脉血栓及术后感染等并发症6例(23.1%),对照组发生并发症15例(68.2%),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在围手术期仔细观察及规范化护理可明显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生物力学评价方法研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患者髋部步态动力学和肌力的变化与髋关节功能状态的关系。方法:选择单侧THR的患者共25例,按术后不同时期分为两组。利用压电晶体式三维侧力台和等速极力测试系统,观察两组患者健、患侧髋的曲伸肌力变化。结果:①步态测试:术后1年以内组患者健、患侧的垂直分力-时间积分值差异显著(P<0.05)。②等速肌力测试:双侧峰力矩值术后1年以内组健侧屈、伸肌均大于患侧(P<0.05)。峰力矩占体重比值术后1年以内组健侧屈、伸肌均大于患侧,差异显著。③临床评价: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的18-60分提高到术后的78-97分。结论:术后生物力学的测定有助于判断髋周肌力的恢复情况。其与临床评价不一致,可能更具客观性,可作为评价THR后髋关节功能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感染人工关节的病原菌和药敏结果,为临床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病例,将其中培养的70株病原菌和相对应的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主要病原菌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37.14%)、金黄色葡萄球菌(15.71%)、革兰阳性杆菌(8.57%)、铜绿假单胞菌(5.71%)、表皮葡萄球菌(5.71%)、大肠埃希菌(4.29%)等。细菌对万古霉素、力奈唑烷及亚胺培南最为敏感,红霉素、青霉素、阿莫西林、复方新诺明耐药比例很高。结论感染人工关节的细菌以革兰阳性菌多见,可首选万古霉素、利奈唑烷和(或)亚胺培南进行治疗,然后再根据药敏结果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理念在老年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6月~2018年4月我院接诊的39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干预方法不同将患者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快速康复理念。对照组:传统模式。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疼痛情况、髋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疼痛评分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快速康复理念能够改善老年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患者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少,疼痛轻,髋关节功能改善较好,而且并发症明显减少,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国内人工关节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细菌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总结分析人工关节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病例的细菌学特点,为该并发症的抗生素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对2003~2008年我国学者在国内发表的有关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细菌学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归纳和分析.结果:共有49篇文献入选,细菌谱显示G+菌占80.49%,G-菌占17.74%,真菌占1.33%,分支杆菌占0.44%.发现G+细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占总菌株数的34.59%,表皮葡萄球菌占总菌株数的37.48%.结论:我国人工关节术后假体周围感染以G+菌为主,且大多数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应有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股骨头置换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将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健康教育。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宣教后焦虑评分为(5.4±1.3)分、(3.3±0.9)分;抑郁评分为(5.6±1.7)分、(3.4±0.7)分:90L评分为(67.7±5.9)分、(78.6+6.1)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观察组治疗积极性良好22例,一般8例,较差2例:相关知识掌握度良好15例,一般12例,较差5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7.68~12.16,P〈0.01);观察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程度(93.6±613)分;护理满意度(87.2±6.7)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7~8.25,P〈0.01)。结论股骨颈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进行健康教育综合干预治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影响人工全髋及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形成的围术期高危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筛选纳入该科2012年10月至2013年7月分别行全髋及全膝关节置换的174例患者(共205侧手术),包括132例髋(122侧),73例膝(52侧)。术前及术后3~5d行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确定有无血栓形成。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DVT)将患者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将DVT发生与否作为因变量,年龄、性别、高血压病等10余项临床因素作为自变量,分析其相关性并筛选出DVT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经双下肢血管彩超检查,174例患者中43例发现DVT,发生率24.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大于或等于70岁、类风湿、术前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相对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血浆D‐二聚体值升高和全身麻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得出结果:术前D‐二聚体作为诊断测试的临界值为764μg/L。结论年龄大于或等于70岁、PT‐INR相对降低、术前血浆D‐二聚体值升高、类风湿和全身麻醉的患者发生VTE的风险高,是髋、膝关节置换术后VTE发生的重要因素,术前D‐二聚体值为764μg/L时用作临床排除诊断较合适。  相似文献   

19.
人工关节置换后感染假体细菌生物膜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关节置换后感染是关节置换手术严重的并发症,而细菌生物膜(bacterial biofilm,BBF)的形成是关节置换后感染的重要原因,但对其所致感染的诊断至今仍然很困难。以往常规诊断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都较低,常常会延误治疗,带来严重后果。文中主要针对人工关节置换后感染的假体BBF的检测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全髋置换术致深静脉血栓原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发病机理 ,进一步认识此类并发症。方法 :全髋关节置换术 10 6例 ,统计不同年龄段其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 ,并加以分析。结果 :16例发生深静脉栓塞 ,发生率为 15 1%,其中 66~ 75岁年龄段发生率最高 ,为 2 5 %。结论 :年龄愈大 ,深静脉栓塞的发生率就愈高。机械和药物在围手术期的应用 ,是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栓塞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