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甘草不同溶剂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乙酰胆碱酯酶(ACh E)、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活性的影响以及对亚硝酸根离子的清除能力。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甘草不同溶剂提取物对ACE的抑制作用,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对α-葡萄糖苷酶、ACh E的抑制作用及对亚硝酸根离子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甘草石油醚、乙酸乙酯、乙醇提取物均对α-葡萄糖苷酶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IC_(50)值分别为3.212、0.151、0.891 mg/m L,优于阳性药阿卡波糖;甘草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水部位对ACh E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IC_(50)值为0.489、0.872 mg/m L,优于阳性药利斯的明;甘草乙酸乙酯提取物对亚硝酸根离子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其IC_(50)值为1.068 mg/m L,优于阳性药V_C;甘草乙酸乙酯提取物对ACE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IC_(50)值为0.815 mg/m L,优于其阳性药卡托普利。在这5种甘草不同溶剂提取物中,甘草乙酸乙酯提取物抑制活性最强。结论:甘草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很强的α-葡萄糖苷酶、ACh E、ACE抑制作用且对亚硝酸离子有很好的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2.
采用超声提取不同月份准噶尔山楂叶,系统溶剂萃取其醇提物得到环己烷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和水部位,分别测定其总黄酮含量,通过清除DPPH自由基、铁离子还原能力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评价准噶尔山楂叶不同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及降血糖活性。结果表明,准噶尔山楂叶各提取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中以总黄酮含量最高的乙酸乙酯部位(28.87 mg/g)效果最佳,其对DPPH清除活性(IC_(50)=0.026 mg/m L)远强于阳性对照BHA(IC_(50)=0.996 mg/m L),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_(50)=191.71 g/m L)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_(50)=1 044.32 g/m L)。各提取物体外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与其总黄酮含量呈正相关性,说明黄酮类化合物为影响其活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研究桐花树叶乙酸乙酯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桐花树叶70%醇提取物经萃取获得石油醚部位、二氯甲烷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水部位5个部位。对各部位进行多酚含量、总黄酮含量、DPPH·清除活性测定,从中筛选出活性物质含量高、自由基清除活性较强的桐花树叶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其用α-葡萄糖苷酶进行体外活性抑制作用试验,通过酶促动力学方法与绘制Lineweaver-Burk曲线,推断桐花树叶乙酸乙酯提取物的酶抑制类型,所得的结果与阿卡波糖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桐花树叶乙酸乙酯部位和桐花树叶水部位对α-葡萄糖苷酶均有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均优于阿卡波糖,其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40.59μg/m L和60.79μg/m L。桐花树叶乙酸乙酯提取物抑制类型为混合Ⅱ型抑制,对游离酶(E)的抑制常数(Ki)为0.245 mg/m L,对酶-底物络合物(ES)的抑制常数(Kis)为0.023 mg/m L。  相似文献   

4.
芭蕉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对芭蕉花与根提取物进行活性评价,并与阳性对照Acarbose比较,发现芭蕉花与根提取物均能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除芭蕉花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外,其他提取物活性均远大于阳性对照Acarbose(IC50=1103.01μg·mL-1)。其中,芭蕉根和花的石油醚提取物的活性最高(IC50=32.03μg·mL-1和49.37μg·mL-1)。不同部位比较,芭蕉根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好于花;同一部位不同溶剂的提取物比较,石油醚提取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高于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  相似文献   

5.
研究全缘栝楼多糖和提取物不同极性部位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清除羟自由基(OH·)、[2,2'-连氨-(3-乙基苯并噻唑林-6-磺酸)二氨盐]自由基(ABTS+·)、DPPH测定法以及Fe3+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法,评价全缘栝楼多糖和提取物不同极性部位的抗氧化能力。全缘栝楼多糖和提取物不同极性部位清除DPPH·能力均强于抗坏血酸(IC50=1.22 mg/m L),且多糖(IC50=0.030 mg/m L)和乙酸乙酯层(IC50=0.082 mg/m L)比茶多酚强(IC50=0.118 mg/m L);多糖(IC50=0.031 mg/m L)清除OH·能力比茶多酚(IC50=0.032 mg/m L)和抗坏血酸(IC50=0.044 mg/m L)强,而石油醚层(IC50=0.033 mg/m L)和乙酸乙酯层(IC50=0.038 mg/m L)强于抗坏血酸;清除ABTS+·能力均强于茶多酚(IC50=0.416 mg/m L),且多糖(IC50=0.008 mg/m L)强于抗坏血酸(IC50=0.011 mg/m L);Fe3+还原/抗氧化能力均强于茶多酚(FRA P=1 310.8μmol/g),但比抗坏血酸弱(FRAP=31 469μmol/g)。全缘栝楼多糖和提取物不同极性部位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为其生物活性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DPPH法、ABTS法和FRAP法3种测定法对槟榔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总多酚与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槟榔提取物乙酸乙酸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中乙酸乙酯部位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IC50=14.60、2.04μg/m L)和还原Fe3+的能力(TEAC=4762.99μmol/g)均强于阳性对照BHT(DPPH方法:IC50=24.49μg/m L;ABTS方法:IC50=6.56μg/m L;FRAP方法:TEAC=2503.17μmol/g),正丁醇部位清除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IC50=44.32、7.62μg/m L)和还原Fe3+的能力(TEAC=1587.42μmol/g)均弱于阳性对照BHT,且乙酸乙酯部位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均大于正丁醇部位。可见,乙酸乙酯部位清除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及还原Fe3+的能力可能与其总多酚、总黄酮含量高有关。  相似文献   

7.
研究桑叶DNJ提取物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和体外抗氧化能力。以4-硝基苯基-α-D-吡喃葡萄糖苷为底物,以拜糖平为阳性对照,测定桑叶DNJ提取物在体外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分别采用普鲁士蓝法、DPPH法、邻二氮菲-Fe2+法测定桑叶DNJ提取物体外抗氧化作用。桑叶DNJ提取物在体外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IC_(50)=0.350 mg/m L),是阳性对照拜糖平(IC_(50)=0.982 mg/m L)的2.7倍。桑叶DNJ提取物具有较强的体外总抗氧化能力(OD=1.490),具有一定的清除DPPH·(IC_(50)=0.589 mg/m L)和·OH(IC_(50)=1.788 mg/m L)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研究大果榕果实的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α-葡萄糖苷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奠定基础。以采自海南保亭七仙岭的大果榕果实为实验材料,用体积分数65%的乙醇提取大果榕果实多酚,采用Folin-酚法测定总酚含量。对获得的大果榕果实多酚进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thylbenzthiazoline-6-sulphonate),ABTS)自由基、羟自由基(·OH)清除率以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大果榕果实多酚含量较高,达1.92 mg/g(以干质量计),其对DPPH自由基、ABTS+·和·OH均具有显著的清除活性,且呈质量浓度依赖性,IC50值分别为141.25、91.20、45.71μg/m L;大果榕果实多酚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强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且呈现明显的质量浓度依赖性,IC50值为102.33μg/m L;同时大果榕果实多酚对乙酰胆碱酯酶也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IC50值为4.9 mg/m L。研究结果表明大果榕果实多酚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一定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2,2'-连氨-(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氨盐](ABTS)自由基以及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的方法,以BHT为阳性对照药物,研究25个南瓜品种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南瓜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均较弱;"汕美2号"乙酸乙酯清除ABTS自由基(IC50=(4.41±0.23)μg/m L)能力最强,强于阳性对照BHT(IC50=(8.59±0.56)μg/m L);对于还原Fe3+能力,乙酸乙酯提取物高于其他部位提取物,其中"改良蜜本"乙酸乙酯部位(TEAC=(529.65±69.52)μmol/g)的还原能力弱于阳性对照Trolox(TEAC=(1387.51±37.93)μmol/g)。  相似文献   

10.
采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研究余甘子多酚提取物(polyphenol extracts from Phyllanthus emblica L.,PEPs)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并通过PEPs还原能力及自由基清除试验,测定其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PEPs能有效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率可达95.71%,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71 mg/m L。PEPs具有一定的还原能力,在0.01 mg/m L~0.03 mg/m L,PEPs的还原能力与维生素C(Vitamin C,VC)相当。PEPs能有效清除自由基,其清除羟基自由基(·OH)和1,1-二苯-2-苦肼自由基(DPPH·)的IC_(50)值分别为0.77 mg/m L、5.23 mg/L,清除DPPH·的能力高于V_C,且PEPs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及抗氧化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PEPs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水、80%乙醇、乙酸乙酯和石油醚4种不同极性的溶剂对杭白菊进行提取,以总还原能力、DPPH·、O-2·和·OH清除率为指标,研究了所得4种杭白菊粗提物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总还原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80%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水提物石油醚提取物;80%乙醇提取物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最强,其清除DPPH·、O-2·、·OH的IC50值分别为0.33、0.44、0.34 mg/m L;石油醚提取物清除DPPH·、O-2·、·OH的能力最弱,清除DPPH·和·OH的能力均小于50%,清除O-2·的IC50值为0.85 mg/m L;水提物清除DPPH·、O-2·和·OH的IC50值分别为0.57、0.69、0.56 mg/m L;乙酸乙酯提取物清除·OH的能力小于50%,清除DPPH·、O-2·的IC50值分别为0.56、0.62 mg/m L。因此,不同杭白菊提取物均具有抗氧化作用,且抗氧化能力与其提取溶剂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6种不同栽培品种南瓜(金钩、甜面、日本、辽宁新民金钩、超甜蜜本、蜜本)提取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建立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对南瓜提取物进行活性筛选,并对提取物浓度与抑制活性关系进行研究。结果:6种栽培品种南瓜不同溶剂提取物均有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中,金钩南瓜石油醚提取物的抑制活性最好(IC50=143.91μg/mL),活性远大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50=1103.01μg/mL)。不同溶剂提取物显示石油醚提取物抑制活性均高于乙酸乙酯提取物和甲醇提取物。结论:6种栽培品种南瓜提取物均有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但不同品种其抑制活性具有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13.
利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阻止碳水化合物在体内的消化吸收,是治疗糖尿病的1种有效方式。采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以阿卡波糖为阳性对照,对香蕉花中不同极性组分进行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各组分对α-葡萄糖苷酶均有一定抑制活性,其中石油醚部分对-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最强,IC50达788.36 g/mL,低于对照阿卡波糖(IC50=999.31μg/mL),乙酸乙酯(IC50=1 877.77μg/mL)和正丁醇部分(IC50=2 117.78μg/mL)活性次之。该提取物最高活性部分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类型为竞争性抑制,根据Lineweaver-Burk方程求得Ki值为250.70μg/mL;对石油醚部分进行GC-MS分析,鉴定出29种化合物,主要化学成分为有机酸类(71.58%)、酯类(13.01%)、胺类(5.88%)、醛类(1.52%)、酮类(0.42%)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无瓣海桑果实乙醇提取物及其不同极性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无瓣海桑果实采用95%乙醇浸提后经减压浓缩得到乙醇提取物,然后依次采用乙酸乙酯、正丁醇等有机溶剂进行萃取并收集剩余液体得到乙酸乙酯相萃取物、正丁醇相萃取物、水相残留物。在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的抗氧化活性测试体系中,无瓣海桑果实乙醇提物及不同极性萃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并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乙醇提取物在DPPH自由基清除和还原能力测定中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乙酸乙酯相萃取物在4种测定体系中均表现出很好的抗氧化活性,且其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IC50=1.69μg·m L-1)明显强于阳性对照VE(IC50=6.06μg·m L-1),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活力(IC50=0.35 mg·m L-1)与阳性对照VC(IC50=0.30 mg·m L-1)相近。  相似文献   

15.
采用HPLC法研究了不同溶剂对云南青牛胆提取物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测定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云南青牛胆提取物具有良好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其顺序为:乙醇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其中,乙醇提取物(IC50为0.69 mg/m L)的清除能力最大,除丙酮提取物(IC50为1.93 mg/m L)外,其他提取物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均大于香草酸(IC50为1.82 mg/m L)的清除能力;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提取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与自由基清除率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DPPH自由基浓度c在0.1~1.0 mg/m L的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A呈线性相关,A=11146c-1083.3,r=0.9991。  相似文献   

16.
核桃花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DPPH.清除法对民间食用蔬菜--新鲜核桃花提取物的体外自由基清除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核桃花食用部位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以乙酸乙酯提取物活性最好,活性强于BHA,IC50值达到30.7 μg.  相似文献   

17.
采用DPPH法、ABTS法和FRAP法三种测定法对木瓜叶和木瓜果实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总多酚与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木瓜6个提取物中,木瓜叶乙酸乙酯部位清除ABTS自由基及还原Fe3+(IC50=6.66μg/mL,TEAC=1293.25μmol/g)最强,其中,清除ABTS自由基活性和阳性对照BHT(IC50=6.56μg/mL)相当,还原Fe3+能力低于BHT(TEAC=2503.17μmol/g);木瓜果实乙酸乙酯部位清除DPPH自由基(IC50=48.99μg/mL)能力最强,弱于阳性对照BHT(IC50=24.49μg/mL)。木瓜叶乙酸乙酯部位清除ABTS自由基及还原Fe3+的能力可能与其多酚、黄酮含量高有关,木瓜果实乙酸乙酯部位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可能也与其多酚、黄酮含量高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不同月份香椿不同部位叶片提取物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分布规律和降血糖效果,2020年8~11月,从3棵香椿树中采集36个样本,φ=50%乙醇提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分析香椿叶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酶抑制动力学和荧光光谱特征。进而将不同浓度香椿叶提取物与质量分数为3%葡萄糖共暴露斑马鱼,研究在斑马鱼体内的降血糖效果。结果表明:香椿叶中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时间分布规律为8月、11月抑制率较高,可达99%;空间分布规律为从上层到下层抑制率依次递减,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在时间和空间呈现显著性差异。香椿叶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的IC50为0.45 mg/mL,远低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5.05 mg/mL。香椿叶提取物的酶抑制类型为竞争性抑制,香椿叶提取物与酶的相互作用模式属于动态荧光猝灭。当香椿叶提取物暴露浓度为4 mg/L时,斑马鱼体内血糖浓度与高糖组有显著性差异。该研究为从香椿叶中大量提取α-葡萄糖苷酶抑制的采样方法设计及开发一种新型降血糖药物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藜蒿为江西特色食物资源,其嫩茎常被加工成美食,而叶和根被作废弃物直接丢弃。本研究比较了野生藜蒿叶、茎和根及种植藜蒿叶、茎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以及提取物的抗氧化、α-葡萄糖苷酶、黄嘌呤氧化酶和乙酰胆碱脂酶活性抑制能力,旨在为藜蒿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野生和种植藜蒿叶分别含有最高的总酚含量(30.12 mg GAE/g DM)和总黄酮含量(0.63 mg QuE/g DM)。野生藜蒿叶提取物的DPPH·清除能力、ABTS^+·清除能力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能力最强,其IC50值分别为0.37,0.39 mg DM/mL和10.06 mg DM/mL。野生藜蒿根提取物的α-葡萄糖苷酶和黄嘌呤氧化酶活性抑制能力最强,其IC50值分别为14.08 mg DM/mL和4.01 mg DM/mL,其次为野生藜蒿叶。相关性分析表明,酚类化合物是藜蒿中最主要的抗氧化活性成分。相比于种植藜蒿和野生藜蒿茎,野生藜蒿叶是天然抗氧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更优质的原料来源,具有进一步研究其抗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和老年痴呆症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广西食用海藻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及抑制作用动力学。采用萃取法制得食用海藻(海带、裙带菜、紫菜)的甲醇部位、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及水部位,采用体外筛选(PNPG)法筛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部位。通过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高抑制活性部位的反应动力学,绘制Lineweaver-Burk曲线,判断抑制剂与酶作用的抑制类型。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食用海藻(海带、裙带菜、紫菜)的不同极性部位均有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中紫菜的乙酸乙酯部位抑制活性相对较高,其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7.89 mg/mL,其抑制活性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_(50)=11.45 mg/mL)。食用海藻(海带、裙带菜、紫菜)的乙酸乙酯部位的抑制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属于混合型抑制类型。广西食用海藻的不同极性部位均具有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有望开发为新型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