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抗Ⅱ型胶原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Ⅱ型胶原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早期诊断和发病机制的意义。方法检测60名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120名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A组),及60名其它结缔组织病患者(阳性对照组)的血清中抗Ⅱ型胶原抗体、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血沉及C反应蛋白的水平。结果(1)RA组患者血清抗Ⅱ型胶原抗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对照组抗Ⅱ型胶原抗体检出率为5%(3/60),与RA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抗Ⅱ型胶原抗体阳性率为66.3%(34/50),病程大于1年的患者抗体检出率为22.4%(16/7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抗Ⅱ型胶原抗体阳性组,其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阳性检出率为88%(44/50);抗Ⅱ型胶原抗体阴性组,其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阳性检出率为47%(33/7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抗Ⅱ型胶原蛋白阳性组C反应蛋白和血沉水平都明显高于抗Ⅱ型胶原抗体阴性组。结论抗Ⅱ型胶原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和疾病活动度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抗Ⅱ型胶原抗体的检测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早期的检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病相关抗体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HBsAg、抗HBc阳性)53例;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抗HCV阳性)83例;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者(各类肝炎病毒感染指标均阴性,但ALT或AST升高〉40IU/L)86例,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各组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A/LP)抗体、抗肝肾微粒体抗体I型(LKM-1)、抗肝细胞浆抗体1型(LC-1)、抗线粒体抗体Ⅱ型(AMA-M2),并分析各组阳性率。[结果]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中,ANA、AMA、SMA的阳性率分别为正常对照组6.7%、0.0%、0.0%;乙型肝炎组39.6%、1.8%、3.8%;丙型肝炎组,53.0%、15.7%、20.5%;不明原因肝功异常组,53.5%、12.8%、17.4%。经x^2检验除乙型肝炎组的AMA和SMA外,其他各病例组3项抗体阳性率均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免疫印迹法检测中,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A/LP)抗体阳性1例,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1)3例,抗肝细胞浆抗体1型(LC-1)1例,抗线粒体抗体Ⅱ型(AMA-M2)5例。[结论]肝病相关抗体的检测在慢性肝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抗着丝点抗体(AC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45例抗着丝点抗体阳性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着丝点抗体阳性可在多种疾病中出现,45例抗着丝点抗体阳性包括系统性硬化症10例(22.2%)、局限性硬皮病5例(11.1%)、CREST综合征6例(13.3%)、系统性红斑狼疮5例(11.1%)、干燥综合征6例(13.3%)、类风湿关节炎4例(8、9%)、混合结缔组织病2例(4.4%)、雷诺征4例(8.9%)、自身免疫性肝炎1例(2.2%)、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2例(4.4%);着丝点抗体可同时出现其他自身抗体;雷诺现象为ACA阳性患者主要临床表现。[结论]抗着丝点抗体可出现在多种疾病中,着丝点抗体并非CREST综合征的特异性抗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阐明广西输入性和继发性SARS病人血清中IgM和IgG抗体的产生、持续时间以及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于2003年3~5月(第一次)及2005年4~6月(第二次)2次分别收集在广西发生的输入性及继发性SARS病例16例及密切接触的高危人群176人的流行病学资料及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的SARS IgM和IgG抗体;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SARS病人及隐性感染者IgM和IgG抗体的产生、持续时间以及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第一次采集到的16例SARS康复期病例血清中IgG、IgM双抗体阳性者8例,阳性率为50%(8/16);密切接触的高危人群176例中有4例IgG、IgM双抗体阳性,阳性率为2.3%(4/176),但无任何症状被诊断为隐性感染者;IgG、IgM双抗体阳性病例引起的继发性感染率显著高于IgG、IgM双抗体阴性患者,分别为16.8%(16/95)和4.9%(4/81)(P=0.016);第一次在恢复期检测为IgG、IgM双抗体阳性的4例病例中,第二次检测IgG抗体仍为阳性,有2例IgM抗体阴转;第一次检测为IgG、IgM双抗体阳性隐性感染的4人中,第二次检测IgG抗体仍为阳性,其中3人IgM抗体阴转,2年内IgM抗体阴转占5/8.结论:[1]仅依靠抗体检测作为SARS诊断依据会发生漏诊;[2]IgG抗体可以维持至少两年以上,康复后第二年内IgM抗体可大部分阴转;[3]IgG、IgM双抗体阳性患者传染性较IgG、IgM双抗体阴性患者强,易引起密切接触者的继发性感染;[4]广西输入性病例不仅可引起的继发性显性感染也可引起继发性隐性感染,包括IgG、IgM双抗体阴性的隐性感染者.  相似文献   

5.
日本血吸虫感染者尿液中特异性IgG及亚类的检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日本血吸虫感染者尿液特异性循环抗体在日本血吸虫诊断上的应用。方法 采集类检确诊的日本血吸虫患者尿液,ELISA法测定尿液中抗日本血吸虫特异性IgG及亚类(IgG1,IgG2,IgG3)抗体;同时肝吸虫阳性患者尿液作为考核交叉反应样本,无寄生虫感染液作为阴性对照。结果 粪检阳性日本血吸虫患者尿液中抗日本血吸虫IgG抗体的检出率为81.0%(17/21),其中IgG1为81.0%(17/21),IgG2为19.0%(4/21),IgG3为23.8%(5/21),肝吸虫患者尿液中IgG1抗体与日本血吸虫抗原有25.0%(2/8)的交叉反应,IgG2和IgG3均未发生交叉反应。结论 日本血吸虫患者尿液中存在抗日本血吸虫的特异性循环抗体,肝吸虫患者尿液中的IgG1抗体与日本血吸虫抗原有一定的交叉反应;但IgG2和IgG3无交叉反应现象,提示尿液中的IgG抗体可以作为血吸虫感染的诊断,尿液中的IgG2和IgG3抗体可以作为日本血吸虫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乳糜泻(CD)的发病与血清抗麦胶抗体(IgG—AGAs)、血清抗组织转谷氨酰胺酶抗体(IgA—tTGs)的相关性及HLA—DQ基因SNPrs2187668位点多态性与乳糜泻的关系。同时探讨中国腹泻型组人群HLA—DQ基因SNP位点(rs2187668)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方法:采用EI。IsA法对73例腹泻型IBS病例进行血清学IgG—AGAs、IgA—tTGs检测,采用TaqMan—PCR方法检测腹泻型IBS病例HLA—DQ基因SNP位点(rs2187668)基因型与等位基因频率的分布。结果:73例乳糜泻患者中有7例(9.6%)乳糜泻抗体阳性,其中5例(6.8%)IgG—AGAs阳性,合并IDDM—IgG—AGAs阳性1例(1.4%),2例(2.7%)IgAtTGs阳性,1例(1.4%)2种抗体均为阳性。71例腹泻型IBS组(A型为4.93%)和正常对照组(A型为3.64%)在位点rs2187668上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例血清学阳性患者中,1例IgA—tTGs阳性患者rs2187668位点含有A等位基因。结论:血清IgG—AGAs和IgA—tTGs检测可辅助诊断免疫性乳糜泻,对早期诊断麸质敏感的免疫性乳糜泻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与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 thyroiditis, HT)之间的相关性,为桥本甲状腺炎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2年9月在同济大学附属杨浦医院确诊为桥本甲状腺炎患者96例为HT组,依据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hyroid peroxidase antibody, TPOAb)增高程度分为轻(TPOAb≤100 IU/mL)、中(TPOAb 101300 IU/mL)、高(TPOAb>300 IU/mL)共3组,每组32例,并选取同时期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健康体检者30名为对照组,对4组人员分别进行14种常见食物的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对比各组之间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的表达情况以及不同TPOAb组中IgG抗体滴度的情况,并分析异常增高的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与TPOAb的相关性。结果 HT组中鸡蛋的IgG抗体滴度明显高于对照组(Z=1.604,P=0.012);TPOAb轻、中、高度增高组及对照组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的表达情况(阳性例数/检测例数)分别为(19/32、25/32、24/32、11/30),HT组中共发现有12种食物的特异性IgG抗体阳性,其中鸡蛋的发生率最高为58.3%(56/96),其次为蘑菇(8/96)、小麦(7/96)、牛奶(5/96)、大豆(6/96)、玉米(6/96)等。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阳性率HT组为70.8%(68/96),对照组为36.7%(11/3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09,P=0.001),中、高度增高组与对照组比较食物特异性IgG抗体阳性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T组中食物IgG抗体阳性与阴性组之间性别、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96、0.413);在HT各组中鸡蛋IgG抗体滴度有较大差异,TPOAb高、中、轻度增高组分别为[113.1(38.69,211.4) U/mL、48.47(31.44,84.62) U/mL、57.1(11.73,118.2) U/mL],高度增高组与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8、0.019);鸡蛋IgG抗体滴度与TPOAb呈弱正相关(r=0.235,P=0.021)。结论 在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中存在多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增高的现象;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滴度增高的发生率在TPOAb中、高度增高组中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鸡蛋特异性IgG抗体与桥本甲状腺炎具有相关性;食物特异性IgG抗体反映了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甲状腺受损的程度,可能是HT发病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肝损害的发生率,以及肝损害与病情和自身抗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999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资料完整的SLE患者131例,检测每名患者的肝损伤相关酶、胆红素、血浆蛋白浓度、肝脏B超及抗核抗体(ANA)、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U1-RNP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IgG、补体C3等,采用直线回归相关分析肝损害与病情活动的相关性.[结果]134例SLE患者中,SLE相关性肝损害32例,发生率为22.5%.自身抗体及补体C3降低发生率在SLE相关性肝损害和无肝损害病例中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IgG增高发生率在二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SLE相关性肝损害与SLE活动性之间相关无显著性(P〉0.05).[结论]SLE患者中肝损害比较常见,SLE相关性肝损害与自身抗体和SLE病情轻重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卢建溪  钱师宇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11):1303-1304
目的分析多种自身抗体在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86例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患者,包括107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48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18例AMA阳性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13例其他肝内胆汁淤积患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这些患者血清中传统的抗AMA-M2、抗AMA-M2-3E(BPO)IgG、抗AMA-M2-3E(BPO)IgA、抗gp210抗体、抗Sp100抗体、抗PML抗体、抗SLA/LP抗体、抗ACA抗体。结果 107例PBC患者抗M2-3E ELISA法AMA-M2 IgG的检出率为86.9%。在AMA-M2 IgG阳性病人中抗gp210和抗Sp100抗体明显高于抗PML抗体、抗SLA/LP抗体、抗ACA抗体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7例AMA-M2阴性的PBC患者中有11例患者AMA-M2 IgG阳性,16例患者存在AMA-M2-3E IgG、抗Sp100抗体、抗gp210抗体1种或几种的组合。抗Sp100抗体、抗gp210抗体只在PBC患者和AMA阳性的自免疫性肝炎患者中被检测到,且抗gp210抗体出现在愈后差的患者中。结论 AMA和抗核抗体(ANA)检测在慢性胆汁淤积性肝病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抗核小体抗体、抗C1q抗体和抗双链DNA(dsDNA)抗体检测,观察3种抗体阳性的狼疮肾炎(LN)患者实验室检查和临床特征,阐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发LN的危险因素及3种抗体在LN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SLE患者120例,其中LN组60例,非LN组60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抗核抗体谱及抗C1q抗体的差异;比较LN组患者抗核小体抗体、抗C1q抗体和抗dsDNA抗体3种抗体阳性的LN患者(三阳性LN组)和非抗体阳性的LN患者(非三阳性LN组)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的差异。结果:LN组患者抗C1q抗体阳性率为40.00%,非LN组患者抗C1q抗体阳性率为21.67%,2组患者抗C1q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28,P=0.03);LN组患者抗dsDNA抗体阳性率为66.67%,非LN组患者抗dsDNA抗体阳性率为46.67%,2组患者抗dsDN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7,P=0.027);LN组患者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率为58.33%,非LN组患者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率为40.00%,2组患者抗核小体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4,P=0.045);其余抗体U1-snRNP、SmD1、Jo-1、SSA/Ro60kD、SSA/Ro52kD、SSB、scl-70、CENP-B和P0抗体阳性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阳性LN组与非三阳性LN组患者年龄及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CRP)、血沉、白细胞和血小板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阳性LN组患者补体C3、补体C4和血红蛋白水平较非三阳性LN组降低(P<0.05)。三阳性LN组和非三阳性LN组患者不同临床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核小体抗体、抗C1q抗体和抗dsDNA抗体是SLE并发LN的危险因素,三抗体阳性可提高LN的诊断率,三阳性LN组患者补体和血液系统方面损害更严重,肾疾病活动度更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抗-PF4/H抗体的阳性率,分析影响抗体的危险因素及其与血栓栓塞事件的相关性。方法招募解放军总医院血液净化中心157例患者,分别设计横断面和队列研究,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抗-PF4/H抗体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其与血栓栓塞事件的关系。结果 40.8%(64/157)的患者表现为抗-PF4/H抗体阳性;血清抗体阳性组与抗体阴性组患者既往血栓栓塞事件、抗凝剂类型、每周透析总时间和透析龄等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体阳性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高于阴性患者(P<0.05),抗-PF4/H抗体对血栓栓塞的危险度RR=2.349。服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的抗体阳性患者血栓栓塞发病率低于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透析患者。结论本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抗-PF4/H抗体阳性率为40.8%,影响该抗体水平的危险因素包括既往血栓栓塞事件、抗凝剂类型、每周透析总时间和透析龄等。该抗体可以作为血栓栓塞事件的标志物,抗血小板药物对预防抗体阳性患者血栓栓塞事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肝素/血小板因子4(H/PF4)抗体的阳性率,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54例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肾内科收治的M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以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抗凝透析≥3个月,排除感染及其他活动性疾病。收集MHD患者透析前血清,采用颗粒免疫过滤法检测IgG型H/PF4抗体。比较H/PF4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的一般情况、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抗凝方式(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抗凝剂剂量及透析方式(常规血液透析/夜间延长血液透析)的差异。随访3年比较H/PF4抗体阳性与阴性患者血小板变化趋势、血管通路血栓形成发生率、心血管事件、脑血管事件、住院率及死亡率等的差异。结果 所有MHD患者H/PF4抗体阳性率为63.0%(34/54)。H/PF4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在性别、年龄、透析龄、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PF4抗体阳性与原发病、抗凝方式、抗凝剂剂量及透析方式均无关(P均>0.05)。经过3年的随访,H/PF4抗体阳性和阴性患者的血小板变化趋势无差异(P>0.05)。H/PF4抗体阳性患者与H/PF4抗体阴性患者比较,血管通路血栓形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7%(5/34)vs25.0%(5/20),P>0.05],心血管事件、脑血管事件、住院率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HD患者H/PF4抗体阳性率高。H/PF4抗体的产生与使用肝素的种类、剂量及透析方式均无关。H/PF4抗体阳性对血小板计数及不良事件包括血栓形成、心脑血管事件等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综合护理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血栓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4月至2015年10月96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血栓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血栓发生率为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9.2%(P<0.05).结论 综合护理可以针对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降低长期血液透析患者血栓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应用谷氨酰胺强化的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对营养及免疫的影响.方法67例胃肠道肿瘤病人,随机分为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组(GLN组,n=35)和常规肠内营养组(EN组,n=32).GLN组术后18 h内经鼻空肠管输注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液,对照组术后48~72 h后输注普通肠内营养液,两组热卡、氮量相同.比较术前1 d、术后7 d体重、总蛋白、清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IgG、IgM、IgA、CD4、CD8、CD4/CD8的变化以及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天数和费用.结果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病例,GLN组体重,前清蛋白水平,IgA、CD4、CD4/CD8水平明显升高(P<0.05),术后肛门排气和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降低(P<0.05).结论胃肠肿瘤术后早期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的,有利于胃肠功能的恢复减少住院时间和费用,对改善患者机体的营养及免疫状况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系统化健康教育方案防治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多种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探讨其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血液净化中心以动静脉内瘘为透析通路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为观察对象,自2008年4月起制定并实施了系统健康教育方案,包括:早期介入教育、围手术期多方面联合教育、长期持续性规律教育等内容.观察并记录实施该方案前1年与实施后第1年、第2年、第3年多种动静脉内瘘并发症(感染、血栓形成、动脉瘤、出血等)的发生例数,计算年发病率,予以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实施系统化健康教育方案后第1年、第2年、第3年多种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年发病率均较实施前1年下降(P<0.05).[结论]实施系统化健康教育方案可以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多种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复发性流产(RSA)患者血清维生素D 水平与自身免疫抗体、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RSA患者125 例,根据血清25 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分为25(OH)D 正常水平组50 例、25(OH)D低水平组75 例,分析两组自身免疫抗体阳性率及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25(OH)D低水平组抗心磷脂抗体(ACA)、抗核抗体(ANA)的阳性率及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抗体阳性率均高于25(OH)D正常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5(OH)D低水平组外周血CD3+CD4+、CD4+/CD8+、CD19+及CD56+百分率均高于25(OH)D正常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RSA 患者中维生素D 缺乏的比例较高,维生素D 缺乏的RSA 患者ACA、ANA 及TPO 抗体阳性率较高,RSA 维生素D 水平与CD4+T 细胞、B 细胞及NK细胞免疫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血清中输血传播病毒(TTV)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108例(包括20例献血员)血清中输血传播病毒(TTV)抗体,结果:分析88例患者,其中11例血透患者,35例乙肝患者,26例丙肝患者,4例庚肝患者,12例非甲 ̄庚型肝炎患者及20例正常献血员,TT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7.3%,20.0%,7.8%,0%,25.0%与5.0%,结论:在正常人群中TTV健康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HLA—DR4/1分子与血清抗环瓜氨酸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抗体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18例RA患者,以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技术对上述患者进行HLA—DR4/1分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清抗CCP抗体水平。[结果]在118例RA患者中,35例患者HLA—DR4阳性,其中DRB1^*0405阳性20例;5例患者HLA—DR1阳性。在118例RA患者中,抗CCP抗体阳性有90例。其中,在40例HLA—DR4/1 阳性的RA患者中,抗CCP抗体阳性的占82.5%(33/40);在其余78例HIA—DR4/1阴性RA患者中,73.1%(57/78)抗CCP抗体阳性。HLA~DR4/1阳性患者与HLA—DR4/1阴性患者抗CCP抗体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5)。而20例HLA—DRB1^*0405阳性的RA患者抗CCP抗体阳性者19例,HLA—DRB1^*0405阳性RA患者抗CCP抗体阳性率高于其他HLA—DR4/1亚型阳性的RA患者,也高于HLA—DR4/1阴性患者。[结论]RA中HIJA—DRB1^*0405基因与抗CCP抗体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肿瘤相关性肾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小苗  周巧玲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1):1674-1675,1680
目的探讨肿瘤与肾损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15例肿瘤合并有肾损害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15例中,男10例,女5例。肿瘤病程最短1周,最长21a。肿瘤之后发现肾损害6例,其中5倒是肿瘤切除术后最短半年、最长21a才发现有肾损害,1例是化疗2个月后发现有肾损害。肿瘤与肾损害同时发现8例。肾损害之后发现肿瘤1例。肾病病程最短的1个月,最长的24a。就诊时肾损害类型有NS4例、CGN4例及CRF7例。所有病例在手术或化疗后肾损害的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从肾功能情况来看,12例肾功能异常,3例肾功能正常。从手术情况看转归,手术组10例,有8例存活,2例死亡;非手术组5例,有2例存活,3例死亡。从血透情况看转归,血透组10例,8例持续血透存活,其血透时间最短2周、最长4a;2例停血透后死亡。非血透组5例,2例良性瘤单纯手术者存活,3例恶性瘤中2例单纯化疗及1例放弃治疗者均死亡。结论肿瘤与肾损害有一定的关联性,肿瘤合并肾损害,治疗的关键是尽早切除肿瘤,不能及时切除者亦尽早化疗或放疗。合并CRF时需定期血透。对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将起着积极的作用。对于中老年肿瘤患者,尤其要注意是否同时有肾损害的情况,或定期观察是否会出现肾损害的可能。对于那些常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肾病患者最好定期检查,警惕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局部体外肝素、无肝素及低分子肝素抗凝在有出血倾向的血液透析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伴有中、高危出血倾向的血透患者22例,随机分为局部体外肝素组6例,无肝素组8例,低分子肝素组8例.观察出血情况的变化,计算eKt/V值,记录血流量、超滤量、每小时监测透析器跨膜压(TMP),观察透析器凝血程度及透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