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依托多维协同改革思路,紧密跟踪计算机学科发展前沿,顺应人才培养教育的时代需求,构建了"行业协同、校企协同、科教协同、学科交叉"的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利用教学云平台将六个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整合为一体,并通过专业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三个层次的教学来提升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构建了一套能力评估与质量监控机制,形成了"三层次六平台一机制"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着力培养"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的计算机类新型"三强人才"。  相似文献   

2.
结合岭南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专业及东软睿道软件学院的建设过程,介绍地方师范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协同创新改革的有效解决方案及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提出建立一系列质量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3.
综合分析了目前我国高样"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三段四层"的多方互动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目标是培养出具有"擅创新,能创业"的计算机类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4.
针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实践内容不够丰富、途径少等问题,构建基于"三对接"的一体多元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给出具体的多元协同实现路径,包括校企合作的举措、工作室的建设、开设科技讲台、第三方评测机构的引入等,挖掘和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通过企业论坛、课程置换、专业工作室、计算机软件能力认证等具体举措的实施及相关管理制度的制订,学生在就业质量、学科竞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实践说明该体系产生的培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回顾了计算机专业的历史背景,分析了计算机专业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计算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及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6.
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承担着为我国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探索新时期下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其根本出路就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在培养目标上,目前应分为以下4个方向:计算机硬件维护与应用、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计算机程序开发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在理论教学上采取"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主干模块"+"专业创新模块";在实践教学上采取"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开发设计技能"+"岗位综合应用技能"。  相似文献   

7.
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探索了有效培养基础教育事业急需的创新型计算机专业师资的培养模式,突出师范特性、强化基础、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注重创新、全面发展。改革传统的、封闭的、以传授已有知识为核心的应试教学模式,对整个培养过程中的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评价体系、教育方式、专业课程设置、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实践了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类培养的教育模式,在"双导师制"、"实验教学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实践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民族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构建适合民族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与之匹配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探索了新形势下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三阶段、四位一体"的渐进式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介绍了大连民族学院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9.
"2211"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就是按着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辅助学院教学中的不足,不断赋予"2211"人才培养模式新的内涵。实践证明"2211"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相对的前瞻性,适应性、可操作性、可移植性。"2211"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的要求相吻合,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成果和社会效果也是丰硕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当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间的差距,提出全新培养模式,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专业实践育人模式与基地建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IT技术与市场的推拉作用,对计算机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实践育人思路入手,设计并完成了多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实践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师生传帮带育人模式和学生科技活动模式,并建立了专业实习基地、毕业实习基地、校内技术培训基地和信息创新基地。这些培养模式和实践基地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专业兴趣。  相似文献   

12.
计算机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目前的就业状况不太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开设的计算机理论课程较多,实践课程内容较少,学生在毕业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本文结合天津商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理论知识较强而实际操作能力较弱的实际情况,采用实践的培养模式,用实训的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探讨了计算机专业新的办学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和效果保证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在计算机专业方面投入了相当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形成了以计算机产业为 链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但纵观目前我国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成果方面,仍存在政府主导作用薄弱、学生集 中实践困难、校企合作不够深入、跨领域校企合作未落实等诸多问题。因此,本文从这些问题出发,对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 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找出解决目前存在问题的方法,希望能够为加深校企合作模式,促进计算机专业人才与企业岗位对接, 提高高校计算机人才就业率。  相似文献   

14.
基于科技竞赛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新实践能力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点,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竞赛是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结合近几年中原工学院计算机学院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的实践,探索了科技竞赛活动对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作用,并对基于科技竞赛的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方式进行系统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分析师范院校现有培养模式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以"多导师"制为支撑,培养"教师+IT工程师"的新型培养模式,并详细描述该模式的内涵和实施中的关键问题。在该模式的指引下,我院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相似文献   

16.
针对计算机专业严峻的就业形势,结合教指委的改革意见,在分析石油行业计算机人才需求及用人市场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需求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需求导向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施措施和具体方法,探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特点,为计算机这样的通用性专业毕业生就业拓宽渠道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彭强  杨燕  张翠芳 《计算机教育》2009,(13):19-20,15
本文针对我国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不强、训练不足的现状,分析了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问题,详细探讨了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几个可能途径,最后介绍了作者所在院校在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采取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计算机类专业基于岗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高职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高职教育研究者提出了多种培养模式并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文章从教学实际出发,并结合高职生源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岗位课程包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该模式下,学校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为每个岗位设置课程包,学生由以前的选择专业变为根据兴趣选择岗位。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软件开发专业的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特色及我院具体情况,探讨软件开发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重点阐述培养模式的实践方案和实践内容,并对我院的实践成果进行简单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