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培养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开设了规划设计课群,中外园林史是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结合专业背景及学生能力分析,该文提出园林史课实践性教学目标和相应方法:在知识体系上,增补了近现代和少数民族地区等园林内容,横向交融了规划史和建筑史。并用慕课等数字化手段促进教学;在实践性教学上,尝试园林手绘与分析,园林历史谱系梳理与解析,园林野外调研与研究等方法,经试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针对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园林史的授课方式进行了优化探讨,在当今学生史论学习热情不高的普遍情况下,总结了"三心二意,古为今用"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主动求索的心,案例陈述的带入心,对古研究历史根源的寓意,对今解读未来项目的诗意,最终达到夯实基础,古为今用的学习目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简要介绍了中外园林史课程特点及案例教学的概念,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分析了传统中外园林史"填鸭式"教学存在的不足,探讨了中外园林史教学案例选择的原则,提出了案例教学法在中外园林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4.
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课程在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和框架作用。在风景园林学科新一轮课程体系调整背景下探讨中国园林史课程教学改革,以"例释"为特色构建"知识与技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级目标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国传统园林的时空认知,形成对中国传统园林历史性的完整认识,探索园林历史学习对于当代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意义,理解和继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实现"知"与"行"的结合,"识"与"智"的共进。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21)
中外建筑园林史论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通过梳理中外建筑园林发展的基本脉络和经典案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建筑和园林形成和演变的原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设计鉴赏力和史论素养。文章结合江汉大学设计学院中外建筑园林史论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分析该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探讨运用问题导向型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改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以国际园林景观史学界的重要期刊《园林与设计景观史》(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GardensDesigned Landscapes)为研究对象,运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这2种科学知识图谱软件并结合传统研究方法,系统分析该期刊1998—2017年间刊载的508篇论文,揭示近20年来国际园林与设计景观史的研究动态、发展趋势、主题演进与学术脉络,为国内风景园林历史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7.
两宋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发展过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尚存许多不甚清晰、有待深入讨论的关键问题。在宋代园林实物遗存罕见、文献材料不成系统的现实情况下,宋画对宋代园林史研究的史料价值受到了高度重视。本文以宋画《陶渊明归隐图卷》、《归去来辞书画卷》、《西塞渔社图》等图像材料为例,指出了其在园林史研究上所具有的关键史料价值,推进了中国古代园林源流和发展脉络的新认知。  相似文献   

8.
基于《高等学校风景园林本科指导性专业规划(2013年版)》,围绕"园林与景观设计"这一核心知识领域,以风景园林专业三年级上学期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法"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为研究对象,以解决"终端式设计课程"所存在的问题为目标,建构了以"6个教学环节、4个项目载体"为框架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法的课程教学体系。通过"场地勘察与实地测绘、项目分析与场地解读、主题确立与案例研究、概念设计与表达、核心节点设计与表现、全流程独立设计"6个分环节专项训练,构建课程设计逻辑与训练环节,并探索该教学形式的特点和效益,从而达到优化设计类课程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工科建设发展,培养工程人才综合思维得到了风景园林学科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探索专业学习与批判性思考深度融合的教学方法成为关键。以西方园林史教学为媒介,突破原有教学中依赖教材的被动式授课教学模式,采用视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完成问题为导向的阶段性课程任务,进行思维训练与批判性思考。文章对思维训练的内涵及其影响下的西方园林史教学改革目标进行探讨,梳理了西方园林史学习的多元视角,阐述了以“视觉”为切入的引导方式在阶段性任务框架中的作用,以意大利台地园兰特庄园作为教学示范案例,说明视觉导向的教学任务在发现问题阶段、背景研究阶段、详细论证阶段、综合结论阶段的具体应用及其呈现方式,综合评析了“视觉”与“问题”引导下的西方园林史学习的方法与特点。  相似文献   

10.
公共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型公共园林与城市公共空间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什刹海地区是北京城中轴线上典型的城市公共空间,是首都居民最为喜爱的公共游览区。同时,这里也是北京内城最大的一处水系公共园林,以什刹海为例,从生态、审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来思考历史公共园林的价值,将对今后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20)
"数学好玩"是北师大版教材新增的板块,旨在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感受数学好玩。文章将通过谢玉娓老师"情智数学"的教学主张,以其情智交融的"编码"教学为例,对如何实现"数学好玩",让学生"玩"转数学作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2.
葛书红  叶丹  赵锋 《中国园林》2005,21(2):58-61
北京正在实施的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文物保护工程,为突破以往文物保护工作既有的认识习惯,探索文物保护利用的新模式提供了契机.通过对文物保护与园林绿地建设结合途径的探索,阐述了在文物保护的过程中,发挥园林绿地作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期望达到文物保护与城市绿地建设双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邱冰  张帆 《中国园林》2012,28(1):69-73
将园林表现技法看作是一种绘画技法的教学方式使园林表现图偏离了其本质,误导了学生的学习方向,是该课程教与学的一个严重误区.结合园林规划设计流程对园林表现图的特性进行解析,界定了“表现”的定义,揭示了园林表现图的本质是一种用于交流的技术语言,提出了绘制园林表现图的基本原则:有效、清晰地传递信息,并以其为核心重新设定园林表现技法课的教学形式和内容,从根本上纠正教学方法,使园林表现技法与园林专业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4.
李雷  许健宇 《中国园林》2012,28(2):23-29
以曹州牡丹园改造工程为例,探讨园林改造项目的设计理念及方法。公园改造设计既应与原址有机结合,还需要综合考虑功能、文化、生态效应等多方面因素。牡丹园的主题是牡丹,作为一个展示传统文化特征显著的现代公园,既需要挖掘牡丹文化、融入传统文化特征,还需要满足当代大众的审美情趣和游览习惯,这就需要设计提出一个融合并创新的方案。文中,阐述了从项目初期调研至项目实施的总体思路和设计要点,通过改造前后设计思路的设计内容对比,反映了设计师对待改造类设计的工作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5.
反思现有理论中儒学对汉代园林变迁的影响,通过探讨悲美思想、东汉经学——儒学及东汉私家园林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发现东汉时期“以悲为美”的思想是致使园林向自然审美过渡的部分原因。悲美思想从直接与间接两方面影响园林营造,一是社会变革及个人命运起伏使汉人个人意识逐渐觉醒,由此产生的悲美思想使人逐渐对未知仙境失去探索的欲望,更关注能投射现实情绪的自然景物,直接致使园林营造风格向自然式园林转换;二是悲美思想作为汉代艺术创作的主导审美思想,不但使汉代悲音盛行,而且间接导致文人艺术创作场所——私家园林引入更多艺术作品中出现的自然景物,使创作者能够在类似自然的环境中勾起悲情,更利于文人在住所中进行自我表达。  相似文献   

16.
反思现有理论中儒学对汉代园林变迁的影响,通过探讨悲美思想、东汉经学——儒学及东汉私家园林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发现东汉时期"以悲为美"的思想是致使园林向自然审美过渡的部分原因。悲美思想从直接与间接两方面影响园林营造,一是社会变革及个人命运起伏使汉人个人意识逐渐觉醒,由此产生的悲美思想使人逐渐对未知仙境失去探索的欲望,更关注能投射现实情绪的自然景物,直接致使园林营造风格向自然式园林转换;二是悲美思想作为汉代艺术创作的主导审美思想,不但使汉代悲音盛行,而且间接导致文人艺术创作场所——私家园林引入更多艺术作品中出现的自然景物,使创作者能够在类似自然的环境中勾起悲情,更利于文人在住所中进行自我表达。  相似文献   

17.
李东遥  吴葱 《中国园林》2022,38(4):139-144
园林图咏是以绘画描绘园林景观、附有题跋诗咏予以阐释的传统图册,由唐宋史地杂咏和八景绘画发展而来。园林景观并非古迹,却在文化上与古迹紧密联系,利用古迹进行景观创作,古迹是园林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以具有代表性的清代皇家园林图咏——圆明园和避暑山庄图咏为例,分析图咏景名、序言、御制诗及注释文本,对比各景绘图与相关古迹图像,提出了园林图咏阐释古迹的3种方式,即景名源于古迹典故、主题内涵索引古迹、形象布局写仿古迹,阐释了古迹的社会价值以及文物价值中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晋商宅院园林是中国传统私家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晋商文化的重要体现。从山西常氏庄园保护和利用入手,阐述如何在缺少相关历史资料和现状破坏较大的情况下,把握务实严谨的设计原则,采用对现存遗址进行实测考古与对晋商传统园林横向类比研究相结合的设计方法,综合考虑晋商文化和当地风土人情等因素对传统园林形式的影响,并从总平面布局到园林景观设计等各个层面阐释新建常氏静园的设计过程。指出其在改善原有环境时所出现的不合理改建和新建情况,希望能够对优秀传统文化合理保护利用有所帮助,并对传统园林重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乐志 《中国园林》2010,26(1):97-100
介绍了GIS视觉分析中的新工具——色谱图及其特征和用途,并以其为研究工具,结合网师园这一案例,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视觉特点,如园林的视觉焦点分布规律、边界改变对于园林可见性的影响等;分析了古典园林的视觉分布规律和可见性之间的关联;总结了可见性对于园林布局的步骤、设计手法及效果等的影响;并且对古典园林的基本单元——庭院理景的类型进行了基于可见性的分析和归类。最后归纳了视觉色谱图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和使用局限,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中铁建位于苏州明拙政园故址的"抱拙别墅"项目中主题八景的文化设计为例,具体阐述如何深挖拙政园地脉、人脉及文脉并确立主题,以传承复兴拙政园文脉为主线,将中华经典园林之文化精神继承性地融入当代宅园造景的文化设计之中,对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精神在当代的延续承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